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即墨墨水河公园 墨水河历史

火烧 2022-05-05 21:23:22 1064
墨水河历史 1.墨水河的由来今墨水河为原“淮涉”与“墨水”两河的通称。古即墨(古城在今平度市东南)因地临墨水而得名。 隋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后,遂将今城东南来自三里庄岭下的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因邑而名”为

墨水河历史  

1.墨水河的由来

今墨水河为原“淮涉”与“墨水”两河的通称。

古即墨(古城在今平度市东南)因地临墨水而得名。 隋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后,遂将今城东南来自三里庄岭下的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因邑而名”为“墨水”。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墨水河发源马兰岭,西流转北,入淮涉河”。“淮涉河,一源石城山西北,流经天井之阳;一源莲花山西南,流经天井之阴至县城东南合流,历张村至淮涉寺,墨水来会,西流转北,又会石河头河,西南流入海”。

古人咏赞即墨形胜时,往往以“崂峰”、“墨水”并称,引起了“淮涉”即“墨水”的误解,今则两河通称为墨水河。

2.香水河和墨水河有什么特点

香水河,位于襄阳市南漳县薛坪镇镜内,为3A级景点,有飞鹰瀑,七彩瀑等美丽景点,被誉为“楚天九寨沟”,“小庐山”,香水河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多处奇异洞穴、象形石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而闻名遐迩。

即墨墨水河公园 墨水河历史

今墨水河为原“淮涉”与“墨水”两河的通称。古即墨(古城在今平度市东南)因地临墨水而得名。迄今为止,已经有丰厚的历史。隋重建即墨县于今址后,遂将今城东南来自三里庄岭下的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因邑而名”为“墨水”。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墨水河发源马兰岭,西流转北,入淮涉河”。“淮涉河,一源石城山西北,流经天井之阳;一源莲花山西南,流经天井之阴至县城东南合流,历张村至淮涉寺,墨水来会,西流转北,又会石河头河,西南流入海”。古人咏赞即墨形胜时,往往以“崂峰”、“墨水”并称,引起了“淮涉”即“墨水”的误解,今则两河通称为墨水河。

3.即墨古城的历史状况

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在齐国的东方,与西面的临淄遥相对峙,并夸富饶。

即墨大夫的辉煌业绩,齐威王的惊人“一鸣”,使即墨之名昭彰天下;稍后,田单借此一座孤城,巧用火牛阵大破燕军,又进一步提高了即墨的知名度。秦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即墨始定为县;然而这个新生事物在随之而来的一场改朝换代的纷乱中似乎有些动摇。

汉初,高祖刘邦的孙子刘熊渠被封到这里称“胶东王”。继之,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彻、刘寄也被封遣于此。

此后,刘姓的子孙先后有六七位王子在胶东王的封地里坐享荣华富贵,他们的权力笼罩着大半个山东半岛。兼做着“国都”的即墨县城,也成为胶东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王莽“新”了一阵,即墨被改名“即善”,但这个新名称很快随着新莽政权的垮台而被取缔;当然,“即墨”的老名称也随着刘姓皇位的复辟而得以恢复。即墨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厚的积淀,有太重的背负。

即便是“即墨”这个名字,也引人遐思。即墨本地人都将“即墨”称为“即密”或者“即魅”(音),即便是外来朋友也常常故意学念“即密”或者“即魅”二字,以显示自己对即墨的熟悉和亲切。

那么 ,即墨是因何而得名的呢?据史料记载:“即墨之名,因水而得;即墨之设,其来久远,分析合散,代有不一;亘山联海,不改其常。” 原来,“即墨”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故城(位于今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田单破燕处)地临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猪洞河)而得名。

因山、河而取名,在中国地名学中十分常见,即墨也不例外。“即”,是指临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河。

不同朝代,编制和辖区几经变革 商、周时期,即墨属于莱夷的管辖范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封邦建国,市域西部为夷国封地;公元前722年“纪人伐夷”(纪国在今寿光市东南,夷国古城址在今蓝村镇古城村)。

公元前567年,齐国灭了莱国后,齐大夫朱毛始建即墨城,城址位于今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而后的战国时期,即墨故城非常繁荣,可以与齐国首都临淄相提并论。

秦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把即墨定为县。当时胶东半岛是胶东郡,该郡的中心便是即墨。

西汉时期,把胶东郡分为胶东国和东莱郡,即墨归胶东国管理。胶东国下设即墨、昌武、下密、壮武、郁秩、挺、观阳、邹卢8个县,而即墨城被作为“国都”,自然成为胶东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秦汉到南北朝的700多年间,虽然朝代变换不断、战乱不断,但即墨县的编制一直没有改变。南北朝的宋代时,壮武县被废除,并入即墨县。

南北朝末期,即墨发生了一次重大历史变故。公元556年,即墨县、不其县县制被废除,一同并入长广县(今平度市)。

短短25年之后,隋朝建立。公元596年,县制恢复重建,即墨县县境版图包括原壮武、皋虞、不其三县故地,包括现在的即墨市、崂山区、城阳区和青岛市内四区的广袤地域。

古人在县治的选择上很有讲究,煞费苦心,也富有远见,即墨县新城址坐落在盟旺山下,城南的淮涉河呈元宝状环绕古城,墨水河是旧城南面的一条小河,发源于马兰岭 ,在石棚水库之北,南北向注入淮涉河,后人习惯将淮涉河称墨水河(1986年正式命名)。这一县境行政区域和县治的确立,在隋末至清末的千余年延续未变。

百年即墨沧桑巨变 清朝末年,即墨经历了又一次重大历史变故。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曹州教案为借口,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海面 、潮平周边 100华里、陆海总面积 1128.2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51.75平方公里)的区域划为“胶澳租界”,其中包括即墨县的白沙河以南的地区(仁化乡的大部分、里仁乡和福海乡的一部分)。

从此,即墨失去了她的“南乡”,也失去了一块最具发展前景的地方,这块地方就是后来的青岛市市区。1935年,国民政府又将当时隶属于即墨县海润乡的崂山东部地区划入青岛市。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1949年5月26日,即墨全境获得解放。

即墨县于1957年10月划归青岛市。1961年,即墨县的城阳、棘洪滩、马哥庄、河套、阴岛(今红岛)5个公社划归崂山县,形成了现在的城市境域。

1989年,即墨撤县建市,即墨市成为青岛的近郊市。公元596年,隋朝在政权得以稳固之后,开始步入建设时期,于是一度被前朝废除的即墨县得以恢复和重建。

县城从原址向东南方向大踏步地迈进了40多公里。这个新城址的确定,必是一位见识卓越者的抉择,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失为一个非常优佳的方位:傍山可以放牧,近海利于渔盐,西面千顷良田,左右河流萦绕,水质优良而且水源丰足。

从此,这里便出现了一座新的即墨城,并开始了新的历史载荷,漫漫的岁月增长记录着它的经历,到2096年时,将是它饱经沧桑1500岁的纪念之年。1897年11月,即墨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历史变故,德国的侵略者猝然用兵侵入胶州湾,占领了即墨县南部海域和部分陆地;翌年3月进而强迫清政府签定了《胶澳租界条约》,划地为“乐园”,在其中享有种种特权;这个“乐园”当。

4.即墨有多少年的历史

“即墨”是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地名,它载荷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内容。

“即墨”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处)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设即墨县,属齐郡。

西汉时,即墨县城同时为胶东王国都城。东汉及两晋时,属青州。

隋、唐及明清时期均属莱州。1943年分设即东、即墨两县,1944年4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1945年7月,恢复即东县。

建国初期,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即东县并入即墨县,改属莱阳专区。

1958年10月,改属青岛市。1961年3月,改属烟台专区。

1978年12月,改属青岛市。1989年9月,撤县设市。

5.即墨为什么叫即墨

即墨”二字在青岛地区诸多地名中算得上是最为古老的了,然而即墨名称由何而来?近代争议颇多,可谓众说纷纭。

认为即墨是因为战国时朱毛古城临近墨水河而得名,成为被大多史志工作者认同的主流之说。其实这种说法缺乏相应的史料依据。

即墨城的出现较朱毛城所在的战国时期要早千余年。 即墨在夏商之际是东夷方国之一的节方所在。

节方在史料上又简称竹方,甲骨文中有多条相关卜辞:“丁未卜,壳贞,才节,口口口亡尤。”“癸丑卜,贞,乎竹代白,十一朋才”等等。

《咎地》载:“节方又曰孤竹,其旧地自海阳至于不其。”不其者,乃今日即墨南部和原崂山县的旧称。

《帝王世纪》曰:“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于是墨台氏(简称墨氏)又在其前加了封国之名,成为节墨氏。

这大约是在公元前 1600年左右。顺便说一下,墨台氏亦是生活在山东半岛的古老氏族。

《路史》曰:“禹台天下,封怡以绍烈山,是为墨台。”从以上史料中可见,墨台氏自夏初就有其名了。

之所以为禹所封,是因为其当初在禹父鳏被舜帝“殛于羽山”(《尚书·虞夏书》羽山,今乳山)时,对其部族有所庇护;其后又从禹征伐三苗,以功受封。至于夏末,后桀(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姓姒名癸,桀是其亡国之后,成汤对其所加的称呼,为暴戾无道的意思)失德,墨台氏又协助自辽西入主中原的商征伐夏及其属国昆吾(《诗经·商颂》“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并成了商军西进的战略后方,颇为成汤所重。在商立国后就把节方封给了墨台氏,即为节墨氏,后世演为即墨。

节墨二字在即墨出土的齐刀币铭文中尚有遗存,其铭文曰“节墨之法化”(现存于即墨市博物馆)。越数千年,世事更迭,作为姓氏的墨台二字却演变为墨和黑(见《姓氏本源》)。

其宗祖神社在明清之际尚存。明万历年间即墨七乡十二社中的福海乡尚有墨丘社。

到了清同治年间就演变为福海乡十一社中的麦邱社了(墨、麦二字古音同,均为莫北切,读若妹。这与我们青岛的方言“墨”读音是一致的)。

查看建国后编写的《即墨地名志》可以发现:刘家庄镇的麦戈庄即为古墨丘社所在之地。但对于其名称是这样解释的:“麦戈庄因古有麦邱社而得名。

‘麦’字由来无考。”无考是因为编者未曾注意到“麦邱”是由“墨丘”演化而来。

即墨自商亡之后,又数易其属。自周初的不其、载、纪等诸候方国至春秋末期齐灭了半岛上所有的方国之后,又以即墨为大邑,从此即墨作为方国的历史便结束了。

附: 也谈“即墨”地名之来由 ——兼与刘尚南先生商榷 即墨市史志办公室 孙鹏 今年3月13日《半岛都市报》曾刊载刘尚南先生|《即墨溯古》一文,最近《即墨教育》由予以转载。该文对“即墨”地名之由来提出了新的见解。

认为“被大多史志工作者认同的主流之说”即“战国时朱毛故城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缺乏相应的史料依据”。因而对上述说法予以否定,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即墨”一名的由来是因孤竹国君“墨台氏(简称墨氏)在其前加了封国之名,成为节墨氏……后世演为即墨。”

笔者认为,这种否定传统说法的新提法,更是缺乏可靠的史料依据。特撰此文,与之商榷,以正视听。

刘先生提出新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即墨是因孤竹国君墨台氏而得名,同时提出了“节方又曰孤竹,其旧地自海阳至于不其。”同时解释曰:“不其者,乃今日即墨南部和原崂山县的旧称。”

这样就把孤竹国和即墨捏合在一起了。 诚然,商周时期却有孤竹国,其国君为墨台氏。

然而,这个孤竹国却不在山东半岛,和即墨一点也沾不上边儿。孤竹国在哪里呢?《辞海》“孤竹”条下释曰:“故国名,相传为姜姓,其君墨台氏。

在今河北卢龙东南,存在于商、西周、春秋。伯夷叔齐即商末周初孤竹君的两子。”

《水经注》云:“元水西南经孤竹古城北,孤竹国也。”“元水即今直隶卢龙之白沟河。”

《括地志》载“孤竹古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殷时诸侯孤竹国也。”《史记·齐世家》载“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

这里说的是一次历史上的战事,山戎国攻击燕国,燕国向盟国齐国求救,齐桓公派军队讨伐山戎,攻击到孤竹国境内便收兵而还。当时的山戎在今之辽宁省西部,而孤竹国商朝时是山戎的属国,在今河北省的卢龙,与山戎接壤。

这次战争发生在周惠王(公元前663年),当时即墨已属齐国。齐国要赴辽西北伐山戎,再笨的军事家也不会不从临淄直接北上而绕道即墨,且从即墨班师。

所以孤竹国不在山东半岛之即墨,而应在燕国与山戎之间的河北省东部。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编着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商时期全图》中标示之孤竹国的位置,在渤海的西岸,滦河入海口的北岸,即今河北唐山市和秦皇岛市之间。

同时标注孤竹国春秋时属北燕,战国时属燕。上述种种文献足以证明商、周时之孤竹国不在即墨。

而在今之河北卢龙。由此,即墨因墨台氏而得名则难以成立了。

另外,刘文还举出即墨刀币之铭文“节墨之法化”,印证即墨和墨台氏有关。其实,这也是牵强附会。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即,食也,从皂,即声。”又云:“节,竹约也,从竹。

6.即墨和新泰哪个历史久

新泰的历史比较久“即墨”是胶东半岛上的一个古老的地名,它载荷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内容。

“即墨”之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滨(今平度市朱毛村处)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设即墨县,属齐郡新泰市文化底蕴深厚。

距今3—5万年乌珠台智人牙齿化石的在此出土,证明新泰是上古东夷区域开化最早的地方。东夷人在泰山周围创造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在新泰都发现了多处遗址。

东夷先民对泰山崇拜的文化活动,以及后世的既封泰山又禅梁父及云云、亭亭等,也深深影响了新泰。西周建立,新泰属于鲁国,菟裘(今楼德镇)被鲁隐公预定为休沐邑而曾记载于《左氏春秋》,其后的新泰饱受孔子洙泗讲学的熏陶,又接受了邻邦齐国活跃的稷下学风。

7.山东省即墨市的城市名称是如何而来

因地临墨水河而得名。

“即墨”因故城(位于平度市古砚镇大朱毛村一带)地临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就是齐国通商名衢,秦代置县,汉初成为胶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隋朝建城于现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把青岛从即墨分割出去,历史上先有即墨、后有青岛。

即墨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西南部,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建城史1400余年。拥有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是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省级文明城市。2015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第15位、山东省县域经济“十强”第7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