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101年前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人们怎么度过双11?
101年前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人们怎么度过双11?
今天是双十一!经过一夜的激战,你们的钱包还好吗?
在购物节出来之前,双11也一直有其特殊意义,这一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签署停战协定的日子,也就成为一战胜利的纪念日。在101年前的今天,经过几年战争的世界人民如何面对和平的到来?
杜鲁门:用光手里的子弹1918年11月11日10点半,协约国军官哈里·S. 杜鲁门正在琢磨德国人对协约国提出的停战条件会是什么反应。这时他显然还不知道,就在当天早上,停战协定上的墨水尚未干透之际,福煦元帅已给所有前线部队发出一份电报:“从法国时间11月11日11点起前线地区中止一切敌对行动。”此后前线不再推进,军队坚守此前所占领的领土,禁止与敌方接触。
电报抵达前线需要一些时间。
1918年,身着军装的杜鲁门
那时杜鲁门显然还希望继续战斗,直到德意志帝国竖起白旗:“我们不能去蹂躏德国的土地,不能去砍掉他们年轻人的手脚,剥掉他们老头子头皮,这真是太可惜了;不过我猜,留下他们为法国和比利时做50年奴工,应该更好。”
他得意扬扬地总结说,自己在最后的进攻中向敌人发射超过1万发炮弹,“取得了一定成就”。他决定继续轰炸敌人直到最后一刻。附近另一支炮兵分队也尽情开炮,“仿佛他们想趁来得及的时候脱手剩余的弹药”。
不过最终,法国本土时钟上的时针还是指向了“11”——这特定日子的特定时刻。它载于几位军事领导人和外交官员此前在巴黎附近的森林里所签署的停战协定,这些人凭借自己的签名,让这一时刻具有国际性的约束效力。
1918年11月11日11点,在驻扎地,协约国军官哈里·S.杜鲁门懒洋洋地靠坐在椅上,咧嘴笑着,吃着蓝莓蛋糕。
然而,当他的法国战友互相递着酒瓶、大声欢唱的时候,杜鲁门却感到一丝惆怅,尽管他大可对这场战争的结果以及自己的表现感到满意。他给他亲爱的贝丝写信说:
“你知道,对我来说,我已实现了自战争开始以来的最大抱负:带领我的部队挺过战争,不失一人。”
但他建立彪炳战功的雄心远未得到满足。
杜鲁门打小便熟读荷马作品和拿破仑回忆录。他一直梦想着去西点军校就读,然后凭借自己的成就让法国皇帝相形失色。仅凭这场战争中的成绩,还远称不上实现他少年时的梦想:
“我的成就到头就只是个百夫长,这离恺撒的丰功伟业实在差得太远了。现在的我就是个无名小卒。”
杜鲁门愈发清楚,战争结束了,自己再无晋升希望,他有点自暴自弃:“同时,我大概能预感到未来的我既不会大富大贵,也不至于落魄到沦落街头。但我相信这差不多也就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令人满意的状态吧。”也许,他发着牢骚说,停战后他至少能去某个德国城市充当占领军军官。回到美国后,他或许还能在国会军事事务委员会谋个差事。
罗斯福和杜鲁门

弗吉尼亚·伍尔夫:这就是和平?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早就知道战争要结束了。
1918年10月15日那天,赫伯特·费希尔(Herbert Fisher)来她家喝茶便带来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天我们赢了战争。”费希尔是她的表兄,担任英国教育部长已有2年。他近水楼台,直接从英国战时内阁获得了消息,而且他已经知道——甚至比威廉二世本人要早——德国皇帝很快就会下台。
那年伍尔夫36岁,她的处女作小说虽然获得好评,但尚未引起读者的注意。她深恐自己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业余爱好者。她努力克服这样的念头,告诉自己除了写作外的“其他工作”都是在“浪费生命”。
伍尔夫
她和丈夫伦纳德住在伦敦西边宁静的小镇里满,紧邻泰晤士河。夫妻生活融洽,尽管伍尔夫从一开始就清楚地告诉丈夫,她不能满足他的性需求。婚后没多久,他们的关系就遭遇考验,当时伍尔夫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她先是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不停说话,接着语无伦次,陷入幻想和幻听。后来则是严重的抑郁,既不能起身,也不能说话吃饭,甚至不愿继续活着。内心坠入黑暗深渊的她,曾吞服大量安眠药,但自杀未遂。
伦纳德陪着她四处求医,尽管所有医生都帮不上忙。他巨细靡遗地为她安排日常起居,保证她能规律地工作,拥有良好饮食和充足睡眠,甚至还为她记录月经的周期。
这对夫妇买下一台印刷机,希望凭借这台袖珍的手动机器创立一家文学出版社。伦纳德或许还指望,出版规律的校验工作能够摒除伍尔夫的心魔。1917年,他们首次出版的是一本收录2篇短篇小说的小书,分别出自伍尔夫〔《墙上的斑点》(The Mark on the Wall)〕和伦纳德之笔〔《三个犹太人》(ThreeJews)〕。
由于只有少量的铅字可供使用,他们每次排版都只排2页印刷出来再排下2页——幸亏它只用来印短篇小说。他们也审阅其他作家的文稿,拓展出版事业,不过他们的筛选标准十分苛刻。他们拒绝了一位叫詹姆斯·乔伊斯的不知名作者,他那份叫《尤利西斯》的书稿不仅远远超出他们那架小印刷机的工作能力,稿子里俯拾即是的脏话也让他们作呕。
赫伯特的来访不具有官方意义——在职教育部长拜访知名女作家——它纯粹是家人之间的感情联系。
在与伍尔夫相处时,赫伯特显得亲切随和,完全不拘礼节。尽管他的官方身份让她印象深刻。对她来说,他是她联结现实、通往真实生活的桥梁,甚至是她视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大人物。
在他滔滔不绝的论述里,世界大事是如此脉络分明,仿佛就发生在眼前!通过费希尔,伍尔夫感到这天下午,自己和世界是如此接近。同时,她也不无痛苦地察觉到,生活安逸的里士满让她视野短浅,犹如井底之蛙。
伍尔夫夫妇平常散步时,也会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度聊到和平,以及重新经历繁荣富足的人们很快就会忘了这场战争。夫妇俩都不怎么相信,里士满的居民会为英国人把德国人从专断独行的君主制中解放出来并给他们自由这事感到多高兴。通过家里订的报纸,伍尔夫完全掌握了战争最后几周的外交进展。但所有那些大字标题都没有给平素思维活跃的她留下深刻印象。难道“整件事离得太远,毫无意义”?
电影《时时刻刻》中,由妮可基德曼饰演的伍尔夫
同样,当11月11日11点里士满响起庆祝的礼炮声时,伍尔夫夫妇也没有满怀期待。伍尔夫在她的日记里写道:
“乌鸦四处盘旋,看起来就像正在举行一场半是感恩、半是与死者告别的仪式。乌云密布的一天,没有风,礼炮腾起的烟雾往东边沉落;有那么一瞬间,它显得漂浮不定,仿佛在向我们招手,显得疲惫不堪。”
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一些地方还拉响了警报。
上帝啊!她们只是在制造噪音。”现在甚至更让她觉得郁闷,“所有的出租车把喇叭摁得震天响,小学生满大街插旗。整个气氛就像给临死之人送终。就在此时,风琴奏起了国歌,一幅巨大的联合杰克旗缓缓升起。”这就是和平。
这就是和平?
隔天,伍尔夫一家搭火车前往伦敦。这多少是由于这历史性一刻所带来的冲动,但很快他们就对这一决定感后悔:“一位穿着破烂黑羽绒服的胖女士,带着一口穷人的烂牙,非得和两个士兵握手……她已经半醉,手上还拿着一大瓶啤酒,她一定喝了不少;然后她亲吻他们。”首都满大街都是这些看起来糟糕透顶、为胜利摇旗呐喊、还喝得烂醉的人物,而伦敦的天空则用秋天的瓢泼大雨报复恣意狂欢的人群。
对于这一切,伍尔夫在日记里写道,她怀念那可以疏导群众和情绪的“大人物”。“大人物”指的是她的表哥赫伯特·费希尔吗?或许不是,尽管她之前有使用这个词形容他。不过,伍尔夫抱怨说,政府根本没有为这非同寻常的日子准备好体面的庆祝形式。她不无苦恼地强调,在这毫无礼法的宣泄下,可敬的市民根本没有感到喜悦——比如她——而是被所有这些令人不舒服的事弄得扫兴:拥挤的人群,不做生意的商店,还有大雨。
天涯共此时——由代表们在协约上所指定的停战时间,在生效的一瞬间似乎同步了数百万人的人生。然而他们的经历是如此不同:有人相拥欢呼,有人对未来全然绝望。许多地方战争仍然持续,那里的人甚至不知道一份历史性的文件已经在贡比涅签署。天涯共此时——惊人的共时性和多重视角促成了1918年11月11日的世界性一刻,在此之后,历史又分裂成无数步调各异的个体叙述。
本文选《彗星年代》
《彗星年代》[德]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 著
简心怡 译
全书包括了超过20位历史人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人物在1918年至1923年的不同遭遇和走向:胡志明、甘地、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原型)等等。通过整理书信、日记和相关报道,以人物私人视角来重新还原他们当时眼中的世界。
杜鲁门(6)伍尔夫(4)赫伯特(4)相关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经过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结果谁都没想到的战斗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历史上的今天8月6日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占领华沙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的冲突之一加利波利战役的新看法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壕之间“无人区”的传说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这种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的引人入胜的艺术,几十年来基本上看不见了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偶然:英德早已深度对立
-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向美国公众出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报
-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天气预报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五本书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颗子弹杀死153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