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即败什么意思啊 中日甲午戰爭結果之我見:為何一戰而敗
中日甲午戰爭結果之我見:為何一戰而敗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分成幾個方面闡述。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下戰前的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於1888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這支艦隊實力當時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但是在甲午戰爭前幾年,因為光緒皇帝要大婚,花費巨大,在加上翁同龢和李鴻章的爭鬥,以及修理頤和園,海軍經費一減再減,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甚至連正常的彈藥都沒法及時補充,訓練廢弛,戰鬥力不強。北洋水師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人,總噸位才27000多噸。
其次,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前的情況
日本明治維新後, 1872年,“海軍省”在川村純義與勝海舟的指導下在東京都築地區建立。1876年創立了“海軍兵學校”。日本海軍主要是仿照當時的海上強國大英帝國的海軍模式訓練和建設的。1886年又發生了北洋水師造訪日本長崎期間,發生了“長崎事件”更是加深了日本對中國北洋水師的警惕和敵意。日本海軍於1893年成立了“軍令部”建立統一的近代海軍指揮體系。 在戰前日本海軍已經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水師。另外日本還派遣間諜組織和人員潛入中國,對中國各方面進行情報搜集和間諜滲透。
最後,我們看看中日甲午戰爭的指揮
日本在開戰前就已經制定了詳細的戰略和計劃,並且這是日本舉全國之力進行的一場拚國運的戰爭,海陸軍配合默契,指揮得當。利用海軍取得的優勢,指揮陸軍登陸作戰,最終包圍劉公島逼迫清軍投降。

反觀清軍,在戰爭開始就和戰爭議,在決定作戰後,反而畏首畏尾,北洋水師在海戰中失利,為自保,放棄主場優勢,最終被包圍在海港中進出不得。陸軍更是一敗再敗,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又開始佔上風,開大肆進行投降活動。1895年2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最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晚清的洋務運動在這場大戰後也實質性的宣告了失敗。
相关文章
- 俗与雅之我见 诚实之我见 My View on Honesty
- 俗与雅之我见 纪律之我见My View on Discipline
- On My way 自私之我见 My View on Selfishness
- 俗与雅之我见 分数之我见My View on Grades
- On My way 食品安全问题之我见 My View on Food Security
- 俗与雅之我见 英语口试之我见 About Oral English Test
- 早恋的弊端 My View on Calf Love 早恋之我见
- On My way 考证热之我见 My View on Certificate Craze
- 俗与雅之我见 减排之我见 My View on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 俗与雅之我见 跳槽之我见 My View on Job-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