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 中国寺庙管理历史

火烧 2022-09-14 07:12:44 1097
中国寺庙管理历史 1.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代原建建筑物是什么南禅寺建筑群位于五台县城西南约22千米处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凤凰山上,距东冶镇约35千米,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

中国寺庙管理历史  

1.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代原建建筑物是什么

南禅寺建筑群位于五台县城西南约22千米处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的阳白沟小银河的北岸凤凰山上,距东冶镇约35千米,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

南禅寺是一处唐代寺庙,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代原建建筑物。据史书记载,北宋时吐蕃后裔喃厮罗在甘青建立地方政权,将西宁改为青唐城。

那时在凤凰山就建有寺庙。明永乐九年(1411年),在凤凰山北坡建成一定规模的寺庙。

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番僧室利华藏布(原文合利藏J、)上奏明廷,请敕赐寺额日“华藏”,成为华藏寺。1628 - 1644年(明崇祯元年至十七年),建成孔雀楼一幢,相传,楼初成,有孔雀来。

到了清光绪年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先后出资派人在废墟上重建,经10多年建成了规模较大的寺院建筑群,屹立于凤凰山麓。 南禅寺坐北朝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 000多平方米。

寺院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是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 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1949年后,南禅寺倍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20世纪50年代初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南禅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

1974 -1976年间,政府拨款20多万元,对南禅寺进行维修。此外,还增添了保护设施,修建了接待室,种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庙焕发出新的生机。

2.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起源是什么

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

起源于印度的寺 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 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 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 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 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

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 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 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 趣,且意境深远。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 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 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 列正中路左右两侧。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迦牟尼。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后,佛殿普遍代替了 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

3.寺庙的管理人为什么叫方丈

佛教中一般用方丈代表方丈和尚,他们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同时有老师的职责。

佛教原用以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如《维摩诘经》载,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其卧室一丈见方,但能广容大众。

禅寺比附此说,故名。至唐代,怀海(公元720-814年)建立住持制度后,方丈专指住持的居室,并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僧的尊称。

《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怀海所制《禅门规式》:“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即维摩诘译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西游记》第四四回:“打扫干净方丈,安寝一宿。”

以后道教全真派亦采用此名,指道院的主持人和他居住的静室。(常正) (来自《俗语佛源》) 《佛学大辞典》中载 :(堂塔)禅林之正寝,住持之住所也,故称寺主曰方丈,因其住于此也。

古来之说维摩居士之石室,四方有一丈,丈室之名,始基于此。法苑珠林感通篇曰:‘吠舍厘国宫城周五里,宫正北六里有寺塔,是说维摩经处。

寺东北四里许有塔,是维摩故宅基,尚多灵神。其舍叠砖,传云:积石,即是说法现疾处也。

于大唐显庆年中敕使长吏王玄策,因向印度过净名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也。 ’传灯录禅门规式曰:‘长老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案方丈之名,先唐王玄策已有其说。王简栖头陀寺碑文曰:‘宋大明五年始立方丈茅茨。

’注,高诱曰:‘堵长一丈,高一丈,面环一堵,为方丈。铣曰:宋孝武皇帝时也,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家也。

’则方丈唯言僧坊之狭小而已,必非由于维摩也。昙鸾之往生论注上曰:‘如维摩方丈,苞容有余,何必国号无赀,乃称广大?’。

4.在历史上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什么寺院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

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扩展资料1972年对白马寺的全面修复,这一次重修,前后持续十年,用款数十万之多,翻修主要殿阁,彩绘天棚、梁、架、斗拱,油漆门窗、殿柱,广骋新老艺人塑造佛像,贴金涂彩;培植花木,彻阶修路。使千年古刹,面貌为之一新。

1973年,正式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84年,移交洛阳市佛教协会和僧人管理。

一些在“十年动乱”时被迫还乡的僧人也先后返寺。 国家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排,使其诵经有所,衣食有靠;还为僧人的佛事活动而配设了多种香案、供器、七珍八宝,在大殿内悬挂幔帐,莲台前摆列蒲团,逐渐恢复了这座千年古刹固有的宗教气氛。

1987年3月,寺院的山门、大佛殿、天王殿得到维修加固。1990年,齐云塔院得到扩建。

之后,为接待广大游客和前来朝拜的海内外佛门僧众,适应蓬勃发展的大旅游形势,洛阳市对白马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环境美化。 新建了钟鼓楼、法宝阁、藏经阁,新辟了玉佛殿、卧玉佛殿、六祖殿,泰式佛殿,修建了山门前的广场。

经过扩建后的白马寺总面积达到200亩左右。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马寺。

5.寺庙的来历

说到寺院就得说说中国过去的官衙的设置。

虽然佛教早在周朝就已经传入中国,当官方的正式邀请还是从汉明帝始。当初,由于僧人是外国人,所以由外交官员负责接待,经书由白马驮来,所以中国第一座寺院称白马寺,在洛阳。

为什么称为寺、或者寺院呢?其内部设置如何呢? 先来说中国的官职吧。 第一,三公: 三公系官名。

泛指辅佐帝王处理国务的最高官员。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也有认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又称三司。唐,宋仍沿此称谓。

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北魏以后又称三师。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

有人譬如历史学家们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参考《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兹唯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唯其人。”《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

《元史.百官志一》:“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银印。

以道燮阴阳,经邦国。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

第二,九卿: 九卿官名总称之一。卿,一直为古代朝廷执政官,春秋、战国时各国普遍设卿,且分上中下三级。

秦、汉时以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卫尉、廷尉、太仆、大鸿胪(典客)、宗正、大司农(治粟内史)和少府为九卿。实即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

魏晋起,九卿职任转轻,政务转由尚书台诸曹办理。 隋唐五代迄于宋,九卿基本上为迁转之官,位秩很高但没有实际职务。

唯宗正一职迄清而不废。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分。

明大九卿为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 清代,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称,九卿为部院以外独立机构主管官的统称,不包括六部尚书,然究指哪几种官,未见明文规定,记载亦多不一;小九卿则指示人府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日下旧闻考.官署》:“其同班序产,翰林七品有小九卿六品之上,宫坊六品在小九卿五品之上,宫坊五品在大九卿五品之上,讲读学士在大九卿四品之上。” 譬如,大理寺是中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理」为中国古代对法官的称呼, 秦汉时期以廷尉为最高司法之官,一度曾将廷尉改作大理,后又改回。北齐首先设大理寺一官署,作为国家最高司法机构,隋、唐之后沿用此制至清代,明清以前大理寺权较重,明清以后,大理寺虽仍为「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之一,但主要权力逐渐转向刑部。

第三,六部尚书: 六部,中国古代数个官署的统称。从隋唐开始,对中央行政机构中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总称。

又称六曹。发端于秦少府尚书,经后汉尚书台诸曹演化而成。

六部的职务在秦汉时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部,至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中的六官,秦汉九卿的职务大部并入。

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太祖废宰相不置,以尚书任天下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提高。

清末,新设外务等各部,六部之名遂废 总的来看,六部和九卿,政府机构的划分,大约是从西周开始的。 西周分管部门共有六个: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

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担任这些官职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1.太常(奉常)掌宗庙礼仪,其属下有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太医令掌医疗,博士掌经学传授; 2.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其属下有大夫掌议论,有谒者掌引见传达; 3.卫尉掌宫门警卫; 4.太仆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的马政; 5.廷尉为全国最高司法官; 6.典客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7.宗正掌皇族事务; 8.治粟内史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9.少府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九卿之外,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

九卿加上此三卿即为十二卿。 魏晋以后,尚书机构得到迅速发展。

尚书台的总人数由秦时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到隋唐时确定为六部,唐代定名为吏、户、礼、兵、刑、工,此后一直沿用到清代。

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1.吏部掌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事; 2.户部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事; 3.礼部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4.兵部掌管武官选用。

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 中国寺庙管理历史

6.我国的第一座寺院是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洛阳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府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年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因当年天竺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是以白马驮佛经、佛像来洛传教的,故得名

寺院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丘冢,这里安息着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寺院内现存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等古建筑。寺院外东南有一座高24米的13层密檐式砖塔,玲珑挺拔,古雅秀丽,曰"齐云塔"。此塔初建于后唐,宋代遭毁,金代重修,距今有800年历史。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白马寺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寺钟声"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