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明伦欢迎你 明倫月刊321期

火烧 2021-07-30 00:50:04 1041
明倫月刊321期 踏實修行生活 ●鞭鼓生 又到了歲末年初,想想過去的一年,海內外發生了多少令人驚恐的大災難,以及匪夷所 思的淫亂事件?人們一面飽受惡報猛烈的脅迫,卻還無動於衷地一面忙著造作新的殃業。

明倫月刊321期  

明伦欢迎你 明倫月刊321期
踏實修行生活 ●鞭鼓生 又到了歲末年初,想想過去的一年,海內外發生了多少令人驚恐的大災難,以及匪夷所 思的淫亂事件?人們一面飽受惡報猛烈的脅迫,卻還無動於衷地一面忙著造作新的殃業。 看著滿目瘡痍的山河大地、醜陋貪婪的人心。一股十分無奈又無助的思緒油然生起,人們 為什麼總是茫茫然地漂浮在這造業憂苦的世間? 有心修行的你我,總要脫困於這險惡的情境,保命之法,就是踏實修行生活。慈舟大 師說:「學佛法最難的就是守佛的家規。」「果能立志守佛家規學去,則龍天擁護諸佛加 被。」「不遵佛的家規,不受佛的約束,即另外有人來管,八部鬼神,就要把你送到三途 中受苦去了。」這些話叮嚀我們,實實在在守住佛的家規,一步一腳印的踏實修去,自然 有龍天護法加被。不聽祖師的教誨,成天只是悠悠泛泛,似修不修,進而假公濟私或沽名 釣譽,那離實修就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了。 雪公曾說:「佛法在一般人看來,是一種宗教。但佛法與其他宗教不同,因佛法重點 是不仰賴天、不仰賴神,而是仰賴自己的心性。」因此佛是不主賞罰的,誰主賞罰?「因 果」主賞罰。 雪公說:「佛家講因果,若是心裡一團漆黑,存著私心幹壞事,再買些香 蕉去燒香敬佛,以為佛就會赦他的罪?完全沒有這回事,這是自欺欺人,並且是毀謗佛法 。」 修行人是指真正「上路」的佛教徒。「上路」有別於「初學」,以開車作比喻,初學 者好比還在駕訓場,處處需要指點與練習。就像小鳥,依樹傅枝才可以生存。上路則是自 己可以掌握方向盤,很清楚地知道,車要往那裡走,才會抵達目的地。好比鳥羽長豐足了 ,能夠自力更生,振翅高飛。已經上路的修行人,自然知道佛陀的家規是什麼。當然也知 道空談名相教理,而不務實修,只會增長我慢,好高騖遠,依然陷在生死無盡的險道。 年關在即,時局一片妖氛瀰漫,自保之道,實修之外還是實修。 讀易散記:泰卦彖辭 ●自 明 乾下 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 虞仲翔注:「陽息坤,反否也。坤陰詘外,為小往。乾陽信內,稱大來。天地交,萬 物通,故吉亨。」 據惠徵君以及李道平說。在乾坤消息卦中,泰是息卦,卦自坤來,故云「陽息坤。」 雜卦傳說:「否泰反其類也。」虞氏注云:「否反成泰,泰反成否。」故云:「反否。」 如在他卦,則云旁通。乾坤消息,往來于否泰。自姤至否,坤成乾滅,則陽息而反泰。自 復至泰,乾成坤滅,則陽消而反否。此即「否泰反其類」之義。由此可見乾坤消息之用。 坤陰稱小,否時,陰本居下,反泰時,坤陰自內而出,為往。繫辭下傳說:「往者詘也。 」故坤陰詘外,為小往。乾陽稱大,否時,陽本居上,反泰時,乾陽自外而反,為來。繫 辭下傳說:「來者信也。」故乾陽信內為大來。泰二五失位,二升五,五降二,天地交, 萬物通,成既濟定,故吉亨。序卦傳說:「泰者通也。」故元亨利貞四德獨言亨。 彖傳說:「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 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 蜀才注:「此本坤卦。小謂陰也,大謂陽也。天氣下,地氣上。陰陽交,萬物通。故 吉亨。」 李疏意為,就乾坤消息而言,十月純坤,十一月一陽起息,為復,陽息至十二月為臨 ,至正月即為泰,故云:「此本坤卦。」泰在消息卦中是天子,是正月值日卦。禮記月令 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故云:「天氣下, 地氣上。陰陽交,萬物通。」天氣下,即是大來。地氣上,即是小往。小往大來,即是「 陰陽交,萬物通。」惟交故通,通則吉亨。 「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何妥注:「此明天道泰也。夫泰之為道,本以通生萬物。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各 自閉塞,不能相交,則萬物無由得生。明萬物生由天地交也。」 惠徵君說:「卦,乾下坤上。乾天坤地。乾二之坤五,坤五降乾二,成坎離。天地以 坎離交陰陽,故天地交。乾升曰雲行,坤降曰雨施。雲雨澤物,品物咸亨,故萬物通。謂 已成既濟也。」 張編修說:「天地交,謂坤詘乾信,交則定既濟,二五易位。乾陽物,坤陰物,坎為 通,故萬物通。」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何妥注:「此明人事泰也。上之與下,猶君之與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濟養民也。 天地以氣通,君臣以志同也。」 李氏疏:「愚案,二升五,五降二,二五相應,為上下交。已交,成既濟。坎為志, 兩坎為上下志。又互震伏巽,同聲相應。故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兩坎,是就既濟上 坎互坎而言。又互震伏巽,是就泰卦而言。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 何妥注:「此明天道也。陰陽之名,就爻為語。健順之稱,指卦為言。順而陰居外, 故曰小往。健而陽在內,故曰大來。」 李氏疏:「稽覽圖,六十四卦策術曰,陽爻九,陰爻六。軌術陽爻九七,陰爻八六。 故云陰陽之名就爻為語。繫下曰,乾,天下之至健,坤,天下之至順也。故云健順之稱, 指卦為言。坤順而陰詘居外,故曰小往。乾健而陽信在內,故曰大來。內外當位,天道所 以常泰也。」 「內君子,而外小人。」 崔憬注:「此明人事也。陽為君子,在內,健於行事。陰為小人,在外,順以聽命。 」 李疏:「內外得所,人事所以常泰也。」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九家易曰:「謂陽息而升,陰消而降也。陽稱息者,長也。起復成巽,萬物盛長也。 陰言消者,起姤終乾,萬物成熟。成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故陰用特言消也。」 李疏:「陽主息,息故升。陰主消,消故降。月令鄭注,陽生為息。故息即長也。起 于復,終成巽。巽居東南,萬物盛長之時也。陰主消。陰之消陽,起于姤,終反成乾。乾 居西北,萬物已成熟之後也。物已成熟,則給用于人。給用于人,則分散矣。陰消自有而 無,故陰用特言消也。君子陽也,內之陽日息,故曰君子道長。小人陰也,外之陰日消, 故曰小人道消也。雜卦傳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義並同也。」 周易姚氏學曰:「案陰息則消陽,故謂之消。起復成巽,謂成於已,東南巽位,起姤 終乾,謂終於亥,西北乾位,十月純陰。」 象傳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交泰。」 荀慈明注:「坤氣上升,以成天道。乾氣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氣,若時不交,則 為閉塞。今既相交,乃通泰。」 李疏:「地本在下,今坤氣上升,即地氣上騰是也。以成天道者,陰濟陽也。天本在 上,今乾氣下降,即天氣下降是也。以成地道者,陽濟陰也。」 「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虞仲翔注:「后,君也。陰升乾位,坤女主,故稱后。坤富,稱財。守位以人,聚人 以財。故曰成天地之道。」 張編修說:「五為天位,乾為人,坤為財。坤居五位,尚二,中行。是守位以人,聚 人以財。」 李疏:「愚案,后本君稱,茲不稱天子王者,以坤為后土。杜預左傳注云,土為群物 主故稱后。是也。非女主稱后也。財,釋文云,荀作裁。釋言疏云,財裁音義同。繫上曰 ,坤化成物,故曰財成。道有偏陰偏陽,則財而成之。如周官所云燮理陰陽,是也。」 孔氏正義:「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者,由物皆通泰,則上下失節,后,君也。於此之時 ,君當翦財,成就天地之道。」 「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虞仲翔注:「相,贊。左右,助之。震為左,兌為右,坤為民。謂以陰輔陽。詩曰, 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鄭康成注:「財,節也。輔,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順陰陽之節,為出內之政 。春崇寬仁,夏以長養,秋教收斂,冬敕蓋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 李氏疏意。虞注。震在東方,春時,為左,兌在西方,秋時,為右。坤為眾,故為民 。 以六居五,即是以陰爻居陽位,故謂以陰輔陽。「宜民宜人,受祿于天。」是詩經大雅假 樂篇之文。引此以言坤承乾命,以地輔相于天,而宜民人。但天地之宜,亦可如周禮冬官 考工記所云,天有時,地有利。輔相,則是因天時,順地利。鄭注。節卦彖傳說:「節以 制度,不傷財。」故云,財,節也。泰卦互體有震兌。震春,兌秋。故春崇寬仁,秋教收 斂。二五易位,則成既濟,離下坎上,離為夏,坎為冬。故夏以長養,冬敕蓋藏。 后以財成,有兩種解釋。一是以財貨聚養人民,以成天地之道。一是翦裁萬事,使得 其宜,以成天地之道。兩說皆有根據,當以裁成之義較好。天地交,陰陽和,而為泰,用 於人事,無論政教,無論形上形下之學,都要加以翦裁,始能去偏取正,得其中道,唯得 中道,始能成大道。 唯識三十頌研究(八十一) 智 果 ◎外取他心難(唯識九難之八) (甲)釋 題 「外取他心」者,指俱舍論二十六卷中所言之「他心智」,謂能向外緣取、並了知欲 界、色界有情現在所起之心、心所法或無漏心,心所法也。 問:此智亦知他人之諸心所法,何故但名「他心智」? 答:諸瑜伽師(修唯識觀之行者)之意樂加行,唯欲知他心,非他心所,是故但立「 他心智」。以心為先,亦知心所。譬如:有人意樂加行,但欲見王,若見王時,亦見臣等 。(見大毘婆沙論九十九卷)故大乘義章十五卷亦云:「他心智,理實亦知他想、受等, 心是主故,偏云他心。又想、受等通名心故」。總之:他心智者,從境立名也。 (乙)外人問難 成唯識論卷七云:「外色實無,可非內識境;他心實有,寧非自所緣?」此即外人問 難之言也,意即:如汝唯識家所言「唯識無境」、「心外無法」之主張,色等五種外境, 是幻化不實之法故,可以說彼非吾人內識所緣取之境界;然而,他人之心識,則是實有不 虛之法,難道說此非吾人心識所緣取之境界耶? 外人以為此一問難,將陷唯識家於進退兩難之窘境,何以故?  1、若唯識家說不能緣取他心,則佛門中之「他心智」便徹底被推翻。  2、若唯識家說能緣起他心,則將遭外人指責為「心取外境」,是自教相違!即汝唯識 家之主張,「心外無法」之理論,便不能成立矣! 奘公所譯之唯識二十論,亦載有外人之問難如下: 外人問難:「若唯有識,諸他心智,知他心不?」 論主反問:「設爾何失?」意即:假設他心智,知他心或不知他心,各有何等過失? 外人答言:「若不能知,何謂他心智?若能知,唯識應不成!」 (丙)論主回答 (一)正 答 成唯識論卷七載論主答云:「誰說他心非自識境?但不說彼是親所緣。」意即:誰說 他人之心識,不是諸瑜伽師自己心識所緣取之境界?即唯識家主張是絕對肯定「他心智」 之存在,只是唯識家所緣取之「他心」乃是「他心智」之「親所緣緣」,而非「疏所緣緣 」耳!易言之:唯識家主張所謂「他心智」者,即修唯識觀行者之自識,以他心為本質( 疏所緣緣),隨即變為自識相分,為自識見分所緣取,此即名為「他心智」,並非親取他 心,名為「他心智」也。 故奘公所譯之唯識二十論有頌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實,如知自心智,不知如 佛境。」試解如下: 首句:何謂「他心智」? 二句:所謂「他心智」所了知者,唯識自識所變之相分耳,並不能如實了知他人之心 識。 三句:譬如「自心智」,亦不能如實了知自心!何以故?除佛以外,一切眾生之「他 心智」或「自心智」,皆被「染污無知」(指與無明俱起之一切煩惱)所覆蔽故。 四句:又譬如一切諸佛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縱等覺菩薩,亦不能如實了知 佛境界!「他心智」亦復如是,佛以下一切眾生,皆不能親取他心,因此,並無「心取外 境」之過失! (二)舉喻合法 成唯識論卷七云:「謂識生時,無實作用,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 境;但如鏡等,似外境現,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此文分三科: (1)法─「謂識生時,無實作用」意即:所謂緣他心者,乃是於自心中,有似他心之 相分生起也。又此時所現之似他心相,並無真實之作用。 (2)喻1、異喻─「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意即:他心智之緣 取他心,不像手、鉗(鑷子)等,能親自執取外物。也不像日、月、燈等,能放光明,親 自照耀外境。  2、同喻─「但如鏡等,似外境現」意即:他心智之緣取他心,只是像明鏡、清水等照 物一樣,在鏡、水中顯現該物之虛像、影子而已! (3)合─「名了他心,非親能了,親所了者,謂自所變。」意即:所謂「了他心」, 並非「他心智」能親了他心。「他心智」親所了知者,乃是行者自識以他心為本質,隨即 「自變自緣」耳,故不違唯識義也。 (三)引 證 故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第六載: 佛言:「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意即:佛說吾人心識所攀緣之境界,唯是心識 上所顯現之影像!易言之:吾人所緣之境界,以識為體,無別有體也。 佛又言:「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意 即:此「他心智」在緣取他心之中,根本沒有少許實法,能緣取少許實法,只是就在依他 而起之心識生起現行之同時,由於此緣起法之威力勝大故,即在此心識自體之上,有見、 相二分生起,(攝論無性菩薩釋云:「即一體上有二影生」),見分是能緣心,相分是所 緣境,二者相望,不即不離。 因此,剋實言之:他心智之緣取他心者,只是自心(自識見分)取自心(自識相分) 耳,豈有心外實法可得? (四)比 知 成唯識論卷七云:「如緣他心,色等亦爾!」意即:緣他心如此,緣一切色法,亦復 如是!亦即:既不能親緣他心,但緣自所變相,則知亦決不能親緣五塵本質,但緣自所變 相而已!詳言之:  1、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之相(本質色),眼識緣之,自變色相,未嘗親緣本質色也。   2、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動則有聲(本質聲),耳識緣之,自變聲相,未嘗親緣本質 聲也。  3、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具香、臭氣(本質香),鼻識緣之,自變香相,未嘗親緣本 質香也。  4、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具甜、淡等六味(本質味),舌識緣之,自變味相,未嘗親 緣本質味也。  5、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具冷、煖、堅、潤等觸(本質觸),身識緣之,自變觸相, 未嘗親緣本質觸也。 總之:眼等五識,緣第八識所變本質境,亦不親得,雖亦得緣,只成疏所緣緣耳。 (丁)結 論 楞嚴經卷五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意即:由於一切眾生,不悟見、相二 分,惟一自心,妄以能緣之見分,妄取所緣之相分,遂致使本非幻妄之法,全體成為幻妄 之法,一切眾生因此沉淪於生死苦海中,曠劫以來,不得解脫!今吾人茍能通達平素見聞 覺知,皆未能親緣境界之本質,但能緣取自識所變之影子,如鏡中像,毫無真實作用可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則於現前身心世界,五欲六塵,不執著、不妄取,不於其中 妄起貪瞋癡慢、造作身口惡業,則吾人返妄歸真,脫黏解縛,亦復無難也!當知:執取, 即結縛之元;不取,即解脫之本也。上來略釋「外取他心難」已竟。 印祖一生教化三十二字箴(下) 鳥 慚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深信切願,持佛名號 。 (三)諸惡莫作 第三句「諸惡莫作」,就是壞的事不去做;依戒律來說,就是「止持」。諸惡當中, 印光祖師說「殺」最嚴重,所以要戒殺。諸位或許會認為,我們學佛後老早就不殺生了, 這何必多說。但是我們雖然不殺生,還是有許多細微處該注意。好比女眾菩薩平日操持家 務,在廚房準備三餐,水槽四周就要多注意清潔,尤其是夏天更要預防招引螞蟻。大家都 經驗過,流理臺上若沒擦乾,很容易就淹死螞蟻。另外,如果我們家中有小孩,難免就會 有養樂多、糖果、餅乾之類的甜食。若小孩吃完糖果,一定要教他把糖果紙拿到水龍頭下 沖一沖再丟掉,因為糖果紙上多少會沾黏一些糖膏,如果不處理,螞蟻一來,很容易就被 黏住而悶死在其中了。還有,養樂多或裝果汁的鋁箔包,吃完也不要亂丟,因為甜甜的水 會吸引螞蟻跑進去而浸死在其中。所以,在丟棄之前,最好先用水沖過(鋁箔包要先用剪刀 剪開),這樣就不容易招來螞蟻了。學佛就是這樣,不必講得太深奧,只要平常多在生活當 中實踐力行即可。 (四)眾善奉行 再說「眾善奉行」,如果依戒律來講,這就是所謂的「作持」。社會上,很多人都認 為自己是好人,因為自己會做善事。比如別人沒得吃,我就給他吃的;沒得穿,我就供應 他穿的。沒錯,這是對人行善,可是如果就細部而論,所謂善事,應該不僅僅如此而已。 何謂「善」呢?要考慮的很多,但至少要包括三點:第一,就時間上來講,不能只利益眼 前,未來也要能如此。第二,不但對自己有益,對他人亦復如是。第三,所行之事,都合 乎天地間的正理。符合上述三點,才能稱之為「善」。 在古代,有位有錢的員外想辦冬令救濟,煮粥來賑濟飢荒的難民。由於冬季天寒地凍 ,每個人都想吃熱食,再加上又可以分得一些銀兩,因此消息宣佈之後,幾十里外的人都 湧來了。不過,因為事前沒有妥善的規劃,造成賑濟當天發生嚴重的動亂。天氣嚴寒之下 ,不耐煩的人群彼此相互拉扯、推擠,結果有二十多人不幸當場死亡。待在屋內的員外, 一聽到死了二十多條人命,因為驚嚇過度,一下子就悶絕而死了。事件過後,人們檢討整 個過程,發現這樣的行善確實有待商榷。天氣那麼寒冷,人又眾多,主事者竟然沒有在事 先做好周詳的安排和預防,導致救人變成害人,怎能不令人扼腕!可見,好事要成就,必 得細密斟酌,結果才會圓滿。倘若只想成為人人稱讚的大善人,而不仔細思考現實狀況, 善事做下來,往往就未必對人有利了。 (五)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以上四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說的是做一個好人的基礎 ,但對學佛的人來說,這樣還不夠。因為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了斷生死輪迴,所以必須 「真為生死」來學。人生很無常,平常我們晚上睡著就是「小死」,因為明天不一定還能 穿上自己的鞋。如果穿得了,就能繼續活下去;沒法穿了,就表示生命結束了。正因為生 命難料,所以我們隨時要有「真為生死」用心的準備;學佛若不為這個,即使聽了很多祖 師的開示,也等於沒用。 說到這裡,大家或許覺得可以做到,沒有問題。但是一想到自己得好結果(了脫生死) ,而家人、朋友卻仍然在沈淪當中,就會覺得不忍心,怎麼辦呢?這就要講到「發菩提心 」。所謂「發菩提心」,並不是指要像大法師一樣弘揚佛法;如果我們能發願,影響家人 、鄰居、朋友來學佛,這就是「發菩提心」了。不過,說到這兒,問題又來了。佛教的修 行法門那麼多,我們自己該怎麼抉擇,又該如何引導別人呢?今天我們必須掌握一條正確 的路,這條路就是能令眾生當生成就的「淨土持名念佛法門」。 (六)深信切願 持佛名號 持名念佛的要點有三:第一「深信」,第二「切願」,第三「一心念佛」。何謂「深 信」呢?就是對於釋迦牟尼佛的話─說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深信不疑。其次,深信阿 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絕不虛假。再者,深信十方諸佛對於極樂世界、持名念佛法門的讚 歎絕無誑語。這樣的「信」是十分堅定的,即使釋迦牟尼佛再來,勸我們放棄念佛法門, 我們也絲毫不受動搖。 第二「切願」,這「願」分兩方面說。首先,是要對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產生厭離心 。祖師曾經提出一個比喻,說娑婆世界就好比監獄一般,沒有自由;又好像茅坑一樣,又 髒又臭。正因非久留之地,所以應該盡速離開。英國科學家霍金也曾經表示,一千年後, 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大自然變化太大,所有生存條件都將每況愈下,所以,對 娑婆世界要有厭離心。其次,則是要對西方極樂世界有欣求之心。我們無始劫來流浪生死 ,在六道輪迴中淒慘落魄,受盡種種苦楚;現在要回家,要往生極樂、永斷生死了,應該 歡喜踴躍、載欣載奔。「欣厭」都具足了,往生之願才深刻、真切。 最後,持名念佛法門的第三個要點是「一心念佛」。如何念佛才能得一心呢?印光祖 師說,要領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意即 念佛的時候,要把心完全收攝在一句「阿彌陀佛」上。不論自己念或是共修念,一字一句 都要聽得清清楚楚;由心田中發,由口出聲,再由耳根聽入,每個細節都要清楚、不散亂 。這個「聽」字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果能確實去行持,定慧必然日進有功,往生亦 必定穩操勝券。 ●結 語 這八句三十二字,是印光大師一生教化的主軸。前四句和後四句之間,關係密切,不 相捨離。後四句一定要建立在前四句上,這樣才能落實,也才有下手處。意即道業若要有 進展、成就,必得先培養健全、優質的人格;佛菩薩的智慧、莊嚴,都是奠基在做人基礎 上的。再者,前四句也要有後四句來配合,如此才能徹底圓滿。大家可以試著觀察,懂得 學佛、念佛的人,他孝敬父母、敦倫盡分的方式,絕對和沒學佛的人不一樣。唯有懂得佛 法,才知道怎樣做對自己的親人、朋友最好。總之,祖師在世間法和出世法兩方面,都已 為我們提綱挈領、指出明路,吾人若能善體祖意、如法用心,必能自利利他、圓成菩提。( 全文完) 四 孝 孝養父母有四孝,前三者是世間的孝,第四是出世間的孝。 一、甘旨以養其親。 二、爵祿以榮其親。 三、修德勵行成聖賢,以顯其親。 四、勸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 空把彌陀度歲華 智 展 難除妄想似流沙,空把彌陀度歲華。大眾真求生極樂,只教心口莫分家。 (雪廬老人) 淨土持名念佛法門,乃八萬四千法門中之「徑中徑又徑」;一句「阿彌陀佛」,則是 末法眾生出三界、了生死的最後依憑。淨業行人若能堅固往生的信願,且時時繫念這萬德 洪名,臨終之時,必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 相信,這些道理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甚至都可以朗朗上口的。只不過,真正謹記聖言 ,並如法修證的人,畢竟寥寥可數。所以,「阿彌陀佛」就成了散心念佛人的「優免牌」 ,大家總以為和這個法門沾上了邊,生死問題就由阿彌陀佛一肩扛去了;殊不知菩提路遙 、輪迴路險,這樣悠悠渙渙的「功力」,怎能與佛感應道交,突破五濁惡世的重重障礙呢 ? 祖師大德們因為明白淨宗學人的這項通病,故在其語錄、開示中多有針砭。以下特將 痛拶之處加以節錄、整理,望與見聞者共同警勉、策勵。 蓮池大師 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念佛不專一》一文中,對於念佛人工夫 之所以無法成片的原因,提出了說明︰「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 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 者。」有很多人美名為專修淨土,但因為信願不真切,所以遭遇災厄或聽人提及有更殊勝 的法門時,就開始自亂陣腳、心猿意馬,乃至最後完全將佛號置之度外。像這樣信佛信得 三心二意,持名持得似有若無,道業想要有所進展,恐怕得驢年了! 因此,若要不昧專修之名,就要真信佛語不虛,並以殷重心,時時將求生西方的宏願 提起,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全身靠倒在佛號上,淨業也才不至於成為無根的浮萍。大師感 嘆地說,像這樣殊勝、總持的法門,吾人若再不肯信服,也只能徒嘆奈何了! 憨山大師 明朝高僧憨山大師,在《示念佛切要》一文中曾經提及,念佛人除了明白念佛可以了 生死之外,還必須瞭解生死的根株為何,如此一來,聲聲佛號才能切中要害,念佛與生死 才不至於變成兩不相干。或問︰「何謂生死之根株?」大師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 斷不生極樂,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 ,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所以,「愛欲」 對吾人而言,是多生多劫以來最熟悉不過的了。在愛根深厚之下,如果念佛又只是虛應故 事,這樣一邊念佛,一邊任由生死根恣意生長,修行不得力,自然是意料中的事了。 或問︰「該如何突破此一困境呢?」大師說︰「斷生死之心要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 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 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知了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截流大師 淨土宗第十代祖師─清朝截流大師,在淨土警語中,針對淨土行者「口念彌陀心散亂 」的毛病明確指出原因,並提出對治之道。他老人家說︰「今時淨業學人,終日念佛、懺 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 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動 搖。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 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裡,又何待 彌陀援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佛號念得虛虛浮浮,關鍵就在於對娑婆世界還有許多貪愛。千絲萬縷的貪愛縈懷,妄 念當然漫天紛飛,佛號自然也就無法歷歷分明了。所以祖師勸勉我們︰「宜各痛念娑婆險 惡,早求出離,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利害天淵,大須猛省!」吾人應時時如思歸心 切的遊子,切莫流連旅途的美景,而在曠野中無止盡地流浪啊! 了然法師 鑒定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的了然法師,於《人命在呼吸間》一文中曾說道,念佛不得 一心的主因,乃由於吾人久居三界,總在六塵中薰染,因此煩惱習氣濃厚,難脫難離,心 佛自然不一。念佛人若不懂得善加調伏,臨命終時,佛號必定難以提起,往生也一定會產 生障礙。 所以,法師提醒我們︰「宜直下返觀,諦審思之。即此一息呼吸不來,便為後世。身 非我有,況餘物乎?於今直作娑婆報謝之際,淨土將生未生之時。切須努力,正念分明, 慎勿亂意。」平日生活當中,吾人應時時作「無常觀」。一氣不來,不僅身邊珍愛的一切 都無法帶走,就連這個被我們牢牢地執著為「我」的色身,也將腐爛敗壞。能時常如是思 惟,貪逐外物的妄念便會逐漸平息。 再者,法師還叮囑我們,要有「此時不生淨土,恐墮地獄火坑;此時不託蓮胞,恐投 驢腹馬胎」的危機意識。因為娑婆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今生若不能成就 淨業、往生西方,則來世必有墮到三惡道受苦的分。念佛人若能常常如是自我警惕,則「 當下習氣銷融,冥然心佛合一」,臨終之時,何愁不能見佛呢? 結 語 「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花開見佛」,是每一個念佛人最企盼達成的願望。既然這麼 好樂踴躍,就應該念玆在玆,把它真當一回事地放在心上,而不是一邊籌辦往生大事,一 邊又如火如荼地在生死活計上周旋。 印光大師在回復給某居士的一封信上曾說,如果能夠以墮水火,遇盜賊,急求救援之 心來念佛,則妄想、雜念必然消弭無蹤。相反地,如果口念彌陀,心中卻有萬般捨卻不去 的凡情,那麼,所修的淨業就是自欺欺人,來日若登不上彌陀的蓮花寶座,莫說法門不靈 ,只能怪自己悠悠忽忽、空度年華了。 雪廬老人也有一首偈頌說︰「難除妄想似流沙,空把彌陀度歲華。大眾真求生極樂, 只教心口莫分家。」雖然吾人的散情雜慮,如沙漏流瀉而下的沙粒一般,緊密連接、毫無 間斷,但只要信真願切、心口合一,往生亦決定可期。就怕我們成了個掛名的淨土念佛人 ,讓短暫的一生在不知不覺中虛度,也讓殊勝的解脫因緣變成曇花一現,入寶山、空手回 ,來世還作生死凡夫,這樣的結局將多麼令人扼腕啊!所以,當提起這萬德洪名時,切莫 輕忽、草率;阿彌陀佛已將極樂的大門敞開,要不要專心趨入,就全看我們自己了! 愈熱愈喜做事 印祖六十六歲,駐錫蘇州道前街自造寺,有蘇州人劉柏蓀居士啟請印祖偕同當地某巨紳, 上莫干山避暑。 印祖正言厲色說:「予住普陀,氣候愈熱,愈喜做事。天天握管寫信且不暇,何暇學 今人時髦乎?」又說:「某紳將金剛經信手放坐凳之上,某紳受詩書之訓,將經亦同等看 待乎?予不與此輩同行。」(出自印光法師永思集) 道琛大師 呂富枝 道琛大師,俗姓彭,宋朝溫州樂清(今浙江省永嘉縣)人。十八歲時,受比丘具足戒 ,最初修學戒律威儀,後來追隨法明寺的道淵法師修學止觀定慧法門,參究宗門頓悟之至 極宗旨,對精深微妙的義理,一聽就能理解領悟。 不久,主持臨濟寺,又遷移到廣慈寺。宋高宗建炎三年,奉朝廷命令主持資福禪院, 賜號為「圓辯」。 大師專修念佛三昧,有一天在禪定當中,看見一位老僧坐在禪床上,對著道琛大師說 :「我是四明法智(就是徹悟教觀圓頓玄旨的四明尊者)。」 道琛大師非常驚喜,恭恭敬敬向法智大師頂禮,請示說:「道琛對於天臺家的法相, 未能透徹通達,乞求大師慈悲垂示指教。」老僧點頭表示答應,於是對道琛大師演說教法 ,由此徹悟了唯心淨土的道理。道琛大師出定之後,心地忽然開通,領悟天臺宗的要旨, 智慧辯才,一天一天增進,從此以後,研學天臺教觀的人,都來追隨大師,稟承教化。 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大師主持南胡寺,修持法華三昧,感應普賢菩薩放光加持,於是 舉辦「淨土繫念法會」,每月二十三日集聚在家、出家二眾,念佛共修,前來參與念佛共 修的信眾,多達萬人。 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合大眾諷誦觀無量壽經,日夜不斷,大家都聞 到微妙香氣,充滿屋內,道琛大師說:「佛來接引我了。」隨即沐浴更衣,書寫偈頌說: 「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 又令眾弟子誦念法華經安樂行品,尚未誦完,就自在往生了,世壽六十八歲。遺體停 留在龕內一個月,面貌仍然如同生前一樣莊嚴。 天臺巡禮(下) 洗 心 智者肉身塔 從華頂下山,途中繞經佛隴山的「智者大師肉身舍利塔院」,此處供奉智者大師的肉 身舍利塔。佛隴山是一座小丘,丘上有一座塔院,松林環繞。據天臺山記說: 「從修禪寺南行二百步有盤石,平正猶如削成,古老相傳佛嘗於此放光,故名佛隴。 」 智者大師臨終前,在一夜裡,床邊映著皎潔月亮,大師在床邊獨坐說法,似乎有人在 旁問難。第二天,侍者請問:「師父昨夜見到什麼因緣?」智者大師說:「起初夢見大風 忽起,吹壞寶塔,過一會兒見到一位梵僧提醒我世緣將盡了!又夢見吾師南岳禪師前來相 送,並且要我講述『三觀三智』。這是死相現前了。」接者智者大師囑咐說:「吾年少時 曾夢見當終老於此地,如今冥冥中蒙高僧提示,世緣勢必不久了。吾命終後,當藏屍於西 南峰,堆石作龕,旁邊多栽松樹來蔽蓋,再建一白塔,使見者發菩提心。」第二天,智者 大師便離開天臺山,走到現在新昌大佛附近的石城,就示疾不適,要隨侍大眾在此停留, 不要再前進了。智者大師說:「石城是天臺西門,又有當來下生的彌勒佛像,處所既好, 宜最後用心。」說完就面向西方右臥,專念佛號,到了十一月二十四日即安坐往生,這一 年是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弟子謹遵大師遺囑,在修禪寺西南的佛隴山堆石作龕,將大師肉 身奉入白塔。 八年後,楊廣登基為帝,在智者大師示寂紀念日那一天,來山設「千僧齋」,供僧時 卻多了一位僧人,大眾都說是智者大師的化身來受供。用完午齋,眾人一起來佛隴山開龕 ,龕內只剩空床虛帳,大師的肉身舍利已不知去向了。 現在的肉身塔院,在大殿中還供著一座石塔,塔龕裡有一尊智者大師的金身塑像。塔 院東廂,陳列天臺文物,豎立一塊唐代古物「修禪道場碑」,碑高一八四公分,寬八十公 分,碑文前題「臺州隋故智者大師修禪道場碑并序」,碑文是中唐古文大家梁肅所撰,梁 肅曾跟隨湛然大師修學天臺止觀。碑字則是時任臺州刺史的徐放所書,碑文記載著智者大 師與修禪寺的因緣,分外珍貴。院裡附設天臺宗佛學院,課程有讀誦法華經,專研智者大 師留下的天臺教典,也研究明朝天臺宗傳燈大師的彌陀圓中鈔,保持「教在天臺,行歸淨 土」的智者家風。 智者大師續燄傳燈,本是傳佛心印的大士,人稱「東土小釋迦」,一千多年來,天臺 一宗,有如「東南一絲,信可繫佛法九鼎於不墜。」(靈峰宗論卷七)。所以臺教存則佛法 存,臺教亡則佛法亡。一行人在「東土小釋迦」最後應跡處,瞻仰久久,深深感動,不肯 離去。 修禪寺遺址 依天臺山記及智者大師臨終所述,佛隴山就在修禪寺西南方不遠處,修禪寺是南朝陳 宣帝為智者大師所建的寺院,據章安尊者所撰的國清百錄說: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初隱天臺,所止之峰,舊名佛隴。詢訪土人云:『遊 其山者,多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降陳宣帝敕名修禪寺。」 在大藏經中有關智者大師的著作,多標示「天臺山修禪寺沙門智顗撰」,足見修禪寺 與智者大師的密切關係。可是從佛隴山智者肉身塔院望去,附近看不到有其他寺院,這智 者大師駐錫的修禪寺到那裡去了?經舍利塔院一位師父的指點,原來在佛隴山西北邊那一 片稻田,就是修禪寺遺址。師父慈悲領著一行人,循著阡陌縱橫的田埂走了十多分鐘,見 到幾間破落不堪的房舍,這房舍前後便是修禪寺大殿的原址。在房舍前還有一片水塘的輪 廓,據說那是智者大師設立的放生池。田邊遠處,大石錯落,其中一塊平整的大石,刻有 「智者大師說法處」。 智者大師在修禪寺修行,前後十年。後來,在陳後主的懇請下,下山到金陵講經說法 ,但正值陳末戰亂,智者大師即離開金陵,先後到廬山、荊州、揚州等地雲遊,在隋開皇 十五年回到天臺山。此時,修禪寺已荒廢了,所以智者大師才會在臨終前決定另建新寺, 畫出未來國清講寺的模擬圖形。 天臺山,滿山成佛作祖的故事,其中「坐必面西」的典故,最令一行人津津樂道了! 打從襁褓嬰孩,智者大師便「坐必面西」,往後在拜經台上拜楞嚴,在華頂山修頭陀行, 在修禪寺安心修禪,最後在佛隴石塔入龕,始終是「坐必面西」。兩天一夜在天臺,雖是 匆匆一瞥,相信只要記住智者大師一生「坐必面西」的旨趣,一心正念「從是西方,過十 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千百年後的我們,在天臺的選佛場中,也能出類拔 萃,脫穎而出! (全文完) 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商榷 顏 顒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受到頗多信眾誦讀,因而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聖像及 稱其名者,甚為普遍。其原因是觀世音菩薩是娑婆世界的施無畏者,解脫眾生的苦難,救 度眾生,去到快樂的佛國世界。 根據《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說:「我作佛時,十方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 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在無量剎中,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究竟去 到那一個佛國世界?現在所見的普門品中並無開示。 根據日本森下大圓所著,我國星雲法師翻譯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一書所載, 在梵文原本的普門品中,尚有一段偈頌,而在目前使用的中文普門品中則無。這的確是一 件憾事,似應設法增補,以使中文普門品更完備,得見法華一經的圓滿。 現將該書譯出的梵文原本普門品中過去未翻譯的一段偈頌抄錄如下: 慈悲救世間,當來成正覺,能滅憂畏苦,頂禮觀世音。 法藏比丘尊,首座世自在,修行幾百劫,證無上淨覺。 常侍左右邊,扇涼彌陀尊,示三昧幻力,供養一切佛。 西方清淨土,安養極樂國,彌陀住彼土,調御丈夫尊。 彼土無女人,不見不淨土,佛子今往生,乃入蓮花藏。 彼無量光佛,淨妙蓮花臺,獅座放百光,如娑羅樹王。 如是世間尊,三界無等倫,禮讚積功德,速成最勝人。 由此段偈頌,可以清楚看出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乃無疑義。尤其 觀世音菩薩自己現在極樂世界為阿彌陀佛的護法,當然希望所救度的眾生都能去到阿彌陀 佛的極樂淨土,一生得補佛位,早日成正等正覺。這是非常合情合理與合乎邏輯的事實。 以是之故,這段當年未被譯成中文的偈頌,為修學觀音法門極重要的指歸,它與華嚴 經中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最後導歸極樂淨土的意義完全相同。我佛教界高僧大德若能在講 說普門品時,將此段偈頌增補說明,既符合世尊的開示,同時也大大利益現在與將來的眾 生。至於當年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為什麼不將此段偈頌譯出,宜由專家學者去尋求答案,將 是一件有意義的大事。 獅 子 乳 進 蓮 從前,佛陀在羅閱祇竹園度化眾生時,當地有一個大家族,兄弟四人因父母過世,為 了爭奪家產而爭吵不休。有一天,長老舍利弗正好經過,四兄弟見到舍利弗,便啟請他協 助調解糾紛。舍利弗說:「我很樂意幫你們!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最有智慧、 最慈悲的人,你們可以跟我一起去拜見他,他一定能排解你們的紛爭。」四人來到精舍前 ,佛陀遠遠看見他們,不禁面露微笑,且身上放射出五色的光明。他們站在佛前,虔誠地 行五體投地之禮,然後說:「我們兄弟生性愚癡,希望世尊您能加以開導,讓我們不要再 為財產而起衝突。」於是,佛陀便對他們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名叫惟婁的國王,因為生了重病,所以醫生建議他服藥時,最好配上獅 子乳一起服用,才能藥到病除。國王聞言,即刻頒佈命令,通告全國百姓,只要有人能進 獻獅子乳,國王願意分封土地,並把公主嫁給他。不久,有一個窮人來求見國王說:「我 有辦法取得獅子乳,但不知到時候您是否真的願意履行承諾?」國王說:「當然!」於是 ,他便展開行動。 這個窮人十分聰明,他先設法找到獅子住的山洞,再準備一頭羊及葡萄酒,等獅子離 開山洞,便把羊殺了,連同葡萄酒一起放在山洞中,然後躲在一旁窺伺。不久,獅子回來 ,看到酒肉,便立刻吃喝起來,沒一會兒,便醉倒在地了。窮人見狀,便向前將獅子全身 綑綁,且順利取得獅子乳,高高興興地踏上歸途。 回程時,因為天色已晚,他便睡在途中的一個村落。有一個行腳的阿羅漢路過此地, 因為找不到過夜的地方,就和他同榻而眠。窮人因為白天經歷種種艱難危險,此時整個人 疲累至極,因此睡得很熟。一旁的阿羅漢,這時卻看到他身上的感官,趁著主人熟睡之餘 在那裡爭功。 足神說:「這一次主人能立下大功,都是靠我不停努力奔走,才能順利取得獅子乳。 」 手神說:「才不!是靠我這雙手去擠出獅子乳。」 目神說:「誰說的!是靠我去觀察獅子的動靜。」 耳神說:「哼!是靠我聽到國王要求取獅子乳的消息,才有今天這個功勞!」 舌神說:「你們不必再爭吵了,這件事是否真的是功勞一件,還得看我的意思呢!」 第二天,窮人立刻帶著獅子乳求見國王,國王興奮地說:「快呈上來!」當國王看得 目不轉睛時,窮人的舌頭突然說話了:「啟稟大王,那不是獅子乳,而是驢乳。」國王聽 了不禁大怒說:「我要你取獅子乳,你竟敢用驢乳來騙我!來人!把他拖出去殺了!」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當晚與窮人一起共睡的阿羅漢,以神足通來到國王面前,向國王 說:「大王,這真的是獅子乳,我昨晚在此人熟睡時,親眼見到他身上的感官在那裡爭功 。舌頭說,它今天要故意唱反調,現在看來果真如此。大王不必懷疑,您只要將獅子乳和 藥一同服下,保證一定藥到病除。」國王相信了阿羅漢的話,當場用乳配藥一起服下,病 情果然立刻好轉。因此,他就依照當初的約定,賞賜給窮人應得的一切。這時,阿羅漢有 感而發地告訴國王說:「我們身上的感官,都難免會互相爭功,甚至窩裡反,何況是人與 人之間呢?」窮人因受了阿羅漢的恩惠,才免於一死,經此事件大徹大悟,當下出家,拜 阿羅漢為師,國王也歡喜地領受五戒、專心修行,後來還證得須陀洹果。 聽佛陀說完故事,兄弟四人心開意解,便決定出家為僧,隨佛修行。佛以手撫摩他們 的頭頂,頓時,四人頭髮自然脫落,袈裟披身,且當下證得阿羅漢果。佛的侍者阿難在一 旁見到這種情景,不禁問佛陀說:「他們四人過去世有何因緣,為何一聽聞您的開示,便 能證得阿羅漢果呢?」佛陀說:「過去在摩殳佛時,舍利弗是一個比丘,而這四兄弟是商 人。由於他們供養舍利弗一件袈裟,所以舍利弗當時就發願,希望能早日度化他們。如今 ,時機成熟,他們果然因著舍利弗的因緣,而得以證得聖果啊!」 貪、瞋、癡三毒,是我們心理的大毛病,尤其因著貪而被欲望指使,滿心地仇視他人 ,造下種種惡業,更是我們卑劣的習性啊!末法時期,眾生鬥諍堅固,往往為了一己之私 ,而罔顧他人權益。佛家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使盡心機、手段的後果,到頭來 ,不但「果報還自受」,而且還會禍延子孫呢!所以我們學佛人,應當有不同於一般流俗 的志願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方能在此亂世中 成就淨業啊! (出自惟婁王師子乳譬喻經) 進 蓮 從前,佛陀在羅閱祇竹園度化眾生時,當地有一個大家族,兄弟四人因父母過世,為了 爭奪家產而爭吵不休。有一天,長老舍利弗正好經過,四兄弟見到舍利弗,便啟請他協助調 解糾紛。舍利弗說:「我很樂意幫你們!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最有智慧、最慈悲 的人,你們可以跟我一起去拜見他,他一定能排解你們的紛爭。」四人來到精舍前,佛陀遠 遠看見他們,不禁面露微笑,且身上放射出五色的光明。他們站在佛前,虔誠地行五體投地 之禮,然後說:「我們兄弟生性愚癡,希望世尊您能加以開導,讓我們不要再為財產而起衝 突。」於是,佛陀便對他們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名叫惟婁的國王,因為生了重病,所以醫生建議他服藥時,最好配上獅子 乳一起服用,才能藥到病除。國王聞言,即刻頒佈命令,通告全國百姓,只要有人能進獻獅 子乳,國王願意分封土地,並把公主嫁給他。不久,有一個窮人來求見國王說:「我有辦法 取得獅子乳,但不知到時候您是否真的願意履行承諾?」國王說:「當然!」於是,他便展 開行動。 這個窮人十分聰明,他先設法找到獅子住的山洞,再準備一頭羊及葡萄酒,等獅子離開 山洞,便把羊殺了,連同葡萄酒一起放在山洞中,然後躲在一旁窺伺。不久,獅子回來,看 到酒肉,便立刻吃喝起來,沒一會兒,便醉倒在地了。窮人見狀,便向前將獅子全身綑綁, 且順利取得獅子乳,高高興興地踏上歸途。 回程時,因為天色已晚,他便睡在途中的一個村落。有一個行腳的阿羅漢路過此地,因 為找不到過夜的地方,就和他同榻而眠。窮人因為白天經歷種種艱難危險,此時整個人疲累 至極,因此睡得很熟。一旁的阿羅漢,這時卻看到他身上的感官,趁著主人熟睡之餘在那裡 爭功。 足神說:「這一次主人能立下大功,都是靠我不停努力奔走,才能順利取得獅子乳。」 手神說:「才不!是靠我這雙手去擠出獅子乳。」 目神說:「誰說的!是靠我去觀察獅子的動靜。」 耳神說:「哼!是靠我聽到國王要求取獅子乳的消息,才有今天這個功勞!」 舌神說:「你們不必再爭吵了,這件事是否真的是功勞一件,還得看我的意思呢!」 第二天,窮人立刻帶著獅子乳求見國王,國王興奮地說:「快呈上來!」當國王看得目 不轉睛時,窮人的舌頭突然說話了:「啟稟大王,那不是獅子乳,而是驢乳。」國王聽了不 禁大怒說:「我要你取獅子乳,你竟敢用驢乳來騙我!來人!把他拖出去殺了!」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當晚與窮人一起共睡的阿羅漢,以神足通來到國王面前,向國王說 :「大王,這真的是獅子乳,我昨晚在此人熟睡時,親眼見到他身上的感官在那裡爭功。舌 頭說,它今天要故意唱反調,現在看來果真如此。大王不必懷疑,您只要將獅子乳和藥一同 服下,保證一定藥到病除。」國王相信了阿羅漢的話,當場用乳配藥一起服下,病情果然立 刻好轉。因此,他就依照當初的約定,賞賜給窮人應得的一切。這時,阿羅漢有感而發地告 訴國王說:「我們身上的感官,都難免會互相爭功,甚至窩裡反,何況是人與人之間呢?」 窮人因受了阿羅漢的恩惠,才免於一死,經此事件大徹大悟,當下出家,拜阿羅漢為師,國 王也歡喜地領受五戒、專心修行,後來還證得須陀洹果。 聽佛陀說完故事,兄弟四人心開意解,便決定出家為僧,隨佛修行。佛以手撫摩他們的 頭頂,頓時,四人頭髮自然脫落,袈裟披身,且當下證得阿羅漢果。佛的侍者阿難在一旁見 到這種情景,不禁問佛陀說:「他們四人過去世有何因緣,為何一聽聞您的開示,便能證得 阿羅漢果呢?」佛陀說:「過去在摩殳佛時,舍利弗是一個比丘,而這四兄弟是商人。由於 他們供養舍利弗一件袈裟,所以舍利弗當時就發願,希望能早日度化他們。如今,時機成熟 ,他們果然因著舍利弗的因緣,而得以證得聖果啊!」 貪、瞋、癡三毒,是我們心理的大毛病,尤其因著貪而被欲望指使,滿心地仇視他人, 造下種種惡業,更是我們卑劣的習性啊!末法時期,眾生鬥諍堅固,往往為了一己之私,而 罔顧他人權益。佛家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使盡心機、手段的後果,到頭來,不但 「果報還自受」,而且還會禍延子孫呢!所以我們學佛人,應當有不同於一般流俗的志願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方能在此亂世中成就淨業 啊! (出自惟婁王師子乳譬喻經) 進 蓮 從前,佛陀在羅閱祇竹園度化眾生時,當地有一個大家族,兄弟四人因父母過世,為了 爭奪家產而爭吵不休。有一天,長老舍利弗正好經過,四兄弟見到舍利弗,便啟請他協助調 解糾紛。舍利弗說:「我很樂意幫你們!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最有智慧、最慈悲 的人,你們可以跟我一起去拜見他,他一定能排解你們的紛爭。」四人來到精舍前,佛陀遠 遠看見他們,不禁面露微笑,且身上放射出五色的光明。他們站在佛前,虔誠地行五體投地 之禮,然後說:「我們兄弟生性愚癡,希望世尊您能加以開導,讓我們不要再為財產而起衝 突。」於是,佛陀便對他們說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名叫惟婁的國王,因為生了重病,所以醫生建議他服藥時,最好配上獅子 乳一起服用,才能藥到病除。國王聞言,即刻頒佈命令,通告全國百姓,只要有人能進獻獅 子乳,國王願意分封土地,並把公主嫁給他。不久,有一個窮人來求見國王說:「我有辦法 取得獅子乳,但不知到時候您是否真的願意履行承諾?」國王說:「當然!」於是,他便展 開行動。 這個窮人十分聰明,他先設法找到獅子住的山洞,再準備一頭羊及葡萄酒,等獅子離開 山洞,便把羊殺了,連同葡萄酒一起放在山洞中,然後躲在一旁窺伺。不久,獅子回來,看 到酒肉,便立刻吃喝起來,沒一會兒,便醉倒在地了。窮人見狀,便向前將獅子全身綑綁, 且順利取得獅子乳,高高興興地踏上歸途。 回程時,因為天色已晚,他便睡在途中的一個村落。有一個行腳的阿羅漢路過此地,因 為找不到過夜的地方,就和他同榻而眠。窮人因為白天經歷種種艱難危險,此時整個人疲累 至極,因此睡得很熟。一旁的阿羅漢,這時卻看到他身上的感官,趁著主人熟睡之餘在那裡 爭功。 足神說:「這一次主人能立下大功,都是靠我不停努力奔走,才能順利取得獅子乳。」 手神說:「才不!是靠我這雙手去擠出獅子乳。」 目神說:「誰說的!是靠我去觀察獅子的動靜。」 耳神說:「哼!是靠我聽到國王要求取獅子乳的消息,才有今天這個功勞!」 舌神說:「你們不必再爭吵了,這件事是否真的是功勞一件,還得看我的意思呢!」 第二天,窮人立刻帶著獅子乳求見國王,國王興奮地說:「快呈上來!」當國王看得目 不轉睛時,窮人的舌頭突然說話了:「啟稟大王,那不是獅子乳,而是驢乳。」國王聽了不 禁大怒說:「我要你取獅子乳,你竟敢用驢乳來騙我!來人!把他拖出去殺了!」 就在千鈞一髮之際,當晚與窮人一起共睡的阿羅漢,以神足通來到國王面前,向國王說 :「大王,這真的是獅子乳,我昨晚在此人熟睡時,親眼見到他身上的感官在那裡爭功。舌 頭說,它今天要故意唱反調,現在看來果真如此。大王不必懷疑,您只要將獅子乳和藥一同 服下,保證一定藥到病除。」國王相信了阿羅漢的話,當場用乳配藥一起服下,病情果然立 刻好轉。因此,他就依照當初的約定,賞賜給窮人應得的一切。這時,阿羅漢有感而發地告 訴國王說:「我們身上的感官,都難免會互相爭功,甚至窩裡反,何況是人與人之間呢?」 窮人因受了阿羅漢的恩惠,才免於一死,經此事件大徹大悟,當下出家,拜阿羅漢為師,國 王也歡喜地領受五戒、專心修行,後來還證得須陀洹果。 聽佛陀說完故事,兄弟四人心開意解,便決定出家為僧,隨佛修行。佛以手撫摩他們的 頭頂,頓時,四人頭髮自然脫落,袈裟披身,且當下證得阿羅漢果。佛的侍者阿難在一旁見 到這種情景,不禁問佛陀說:「他們四人過去世有何因緣,為何一聽聞您的開示,便能證得 阿羅漢果呢?」佛陀說:「過去在摩殳佛時,舍利弗是一個比丘,而這四兄弟是商人。由於 他們供養舍利弗一件袈裟,所以舍利弗當時就發願,希望能早日度化他們。如今,時機成熟 ,他們果然因著舍利弗的因緣,而得以證得聖果啊!」 貪、瞋、癡三毒,是我們心理的大毛病,尤其因著貪而被欲望指使,滿心地仇視他人, 造下種種惡業,更是我們卑劣的習性啊!末法時期,眾生鬥諍堅固,往往為了一己之私,而 罔顧他人權益。佛家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使盡心機、手段的後果,到頭來,不但 「果報還自受」,而且還會禍延子孫呢!所以我們學佛人,應當有不同於一般流俗的志願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此,方能在此亂世中成就淨業 啊! (出自惟婁王師子乳譬喻經) 明倫網路版正式上路 千呼萬喚,明倫月刊終於上網了!為了順應e世代的趨勢,從新年度起,明倫除了每月固定 的雜誌出刊外,也將在網路上和讀者們見面。 在明倫的網站中,您除了可以閱覽當月最新的內容外,還可以點選「各期檢索」,查 閱過去曾發表在明倫上的所有文章。此外,為了加強與讀者們的雙向交流,網站上還設立 了「佛學問答」和「讀者迴響」,您可以透過這個管道,與我們切磋學佛心得,並留下您 對明倫的期許。最後,如果您想訂閱明倫月刊,或索取明倫叢書,也可以經由網路告訴我 們。 全新的年度,全新的出發,希望網路版的明倫,能滋潤更多忙碌、迷惑的心靈。 註:明倫的網址是: tcbl/minlun/default。 小蝌蚪哪去了 譚希賢 說起來也是緣分,兩個月前我和同修去花鳥市場買魚放生,看到有人在賣小蝌蚪。我 問賣主說:「蝌蚪也賣?」「賣,有人買牠餵龜。」可憐的小生靈即將面臨死亡!同修們 趕緊連魚帶蝌蚪一起買下來去放生,滿滿一小桶,這是多少個生命!韋馱尊天菩薩的聖誕 ,同修們發心再去放生,以此功德回向淨土,回向給苦難的眾生,感念韋馱菩薩護持正法 的大恩大德。 再次來買魚時,看到花鳥魚市一些似魚非魚的小東西混在魚群游來游去。我問賣主 說:「那些小東西不是魚吧?」「不是魚,是蝌蚪。」哎呀!小蝌蚪變成這模樣了,都認 不出來了!黑色的小蝌蚪已經變成淡褐色了,胖胖的臉鰓大嘴巴,像魚又不是魚,兩條小 腿蹬來蹬去,像青蛙又不是青蛙,只有搖來晃去的尾巴還留著蝌蚪的痕跡。再仔細看,就 更奇怪了,有的小蝌蚪先長出前腿,有的先長後肢,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蝌蚪不僅僅只 變青蛙,牠也是蟾蜍、蠑螈、鯢的幼蟲,是很好的益蟲,也是維持生態平衡不可缺少的生 靈。 不學佛者不明白,無量劫以來,眾生在六道輪迴中輾轉生死,互為父母、兄弟、姐妹 ,而今改頭換面,相逢不相識,非但不伸出援手,反而加以殺傷,豈不哀哉!買生靈餵動 物,造成牠們生吃活剝、互相殘殺,有很大的罪過啊! 養魚、養龜無非取樂,買小魚、蝌蚪這活的生靈餵大魚、餵烏龜,眼睜睜地看著牠們 互相吞啖,其樂何在?且不說大人的慈悲心被蕩滌殆盡,孩子的心更會因此被污染。從小 教孩子看動物互相殘害而無動於衷,沒有悲傷反而快樂,能期望他們長大孝順爹娘、慈悲 善良嗎?一個沒有愛心,缺少愛心的人生,幸福從哪裡來呢? 印光大師說:「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則植物動物並育,善則仁民愛 物修行。乾為大父,坤為大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世間至重者生命,物我同然。蓮 池大師說:「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取樂者希望長壽,養兒育女者希望其平安幸福 ,買這些活東西餵魚、餵龜,造成這些生靈頃刻身亡,豈不是事與願違? 常言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緣果報,絲毫不爽。」近代大德金山活佛說:「 最好的消業方法,莫過於放生;世界上最大的惡業,莫過於殺害生命。反過來說,世界上 最大的善業,莫過於戒殺放生。所以放生是最大的功德。你能依我的話,趕快量力買生物 放生,就能增福延壽。」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祈 願天下早明事理,從善而行! 樂記選講(四) 徐自民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宮亂 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 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 「宮、商、角、徵、羽」是作曲子最基本的五種音調。在中國古代,音樂和禮儀都必 須由在位的聖人來制定。為什麼在位的聖人才能制禮作樂呢?一者,因為聖人的道德修養 、一舉一動都是從本性發露出來的,所以制定的音樂能使人調和性情,得中和之道,絕不 像今日那些誨淫誨盜的音樂,引人想入非非,走上邪道。此外,唯有聖人所制定的禮儀, 才能通情達理,人倫有序,有助於修道之人能達一心不亂的境界。二者,除了具備聖人的 修為外,還必須在位,因為這樣才能用公權力將禮樂推行出去。所以,由在位的聖人制定 的禮樂,都是導正人心,可以使國家社會一切事情有條有理的。諸位在道場聽人唱讚子(如 爐香讚等),這些讚叫做「梵音」,聽了之後,自自然然心平氣和,喜怒哀樂都不會起來; 心一平靜下來,就能入定,然後開發出理性來。音樂就有這樣的功能。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宮」代表君主,「商」代表臣子 ,「角」代表人民,「徵」代表各種事情,「羽」代表種種辦事時的工具。這五音是配合 五行的。宮配合「土」,土在四方之中,象徵君主在中央,可以照顧到四方。商配合「金 」,金在西方,聲音是屬於商聲。角是東方的「木」,徵屬南方的「火」,羽為北方的「 水」。此外,五音也可以和人體的「五臟」相配。宮為土,屬脾臟,與胃相連;一個人的 脾胃出毛病,全身都會受到影響。商為金,屬肺。角為木,屬肝。徵為火,屬心。羽為水 ,屬腎。再者,五音由於和心理精神相通,還可以和「五常」相配。宮為土,代表中央。 君主對老百姓必須講「信」,如果人民對君主失去信心,天下很快就會造反,政權就不能 穩定了。商為金(西方),代表臣子,講「義」。意即在上位者交辦的事,該怎麼做就怎麼 做,毫不含糊。角為木(東方),講「仁」。天地有仁心,才可以生長萬物。徵為火(南方) ,講「禮」。禮是分明尊卑上下,清清楚楚,不敢含混。羽為水(北方),講「智」。論語 上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智慧的人自然接近水,這是性分相近的緣故。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把五音所代表的「君、臣、民、事 、物」都說出來以後,本文說︰「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怗懘」,有「阻礙」 之意。「怗懘之音」,即指音調不和諧。五音不亂,則無負面之事發生;五音若亂,就有 壞事要出現了。故文云︰「宮亂則荒,其君驕」。「荒」,敗也,這是指君主而言。宮音 一亂,就表示君主傲慢、驕奢,完全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如此一來,就容易親小人、遠 賢人,政治如何好得了?上位者驕橫,下位之人便有樣學樣,老百姓深受其害,民心也就 渙散了。 其次,「商亂則陂,其官壞」。「陂」,有「傾斜」之意。商音如果亂了, 懂音樂的人就知道,這是由於朝廷內的大小官員不能各盡其職,甚至貪污腐化、蒙上欺下 的緣故。臣子如此,就叫做「官壞」;官一壞,國家一切的制度也就隨著不正。本來國家 訂定制度,是為老百姓著想的,官一壞,制度就淪為利官損民的工具了。 「角亂則憂,其民怨」。角音一亂,就表示老百姓有憂愁、怨恨。百姓為何愁怨呢? 因為政治暴虐啊!有一回,孔子經過泰山邊,看到一個婦人在路旁哭得非常哀慟,就叫學 生子路去探問。一問之下,才知婦人是因為公公、丈夫、兒子都被老虎吃了,所以才哭得 那麼傷心。孔子問她:「既然這附近這麼危險,為什麼不早早搬家呢?」婦人回答:「這 裡沒有苛政。」孔子說︰「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住的地方雖然在荒郊野外,但是 起碼不會被苛政迫害。婦人是寧願被老虎吃了,也不要在暴政下受苦啊!苛政之令人怖畏 ,可見一斑。古今中外,哪一國沒有苛政呢?政府若濫用稅收、不修內政,乃至引起國際 戰爭,百姓就要痛苦不堪了。所以,民眾的憂愁、怨恨(即民怨),就是從虐政來的。 「徵亂則哀,其事勤」。徵音一亂,老百姓就悲哀了,因為政治混亂、君主昏庸,動 不動就要勞動百姓,大眾身心不堪其擾。自古以來,戰爭不斷,就是源於君主的好大喜功 。唐詩當中(尤其是邊塞詩),有很多是抒發民怨的。這實在是因為百姓心中苦悶太多,無 可奈何,只好寫詩來發洩。比如陳陶的〈隴西行〉︰「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春閨一作深閨。)戰士早已戰死沙場,成了無定 河邊的一具白骨,可是家中的妻子在睡夢裡,還心心念念盼望著丈夫的歸期。這是多麼令 人心酸的人間悲劇啊!所以,若要避免征伐,勞民傷財,上位者就要有一顆體恤之心,否 則,「其事勤」,人民就苦了。 「羽亂則危,其財匱」。「羽為物」,物一亂就不會安定。在承平時代,一種東西都 是用到不能用為止,不會浪費的;而政治不好的時候,由於上位者不惜民物,老百姓就沒 得用了。一個富庶的社會,應該是物盡其用的,如果物不能盡其用,社會就亂了。比如富 有的人房地產很多,但是貧窮的人卻無立錐之地;財富分配不均,這樣的社會怎能安定? 所以,羽音一亂,就表示上位者不惜民物;民物被糟蹋,國財就匱乏,社會就動盪不安了 。 「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果這五音都亂了,互相侵犯,這就叫做「慢」。 「慢」就是指政府既傲慢又怠惰。「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如此一來,不用多少時 日,國家馬上就滅亡了。因此,一位真正的明君,為了替百姓謀求福利,讓大眾安居樂業 ,就會時時刻刻傾聽這些聲音。像西周的時候,天子為了瞭解民心,就特地派遣採詩官到 各諸侯國去採詩(包括曲子和文詞)。等收集回來,一聽之後,知道百姓的抱怨和批評,就 趕快予以改善。 文章至此又是一段,說明如何由五音的變化,洞悉國家社會的危機,採取防微杜漸的 方法。下面一段,舉出幾種亡國之音,要上位者注意、警惕。  (待續) 祖先牌位下 三 學           每當遇到中國的春節過年,華人向來是低調慶祝,深怕招惹印尼人的反感,當祭 完祖先後,父親就拿出這兩樣東西來告誡家人……… 印尼政府自二OOO年起撤銷部分歧視華人法例,部分華文學校可以招收學生,華文 書刊也可以流通在市面上,也容許華人慶祝農曆新年。一位印尼華僑,前幾代的祖先是由 廣東渡海來印尼,經過幾代在印尼的奮鬥,家境還稱不上富裕,但是這一家蘊含著一股感 人的精神。 這一戶人家的客廳堂上供著歷代祖先牌位,祖先牌位下放著兩樣東西,一面中華民國 國旗和一本論語。每當遇到中國的春節過年,華人向來是低調慶祝,深怕招惹印尼人的反 感,當祭完祖先後,父親就拿出這兩樣東西來告誡家人:「這面國旗,表示我們的祖國永 遠是中華民國。這一本論語,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我們永遠都是中國人。」每天晚飯,父親 領著全家人讀一章論語,然後開飯。父親還抄錄一章一章的論語,貼在牆壁上,日子久了 ,家裡的壁紙,就是這些寫的還夾有錯字的論語經文。 民國六十七年左右,印尼排華運動達到最高潮,華文學校被迫關閉,華文書刊也全面 禁止發行,父親下定決心說:「我們家一定要留住一條中國文化的根!」於是,在女兒從 僑大先修班考上臺灣師範大學就讀時,父親也把年僅一年級的弟弟送到臺灣就學,為的就 是讓他親近中華文化。 當時,每個月父親都會寄來微薄的生活費,有時候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從印尼寄來時 ,便不知下落!姊弟倆只好用師大提供的一點公費湊合著過一個月。當時姊姊住在師大宿 舍,弟弟在親戚家寄宿,姊姊每天在師大上完課,還要趕去照料弟弟,對一位學生而言, 個中艱苦真是點滴在心頭。 離鄉背井的日子,多數人都難以適應,而爹娘又遠在萬里之外,縱有萬般心事也無處 傾訴,但是每當想起父親的叮嚀:「我們的祖國是中華民國!我們永遠都是中國人!」心 頭的苦水便嚥了回去,埋首在故國文化中,以撫慰孤寂的心靈,只想早日體會父親為何要 費盡心思把孩子送回故國?為何對中華文化那般珍惜?那樣不捨? 近年來,據印尼《羅盤報》報導,印尼各地華人從農曆十二月初起,便開始準備過年 打掃房子,或趕去燒香拜神祈求平安,大小華人商舖也早已擺滿各類年貨,市場如一片紅 海,賀年卡、華文掛曆、紅封包、紅燈籠以及各類吉祥物和帶有「福」字的裝飾品掛滿一 地。如此熱鬧的迎接過年場面,是數年前難以想像的。 回首來時路,不能不令人深信體貼人心的中國文化,蘊含著人性光輝,順之則安,逆 之則傾,所以歷久彌新,讓人珍惜不捨!再看那滿牆的子曰論語壁紙,正訴說著一位父親 的一生堅持,想來也是智者的遠見吧! 君子哉!蘧伯玉 懷 德           衛靈公和夫人有一晚在室內閒坐,言談之間,聽到遠處傳來隆隆的馬車聲。馬車來 到衛靈公的殿宇門前,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馬蹄才又啪噠、啪噠疾馳而去。 衛靈公轉身問夫人說︰「你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夫人肯定地回答︰「一定是蘧伯玉 。」衛靈公好奇地問︰「何以見得呢?」夫人說︰「在禮儀上,臣屬經過上位者住處的大 門時,必須下馬而過,或者將手放在馬車的橫桿上,這是為了表達對公家的敬意和尊重。 坦蕩、真誠的忠臣、孝子,不僅表面恪遵此禮,即使在沒人察覺的地方,也不會草率、隨 便。蘧伯玉是一位德智兼備、敬事不苟的賢大夫,他絕不會在私下做出違禮之事,所以剛 剛那個人一定是他。」衛靈公到門口問了守門的人,結果,方才下馬過門之人果然是蘧伯 玉。 回到屋內,衛靈公戲弄夫人說︰「你猜錯了,那個人不是蘧伯玉。」只見夫人斟了杯 酒,微笑著對衛靈公說︰「哦!那臣妾可要恭喜大王了。原本我以為衛國只有蘧伯玉一位 賢臣,沒想到竟然還有人可以和他相提並論。這是國家之福,應該要好好慶賀啊!」衛靈 公聽罷,不禁大笑起來。他知道夫人洞悉他的心意,就把實情告訴她了。 在論語衛靈公篇,孔子曾盛讚蘧伯玉,說他是個道道地地的君子。由他不欺暗室,獨 處之時亦有道的行為看來,孔子之言誠非虛語啊!在這個講求形象包裝的時代,表裡不一 的人多如過江之鯽;像蘧伯玉這樣「真材實料」的君子,實在值得我們來效法、學習。 跨 年 瑜 揚 年與年交接的時刻,美國紐約的時代廣場前,又是一片萬頭鑽動的景象。人們在興奮 與激越的倒數聲中,痛快地送舊迎新,把一切的晦澀、憂傷,付諸時光東流。近年來,臺 灣本島似乎也時興這樣的活動,用喧嚷的音樂、狂亂的舞步,在午夜來臨時,向舊日告別 。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切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所以讓人引頸期盼。可是仔細一想, 社會的積弊若未除,人心若仍深陷於無明癡闇中無法自拔,所謂新的一年,是否只是又一 次的歷史重現而已呢? 將日曆的最後一頁撕去,世界並不會因此脫胎換骨;時間的生滅只是表相,讓人有一 種舊去新來的錯覺,我們千萬不要認假當真。如果想給生活一個新面目,給生命一個新視 野,最基本的,還是得回歸心地功夫,從拾掇心念齊整做起。試想,吾人的心念剎那剎那 不曾停息,從微細處觀之,每一個念頭的起滅,不正是一次又一次的「送舊迎新」嗎?只 要我們止息妄想的大起大落,讓它盡量保持在「波瀾不興」的狀態,當下的遇境逢緣中, 馬上就能感受到「除舊佈新」後的盈盈法喜,何必眼巴巴地盯著讀秒倒數的螢幕,將一切 寄託在捉摸不定的外境呢? 人總是被動的,只想賴著,等別人打造一個適意的環境後,再來坐享其成。若等得太 久,不耐煩了,便開始大發牢騷,一副時不我與、懷才不遇的模樣。人也是健忘的,一開 始總是信誓旦旦,頗有大刀闊斧、勵精圖治的氣概,可是時日一久,看不出顯著成效,志 氣就削弱殆盡了。如果我們要帶著這兩種習氣迎接新年,很抱歉,明年的「運途」恐怕也 值得堪慮,若不信,請君回首來時路,泰半的命光,不就是在渾渾噩噩中給消磨了嗎?由 此可見,「輪迴」不是神秘難測的宗教名詞,因為我們若不肯主動積極地在自己的陋劣之 處下一點死功夫,隨著鄙惡習性的牽引,我們只會年復一年地重蹈覆轍,絕不會創出一番 新氣象的。 電視畫面上,人們正為新年來臨而彼此擁抱,歡聲雷動。面對一個嶄新的起點,或許 我們應該更務實一些,多給自己鞭策,隨時自我反省、檢討,或許在跨年的時候,可以比 較心安理得。 少了幾個字 文 認定「重要」的事,絕對不容易忘記; 隨口「太忙」的話,切莫輕易再提及。 孩子們: 法國的英雄人物拿破崙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在我的字典裡沒有一個字,那就是難。 」秉持著這樣的信念,他不斷自我挑戰,一步步完成心中的理想,雖然挫折無數,難關現 前,他仍無所畏懼,勇於承擔,因此每一個困難都變成了踏入成功的墊腳石。拿破崙的精 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你的字典裡是不是也少了幾個字? 很多人常常為自己的錯誤找理由: 為什麼沒寫作業?我忘了! 為什麼沒帶課本?又忘了! 這樣隨意的藉口,讓人不禁想問:那你記得什麼? 每個人的心中對該做的事都有一個輕重的排序,重要的擺在前頭,時時刻刻、念念不 忘,想要忽略它都很難。若是認定不重要的,就像被打入冷宮一樣,難得會瞧它一眼,當 然就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忘了。想想看,你常會忘了什麼,它們是不是真的不重要? 吃飯似乎是人生重大的事,因為很少有人會忘記它。肚子餓實在很難受,只要時間一 到,什麼事都可以先擱下,等吃飽飯再說。如果有一件事我們看得比吃飯還重要,你想還 有可能忘記嗎?有一位成功的發明家,因為全心投入工作而廢寢忘餐,只要一進入實驗室 ,非得事情告一段落,否則無論什麼也影響不了他。 有一回,許多親友想要為他慶祝生日,特別約好時間,千叮嚀萬交代請他務必要記得 出來用餐、切蛋糕,沒想到吃飯時候到了,仍不見他的蹤影,大家等得飢腸轆轆、怨聲載 道。最後氣得把所有的東西全吃光了,然後大夥一哄而散,留下滿屋子的杯盤狼藉。等到 這位發明家放下手邊的工作,來到餐廳看到這副景象,喃喃的說:「喔!原來我已經吃過 了,奇怪!怎麼一下子又餓了呢?」轉個身,他又回到實驗室繼續未完成的工作。 也許你會覺得發明家很傻,連自己有沒有吃飯都弄不清楚。其實當一個人全心投注在 一件事情上,尤其是極為要緊的,往往其他事就不容易在腦海中停留太久,忘了是可以理 解的。君不見沉迷電玩的朋友,不吃不喝,忘了月落日升,忘了睡覺,忘了回家,如果用 這種精神讀書做事,哪一件事難得了他? 如果你覺得孝順重要,就不會忘了做家事,常跟爸媽說說貼心話。如果你認為做個盡 責的學生很重要,不用別人提醒,一定會完成功課把書包整理妥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應該是目前當務之急。現在不妨省思一下,自己心中重要的排名正不正確,而後把人生的 字典裡「忘了」兩個字去掉。 也有人常把太忙了掛在嘴邊,這沒空那沒時間,可是細問之下,又不曉得在忙些什麼 。寶貴的時間流逝在茫然的等待中,等上課、等下課;等吃飯、等休息,如果把這些零碎 的「枯等」集結起來,也許可以完成許多了不起的大事呢。曾經有位記者訪問幾個優秀的 高中生:如何背完一整本英文字典?結果他們不約而同的答案是:「很簡單啊!我每天利 用等公車、等集合、等老師這些時候,背完一張字典,只需一年多就可以輕鬆達成了。」 年紀輕輕就這麼會善用時間,達到零存整付的功效,著實不簡單,試問,我們有沒有如此 的體認? 有個小孩總是抱怨日子過得好忙好忙,沒時間背背書、複習功課,常常為了要做這做 那,和父母弄得不愉快。一天早上,爸爸帶他到院子裡,交給他一個木箱子,說:「現在 ,你把它裝些大石頭。」小孩過沒多久,就跑來說已經裝滿了,爸爸笑著說:「真的裝滿 了嗎?」孩子滿臉狐疑:「能再裝什麼?」爸爸鼓勵著說:「試試小石子。」小孩聽了爸 爸的建議,果真又放進不少小石頭。他高興地告訴爸爸:「這次真的裝滿了。」爸爸語帶 玄機地問:「你再想一想,還可以再裝些什麼?」他想了一會兒,高興得跳起來說:「我 知道了。」這次,他結結實實地塞進好幾桶沙子,心想:「我可不相信爸爸還能裝什麼東 西進去。」只見爸爸微笑的提著一壺水,慢慢地將水倒入好像再也裝不下任何東西的木箱 子裡,看得小孩目瞪口呆! 真正會善用時間的人,是沒有時間說忙的。與其花功夫抱怨太忙了,不如利用這空檔 又可以多做很多事。別小看每天十分鐘,一年下來就是一筆可觀的「財富」。人們往往只 懂得把握賺錢的機會,卻忘了「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可貴。畢竟,錢財乃身外之物,再賺 就有,時光一去,永遠不再回頭,孰輕孰重,心中應有定奪。現在不妨省思一下,我是否 讓很多時間空過?然後把生命字典裡的「太忙」兩個字擦掉。 古時候當幼兒滿周歲時,總會有一個「抓周」的儀式。那是在孩子的四周,擺滿各式 各樣的用具,看他抓起什麼,以預測他未來的發展。想想看,每天鋪排在我們眼前的許多 事情,是不是很像這樣的活動?幼兒或許只是玩玩,當作一種趣味,而我們每天的選擇卻 是要自行負責,「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你認清這個事實了嗎? 孩子們:當你不再藉口遺忘,那表示心中已有了主張;當你不再拿忙碌為理由,那代 表時間已能全力掌握。字典裡少了「忘記」、「太忙」幾個字,生活將會改觀;人生必活 得更加精彩。考考看,今天念佛、讀書、運動了嗎?你的答案是什麼? 論語簡說(三十) 子 圓 為 政 第 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在學習的過程中,你是否遇到過障礙呢?努力的學習卻無法和生活相關連,自己經過 了學習也沒有改善?或者已規畫出一條人生的康莊大道,卻仍然原地打轉,無法掌握正確 的方向,充滿了疑惑?這些學習的問題,要如何解決呢? 孔子說:「學習而不尋思其中的義理,自己就會茫然無所得,甚至誤解了其中的義理 。反之,只注重思維而不學習前人的典籍模範,就容易產生疑惑而無法肯定力行。所以『 學』『思』必須同時注重。」 「學而不思則罔」,「罔」有罔然和誣陷兩層意思。論語一開頭就注重學習,而學習 必須用心思維才不會罔然沒有心得。若還未正確了解真義就妄加評斷,便會背離原義而誣 陷別人。 宋朝的大學者程伊川先生曾經擔任皇帝的老師,他每次讀史書,告一段落後,就闔上 書本,思維整個事件的成敗原因。如果發現有不合道理的地方,就反覆思維。 尤其遇到僥倖成功或是不幸失敗的特殊狀況,決不盲從一般的看法,也不受表面跡象 的影響,這樣深入研究清楚了,才往後繼續看。 「思而不學則殆」,「殆」是猶疑不決。思維能使學習更加深入,如果只思維而放棄 按部就班的學習,就會產生疑惑而流於空想,徒耗精神而已。明朝文武雙全的理學家陽明 先生,在十八歲時,對大學「格物」的學說很有興趣,宋儒朱熹認為「做聖賢,要格天下 之物」,他便以朱熹的格物說法做了一次實驗,對著庭院中的竹子沉思,花了七天的功夫 去窮思研究,結果一點至理也沒悟得,反而辛勞苦思,生了一場病,於是發現以「格物」 窮究的方法要成聖賢是做不到的。 禮記中庸講到求學必須具備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五層工夫。「博學」後加上「審問」的仔細追問,是屬於「學」的工夫;「慎思」後能更 深一層「明辨」確定方向,則是「思」的工夫。結合了「學」和「思」,就能醞釀實踐的 原動力,紮實的「篤行」必然恆久不輟。 孔子一生善學又善教,學思兼備的觀念是他老人家寶貴的經驗!我們在學習的道路上 ,如果能齊運「學、思」的雙足,邁步前進,必能穩穩地抵達至善的境界! 外不虧人 進 蓮 吾父不問家人生業,凡薪菜交易,皆吾母司之,秤銀既平,必稍加毫釐。余問其故? 母曰:「細人生理至微,不可虧之。每次多銀一釐,一年不過分外多使銀五六錢,吾旋節 他費補之。內不損己,外不虧人。吾行此數十年矣,兒曹世守之勿變也。」 (出自庭幃雜 錄) 父親一向不過問家中生活瑣事,凡是柴、米、油、鹽之類的事,均由母親一手包辦。 每當母親與肩挑小販交易時,小販秤妥了斤兩,要收少錢時,母親必定再多加幾塊錢給他 們。我問母親為何要如此?母親說:「肩挑小販謀生不易,十分辛苦,我們不要讓他們吃 虧,每次多給幾釐銀錢,一年下來不過額外多花五六銀錢,我可以節省其他支出,很快就 可補回來,這樣做不但自己沒有什麼損失,也不至於討小販的便宜;我數十年來都是這麼 做,希望我們家的子孫,世世代代都不要改變。」 補 經 靈源法師說:「當時鼓山常住上,曾有御賜大藏經三藏。即清版藏經,明版藏經,宋 版藏經。清版明版都全,唯宋版破碎不全。慈舟老法師閱藏,看到了,即告知老和尚,並 即召集幾位能書寫的人,每日在方丈聖箭堂內抄補。慈老說:『補經即是補心,心誠即是 道。你們要細心修補,正字抄寫,不可草率』」。 (見慈舟大師紀念集) 擇人標準 暑假畢業季節,有很多青年學子想進臺積電工作,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選擇職員的標 準很高,他說:「誠實,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特質,如果要讓他選擇求職者,他也一定選擇 有誠信的人。因為個性誠實、耿直,且積極努力的人,工作績效自然就會出色。」 日日不斷 曾文正公與諸弟家書說:「予自立課程甚多,惟記『茶餘偶談』,讀史十頁,寫日記 楷本,此三事者,誓終身不間斷也。諸弟每日自立課程,必須有日日不斷之功,雖行船走 路,須帶在身邊。予除此三事外,他課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將終身行之。」 不 忘 本 雪公說:「古代祭祀有一定之酒,離不開『玄酒』,玄酒必上大殿,玄酒就是一碗清 水。玄是北方,水深色黑,水就是酒之祖先,用玄酒祭天地祖先,表示不忘根本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