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下了通缉令为什么没来抓人 古代通过通缉令能抓到逃犯吗?官爷:你看上面写的啥?无处可逃

火烧 2022-11-11 02:55:52 1050
古代通过通缉令能抓到逃犯吗?官爷:你看上面写的啥?无处可逃 在我们印象中,古代缉拿逃犯基本上都是到处贴犯人的头像,很多民众还争先恐后,意兴盎然,仿佛像抢绣球招亲一般兴奋不已,让人大惑不解。看那头像简直

古代通过通缉令能抓到逃犯吗?官爷:你看上面写的啥?无处可逃  

在我们印象中,古代缉拿逃犯基本上都是到处贴犯人的头像,很多民众还争先恐后,意兴盎然,仿佛像抢绣球招亲一般兴奋不已,让人大惑不解。看那头像简直抽象到极点,轻描淡笔的画像,不用说找人了,恐怕犯人的亲娘老子也分辨不出吧,就凭这个也想抓到人,让今人贻笑大方!

古代的通缉令实际上就是“海捕文书”,一般根据案情发往相关州县,甚至全国。各地衙役捕快就是凭借这一纸文书拿人。文书上一般除了写明逃犯的姓名、籍贯以及身体主要特征外,还会附上人犯的画像。其实古代捉拿逃犯并非只靠画像,办法有很多:

办法一:身份证件

这就相当于现代人的身份证,最早的应该是秦国时期的“照身帖”,这也是商鞅变法的一项重大举措,但遗憾的是商鞅也正是因为没带证件跑路,最终无法逃脱,被车裂而死。历朝历代也不断完善身份证明制度,出现了僧人的“度牒”,还有“路引”,以及虎符、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鱼袋、牙牌、腰牌等等。

办法二:盘查制度

古代实行严格的盘查和宵禁制度,一旦夜色降临,严禁出门走动,晚上城门、坊门紧闭,大街上只有巡逻的衙役和更夫,没有身份证件也无法办理入住手续的。另外,古代城门和关口都有官兵严格盘查,稍有嫌疑,就会被逮捕审查。

办法三: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一种社会统治手段,最本质特征是以“户”为基本单位,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由于古代流动人口少,基本上都是熟人社会,来个外乡人很快就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如果说不清楚来由,很容易被人捆绑送官。

办法四:连坐制度

这也是商鞅发明出来的,言外之意就是一个家族、一个群体,如果有一人违法犯科,那么相关亲朋乡邻都会受到牵连,如果有人包庇逃犯,更是全体罪加一等。很多被株连九族的朝廷重犯家属之所以不敢逃跑,也是担心全族或家乡父老受到牵连,加重刑罚。

办法五:指纹识别

建立指纹库的办法开始主要用于军队,防止冒名顶替。南宋时期开始推广到各州县,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指纹数据库”,并由专人管理。也就是说,如果逃犯不知去向,官府只需将他的指纹发往周边各州县进行比对,很快就能锁定案犯。

办法六:巨额悬赏

古语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激发起朝阳人民的热情,很多通缉令上都注明了高额的悬赏金,由政府出面担保,童叟无欺。古人生活本来就十分艰苦,几两银子就够普通百姓一年生活,而明朝的一品大员每年俸禄也不过几百两而已,那悬赏令上动辄成百上千两的白银赏赐,无疑让百姓垂涎三尺,铤而走险,于是就出现文章开头那种激动人心的场景。

于是乎,那些逃犯在百姓眼里就变成了会奔跑的宝藏,如果侥幸能撞上一位逃犯,如同天上掉馅饼一般,比中巨额头彩还要动人心魄。当然,巨额悬赏,也催生很多冤假错案发生。

古人犯事后,一般不会逃跑,除非削发为僧或占山为王,否则凭借自己一人之力是斗不过官府、猛兽和人民群众汇聚起来的天罗地网!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留言发表不同意见!

下了通缉令为什么没来抓人 古代通过通缉令能抓到逃犯吗?官爷:你看上面写的啥?无处可逃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