茶碗的特点 古人黑科技丨茶碗鏤花還能喝茶?網友:活久見
古人黑科技丨茶碗鏤花還能喝茶?網友:活久見
日常忙碌之餘,泡一壺茶水,觀茶葉舒展,聞清香襲人,是一件樂事。
喝茶時,手裏再握一隻稱心合意的茶碗,就更美了。
蓋碗、瓷杯、玻璃杯,諸多茶具,皆可喝茶。一隻鏤空的茶碗,更是別有情趣。
茶碗鏤空,也能喝茶?
自然可以。
小巧玲瓏、晶瑩剔透,光線透過雕刻的洞眼映入碗中,精巧而雅緻。
如何做出生動有趣的鏤雕,又讓茶水不能漏出?這其中,蘊藏着一門古老而獨特的技藝。
棗花懸眼,玲瓏望月
早在宋代,工匠們從瑕疵品中得到啓迪,在瓶、盤、碗中鏤孔,摸索出新的瓷種:玲瓏瓷。
到了明清,技藝愈發成熟,發展到巔峯。厚重沉悶的瓷器上開了點點孔洞,斑斕透明,猶如清風吹入窗櫺。
這些洞眼俗稱“玲瓏眼”,透光,卻不透水。
製作時,匠人手持雕刀,在胚體上刻下精巧的花洞。而後用毛筆逐一填上以石英、釉果、滑石等爲原料配製的玲瓏釉。
一個孔眼都要填六七遍,工序複雜、耗時耗力。能燒製成功的極爲稀少,多爲皇室專用。
燒出的瓷器釉明如鏡,胎薄如紙,鏤花處晶瑩透亮。玲瓏剔透,名副其實。
百種佳瓷,窯火通明
若說哪裏的玲瓏瓷最佳,當屬景德鎮。
建國後,有光明和紅光兩大瓷廠專門從事玲瓏瓷的研發生產,捧回國家金質獎在內的無數獎項。
無數花樣繁多、製作精美的玲瓏瓷佔據人民大會堂、使館、各大飯店,暢銷港澳、東南亞、日本與歐美。
十幾個攻堅小組,彙集能工巧匠進行研發設計,攻克技術難關。
這是它最輝煌的時期。
可惜改革開放後,顯赫一時的老牌瓷廠紛紛解體。工人下崗、自謀生路,只有一小部分職工開設私營瓷廠,還在堅持生產成本高、工藝複雜的玲瓏瓷。
隨着他們的年齡增大,這門技藝面臨斷檔,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景德鎮內,還在傳承玲瓏瓷工藝的手藝人萬遠帆已經白髮蒼蒼,他說:自己十歲起就跟着父親學這個,這是一輩子的手藝。
鋼鐵叢林,一盞清茶
留住手藝,就是留住文明的記憶。但玲瓏瓷利潤低、難以謀生的現狀,讓手藝人望而卻步。
新一代的年輕人,即使生在瓷都,對於曾經盛極一時的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也缺少文化共鳴。
景德鎮的衆多陶瓷產品中,手工製作的玲瓏瓷幾乎銷聲匿跡,機器生產亦份額寥寥。
在謀生與利潤面前,需要耗費精力來精雕細琢的技藝逐一消逝,也許未來的玲瓏瓷,就是其一吧。
對於普通人而言,現代化的進程,帶來了機械、效率、更高的生活質量。匆忙奔波,難免心浮氣躁。
疲憊時,可以放下心事,帶自己暫離鋼鐵叢林。在古老的技藝裏,尋到遙遠的舊時光。
那是忙裏偷閒,悠閒而安靜的日子。
有一本書,一隻心愛的玲瓏瓷碗,一盞清茶。可欣賞,可品味。
-END-
文丨之之
文章配圖丨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