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卑以自牧,不欺于心 曾参杀人

火烧 2022-09-16 06:31:11 1047
曾参杀人 【成语名字】曾参杀人 gt 【汉语拼音】zē g hē hā ré gt 【成语解释】 gt 本指谣传,久听而信,后比喻流言可畏或称诬枉的灾祸。典出《战国策.秦策二》。 gt 【成语典故】

曾参杀人  

卑以自牧,不欺于心 曾参杀人
【成语名字】曾参杀人>【汉语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成语解释】> 本指谣传,久听而信,后比喻流言可畏或称诬枉的灾祸。典出《战国策.秦策二》。>【成语典故】> 《战国策.秦策二》>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杇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今臣羇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成语注解】> 1、曾子:曾参(公元前505~前436),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人。曾点之子,为孔子弟子。性至孝,相传《大学》为其所述,又作《孝经》,以其学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后世尊称为“宗圣”、“曾子”。> 2、自若:态度自然如常。若,如。> 3、有顷:不久、一会儿。> 4、杼:梭。织布机上用来持理纬线的器物。> 5、踰墙:跳墙。踰,越过、超过。>【成语出处】> 1、《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源)> 2、南朝宋.鲍照〈谢随恩被原表〉:“由臣悴贱,可悔可诬。曾参杀人,臣岂无过?”> 3、唐.李端〈杂歌〉:“秦庭野鹿忽为马,巧伪乱真君试思。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4、唐.韩愈〈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 5、明.张岱〈投杼操〉:“昔曾子作《孝经》,而玄云聚于北极,苍苍者天,惟孝能格。奈何曾参杀人,而母犹信之不及。”> 6、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二出》:“这冤怎伸,硬迭成曾参杀人!”>【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流言可畏或称诬枉的灾祸。> 使用类别    用在“流言可畏”的表述上。>【曾参杀人造句】    > 1、有鉴于“参曾杀人”的故事,你行事可要更加小心。> 2、如果这些没有根据的谣言一再传来,就可能发生曾参杀人的效果。> 3、听多了这些有如曾参杀人的谣言,就连平时的伙伴也开始对他产生怀疑。> 4、由于新闻媒体常常未经查证就大肆报导,所以社会不断上演曾参杀人的闹剧。>【近义词】:人言可畏,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参考词语】:参杀人>【汉语拼音】:shēn shā rén>【成语解释】:即“曾参杀人”。见“曾参杀人”条。> 1、宋.曹彦约〈尽心堂赋壬子为同官张汝器司理作〉:“回盗饭而参杀人兮,匪余行之可迷。”>【曾参杀人的】> 春秋时鲁国有一个学者,名叫曾参,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学养很深,品性端正,是个有名的孝子。他住在鲁国费(音ㄅ|ˋ)邑时候,有一个和他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就跑去跟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儿子不会杀人!”就照常织她的布,没有理会。过了不久又有人又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还是泰然自若地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就害怕起来,丢下织布的梭子,跳过围墙逃走了。像曾参那么贤良的人,只要多几个人来说他杀了人,那么连对他最有信心的母亲也会相信,可见流言的可畏。后来“曾参杀人”就被用来比喻流言可畏或称诬枉的灾祸。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