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福建佛教名山 佛教山:中佛教十大名山

火烧 2021-08-24 23:55:20 1175
佛教山:中佛教十大名山 gt 目 gt 前言 gt            一、文殊道五台山 gt            二、地藏道九山 gt            三、法地天台山 gt        
福建佛教名山 佛教山:中佛教十大名山

佛教山:中佛教十大名山  

> 目 >前言 >           一、文殊道五台山 >           二、地藏道九山 >           三、法地天台山 >           四、禅宗祖庭嵩岳山 >           五、宗演南山 >           六、佛土匡山 >           七、亦禅亦教衡岳山 >           八、音道普陀山 >           九、普道峨眉山 >           十、迦道足山 >     前 言 >  佛教山、人文自然,是本的主。 >  迦立教的本意上,佛教是一修身性的,而不是迷信。佛教哲中的人生 和世界於唯心主,但其思想方法包含著富的法。佛教具有特的理、心理、,同文(如小、歌、、雕塑 、音等)、言文字、民族俗、政治史、天文、、育生等有著密 切的 系。佛教是人的文化象之一,是世界文化中放射彩但尚未完全被人感受到的一珍品。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去善、去染成、生佐世,用“出世”思想表示其“入世 ”的度,亦即用“出世法”改造“世法”。它的於“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的主 ,包含著深刻的人人可以教育、可以造就、布衣可以成的思想,只要通戒、定、慧三(同也是三段)的修,便可菩提、入涅般 木 ,亦即所成佛。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是清、寂。了便於到的一境界,僧人往往希望世之名利,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 得光雨露的化育,受霜寒之洗,尤具天地之。林海其,瀑流泉其,莽莽其空,虎鹿明其,自然之采,天造的神,以貌。、、 、空在僧人崇山峻之架起一道形的梁,於是生了特的人文奇特的自然融於一的佛教名山。 >  中的佛教名山不啻成百上千,近世高年居士自行游者有四大名山(五台山 、九山、普陀山、峨眉山)、五岳(嵩山、泰山、衡山、山、山)、南、天台、雁 、浮、足、武、居、阜、山、金山、焦山、武夷、天目、、阝山、牛首、霞、紫 金、山、岳麓、、,崆峒、紫柏、鼎湖、越秀、杯渡、台、尉、、曹溪 、上方等、、大茅等百十山,遍布北、、川蜀、中南、十余省,相於大半中,而且,非佛教名山的全部。因此故,俗:“天下名山僧占多”。不,俗其只道出了事情的一方面。也就是,僧人名山修是一方面,而他 一旦住山,便此成此山的林、育林,而且文化引山林,形成人文景,而大、升了座名山的函,是另外一方面。寺於山得其所,山以寺而其名 ,自然之名山成 了自然景人文景美之名山。中化的禅宗立之後,一和作用尤其得明。 >  本所介的十山是多中佛教名山中之佼佼者,因此更能集中地、典型地反映出中 佛教名山的特。具言之,些名山的特是: >  一、都有多幽美、、奇特、多姿的自然景。以十山中最偏的南省足山 例,其景有首晴雷、山雪、洱海回岚、壑松、瀑穿、重崖返照等等,或喻崖之峻,或瀑如,或松之低吟高唱,或描山之湖光山色……其名即 欲其境,其境令人既忘言又忘情。其中之美全在不言之中。足山如此,余山亦不例外。 >  二、都有雄之中其玲珑剔透的古建群。或殿、或堂、或廊、或庑、或、 或塔,有的如星棋布,在黛翠的群山之中其瓦、逸的檐角和高的塔;有的而成片,依山而建,高低就,差落,次栉比。不同的建具有不同的 代格特,默默地著衰辱的桑巨,下建史的曲折。在一座座殿堂塔中,或金像,或利呈祥,或碑碣幽,或籍香,或磬唱古,或壁流丹 ,目是希世文物,珍藏之重。在竹帛卷中它早已在案,在向前的史河中它仍然是跳光的一朵朵浪花。僧人不藉山川教淘洗心,同 也用汗力育了山林以及山林文化。凡得上佛教名山者,山川之秀“三”之,二者 不可或缺。 >  三、都往往是儒、、道三教存共之山。佛教名山其不是一弘佛教之山,而 往往是既有僧人和寺院,又有生和院、道士和真,同存共一山之中,既斗,又系,互受影,互相融合,造出芬芳民族特色的文化。儒家致、淡泊明 志;道家致、、根、命,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相似、相通,或就是不同的,不同的宗教山林作其研、修功的同一衷。三教同山三 教融合、加速佛教中化程造了一宜人的氛、一特定的良好境、一便捷的通途。就是什本在例上既著重於佛教,又同著眼於儒道二教的原因。做 ,可以更的角、更高的次上察、突出些佛教名山的文化函,同也可以更深、更地其旅游的富源。 >  四、些名山大多具有文化交流的悠久史,因此不神州,而且也美於海外 。可考者略,在本所介的十山中活的外僧人,西域籍的有25人左右, 籍的69人,日本籍的27人。如之多的外籍僧人前後相踵、西往,或 法,或求法,千余年,堪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他那不畏阻、途跋涉的道受精神,後人立了一光的榜。由於他的不懈努力,大大地促 了佛教文化的泛播,使佛教成世界性宗教;在播佛教的同,也播了西域和中的文明,增了中人民有家人民之的友,而些佛教名山也因此而提高了知 名度,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性。 >  本提供有大量翔的料,自然人文的角研究和介了些名山峻。此集研 究用、旅游值於一身,具有泛的用性,希望能研究者和旅游者都有所裨益。 >  此明,本《文殊道五台山》由金玉同志撰稿;《法地天台山》、《禅宗祖 庭嵩岳山》、《佛土匡山》、《亦禅亦教衡岳山》、《普道峨眉山》、《迦道足山》由白炎同志撰稿;《地藏道九山》、《音道普陀山》由景富同志撰稿 ;《宗演南山》由照林、景富同志撰稿。全最後由白炎、景富充修改定。 >  景富於西安寓所1997.2.20日 >            一、文殊道五台山 >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地。自之佛教入地,到十六期,便逐 弘至一地。此,五台山佛教桑,弘不。寺林立,香火盛,名僧,宗派繁多。五台山成海外信虔心巡朝拜的佛地,峨眉山、普陀山和九 山中佛教四大名山。 >  一、地理形 >  五台山在山西省的北部,位於北39°02′、113°32′附近,地跨山西省的五台、代、繁峙和河北省的阜平二省四,但其大部分在五台境。 五台山太行山一支,北至西南走向,北高,西南低,二百,方五百。有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西台月峰, 海拔2773米;南台峰,海拔2485米;中台翠峰,海拔2894米;北台斗峰,海拔高 3058米,我北地最高峰,素有“北屋脊”之。五座台峻表,峰平 坦,“有如土之台”,故五台。又因此山“冰,夏仍雪,曾炎暑”(《 清》卷上),亦“清山”,被人“清境”。五台山景色宜人,光秀,候爽,是消夏避暑的理想地。 >  五台山五峰立,左岳,右接天池,北陵紫塞,南俯中原,基所至五百余。自古 便有五台、四土垂、四、四等形法。 >  其,古今五台的分布列是有差的。宋代僧延一的《清》卷上:“至巨唐俨 禅,神僧也,登西、南台之上,望五,皆有五色覆之。覆者配之台,唯古之中台,即今之北台;古之南台,即今之中台(孝文封南岳也)。余皆定矣。”唐代行俨 禅(?―849)以前的五座台是:北台大尖,中台斗峰,南台翠峰,西台月峰,台望海峰。此後的五座台:北台斗峰,中台翠峰,南台峰,西台 月峰,台望海峰。古今五台,中、北、南台有,、西二台相同。人上把五台之外台外,五台之台。 >  所四土垂,在《清》 中:“按《》,五台 山有四土垂,去台各一百二十”。土垂恤台,即山,在山西省源境;西土垂 瞢薨豆山,即管涔山,在山西省 武境;南土垂系 舟山,在五台境境;北土垂覆宿堆,即夏屋山。明代沙澄所撰《清山志》卷二也:“五峰之外,有四土 垂,曰青峰土垂,即常山,亦名 恤台,襄子曾登是山,因以名。南曰朱明土垂,即方山,李者著。西 曰林土垂,即山,亦名磨笄山,代子夫人磨笄自 也。北曰玄冥土垂,即夏屋山,亦名覆宿山,古之帝王避暑”。所的四土垂《清》 略有不同,土垂仍山,南土 垂方山,在山 西省北40,西土垂山,在山西代城南25 。北土垂仍夏屋山。 >  所四,在《清山志》卷1中,五台山“雄雁代,礴州,在四之中,周五百余。”四,即指雁、泉、平型和牧。雁,亦名西陉,在山西省 代西北30;泉,在河北省阜平西70;平型,在山西省繁峙130 ;牧,在五台城南10。此外,五台山有四的法。近人李相之在其《五台山游》中:“五台山有西南北四。南有三:第一叫大,亦名虎狼(牢), 四、五。第二是子,上有‘五台奇’石碑一座。第三是虎。北 是,泉,西即峨峪。”四四,分列於五台山西南北四周界上,成五台山佛地的出入。 >  《敦煌石室》中的佛教史籍:“昔人宇奇 之境,言五岳之外,有三山。五台、峨眉、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而五台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贶最赫,故得名盛。”五台山地一特殊的地理形,在文化 地理意上,自然地五台山佛教道的形成奠定了基,即成以五峰抱的台台主基地,四方弘布,叩阜平的泉、西武的管涔山、南接的方山、北 倚北岳山的地域、佛法特的北方系五台山佛教文化圈。 >  二、佛教沿革 >  五台山相文殊菩化道。早在十六宋武帝 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佛陀跋陀所《大方佛》60卷中《 菩住品》:“北方有菩住,名清山。去菩常於中住。彼有菩,名文殊利,有一菩眷,常法。”此把清山定文殊利所居之地。唐景四 年(710),菩提流支出的《佛文殊利藏陀尼》中:“,世尊告金密主言,我度後於南部洲(大地)北方,有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曰五,文殊利童子游行居住,生於中法。”中古震那,五台山亦在中的北方,尤其 是上述二提到的“清山”、“五”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巍然”、候清的特征。由此武天在位法藏所著《探玄》卷15就:“清山是代州五台山也。於中有古清寺,以冬夏雪,故以名。此山及文殊等,有三卷。”正式 清山就是五台山,而五台山就是文殊菩的道。唐宗四祖澄在所撰《疏》中 更直截了了一法:“清山,即代州雁郡五台山也,於中有清寺,以 冰,夏仍雪,曾炎暑,故曰清。五峰出,林木,有如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五智已,五眼已,五部之真秘,洞五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分五方 之髻,五乘之要,清五之矣。”清山等同於五台山,把五台山定文殊菩道一衍化程,北魏始,一直到澄撰《疏》止,可以基本束。此,五 台山文殊信仰在中佛教史上一,影越越大。文殊迦牟尼佛的九代祖,亦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尊,五台山因了文殊道的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的 信仰、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文臣的持,成、藏、、蒙各民族尊奉、海外知名的佛教地。 >1、五台山佛教的肇始及衰 >  在我佛教四大名山中,五台山佛教的衰和寺建最早。於五台山佛教的始和寺 建的,自古以,法很多。 >  明代高僧澄所撰《清山志》:摩、竺法“於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洛,” “明年春,清山回,奏帝建伽。以山形若印度鹫山,寺依山名也。帝以始信佛 化,乃加大孚,孚者信也。始度僧十居之。”若依此,大孚鹫寺始建於明帝永平 十一年,是五台山最早的寺。此源於唐道宣《集神州三感通》:“其山代州五 台 ,有五台。中台最高,目千,山川如掌上……台南而下三十,有古大孚鹫寺,有西二道,佛事焉。古老明帝所造。”五台山佛建寺之,亦 同 於宋延一重的《清》,“大孚鹫寺者,世後永平中所立。”一法因 了道宣的望及《清山志》的泛流通,目前流行,但查僧,均未摩、法於永平十一年春至五台山一事。且摩其人,宋之前不史,是否有其人,界尚 定。至於法中的“ 忄音又於西域得迦倚像,是田王旃檀像第四作也。既至洛,明帝即令工,置清台 中及陵上”(梁《 高僧》卷1)。其中的“清台”在洛白寺中,不是清山(即五台山)。明末清初 著名者炎武在其《五台山》中:“余考之,五台山在虎 ,而山之史始於。其佛寺之建,在後魏之 ,而彼教之人以摩 自天竺此,即居是山。不知孝明像之清台在洛而不在此也。”其,根史料 及考,在初年、後期,由天竺高僧佛澄及其弟子名僧道安方佛教 入山西境。所以,五台山即建有佛寺的法是以成立的。且,五台山回五百余,大孚鹫寺即今菩、通寺一,於五台山腹地,交通十分不便。在佛教初 地之,即在建造寺,恐怕是不大可能的。 >  在述五台山佛教史最古老的著作唐代沙慧祥所撰《古清》中又有另一法: >  “大孚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具奉,爰心,寺宇。孚者,信 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弘大信。且今有西二堂,像存焉,其余廊庑基域,仿佛存。《括地志》以孚,《高僧》以孚布,斯皆之也。”依此,大孚鹫寺 是建於北魏孝文帝,慧祥所的《高僧》是指唐道宣所著《高僧》,其中《昙》:“昔元魏孝文,於中台置大布寺,帝曾游止,具奉”。根文和史文物考,北魏期五台山建佛寺之是可以成立的。 >  建立北魏政的拓跋氏,先前僻居朔漠,“故浮之教,未之得,或而未信 也”(《 魏・老志》),到拓跋王圭,始知佛法,只是“ 天下初定,戎,庶事草,未建宇,招延僧也”(同上)。398年,都平 城(今山西大同),天下粗定,遂诏建寺,敬僧人。拓跋王圭 北魏崇佛之,此代皆如此。文成帝(452―465),其祖先迦立像五尊, 高丈 六,用赤金25斤。又任沙昙曜沙,於城西武州塞山窟五所,雕奇,冠一 世。就是著名的石窟。孝文帝立,笃好佛理,大佛寺,至太和六年(477),平城即 有僧尼二千余人,新寺一百余所,魏境四方各地僧尼77258人,有寺6478所。北魏的崇 佛政策,影波及整北。於平城南600余的五台山,此寺度僧,可以是 理成章的。 >  五台山佛教的起和佛寺的建始於北魏孝文帝期。《古清》、《清》 ,“元魏孝文,北台不,常年谒,”至台山避暑,於中台置千“ 小石浮”,在清谷建造了清寺。日僧仁在《入唐求法巡行》中“此五台山,都 清山,山中造寺,此寺最初,故清寺。”孝文帝登五台山,“有一小峰,平 林木,然 高,西域之鹫峰”(《清》)。遂“爰心,”造建了大孚鹫寺,又於寺前 植花二、三。且鹫峰置建了12座寺院。五台山佛教由此而。孝文帝以 後, 帝也都崇佛,“魏高祖太和中,代京官自慨刑余,奏乞入山修道,敕之。乃赍《》 夜,悔不息。一夏不,至六月末,髭生,得丈夫相。以,帝大,重之。於是敬《》,尊日”(《大唐典》)。皇帝奉佛,朝野,一皇戚、王公族等,施信佛,立寺建塔,至山瞻。魏文帝第四女信公主於五台山 建佛殿堂,置公主寺。棣州剌史崔震於中台造精一所、小石塔枚。宕昌王亦曾游五台山,於佛光山造宕昌寺和佛光寺。在元魏期,五台山已建有佛光寺、宕昌寺、清 寺 、大孚鹫寺、公主寺、海寺、寺等十座寺,且“香火,遣使敬修”。可 ,其五台山佛教已很盛。 >  北帝大多好佛,至使境佛林立,僧尼多。至今山西境北 佛教,有多。五台山佛教在北崇佛下,得到大模 的展,入其佛教展的第一繁盛期。《古清》:“爰及北高氏,深弘像教, 宇寺塔,四十千。此中(指五台山)伽,二百。又割八州之,以供山衣之 焉。”按正史,周武帝後,行佛政策,在原北境收佛寺四余所,使三百僧人俗。可慧祥的大致符合史。一座五台山,居然建寺二百,割八州之供 ,可五台山佛教之盛。北初年,第三王子入山求文殊菩,身供,诏修王子身寺(即今寺)。 >  周武佛,境盛一的佛教,於此衰落,五台山佛教也遭到性打,寺悉, 僧尼俗。以至慧祥感道:“遭周武法,典凌。芳徽盛,湮殆”(《古清 》)。 >  隋,一改佛崇佛。隋文帝於皇元年(581)“下诏,五各置寺一所,文殊 像,各度僧三人,令事焚修”(《清山志》)。皇十三年(593),文帝又派人至五台山,度僧,自“佛弟子。”五台山佛教又走上了恢和展的道路。 >  唐代是五台山佛教展的盛期。李父子由太原起兵而有天下,建立唐王朝。因此 , 他把太原府境的五台山看作是“之地”。九年(635),唐太宗下诏:“五 台山者,文殊必 宅,幽,境 系太原,我祖宗植德之 所。尤建寺度僧,切宜祗畏”(《清山志》)。於是,在五台山建寺十所,度僧百。 就 奠定了有唐一代五台山佛教的基本政策。武天了自己君天下制造,佛教特心。安二年(702),武天自她“神游五”,敕命重建五台山清寺,竣工後, 命名僧感法寺住持,封感法“昌平公,食邑一千,主掌京僧尼事”( 《清》)。清山住持感法成掌管全佛教事的最高僧官,是五台山佛教在全佛教界取得足重地位的端。武天遣使到大孚鹫寺前,采花朵,移到禁苑, 命道栽植供。派尼妙在中台造塔,一年完工;遣侍金守珍就山供,供一菩,之日,巡僧人。唐代宗著名高僧不空曾派弟子含光五台山建金 寺,不空首先施自己的,代宗及大臣助。於是,宰相王缙中省出募捐可,命五台山的僧十人,分赴全各地募捐。代宗也全十度使下诏, 他支持募捐活。金寺建成後,又造了玉寺。大五年(770)不空曾自到五 台山修功德,用自己在朝廷的力,奏天子在天下著名寺院都建文殊,作五台山 根本道的支院。又奏在天下各寺院食堂中改所供尊者文殊。就把文殊信仰推 至全,形成了以五台山中心,以各著名寺院,遍布天下各大小寺院的文珠信仰 之。五台山佛教唐代帝的心供奉推,寺院建模宏大,全山僧尼以,入其佛教展的第二繁盛期。全山有佛寺360余所,其中模宏者70余所,全山僧尼”人之”(《全唐文》卷621)。五台山成中外佛教徒共同向往的佛教地,瞻 五台山的僧,川流不息。 >  入唐以,佛教有了很大展,但家了安史之,上遭到了巨大破,而和 寺院生了尖的矛盾,於是生了史上有名的佛事件。武宗昌四年(844)禁供 佛牙,敕五台山、南山、泗州普光寺、翔法寺等,有佛指骨也不供。接著, 昌五年,大模拆寺院,收寺,遣散僧尼。凡大、中寺院四千六百多所,小的寺四多,俗僧尼二十六人,收寺院良田千,佛教力遭到沉重的打。 昌六年(846),武帝去世,位的宣宗以至懿宗都力恢佛教,但王朝已末,藩,民起,十年,仍,中佛教此衰落。次佛,五台山佛寺 中 ,只有僻台外、模不大的南禅寺漏保留下。此寺建於建中三年(782),距今一千二 百多年,成我最古的一座存唐代木建。其余寺院,有的就此湮,有的重新修 。大中二年(848),宣宗诏令五台山新建五座寺,各度僧50人。昭宗曾敕令重修 寺,州田百。佛光寺,昌佛中被,宣宗即位後,和尚重返佛光,整理 墟,女弟子公遇施建了大殿。此殿建於大中十一年(857),距今一千一百多年,是我 保存下的古建中又一明珠。 >  《清》:“宣宗祚,重寺宇,敕五台寺,度五千僧,再君 十寺僧首,都修造供主。”可知在宣宗在位期,又修了多 寺,诏度了五千余名僧人,五台山佛教有了一些恢。但即不久的五代,又生了後周 世宗的佛事件,遂使五台山佛教又式微。《清》:“自後周已,亟遭 。 甄台寂寞,空余麋鹿之;塔摧,但聚鸱枭之。俄季,海分崩,寓沸,生 炭。兵火延及,焉靡;大率伽,多煨。名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 67所,余皆湮焉”。由此可知,尚未恢元的五台山佛教再遭打,以至周世宗佛後,至宋初,寺院存67所。 >  宋太祖匡胤宋之後,一反後周佛政策,而佛教行扶持和保。於是,五台山 佛教又向了新的盛期。太平元年(976),太宗诏曰:“五台深林大谷,禅 幽,蠲”(《清山志》)。敕中使金泥一藏送至五台山菩院供,“每 度僧50人,令事清修”(同上)。太平五年(980)正月,又下诏:“重修五台十寺。十寺者,真容、、、、竹林、金、法、秘密、境、大”(《佛祖 》)。令侍廷往五台山造金文殊菩像,供奉於真容院。同年四月,又遣使蔡廷 玉等到台山建寺,“敕河路有司”(《清山志》)。太平七年(982)八月,寺建 成 ,“太平寺”。淳化二年(991),太宗又令:“五台寺院,今後每至承天依例更不,特剃度行者50人,20人真容院,余以等第次均分院“(《宋要 稿》)。景德四年(1007),宋真宗又“特一再加修葺”(《清》)。由 於宋代帝五台山的崇建,佛寺建增多,僧尼人猛增。《清》:“自是,殿,廊,日相,金碧交映,崇奉,邈越前代矣。”《清》, 宋全山有寺70余所,僧尼五千多人,香火已十分旺盛。 >  北宋未年,金兵大伐宋,五台山 因金朝接壤,“比因亻卒,括 土,故我境山林,土兵所有,余田伐,露神之窟宅,我等寺宇,十八九,僧乞丐,散之四方“(《清山志)。五台山佛教因事又一次受到。宣和七年(1125),忻、代二郡失 守,金兵占了五台山,五台山一僧俗受到金兵掠。五台山僧正真曾僧兵, 合宋抵抗金兵。作金朝治者的女真族,一方面受崇佛社尚的影,另一方 面金代帝柔服人,加中原地治,亦五台山佛教加以尊奉。天十五年(1137) ,於五台山佛光寺重建七木建的文殊殿和五天王殿。正隆三年(1158)建造了寺 (即山寺)金帝完亮且命“御前承匠王逡同人王道”(《寺水碑》)於正 殿中水。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敕建五台山寺。在五台山新建了平章寺,重修了名寺。中可看出,金朝治者五台山是尊崇的。 >  元朝建立後,佛教非常尊崇,喇嘛尤受。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就曾诏曰:“朕眷 仰峰,大所宅。清修之士,冥化,官民人等,不得侵暴,“(《清山志》)。第二 年造一藏,敕送五台山善住院,令僧披,修十二佛。元元年(1295),元成帝皇太後建佛寺於五台山。至大元年(1308),元武宗“千五百人修五台山佛寺”。同年十一 月,再“摘六千五百人供其役。”至大三年(1310),又一次增派工匠卒,“五台寺。 役工匠千四百人,三千五百人”(《元史・武宗本》),加建施工的人一三千 九百人。可工程模之大。元代五台山新建、重建寺院有寺、大照寺、普 恩寺、瓦寺、寺、西寺、寺、金寺、望海寺、泉寺、石塔寺、清源寺等 。元代建的寺院,定住僧三百,住持由朝廷派任命,朝廷大量土地寺院。元代五台山的寺院不有田,采,商易,就元代五台山佛教的展奠定 了的基。元代帝的崇建,蒙人民的信奉,五台山在元代成兼弘地佛教和喇嘛教的地。 >  明清代又是五台山佛教盛期。出身於僧的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佛教,以下 帝也都崇信佛法,不地五台山遣使供,建寺修。了蒙藏少民族,特重喇嘛教,因此使五台山自元代始的喇嘛教,到了明清期,展到地佛教等同的 地位。永四年(1406),明成祖派人到西藏迎名僧哈麻到京,銮旌幢之,遣使送於五台山大通寺。永五年(1407),命太 日升重修寺宇及利塔(即大白塔),首建 塔院寺。第二年,敕五台山十寺祝厘,命五台按月供寺僧米,又及梵文 藏於大文殊寺(菩)。正十年(1445),明英宗敕造大藏送普恩寺。二十八年 (1600),明神宗在五台山,五台山僧人杖、衣一千二百付。明神宗李太後, 亦於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年五台山子寺澄法撰《清山志》,“台佛,凡六十八所”,“台外佛,凡三十六所”。十年(1582),明代四大高 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在通寺,百日之,常住上牌一千,僧俗每日不下人,也可明五台山佛教之盛。 >  入治中原的清王朝,更是佛教加崇奉。康熙始,“家柔蒙古,特教 。宏宗,藉控,由是中外刈安,民享日升平之福者逾二百祀。而清五以近郊圻,或再至。柔最先,所以迓休祥而普 利者,典尤巨焉”(《山西通志》)。家非常重利用教加中央政府和蒙古地的 系,史“以教柔蒙古”。康熙年至清末,朝廷蒙古、青海佛教事的 大活佛章嘉呼克住五台山海寺,以鼓蒙古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的法融洽民族系,定社秩序。康熙皇帝曾赴台山五次,敕建寺院五所。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 十座(目候寺、寺、三泉寺、 玉花寺、七佛寺、金窟、善洞、普庵寺、台麓寺、泉寺)改(喇嘛寺),和尚也 一改喇嘛。乾隆皇帝也赴台山六次。由於朝廷五台山佛教的尊崇,因此五台山佛教特是喇嘛教盛。雍正,五台山已有模宏大的26所,“衣僧千余人”(《 五台新志》)。嘉,菩就有喇嘛561人,最多3,000余人。蒙藏佛教徒五台山崇仰到了狂的程度,“外蒙古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不,檀施不”( 同上)。“外蒙古王公台吉,牛羊千,者,不於道”(袁希《游 五台山》)。在清代,五台山佛教促了、蒙、藏、各民族的,了家的一和 安定。在五台山教鼎盛的清代,地佛教也十分盛行。光《山西通志》,清末, 全山有青(地佛教寺)78所,僧人亦在千人以上。 >  中民中期以後, 由於社,多人流失所,人把寺院作避之所。有 料,民二十八年(1939)五台山境有寺院11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余人。日侵占五台山後,多僧人不甘奴役,逃,境佛教急遽衰落,寺亦遭破。 1946年,五台解放,外逃僧人返回。土地改革,部分寺又遭破。建初期,五台山佛教仍持正常活。“文革”十年,五台山佛教亦受,寺多遭破。1978年以 ,逐步落宗教政策,家款1000余元,修寺30余座。五台山有自唐以各朝 代寺50余座,常住僧200余人。夏季,游方僧 人很多,常有500至800人,目前,些僧人著正常的宗教生活。 >2、五台山佛教宗派及高僧 >  五台山佛教,史悠久,桑,本身就是中佛教展的一影。在五台山小 舞台上同演著中佛教史的雨衰。自十六到在的一千五百余年,五台山佛教名僧出,僧才。各宗高僧台活,都把五台山作弘法宗的基地,使五台山 佛教呈出密宗弘,藏佛教共存的特采。 >  宗 《》是大乘佛教重要典籍,是五台山文殊道的主要依 。北魏候起 ,五台山一直是播、研《》的主基地,在五台山起最早。北魏太和初年 ,代京官之自形,入山修道,夜《》,此入五台山。後有 山沙辨於延昌四年(515)入五台山清寺研《》,至神三年(520),撰成《 》100卷。隋昙及弟子昙,常居五台山,每日《》一帙,以此,年不息。佛光寺解大及其弟子明曜,《》,夜辍,依《》作佛 光。唐元年,著名者李通玄曾至五台山寺,研,後於五台山南土垂方山著《合》120卷、《 大意》1卷、《疑》4卷。唐代著名高僧四祖澄也於大十一年(776)到五台 山寺修,後四年出《疏》60卷,有“疏主”之。在此中,澄明把清山定代州五台山,使五台山正式成文殊道。澄新疏,影日大 ,後一步述自己的思想,又作《大方佛疏演抄》90卷。澄五台山 20年,演《》50遍,使五台山真正成中心地之一,他自己因此功 德被授以“清”的尊,成五台山佛教史上占有特地位的一代高僧。澄之後 ,五祖宗密亦於元年(821)至五台山弘教旨。此後五台山僧人中弘宗 的,有後唐惠,後,北宋承及其弟子源。承著《金子章注》1卷 ,源著《原人微》3卷、《普行修》1卷、《源疏 解》1卷,“中之祖。”元代真文才以及“菩”的正, 都是五台山研《》的首大德。明代又有月川澄法、慧定法和契真道相法弘。清代“教神”天通理亦是一代宗匠。 >  土宗 北魏,五台山佛寺高僧昙鸾是弘陀信仰的土祖。他 外典, 修持土法,著有《往生注》等,是五台山土宗的先。唐大五年(770),土宗 四祖法照至五台山寺,入念佛道,弘土教,“五念佛”,使土者益 。元十五年(779),立竹林寺,成唐代著名土道。明代又有衤朱宏真可、憨山德清以及月潭倡禅一致,心土。民年,五台的土教徒占全山僧尼人的百分之九十。 >  律宗 早在北魏太和末年(497),法律就在五台山北台(今碧山寺) 《四分律》,是中佛教史上解律之始,弟子道覆曾《四分律疏》。隋代僧人 惠精通律 , 法律以後,又在五台山《四分律》。唐,律宗始人道宣律曾至中台宣律 ,使台山律律宗,五台山亦成中北方著名的戒。唐代大和二年(828),禁止 州戒之,天下百戒,五台山、洛二戒保留,足五台山戒在地位之高。以後,五台山律宗延不,代不乏人,出了不少著名律。如元代光法律 曾居台山6年,研《大藏》。至明代,然“者多,弘律者少”(《清山志》) ,但五台山律宗相盛行。宗林律弘治年登大戒主,曾任五台山提督,五台山 律宗有著很大的影,他整,五台山僧的正做了出的。被人“中 律祖”的古心如馨律求戒法,三逾寒暑,徒步跋涉到五台山,於此悟通大小乘律後 ,返回南京建古林寺律宗道。弟子寂光曾於年中在五台山起皇戒,中南山律宗。弟子清自幼出家五台山,如馨律律後,又返回五台山,精研律部,戒授法 , 遂使五台山法戒大盛。 >  禅宗 早在隋五台山解和尚就禅,作佛光。唐五台山有北宗神 秀系的巨方禅,荷神系的神英禅,南岳、祖道一系的智通禅、州谂、木叉和尚、峰禅 ,雪峰系的孚上座,沩仰宗的著禅等於此修弘禅宗。五代有五台山真容院匡嗣 禅弘禅法。金代有勤寺慧洪禅精不懈,勤修禅。元有一代宗海印在五台山弘法,清高僧真大就曾印咨心要,印五台山禅的延作了巨大 ,人中名匠。元明清期,禅宗在五台山居於主要地位,明有碧峰禅,明太祖曾他在五台山敕建了普光寺;孤月禅在成化年在五台山谷建普寺,後 於本寺,且有《清》行世,另外有大巍、印、禅在五台山究禅,弘佛法。禅宗自宗以,一直是五台山佛教中的一大派系,1956年,全山445名 僧人中,有禅僧163人。1983年,全山116名僧尼中,有禅宗僧人74人。 >  密宗 五台山密宗始於唐。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印度僧人佛陀波利 把他的《佛 尊陀尼》置於台山寺,志著密宗始入。大五年(770),密宗大不空派弟 子含光、行至五台山修金、玉二寺,七月,不空也至五台山修功德,且令金、玉 、清、法四寺《仁王》等,行道。密宗始在五台山建有自己的教基地,展佛事活。元代帝特信奉密教。至元初年,曾诏巴居於寺。阿 麻剌室利在台山建立了大善法藏寺。明永元年(1403),曾迎哈立麻至京,明成祖令其天下教,後又遣使送至五台山大通寺居住。明成祖於永十二年(1414)迎教祖 迦也失至京,尊,次年敕住五台山。此五台山就成了地教盛行之。清代更加尊奉喇嘛教,治年就派喇嘛住於五台山,特命阿王老藏住持五台山真容院,督理番 僧。有老藏丹住於目侯寺, 掌五台山政教大。章嘉呼克亦住於五台山,影及望很大,使藏佛教在五台山到盛的地步。1956年,有密宗僧人217人。1983年有密宗僧人19人。可密宗在五 台山是一十分重要的宗派。 >  唯宗 唐高宗亨四年(673)和永隆元年(680),唯宗始人之一,玄奘大的高足 基就次入五台山,弘唯宗旨,於中台建了唯宗道。宋金有清寺成及其 弟子善慧、佛光寺日木公等唯大。元 代尚有弘教慧印大在佑寺弘唯宗旨。 >  天台宗 在唐代,五台山天台也十分盛,有天台名僧志法弘此 宗教旨。志曾 居五台山大寺40年之久,述天台之旨,修行法三昧,著有《法疏》10卷、 《玄》10卷、《止》10卷等。他志行高,名播。日僧仁曾五台山志法天台教。五代的光法,宋代的慧悟法都志法之後,弘天台 教旨,使五台山天台宗得以延。 >  摩法宗 五台山有的宗派。相摩、竺法五台山後,隋 唐僧人仰慕其法 ,故摩法宗,後融於宗。清再度出。民年,同禅宗、土宗列弘。19 56年,五台山有摩法宗僧人39人。1983年,仍有14人。 >  在五台山佛土上,中佛教各大宗派俱曾至此弘法布道,本宗基地,使五台 山形成藏佛教大系合、青存、教密教的特格局。五台山佛山水也孕育了一代代名僧大德。除以上所列外,在代尚有一代名僧能海上人。他精研佛法, 密兼通,曾在五台山清,修吉祥寺律院,辟弘密道。能海法修重,著甚,被佛界僧尊四川文殊、第三法王,建後曾中佛教副、全人大 代表,出印度,加洲和平。能海法於1967年寂於五台山碧山寺。中代 名尼通法,台山30年,弘法利生,苦心清修,精研戒律,志行高,海外善信同仁,共仰尼范,共同推其山西省佛教副、中佛教常理事。通 尼於1991年3月寂後,在五台山如法荼毗,供道。 >3、五台山佛教文物及 >  五台山文物荟萃,珍品集,是我古代建、雕塑、的。 >  五台山有各寺50余座,定家重文物保位的有4座,定省重文物保位的有20余座。南禅寺大佛殿和佛光寺大殿均我存最古老的木建。南禅 寺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殿身面深各3,梁架制作,。屋平,出檐 深,殿脊高。殿周由12根大柱支,柱粗,柱使用斗拱,拱券都5 瓣,每瓣都向幽3厘米,我木建中的孤例。 佛光寺大殿重建於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面7,深4,檐四阿,斗拱肥雄 健,屋檐深翼出,榫牢固,折甚平,梁枋嵌削整,精巧,,我唐代木建中的作。通寺是五台山史悠久、模宏大、影深的寺,有 殿堂房400余,布局整,宏大。建多廷建色彩,堪明清寺建的 典型。寺有明建量殿,全部砌,有梁柱,又梁殿,我古代石建的 作。寺中又有殿,於明三十四年(1606),9尺,深8尺,高丈余,外, 一室,四角四柱,供文殊像,四壁佛像尊。通寺五大禅林的有塔院寺、菩、殊象寺、目侯寺。塔院寺 大白塔,通高75.3米,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是尼泊匠阿尼哥建造的 。塔身形如藻瓶,塔、露、珠均,露及塔腰铎252枚,我塔式建 中的珍品,如今已成五台山佛地的志。菩在鹫峰之上,前有石108,大殿用 三彩琉璃成,金碧煌。殊象寺所供文殊狻猊塑像,高9.3米,如出神工;又有明代塑五百像,如同倒嵌的空大浮雕,手法新。目侯寺前有一唐代石雕,後殿有木花一朵,高丈余, 械,瓣,荷蒂中的四方佛徐徐出,就是著名的“花佛”。南山寺、佑寺 和泉寺的建特是木和石雕、雕、浮雕及彩有地合起,形成一完美的建整。 >  五台山的木古建,史沿革性,建宏,部精巧,式繁多,手法典型。在 五台山,唐以後,宋、、金、元、明、清,直到民年,均留下了典型的建物。唐代建,宋代建柔和,金建大柱,元代建粗犷自然,明代建 矩,清代建豪精巧,民期的建繁。五台山保存下的各史期的建,本身就是一部篇幅浩繁的中古代建史。 >  五台山除佛寺建外,有型制多的中佛塔。北魏到新中,代所建佛塔,在 五 台山均可以找到物。使用材料看,有塔、石塔、琉璃塔、木塔、塔、塔、塔、玉塔、水晶塔;建形制看,有穴率堵 波 式塔、密檐式塔、式塔、亭式塔、金座式塔、合式塔;模上看,大者高75 .3米,直插穹;小者0.05米高,精巧玲珑;性 上看,可分佛塔和墓塔,佛塔又可分利塔、塔及一般供奉塔;墓塔也可分高僧墓塔一般性念塔。 >  在五台山佛教文物中,有字塔,由白绫和绫裱糊而成,2米,6米,上 80卷,字600043,由字拼成一座7浮屠案。看,檐,俨然工就; 近看,一一全是由小楷成,多一字放,少一字不成塔,塔成,然一。字塔系清代康熙年,州三弟子德心花12年“沐浴焚香成”。是一件 珍的文物珍品和珍品。此外有乾隆皇帝的御真;板的竹刻;明代丁 於菩提上的十八;清代《五台山》;清代竹禅和尚以舌就的“心地 未容一念,常六精”幅等。五台山目前寺寺外保存下的、鼓、、碑、碣、幢、匾、牌、,一不是珍的文物。 >  在中音文化,五台山佛教音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五台山佛教音是著佛教 的入盛起的。原有的印度梵佛曲、呗,汲取中唐宋曲牌、元代散曲以及民歌、民器等音分,便展成具有中民族特色的寺音。寺音在 分南北系,北方又分西路流派。五台山佛教音北方系,但立於西路之外,自成系,曲古雅,分青派。青究“入法”,即矩,格幽雅、谧;要求不甚格,曲明朗,更富有民色彩。1958年,五台山青的 18位僧人,成,赴省城太原演奏堂音,嘉。1989年3月五台山佛首次 抵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引起,反很大。 >  三、代帝王五台山佛教 >  名僧道安,不依主,法事立。五台山佛教的展史看,帝王的 崇建是五台山佛教盛的主要原因。魏孝文帝佛 教有助於王政,在境大佛教,於五台山始建了大孚鹫寺、佛寺、清寺等寺,且香火,遣使敬修,遂使五台山佛教起。北帝亦心信佛,大起佛寺,五台山建寺 2百余所,割8州之,以供香火。至北周武帝佛,五台山方寺塔悉,僧人散之。 >  隋唐期,五台山佛教展迅速。隋代二主都崇奉佛教,敬仰五台。皇元年(581),文 帝即诏令五各置寺一所。大二年(606)隋炀帝改夷五台,以山名,可五台 山在的影。唐代,太宗到德宗,“凡九帝莫不仰山,留神境,御札天衣,每 光五 ,中使香,不。至於百辟崇,殊邦赍供,不可悉矣,”(《清山》)。唐太 宗就五台山是文殊所居,“我祖宗植德之所”,所以建寺度僧。高宗元年(656) 十月,诏有司,五台等道地僧寺,不得,奠定五台山佛教盛的基。朔年 (661―663),曾“敕西京昌寺沙赜共侍掌扇行弘等往清山”(《古 清卷》),制了五台山文殊化,使“清,益京畿;文殊化,昭道路”( 同上)。睿宗朝,亦按照常例,五台山每年敕送衣、香花等。玄宗朝重修清寺。宗 曾诏五岳五台各建寺一。代宗,吐蕃兵陷京,郭子兵至解,吐蕃,代宗以 是五台山文殊菩助之力,便不惜耗巨,令修五台文殊殿,造丈六金文殊像,供於 五台山。支持不空三藏於五台山修建金寺、玉寺等。德宗,曾诏五台山竹林寺土四祖法照入,教授人五念佛;诏大寺澄法至安,“清”之。唐武宗昌佛,五台山佛教又遭到重打,寺,僧解散。宣宗即位後,於大中 二年(848)正月敕曰:“五台山宜置僧寺四所、尼寺一所。如有存者,使令修。每寺度 僧五十人”(《唐要》卷48)。《清》也:“宣宗祚,重寺宇,敕五台寺, 度五千僧。”可,昌後於式微的五台山佛教唐宣宗的扶持,很快便得到恢和展 。 >  入宋以,“太宗至仁宗,三代主,眷想峰,流光五,天玉札,凡三百八十 。恢隆佛化,照耀林薮。清之,於盛”(《清山志》)。北宋帝崇奉佛教,在唐 宣宗佛的基上,又使五台山佛教得以展和盛。太宗敕建太平寺,诏令“五台深 林大谷,禅幽,蠲”(《清山志》)。重 修五台 10寺。宋真宗於景德四年(1007),曾敕五台真容院,建重,文殊像,“奉真”。 >  元,崇尚佛教。元世祖敬僧佛,修葺五台山12佛。成宗皇太後建寺於五台山, 於元二年(1296)至五台山,瞻文殊,重五台山菩正法,敕建佑 寺。武宗亦大模建寺於五台山,重五台山真大,授以僧之。仁宗置五台寺民局,“敕五台鹫寺置冶提司”,采。英宗也曾於至治二年(1322),至五 台山朝山拜佛。泰定帝敕建五台山殊寺,田三百。文宗也多次遣使至五台山作佛事, 祈福安民。 >  明代帝了祈福延祚,固防,吸取前朝,尊奉佛教,尤其崇奉五台山佛教。太 祖幼出佛,自然崇佛敬僧,曾五台山璧峰禅加遇。明成祖於永元年(1403),就 迎哈麻,後銮、旌幢、之,遣使送往五台山,其重修通寺和大白塔。 教祖宗喀巴的弟子迦也失,於永十三年(1415)至五台山朝,成祖曾次致慰 ,敕袈裟禅衣、金座等。明英宗敕造《大藏》5藏,安於5座台。宗於成化十 七年(1481),造丈六金文殊像及像百、香金5百、布帛千尺,念珠串,敕五台 山文殊寺。正德二年(1507),武帝“敕建瓦殿,宗寺,兼谕持”(《清山志 》)。又於中台建寺,演教寺。神宗受到慈皇太後的影,十分崇佛。年, 敕建大塔院寺利塔;於子修建洪福藏;於泉寺建;敕建光永明寺(即通寺)。神宗多次於五台山行模盛大的法,使五台山佛教盛一。 >  清朝10代帝王,大多信佛,且特崇奉喇嘛教。始至,推行一套“以教柔蒙古” 的策略,所以五台山藏佛教也予特殊的遇。治十年(1659),就令阿王老藏卓五 台山,理番典。次年,又令老藏丹清山住持,修葺菩等寺。康熙皇帝曾5 次朝台。康熙二十二年(1683),第一次朝台,敕阿王老藏“清老人”,且袍、貂 座、靴衣、香等物,命老藏丹重修五寺宇。次年,菩大殿改覆琉璃瓦,“ 於 菩立永把一,兵10,步兵30名,守香火供器”(《山西通志》)。在五台山佛教史上是有的。以後,菩成命管理五台山喇嘛事掌印札克大喇嘛 的居,前後共19任札克大喇嘛。同,康熙年至清末,朝廷蒙古、青海佛教事的大活佛章嘉呼克住在五台山海寺。康熙皇帝5次巡幸五台山,敕 梵文藏部、匾55、作15首、碑文20余道,修葺寺院20余座,做各道8次。乾 隆皇帝也曾巡幸五台山6次,修葺演教、望海、法雷、普、、通、殊像、碧山、 海 等20余寺,御制碑文8篇,匾45。雍正、嘉也五台山。以後,日衰,清室 再 未朝台。但在光九年(1883),重建了大佑寺,寺。慈禧太後御了“ 真如自在“四字,予普和尚,如今存於南山寺。 >  四、五台山的三教融合 >  五台山文化是三文化的一重要成部分,三文化又是夏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在中原地一直居於正地位。所以在五台山 文化中,儒家生於自然基上、宗法社的尊君孝的等念、安道的生命意,不偏不倚、取法於中的世哲等思想,是占相大的比重的。加之五台山 “封式的大境“(五峰、四土垂 >  、四、四的限定)的自然件,以及在此基上形成的小,都儒家思想的 准 了宜的土壤。中原文化是以儒家的仁二字起的,五台山播的佛教,也是以慈悲,也是植於仁的。在探求人性、止於至善、美化人生、安和社方面,儒佛是一 致的。所以五台山佛教在展程中,本土儒家思想念的交融影,是母庸置疑的,也是述的。五台山寺院尚存的三百余幅壁上,所宣的君臣有、朋友有信、夫有、幼有序等容,即雄地明了一。 >  道教作中土生土的宗教,其在五台山的活,要早於佛教。《古清》, 永嘉三年(309),“雁郡竹俊 人百余家,避入此山,山人之步而不返,遂居野。往之士,有望其 居者,至,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仙者之都矣。”明代,道教在五台 山地已泛流,神仙念也已普遍存在。《仙》:“五台山名紫府。常有紫,仙人居之。”紫府在道教中即神仙所居之。唐代地理著作《括地志》也,五台山 “其山秀峙,曲萦纡,岳神山奚,非薄俗可。止 者悉是禅之士,思玄之流。”些,都明五台山曾有道教人士在此活。北,五台山佛寺林立,慧祥在《古清》中:“此而,仙居贶,故地而繁也。 ”中透射出五台山佛道的微妙系。 >  其,翻《清山志》,道教可,可知五台山非一的佛教地。在 五台山多山名地名,都有厚的道教色彩。仙花山,南台之山名。“南台之麓,仙人之 居。”昔人李洲曰:“真到此聊宿,莫丹成便浪猜。”。土垂崖,古有代州王氏女,不欲配,逃於此,“食薇露。”父母 逼之,女投崖,“未而”。梵仙山,昔有五百仙人於此“菊成道”。其中食菊露,得道升,正是道教典型的修方式和成仙模式。昔人玄有描述此“山紫日浮, 上有仙人汗漫游。菊教骨,白影去悠悠。”此外有九女泉,相有九仙女於 此浣衣。紫霞谷,明此曰:“道者後,散落天花遍九垓。”仙人庵,玄此 曰:“何年仙子此修行,服日餐霞道清。袖拂天去,至今有庵名”。些 都反映出在五台山早期史中,道教也曾有煌的一。至於道教有哪些教派及著名道士 在五台山地活,目前由於史料阙如,已不可考。但一些地名及寺碑料可推知一些。五台山有一地名叫谷。道教派之一。,地名,故址在今西省 周 至,曹魏即有道士活於此,北魏,形成很有影的派。北朝道士多止於,道法重。元代入全真道。谷,《清山志》未其名,可非自佛教,很可能 是源於道教派。 >  在五台山高僧中倡佛道融合。三教宗的首先推昙鸾。北魏高僧昙鸾,早年出家於 五 台山佛寺,後因欲注解《大集》未成染疾,遂求取生不死之法,便往茅山南朝道士陶弘景神仙方,得《仙》10卷而。昙鸾著述甚,除《往生注解》、《 安土》、《量奉七言偈》之外,有《方》、《服要》、《百病丸方》、《治方》等,後列之明於道教功方一,具有郁的道家息 。於佛道交融,也昙鸾本人意於此,但史使他既是土宗祖,又道教有 研究。昙鸾不同,曾居台山8年的明代高僧德清,明主三教融合。建不精研三 藏,力倡禅合一,而且深谙儒道典,其代表著作有:《要》、《金疑》、《楞伽》、《道德解》(一名《老子解》)《老影》、《子篇注》、《大中庸直解指》、《春秋左氏心法》等。他:“言有三要,所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不精《老》,不能忘世;不禅,不能出世。此三者,世出世之矣 ”(《憨山老人游全集》卷39)。一思想五台山佛教影甚大。 >  五台山道教建目前有玄真寺。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玄真神洞久,唐 基古流。惟恐年有坍塌,元明及清重修。”,玄真寺原道家之地,後方佛家 所 占。大殿面有石洞,名玄真洞和大仙洞。此外有明、。元好游五台山,曾作《明》一篇。 >  明崇祯年白教的一支派八卦教入五台山,清代於金寺普和尚,改名九 道,以後南山寺和尚李林洞任九道,以南山寺基地,在北、山西、河北一教。,在五台山後期佛教史上,呈出的是,在佛教部,宗融合,禅合一;外部 是佛教儒、道、民宗教的合流,道家供奉的神仙、民信仰的神,被入佛教寺信仰系。道教把神仙住36洞天,72福地,南山寺巨大影壁上,至今保存有“洞天福地”的石刻。在佛寺,不出道教殿堂。如清代重建的金寺殿堂中,建有玉皇殿、三皇殿、母殿、殿等。民年,普化寺建了玉皇,故普化寺又 玉皇、帝。北院中建了祖,供奉八仙之一的洞。尊寺也修建了三皇三殿。南山寺善德堂供奉三皇五帝、八洞神仙。在佛中,建了王,把 王作佛教法神供奉起。供奉法神的帝可。如境寺帝的一付 “存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就典型反映了儒家忠孝的人格精神。另外,在黛螺棚北半的上,直到民二十二年,尚有一幅古色古香的“果老 ”。佑寺1483幅石雕中有青播雨、天女散花、武牧羊、、吹箫引、三星高照等反映各派各教思想的面。五台山寺壁反映方面的容更典型。如公主寺 的 壁中有佛、菩、道教神仙、天地日月、四海王、山神土地,判官、帝王後妃、工士兵等,整面容整,是天地、佛道各路神仙的大聚,是五台山三教合一的 史。 >  五、五台山古印度朝日本佛教 >  唐代人禹《唐故衡岳律大湘潭唐寺俨公碑》中 “北方之人以武,振武莫若示,故言神道者宗清山。”《大唐川句容大泉寺新 三》中亦:“今天下佛道者,多宗旨於五台,,往往而在,如吾之於丘也。”些反映了五台山的深影,其之所被,及海海外。五台山外 佛教生直接交流系始自於唐初,主要家有古印度(包括子)、朝和日本。 >  首先到五台山巡的是新僧人。唐十二年(638),新僧慈藏率弟子僧等10 余人入求法,首先拜了五台山,於文殊大像前祈冥感,像摩授梵偈, 得 僧所之袈裟、利等。此之後,至五台山巡的朝僧人有:朗智(元同)“ 乘往中之清山,,俄而”(《三事》);崇,於唐(627―64 9)入唐受於善三藏,然後入五台山,感文殊菩身授五戒(《三事》);慧超,於 唐建中元年(780)四月十五日著的本赴五台山,住乾元菩提寺,至五月五日始述中的秘佚事,同了《大乘瑜伽金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大教王序》; 竟,於光化二年(899)入唐求法,先至谷山谒道和尚,石霜宗旨,游江南河北,然後巡五台。此外,登州赤山新法院僧林亦曾至五台山巡;高僧慧月於 元代本巡五台,途大都居山,辄止,化修石。智泉、慧勤等也都游五台山。 >  印度和子僧人前五台山巡的亦有不少。唐乾封二年(667),子僧迦密多 至五 台山,由高宗敕使翻陪同;元年(676)和四年,北印度僧人佛陀波利次朝台, 事已前;元年(713、741),梵僧菩提仙那朝台,瞻;元十年(794),佛典 翻作出了突出的北印度僧人般若三藏巡五台;元十二年(796),西域荼王 僧人陀等朝五台,其中,陀受不空三藏的委托,造金寺;宋代,佛翻家天息 、法天、施朝五台;金代,北印度僧人呼哈悉利弟子三摩邪悉利等7人台,北 印度高僧陀及其弟子佛陀室利亦朝台,住此17年之久,後寂於鹫寺,了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新一。明代,先後有印僧迦也失、具生吉祥和尼泊僧室利沙朝五台 ,其中前者住於通寺。清年(1851―1861),五台山僧人源修去印度取,佛法大意,後返五台,於五各造石室,心修,在五台山佛教史上留下了新的篇章。 >  五台山系密切的有日本。最早入山的日僧是仙三藏。他是加唐代事的 唯一日僧。820年至五台山,七年後寂於五台山境寺。日本佛教史上“入唐八家”之一 的仁,於成五年(840)至五台山巡五十天,曾向志法求法,回籍三十四部。返日後,著有《入唐求法巡行》,是一部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和唐代社史的珍史料 ,此玄奘的《大唐西域》和可波的《可波行》,同被方三大游。惠萼促中日文化交流,三次到五台山求法巡。昌四年(844),他第二次台 ,日本桔皇後手制作的幡、奁和文袈裟等送五台山供奉文殊菩。通三年 (8 62),他第三次台,得一尊木雕音像,返途中,至普陀山,船浪所阻,遂 音像安置普陀山供,人“不肯去音。”普陀山由此展成佛教名山。宋 代 入台的日本僧人有大周然、成以及成算、祚一、 嘉因、寂昭、等。大周然後曾奏天皇把 山改名五台山大清寺,後成算在京都嵯峨山仿照五台山清寺建成了一座清寺 。成著有《天台五台山》一,是研究我佛教史和宋代社史的珍文。 >  五台山,作方佛教地,是佛教文化交流的基地。它自尊自得,情好客,得 了友人的尊重景慕。近年,五台山接待了香港、日本、美、新加坡、菲律等地的佛教代表、香、朝、拜山等佛教一千五百余人。五台山佛教的外友好 往,促了文化的交流,增了各人民之的友好系。在新的史件下,著我的外放,五台山佛教地必新的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特的,中外文化交 流史更煌的篇章。 >            二、地藏道九山 >  一、南第一山唐代冠卿《九山化成寺》:“九山古九子山, 崛起大江之, 揖於西岸,俨削成於天外,旁干余,高峰峻臣焉,走子焉。自元凝, 斯年,六朝建都,此。人山而天,山人而波逝,其後臣,歌 ,言不及者,山屈焉。”段,不道出了九子山得名的原由,同更描出它的峻美。就今而言,九山位於安徽省青境,方百余平方公,北江,南隔太平湖 山景地相望。《青志》九山山峰“得名者四十八”(或有九十九峰,大概 是附金地藏活九十九而),主要者如天台峰、花峰、天柱峰、十王峰、玉屏峰、音峰、老爬壁峰、九子峰等。其中,十王峰海拔1342米,是九山的最高峰。 天台峰俗天台正,十王峰,海拔1325米,略低於十王峰,但是九 山的主峰,此峰上又分出峰,峰,上有平台,平台上有捧日亭;西珠峰 ,峰有拱接,“渡仙”,有道教色彩。中刻“中天世界”四字。天台峰 的最高“”,由巨石峙而成,空下上窄,仰唯一天。是海日出的最佳,“天台日”是九山“十景”之一。天台峰上有寺,名天台寺(或地藏禅林),是香客朝山必到之地,也是旅游者可以登的九山最高。天柱峰南距 天台峰三五公,海拔千余米,峰如鳌,峰上有峰,如石柱,直插天。峰旁五石立如五叟游山,俗“天柱仙”。九子峰又九子,在九山後山,海拔八百米,青城只有20公,也是峰上有峰,其九,如小列向背,聚嬉,故名九子 。 九子峰上有寺,名九子寺,寺左有七布泉,音如鼓;寺右有垂,如佩,俗此 “九子泉”。九山原名九子山,自唐代著名人李白第一次“九山”,喻之“ 秀出九芙蓉”之後,俗乃之,但作九山峰之一的“九子峰”仍依名不改。 >  峰之外,九山又有16、14、22石、12洞、18泉、10溪等。之著者如神光,在平 田下、新僧地藏塔前,相地藏寂後於此起塔而光,故名;天香,在少微峰北 、 庵前,冠卿拾曾居於此,诏而不就,使臣恐其逸去,即於上焚香谕旨;呈,在祠南,上有,樵人得之,群而之。之著者如邃谷,在山深 ,人罕到,高迥,炎不生,夏秋亦有冰雪;石,昔居院址,石峭,一瀑流,“日禅扉松竹幽,寺移西去秋。知一枯茅地,曾是石”;音,布帻峰西,仄石合成裂磔雄,深如石室,上透天光,唐末有高僧庵於此,感 音菩身,故名;透碧,又名透壁,在滴翠峰,高、各2丈,深倍之,五老峰 相映成趣;三斧,在九子山北,石上有似大斧所劈三痕,故名;,在化城寺, 又名峰、崖,崖北有崖,深覆如屋,僧地藏曾卓於此,僧周、王明亦曾止於此;陀,在花峰北,高峻突兀,迥然,上垂莎花、菩,如仙人 居室,石床丹灶,宛然真。洞之著者如金光洞,在香林峰下,洞有穴,可望而不可入,入 有金色神光充塞洞口,有致敬者若金人像於其中,或僧地藏曾居於此;洞,去 南五,共7洞,洞中有水屈曲流,又有白,有洲渚,壁嶙峋,如玉、花,如戟,有玉柱、芙蓉、鼓石、仙人棋、出龛仙翁、子仙蛙,奇形, 皆 乳形,洞有一孔通外,日光照射,洞中五彩生,光芒以名;洞,在峰北,如堂,可容百人,洞中有石像,若菩、仙子,又有乳石如幢,如瓶罂,洞 前有溪流,幽僻。 >  溪泉在九山也很美、很有名。溪有石溪、溪、缟溪、溪、缥溪、舒溪、溪 、 濂溪等。其中,、缥、舒、、濂5溪之水於六泉口合成一溪,俗一段溪流 “五溪”,其水五溪流至梅根,然後入江,可,五溪九山之。5 溪是5爬行留下的痕,站在五溪仰望,5溪九群峰中奔流而下,象蛇蜿蜒,淌漾有;山近,流水行,“五溪山色”,美不收。元代文宗皇帝游九山至此,面此景,不情,於是吟一首:“昔年曾九,江南有也?今日五溪上望,自欠功夫。”清人王弘也有曰:“出朝日望溪明,忽有峰入眼。但夜寒同候,如何天半晴。山含微雪然白,水冰分外清。到此倍知身世幻,九 真有故人情。”九山的名泉共有18眼,三角泉、天泉、巴字泉、七布泉、目露泉、女 泉、白泉、璎珞泉,碧玉泉,泉、泉、派派泉、金沙泉、丹泉、戛玉泉、泉、虎跑泉、六泉等是也。金沙泉有,一在地藏塔前,有石刻“金沙泉”三字存;一在相寺南,大不盈瓯,四不竭,沙底,如金,僧地藏常以此泉水沏茶。七布泉在 福海寺西,夏雨秋霖,泉水分7股, 散落崖谷,一似野、石上寒猿落,有:“一泉分七布,在夏秋。猿 常影,那知?”女泉,在崖西下,泉水澄碧,喝之甘洌,水中游可,氏 《化成寺》是九子神僧地藏之泉,後人附“女泉”,如何,此泉地 藏的有著一段的,所“托先依水,泉女。空明下,皎弄珠。 洗茗寒香出,铛活火催,素磁方外,斟酌春醅。”就是地藏僧此泉的系。九 山的自然形佛教文物成了般美景,“五溪山色”之外又有“池瀑”、“天台 日”、“宴坐”、“化城晚”等,俗“九十景”。十景之中,既有然天成者 ,也有人工雕、刻意追求者。正是此天地之、人的鬼斧神工成就了“南第一山 ”! >  二、地藏菩道的形成九山的山秀水引了朝僧人的修道 ,地藏菩信仰道的史於是翻了它的第一。 >  最早新僧地藏事的史文是前面提到的《九山化成寺》。此文,唐玄宗 元(713―741)末年,“老胡”曾僧檀和尚至九山演佛法,度男女有情,但 豪所嫉,官府於是焚其居,其教。此之,新僧金地藏渡海入,至九山,就“面而平”的谷中之地“汲”,虔行道修。不久,金地藏在南陵人俞等 助下,成四部佛山供。此後十年中,足不出山,“人”,在石洞中夜 目端坐,修禅入定,以白土和米烹煮而食。至德初(756),有青人葛等人入山,至 於深,和尚苦行若此,不忍失哭泣,“出帛布檀公地,伐木室,建成禅 宇,其居之。而又有上首僧谕等一步增建台殿,溪,辟稻田,造放生池,又於 “殿迦文佛像,左右;次立朱台,蒲牢於其中;立,以冠其寺。”於是乎 ,“丹素交彩,倚空,起於前面,松桧於後,日月晦明以增其色,霞聚散而其,松猿啼,相,都非人也。”建中(780―783)初,郡守仰藏高,厚加施之外,又奏朝廷敕新,是“化成寺”。此後,富商大族以之,牧豪右合而敬之,新僧俗也追渡海投其下,而之。至此,化成寺宇崇崇, 僧徒,俨然一大名。管如此,金地藏和他的多弟子仍然著清苦的修生活,“ 夏食兼土,冬衣半火,少余由 >  田采薪自”。中,地藏本人自一 徒移居南台,手麻衣,“其重兼”,既衣穿,又被,除此之外便一所有了 。此外,地藏又於寺放生池旁建台,安置四部於其上,日焚香,味其深旨。元十年 (794)夏,地藏坐於本寺,年九十九。 >  《宋高僧》中又有地藏,《化成寺》而作,故文多同,唯卒年元十 九年而已。《佛祖》指地藏成都寺金和尚相禅,清代所撰《百丈清》地藏“姓金,”,些都是典之。 >  金地藏入寂,多瑞兆,其一是寺地,堂椽三,告之;二是寂後按 坐於函中,三年後函入塔,活如生,升骨,其若撼金,正符於“菩 ,百骸矣”的文;三是建塔之後,塔址光如火,光成。 >  地僧俗根金地藏生前的事死後的祥瑞,把他神化佛所的地藏菩世, 其住的化城寺寺宇文物、肉身塔等加以保,行供奉,宣“施一金,一重果,下 王,上登地”和既“不能立殊以,又不能破余崇因,啄腥犭、而生人非、死鬼”的善 、回生死思想。,至唐宗元和年,(806―820),九山作地藏菩信仰的道宣告始形成,是唐代的社政治形是中佛教展形看, 它的出都是有著深刻的史背景的。 >  有地藏菩的典不很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唐代玄奘法所的《地藏菩十 》。此的中心容可以概括三方面:(一)佛十法,一一世帝王治 世 能力相譬,明佛威力之大及其救度生的方法步;(二)彰地藏菩的神力以及有 情生至名、念、敬、供地藏菩所能得的福德利益;(三)述五世 中一切僧尼、居士及其它有情生的善,以及地藏菩渡生,方菩提,地不空,誓不成佛的大。地藏菩成了迦佛後、勒佛未生前一期到人世 行教化生任的“特使”,因此具有比文殊、普、音三位菩更大法力和福德的菩 ,因此不在平民百姓中,而且在帝王相、豪族巨富中生了更大的影。九山此一地藏菩信仰的道在中晚唐相交之形成後,又宋、元、明、清各代的充、 增建,更加旺起。特在明代和清代前期,此一道展到了他的鼎盛代。 帝王的法“功德”是分不的。明十四年(1586),明神宗朱翊的母慈宣文明 皇太後命工刊印入藏41函,刻藏637函,由皇帝敕谕通行布於九 山地藏地(即化城寺),令寺僧持,尊奉珍藏;二十七年,皇帝更自下令印造大 藏,施於京寺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谕九山地藏寺僧“各要虔供安,朝夕 ,保安眇躬康泰,清,已往愆尤,祈疆福,民安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 ,同仁慈善教”。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祖南巡,跸江府,准江督阿山 、安徽巡喻成、兵部侍郎胡曾恩等奏,遣包衣昂邦赫奕、侍李、太寺少卿格芬至九山香,三百供;四十四年,祖又於南巡途中安徽巡光美奏, 御“九境”四字匾化城寺,而真收藏於寺後藏;四十八年,敕府 司外郎胡至九山香,百供。乾隆三十一年(1766),高宗江 督高奏,御“芬陀普教”四字匾化城寺,真收藏於藏。七年(1857), 兵九,寺、塔、僧寮悉遭劫焚,藏所藏明代藏亦多遭,清祖、高宗所匾的“宸翰真本”(即御真)仍完好如故。此蒙恩承的全盛代,九山寺 展至三百余所,僧四、五千人,晨暮鼓、早晚唱、香火,四不。又七月十五和七月三十日分地藏生日、道日,因此,每年但逢此日子,朝山香 的善男信女便成群,於途,山後,僧寮容不下,於是便地坐,自肉身塔殿至山,摩肩擦背,隙地。因此端,俗九山“佛仙城”,不分。 >  三、寺 >  九山地藏菩道形成以後,吸引了四方子前游朝拜和修道,因此,山 上除地藏和尚的有之外,後又增建了多寺庵。明、清代修建者尤多。截止於民中期以前,全山佛寺(庵)已150左右,其中的9林,它是:金地藏塔、化城寺 、祗寺、年禅寺、甘露寺、上禅堂、禅寺、善寺和慧居寺。其余小的寺庵,其分布情是:以化城寺中心,其序(寮)有6,即九庵、旃檀林、通慧庵、天然 庵、菩提、立庵;其西序(西寮)有7,即佛陀、庵、生庵、庵、永庵、天 池庵、拱金;天台路有21,即回香、庵、吉祥寺、生洞、添寺、朝庵、翠 庵、崇寺、通庵、拜台,地藏禅林、中常住(招庵)、正常住(德庵)、老常住( 寺)、真如庵、洞、接引庵、地藏庵、大悲庵、普庵、延寺;化城路有6,即法寺、沙庵、金庵 、心安寺、伏虎洞、西天地;化城南路有7,即慧 庵、三天、身洞禅室、二天、正天、一天、崇寺;化城西路有3,即小天台,建松庵、西庵;化城北路有24,即聚寺、天寺、寺、半霄亭、池庵、燕 子洞、二天、大庵、西竺庵、一宿庵、相寺、二殿、亭、庵、心庵、音、回庵、小甘露庵、永庵、子林、音庵、庵、德庵、通庵。以上 “存寺”,此外有“寺”67。昔日九山佛教之盛,由此可一斑。 >  九山存寺仍然不少,主要者有: >  化城寺,是九山地藏菩道的山祖寺,位於九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九街上 。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山,崖,西神光,四山,俨如城池。寺院始建於唐至德二年(757),寺成,金地藏自石室居住。不久後,上首僧谕一步 充寺域,增建台殿、山、放生池、供台等。建中初(780),唐德宗敕寺名“化城寺 ”。明宣宗(1426―1435)、神宗(1573―1620)、清祖(1662―1722)、高宗(1736―1795)或 藏,或御匾,金修葺。七年(1857),除藏外,寺宇皆於兵火。光 年(1875―1908)重建。殿宇依山而建,由低向高,“丹素交彩,倚空”,十分 。今寺分四院,除藏外,余均清代光年建。以前,藏不收藏有、诏、宸翰真本,而且有是地藏穿的袈裟、高五尺的毗佛像、定光佛像、 枚方印、重百斤的角(地)、刻有地藏菩像的紫黑色石碑等珍文物。 “文革”中,寺中佛像文物多被,今存者有古一口,重二千余斤,藏又有白 玉佛像、明版《涅般木》、血《 》等。寺前上有一千年古塘,是《九山化成寺》中所的“相水攸 涿者,放生池”的放生池。 >  祗寺,九山“四大林”之一,全山佛寺之冠。原名祗庵、祗,位於九街化城寺,始建於明嘉靖年(1522―1566),清代多次重修、建。嘉年(1796―1820),隆山禅在寺戒,自此成十方林。九溪寺流,溪上有“迎仙”。寺前甬道具特色,由雕刻著花、金案的一百多石而成。寺主要建大雄殿高 13丈,金色琉璃瓦屋,檐,金碧煌。殿像,所供的三尊金色佛像各高 3丈,是九山上最大的佛像,此外又有海音像和刻著唐僧取故事的7面浮雕。寺又有八口大,其中最大一口口丈余,一可供千人。 >  年禅寺,俗百。名列九山“四大林”之中,位於九山摩空上。寺碑,明年(1573―1620),有僧海玉,瑕,由五台山至九,在此摘星亭旁茅而居 ,因亭而名庵,百而,人其“百公”,同在庵改建成室,以念。 崇祯皇帝封海玉“身菩”,又御“年寺,百”10字之。寺名 因此而。存寺宇依山建五,傍崖,西幽谷,危殿,非凡。寺 肉身殿供奉著海玉和尚的金肉身(木乃伊)。 >  寺,九山“四大林”之一。位於化城寺三的崖上。峭壁如削曰崖,崖中洞室曰。相地藏和尚初至九山,即在此崖的洞中定修法,洞名,又地藏 洞、金光洞、身、生等,都是就地藏在此修的不同而命名。明弘治十五年( 1502),王明第一次此游玩;正德十四年(1519)再次入山,於此洞中晏坐。此外有僧周也地藏之後幽於此洞。(1573―1620),崖上祭祀地藏和尚的 晏坐堂改建成寺院,因洞而名寺。1933年,寺於火,唯存亭及幽冥洪。寺附近有巨 石似艨艟巨,故名“舫”。站在崖上,望天柱五老峰,西古仙,南瞻天 台,北江,天然,收眼底。 >  甘露寺,九山“四大林”之一。位於九山北半山腰上。此地山水,茂林修竹,遮天蔽日。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奉旨到九山香,行至此地,景奇秀,乃 :“此若,必代有高僧”。伏虎寺(即寺)和尚洞安此建募集建寺,工 之日,山林木翠竹甘露,佛以“甘露”天不死之,食者命身安,力大光 ;又以“甘露法”譬喻“最上之法”,因此,洞安和尚遂兼取祥瑞和取名甘露寺。寺因山而建,殿宇五,皆金色琉璃瓦。中,柱金光,富情意。寺 旁有“定心石”,地藏和尚曾趺坐石上入定,蛇不魂,女心不。 >  肉身塔殿,位於九山神光上,神光即古之“南台”。冠卿《九山化成寺》 ,地藏和尚在化城寺建成後,仍持苦修,每夏季皆率一徒居於南台自麻衣。他入寂之 後,弟子即在建立肉身塔供。塔成,光如火,形,“光”,後人遂改南台 神光。原塔三小浮,後人以木塔,外建高殿以雨、瞻。千余年,塔殿相替,有修葺。其中,明,皇帝曾名“肉身塔”,金修建。清代也有多次修。同治年(1862―1874)塔殿於山洪。光年(1875―1908)作大模整修,至今基本保持原貌。存肉身殿成方形,各5丈,高6丈。殿用瓦覆,由回廊外20余根石柱支。重檐斗拱、雕梁,铎丁,十分美。殿前廊 下高“南第一山”金字匾,前後 楣上方“肉身殿”青花古瓷匾。殿中央肉身塔,木塔七八角形,高17 米,壁用赤金《地藏本原》,外壁以朱 漆,每每面均佛龛,龛龛供奉地藏 和尚金色坐像。木塔即石砌的三肉身塔。殿分列十王金色立像。殿地面、塔基、神座皆用白玉或或砌,然一,既人之感,又用的反差托出朱塔、金 像的煌。塔前的镂空八角琉璃明不。肉身殿是九山的山祖所在地,化城寺同此一地藏菩道的法事重地和中心建,是山僧尼、信士乃至一般游客必 到之。每逢地藏和尚的生日和成道日,僧尼、信士便蜂至此上供,不夜守塔、塔拜。 >  上禅堂,位於九山神光肉身殿下。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年,玉琳弟子宗衍建 寺宇,改名上禅堂,前後的名字看,禅宗寺院。此寺山不大,但殿宇,境清幽,在九山寺中,此寺香火最旺,景最佳、殿宇最。寺旁的金沙泉、洗池、九 三之一的金多唐代人李白有。 >  天台寺,位於天台峰(即天台正)捧日亭北,另名地藏禅林,明代建,清代光重修,百、甘露寺一,依山建五,主要建有佛, 梁、壁雕有小佛像,故名。此外又有地藏殿 ,殿供奉地藏和尚像。明清期,默安禅住寺,僧子在寺旁茅而住,名活埋庵。民九年(1920),僧德住持,重建佛殿,新制昔整。民二十七年前後,由僧明 住寺。 >  四、高僧宗 >  凡佛教地,必有高僧大德,九山地藏菩道亦不例外。有 志,九山自唐迄於民,高僧大德、耆宿百余,其中唐代12人、五代1人、宋 代7人、明代48人、清代41人,民3人。批人中之佼佼者又有: >  谕,唐僧,地藏和尚的上座弟子,曾主建化城寺台殿,立朱台、蒲牢,措置像 ,渠辟田等,是化城巨的奠基者。道明,也是地藏的弟子,闵公地地藏建寺後,其子亦地藏出家,即道明其人。 >  性,明代僧人。俗性王,太平仙源人。22出家,投金陵 山霞寺,受具後,曾一度研,以此不能了生死大事而故躬事田。後至清河谒法堂,受念佛三昧之旨,此深信之。妙峰法於芽,又前往求,受淘 冶,年後於悟道,於是在池杉山卓建。任 九山林主後,精苦忘身,委曲化人,20年。所到之,悉事建。二十五年(1 59 7)入寂,年54。其事《憨山大游集》。 >  周金,明正德(1506―1521)僧人。曾游少林寺,後居九山。值王明游九 山,周金前往造,之心,甚契。明以偈、之。其偈曾刻於石倒覆。在正德十五年(1520)三月八日。周金既是禅僧,又尚念佛法,有偈:“千本不差,陀是迦,我路,日午坐牛。”卒年考。 >  古,清初僧人。四川峨眉人,出家後住燕京三教庵,而游天下名山,自普陀至九 山,於洞十年,依者。其教化,不文字,志以棒喝接引禅徒;又立制,不行募化,以躬耕植以易衣食,有盈余,散去。治八年(1651)入寂於住庵。 >  智旭,字藕益,明末清初僧人。俗姓,州木渎()人。少儒,以“”自任 ,曾作辟佛文十篇,後池大《自知》及《竹窗》,悟入佛乘,固焚辟佛之文。20,《地藏本》,遂出世心。天二年(1622)出家,先後《首楞》、《唯》,入山禅,受菩戒後,遍研律藏。不久後而求生西方 土。亦曾一度以弘律自任。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住九山庵(即回香)。此,曾 到地藏塔前,文中述其原由:“智旭夙造深殃,丁末世,受戒品,犯多端; 禅思,粗惑不;大乘,解;念名,未入三摩。外者魔,痛心疾首;,愧地天。由,受病苦。痛娑婆之弊,沉溺之端,由是扶病入山,求哀大士, 矢菩提於永劫,付身命於浮……”後寂於峰,清治十二年(1655)。一生撰述 40余,尤其提倡念佛往生土,故被土宗人推本宗第九祖。 >  洞庵,亦作洞安,生卒年和藉皆不。略知其清康熙(1662―1722)僧人。住伏虎洞 20余年,日默坐石窟,有虎侍。康熙六年(1667),玉林至九山香,洞庵依其募地建林,即甘露寺。郡守喻成敬其苦行,登堂戒,律因此盛於一。 >  ,俗姓王,安徽洞城人。6出家,19大心,求受戒。不久後游九山,在此研究大乘典4年之久。後甘露寺住持一年。又在相寺址茅而居。 6年,使寺重成巨,於此戒,三次剃度弟子400余人。後,又大通大士改建成普寺,如前戒,弘宣律。光十五年(1889)入寂,年61。 相寺以其中之祖,普寺以其山祖。 >  果建,字法幢,俗姓,安徽桐城人。20出家,至九山相寺。受戒後, 先後充相寺副寺、院等。以苦行著。大力助其中相寺。後又充大通普寺寺主,察宜,以土法化有,社,以土宗始祖慧模范,四方 士女依者。辛亥革命後,佛教被成“迷信”、“神”而受到,果建於是命其徒妙珑佛教,以保佛教、佛教要旨己任。民十六年(1927)入寂,年80。 >  九山作地藏菩的道,始以地藏菩信仰象,以新僧地藏和尚地藏 菩的化身供,以地藏和尚的苦修行道榜,以“生渡,方菩提;地不空, 誓不成佛”目的。是九山佛教最 大的特。基於此一特,九山又崇尚“肉身金供”。所的“肉身金供”,就 是某一高僧大德的特殊理、干後,通身裱金,然後供奉於寺院的殿堂 ,供僧俗永瞻仰拜。一肉身金俗,疑地藏和尚寂後被建立肉身塔供有,或者是由肉身塔展而的。是僧俗道行突出的僧人的一殊。《九山志 》,前後有金肉身像4具(或7具)。些死後金的僧人是明代之海玉(宗 瑕)、清代之隆山、法和民的定慧。4位僧人有一共同的特,那就是修行清苦、高 。如海玉,在九山摩空摘星亭期禅, 百余,死後缸三年而色如生;如隆山,在伏虎洞清修20余年,近其有道;如 法,在天台翠庵坐禅於十年,96。在些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地藏和尚年入山修道的影子。 >  除地藏菩信仰之外,由於住僧承、志趣、的不同,致使九山佛教也同存在著 不 同的,有的以“清高了悟禅理”,“以棒喝接引禅徒”;有的“以弘律自任”,戒 ,剃度弟子;有的亦教亦禅,禅修,志求生西方土;有的研天台教,主唱三谛融,如此等等。很明,普陀山佛教有著相似之,究其原因,所 代佛教的有著密切的系。 >  五、三教同山佛盛 >  儒道三教,九山都有。若先後,道在前,儒佛其次。志,九 山之“仙道”始自。相西武帝世,窦伯王(字子明)止陵山百余年後白仙去,其二女亦化凫升。九山在代陵 山。至代,又有葛洪(字稚川)丹於九山,庵北曾有“葛仙丹井”,峰下又有 “葛仙洞”。唐代,果老曾至拾看花。元年(713―741),九山始建道,名元,在峰下,三泉西,今雪潭後之即其址。乾中(894―898),知微 又建延於凰,後知微於此羽化仙去。今沙庵即其故址。明代,有蔡蓬善仙道,弘 治十四年(151),王明游九山,曾之。蓬以王明“不忘官相”,不言, 唯一笑而。此後至清,有成、羽在九山遇仙的二,或不之。自至 清,2千年左右,九山之所“仙道”不寥寥事,道不所,其力量的薄弱不言而喻。即使在唐代,其影亦不能比於佛教。 >  儒之於九山,佛教同。名、逸、文苑在九山的活及堂(院)的 建二可以看得清楚。九山的第一位逸之士是青人冠卿。他於元和二年(807)登士第,未及拜官即奔母,墓15年。二年(822),朝廷其孝,诏拜右拾。冠卿以“以耳,何以”由,不就,生於九少微峰下,此有拾堂。唐代九山的逸尚有王季文、李昭象,他的居也都建有堂,前者在 陀峰下,即相寺址;後者在碧峰下。李太白魁也曾游九,故在化城寺、女泉也有太白堂。此後至明代,山上又先後建起8所堂(院),即宋士滕宗的滕子 京堂(在外峰下)、宋文士允恭的侍郎堂(在文殊峰下)、宋文士程的峰居士 堂(在福安院前)、元士的九院(不知所在)、明名元的首善院、明士施的天柱堂(在天柱峰下),明士的波院(在)、明文士程懋(子)的闳 堂(在天柱峰下)。些院疑都是播儒家思想文化的所,但由於多私人所,往往以居者自主,更多的人就,故影似乎不大,代焉不 的情也可看得出。相地,儒在九山播影盛大的期是明代。除上面提到者外,此活於九山的名尚有王守仁(明)、湛若水、楠、元忭、祥、以范等。其中影最大的是王守仁,他曾於明弘 治 、正德年二游九山,山上之宴坐因其於此坐而得名。山中之高僧曾有之交游 者,如弘治中守仁游,僧庵曾,意趣甚契合。王守仁曰:“不光 象,也不知陀陀模。翠竹花,什蓬方丈。看那九山地藏王,好,又生 庵和尚。噫,那些妙,丹青莫。”又有周金僧,王守仁於正德游九山,亦 曾 之心,言旨相契。守仁也偈之,曰:“不向少林面壁,九看山。杖打翻 虎,只履踏破山召比兔。皮和尚,如何容在世。呵呵,得 ,你一棒;不得,且放在黑漆桶偷”。此外,又之以。嘉靖七年(1528),郡令於九山建仰止祠,祀王明。後祠圯,僧慧庵曾竭力修,使祀典大。慧庵所者佛,所慕者儒,在他身上 了儒佛一致的特。王守仁之所以和僧人交 ,僧人之所以他友善,反映了明佛有著相通之,而主要是通禅。明哲是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唯心主的一步展,即“致良知”, “知是心的本,心自然知,不假外求”;“良知”是先天就有的,人人皆有的;“ 天下事物不外於吾心”,故“君子之唯求得其心”。禅宗於佛性本具,法 在自心,成佛不假外求,但於自心,若自心性,皆成佛道的教如出一。所不同的 是,明哲思想的目的是要“求得其心”,即所“致良知”,得其心即可得“天理 ”;禅宗的目的是明心性,性即成佛道。在一定程度上,王守仁的哲思想是受了禅宗思想影的果,而王守仁於禅宗思想的采撷和同使儒、佛家靠得更近。 >             三、法地天台山 >  一、神秀山川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城北三。陶弘景《真诰》: “山斗牛之分,上 台宿,故名天台。”山仙霞主干入天台之一段,是甬江、曹峨江和江分水, 呈北、西南走向。山有八重,“周回八百”。由赤城、瀑布、佛、香、、桐柏 山成。最高峰海拔1136米。 多崖峭壁、瀑、和奇峰,人所道。代在其《游天台山》序中, 天台山的很富有代表性,他:“天台山者,山岳之神秀者也,涉 海有方丈蓬,登有四明天台,皆元所游化, 仙之所窟宅。夫其峻之,嘉祥之美,山海之瑰富,人神之矣。”主要的山峰有 赤城山、峰、石山、台山、女峰和柏山等。 >  赤城山,距天台北6,一名山,高海拔339米,石皆赤色,望之壁立如城,故名。加之“岫沓,似 霞”,因又“ 赤城霞”,天台景之一。赤城山有“溜千仞”、“流散、冬夏不竭” 的瀑布,及“峥嵘底,松蔓艹田田田,幽其 上”的“山谷”,美不收。山有石洞十二,散布各,各具一格,其中最著名的有玉京洞和紫洞。有二,一名“ ”,因湛然大居中解天台宗而名。一名“集”,因灌大在此弘法而得名。“金池”相因僧昙憩池旁金於池 中而得名。有七佛塔一座,南朝梁岳王妃所建。 >  峰,在天台北60,海拔1138米,天台山最高峰。山望去,峰拱如瓣,唯此山孤峭中立,正花心,故名。有拜台,智者大拜《楞》 。有寺,建於五代。有王羲之墨池,相王羲之支遁和尚游天台山,池取水作,故名。李太白堂,李白。又“望海尖”,天晴朗,登其可望海。峰也是日出的理想之地。由於地高峻,夏雪。天少晴多晦,故 常罩在渺的之中。有:“天台峰外,其空。有半不,崔嵬在中。”山上松杉扶疏,草木薰郁,如仙境一般。 >  瀑布山,在西40。山有瀑布,流百尺,落於仞之崖,望白如, 映於崖翠壁,恍若天河。 >  石山,在天台北50。有著名的“石梁瀑” 景。明人良佩在《天台山》中作了生的描,他道,上昙亭倚望, “崖立,而石亘其上,不盈尺”,“山北左右肩有泉出,合流而,至下 乃伏出,其下瀑布可百余丈石。”而下行至新亭之,“石已在半天,而 阝雪之溜自空中下潭水作疾雷,震林谷”,甚。潭壁上康有“石梁瀑”四字。左有宋代法家米芾“ 第一奇”四字。代文人墨客此景吟不,甚多。瀑布有一景,“ 滴漏”,系水入一形同的山洞,出“口 空口空”之,然後咀(洞口)出,注入潭,自成其趣。 >  台山,位於桐柏山西北,阙山“翠壁仞,森倚相向”。台山三面壁,下潭,於大壑之中,孤峰突起。沿山腰磴可度,但下俯百丈潭,“心悸骨不可近”。沿流五可至阙山,但“幽花凝岸,苔茵布石”,如入仙境。台上有石形如椅,相每年中秋月明之夜,李拐要坐在把石椅上月,故石椅“仙人座”。明月空,影落潭底,使人不免心神怡。“台夜月”天台景之一。 >  女峰,位於天台西。山以桃源洞而著名。相永平中,震、阮肇入山采至此 迷路,二少女笑迎至洞,留半始,家中已至七代。宋景中(1034―1038),僧明 照也因采至 此,二女水下,系以前故事,乃在此建亭植有桃,洞因名桃源洞,而洞旁峰亦之女峰,峰有一溪流。宋元二年(1087),邑令至道山路,沿溪岸植桃。每春天到,桃花,流水沉碧。“桃源春”天台景之一。 >  柏山,位於天台西二十余。其峨,正所“岌山而若,恙羝偃蹇而空,根 厚地以,屹霄其崇崇”。:“千山道,十入猿。草木香,霞引步 。”唐代著名道人司承祯曾於此,景中(710―711)建桐柏,山以此 而更著名。唐代著名人孟浩然置身其,竟生居之意,他在中表示:“言解绶, 此去。高步陵四壁,元得三老。吾游意,彼生道。日夕望三江,空浩浩”。 >  二、佛宗源天台山是佛教在中生的第一 宗派――天台宗的祥地,也是禅宗重要的弘法道。三赤年(238―251),有 禅此 茅苦修,是佛教在天台山播之始。南北朝至隋,佛教初盛期,特是、隋之 , 高僧智入天台山法宗,建12道,使佛教大播, 影深。唐代,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展 。五代十及北宋初期是天台山佛教最盛期,究其原因,主要是越偏安一隅,社安定,而且越王氏代均重僧好佛的故。明清以後,佛教在天台山呈停和衰落, 新建、修建寺院均大大低於前代水平。,三赤元年(238)至民的1700余年, 共 建佛教寺、院、庵、堂、亭等114。最早建立的寺院有福院、翠屏庵、回庵。福院 ,位於天台山麓,名“清化”,建於赤二年(239)。宋治平三年(1066)改化,隆初(1163)改今。翠屏寺,在天台西南45,天台山下。赤年建,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 ,宋治平三年(1066)改安院,明代改翠屏寺。回庵,建於赤二年,宋代改教院、 教寺,存佛寺主要有清寺、真寺、寺、高明寺、方寺等。 >  清寺,在天台北3公天台山麓,是我佛教天台宗祥地、祖庭。原天台宗 立者智大修禅,隋皇十八年(598)王承智建 立。初名天台山寺,隋大元年(605)清 寺。唐昌中,於兵火,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大中清之寺”。宋景德 二年(1005)改“景德清寺”。建炎四年(1130)诏易教禅。後寺建,存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建。寺院模宏大,占地19600平方米,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 。 南京的霞、山、湖北玉泉合天下四大林。主要建分布在三上,中上依次有勒殿、雨花殿,大雄殿。雨花殿前有、鼓。大雄殿有雄的 迦弁尼坐像,通高6.8米,重13,明代以青成。有18塑像,元代以 楠木雕成。西上依次有安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妙法堂有台宗席,寺僧 法之。上依次有堂、方丈、迎塔。此外有修竹、禅堂、堂等 建。寺有古梅一株,隋代住持僧灌手植。寺外有隋塔一座,高59.3米,6面9 ,空心,砌,四周有多浮雕佛像,形制挺秀。寺藏有文物上千件,其中有隋代智禅,清雍正年“藏”及唐代僧寒山 子的《寒山集》。日本名僧最澄大於唐元二十年(804)此,天台宗十祖道邃教,次年回日本佛教天台宗,故清寺也被 日本佛教天台宗祖庭,常有日本教徒前祖谒。寺外有僧一行禅之墓,掩映在之中。寺周五峰峙,流,景色清幽,天台景之一。 >  真寺,在天台北23天台山中。隋皇十七年(597)建。中有智禅塔院。原定慧真身塔院,宋祥符元年改今。塔院大殿中置大肉身塔。塔高(座)7米,26面,青石雕成,作 工精致。第一正面置智坐像。殿壁排列有天台宗 17位祖像。其中之一即天台宗第十六祖高籍通禅。塔院建,存建 明 代重修。寺外有一碑亭,中立《修禅道碑》,唐元和六年(811)行法立,翰林士 梁撰文,徐放。碑石已移至院房中。 >  高明寺,在天台北20,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建於唐天七年(910)。原智禅幽溪道 ,明年重建,1980年重修。主要建有天王殿、大雄殿、楞。寺周多奇石刻,有一巨石名“看石”,上刻“佛”字,直7米,甚。溪流之上,有石梁形成 的通洞,使人不禁感大自然造化的精奇。 >  善寺,初名寺,位於天台山景秀的峰。原智 禅宴坐,五代天福元年(936) ,德韶禅寺。後建,存大殿系1928年修。寺“寺”。在寺中正在建重檐歇山大殿。寺周有太白 堂及王羲之墨池。有茅蓬十,被“七十二茅逢”,供期前聚的百僧人居 住。茅蓬掩映在中,自成一景。 >  以天台山清寺根本道的天台宗是天台山最主要、影最深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追、慧文、慧思分其始祖、二祖、三祖,但直接承系,其立者隋 的四祖智。而隋代五祖灌承前後建清寺作根 本道,志著天台宗的真正形成。隋朝 亡後,天台宗失去王的支持,加之唐初慈恩、律宗、、密宗、禅宗的相起,相比之下,天台宗低落,期的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都缺乏大的影力。 中唐九祖湛然祖述,“情有性”中台宗。此慕名求法者接踵而至,其中最著 名的有真、一行和日僧最澄。十祖道邃及行天台宗的展也做出了。在唐武宗的昌法中,多佛教典籍失重,清寺被,天台宗衰落。五代周世宗於 德二年(955)又下诏佛,幸天台越之地,未罹其。十五祖羲寂天台宗教典缺的,求越王亻叔向朝日 求典籍,使“一宗教文,中”,而奠定了宋代的基。十六祖高人通,四明寺。知承通十七祖,於四明乾符寺、保恩院席法、徒集,使天 台宗第二次中。宋初,天台宗爆了一日持久的“山家山外”之。昭恩、 源清、 昭等只信智所著《金光明玄》略本真作,主心法是真心,而知等相信《金光明 玄》本真,妄心。派往,未一,知等山家,晤 恩等被斥 山外。後以山家派代表天台宗盛於宋代。其後由於禅宗在天台山崛起展,祖庭清寺也“易教禅”,天台宗一度又沉寂下。直至明末,百松真及其弟子才重天台教,於高明寺重立祖庭,促成天台宗的再盛。前後,天台宗的立展作出重大 的高僧主要有智、灌、湛然、羲寂、知、百松真 、等人。 >  智(538―597),世智者大,中天 台宗的宗祖。俗姓,家居州容。其父曾仕於梁朝,被封益侯。18依湘州果寺法出家,20受具戒。初慧律,到大山法量普。不久,即既精律藏又好禅,居然“怏怏湘,足可向”。文帝天嘉元年(560),慧思禅到州(河南光山)大山,即往拜。慧思“四安行”。智夜以日 刻苦,“二七日,至是真精”。“照了法,若高晖之幽 谷,法相,如 之游太。”光大元年(567)遵同法喜等27人至金陵弘法。金陵“朝野, 益”。太建元年(569)受主瓦寺,《法》,立新的宗,判教,奠定 一宗教基。宣帝曾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在瓦官寺8年,除《法》外, 《大智度》和《次第禅》,撰《六妙法》。太建七年(575)天台幽,前往弘 法。初止石,後佛。於北峰立伽,在寺周植松引流。又往寺北行陀行, 夜禅。至德三年(585)後主诏,回金陵授《大智度》、《法》,弟子灌 ,成《法文句》。亡,智赴山留居。隋皇十一年(591),王州管,遣使 至 山奉迎,智前往州授菩戒 ,尊之“智者”。次年回州,在玉泉山玉泉寺。此後年在《法 玄》、《摩诃止》。皇十五年(595)春,王,又到州,居禅寺,撰《名 疏》,九月天台。“越之民巷以迎,沿道令牧幡交候”。然天台山寺“荒 已12,人,竹木成林”,然“雅好林泉”,杖吟:“夜深山 ,澄神自照,不乎。”病中,向弟 子口授《心》。皇17年(597),遣使 出山,行至石城入寂。年60,僧40。智一生 弘法,“西重范化通,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四千余人,一切一十五藏,金檀像十,五十余州道俗受菩戒者, 不可,士三十二人,禅士散流江,莫限其”。《中佛教》在他的 :“除承和展了慧文慧思的一心三之外,在教上吸取了南朝盛行的三、涅般木二系思想,取了‘南三北七’的十 家判教之,而倡教。”其著作甚,其中,小部分是自撰的,大部分由弟子 灌整理成。共29部,151卷。《法文句》、《法玄》,《摩 诃止》,世“天台三大部”。《音玄》、《音疏》、《金光明玄》、《金光 明文句》、《疏》“天台五小部”。些都成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  灌(561―632),天台宗五祖。俗姓,字法,海章安(今浙江椒江市)人,故又 之“章安大”。7入寺,依慧拯出家,20受具戒。至德初,至天台山修禅寺事智 ,侍左右,“禀受法,研既久,蒙印可”。智大所,,前後共集有大小部帙百余卷。智寂後,灌奉智及《名文疏》至州王,旋即智千僧 ,始建造清寺。仁 元年(601)寺宇初成,灌首任主持。曾诏《法玄》及《名文疏》至 安,校勘。晚年於稽心精《法》,人以“跨郎基超印”之 他。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灌之 道,散,拜倒在灌足下,深悔前作之妄。唐六年(632)於清寺,72, 52。一生著作甚,有《天台八教大意》、《智者》、《心疏》2卷、《清百 >  》5卷、《涅般木玄》2卷、《涅般木 疏》20卷、《真法》1卷、 《南岳》1卷。另外,智禅平弘法“不畜章疏”,其 “天台三大部”“天台五小部”均由灌集成、流於世,故《佛祖》章 安(灌)“恐智者之道於今日矣。”灌在奠定天台宗典籍基方面,功不可。他以清寺根本道,以《法》主要教,承前後,使天台宗得以正式形成。 >  湛然(711―782),唐代僧人,天台宗九祖。俗性戚,常州陵溪(今江宜)人。 世“溪大”,又“妙大”。其家世儒。17游浙,道。20求 於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下,天台宗教。38在宜寺出家,既而往稽 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律部。後在郡元寺《摩诃止》。玄朗寂,湛然住天台山清寺,以中天台宗己任,他人弟子:“今之人或於空,或於有,自 病病 他,道用不振,欲取正,予?”乃祖述,撰天台三大部的注及其他凡十 言。他宗,抗宗,使天台宗於世。天、大年(742―779),玄宗、宗 、代宗诏,固。晚年天台山清寺,徒集。德宗建中三年(782)寂於寺, 年7 2,塔於智者墓地西南隅。湛然在佛上首“情有性”,木石等情之物亦有 佛性,展了天台宗教。弟子有道邃、行、元浩等39人。主要著作有《法玄》 、《摩诃止行弘》、《止例》、《金钅卑》 、《法三味行 事想助》、《始心要》、《十不二》、《法文句》、《摩诃止搜要》等。 >  羲寂(919―987),五代期僧人,天台宗十五祖。俗姓胡,州永嘉人。幼入元寺出家 ,後至天台山研止。因安史之、昌佛,天台典“零,本折枝摧”, 金 古藏中得《名疏》。乃通德韶越王亻叔向朝日不少籍,天台宗的奠定了基。曾於佛道、清寺 ,後螺溪道,“四方者屯”。其弟子最著名者即高人通,被尊天台宗十六祖。主要著作有《止例》、《法十妙不二科》。 >  知(960―1028),北宋僧人,天台宗十七祖。俗性金,字言。四明(浙江波)人。7 依汴京太平寺洪出家,15受具足戒,研律部。20至寺通天台宗教 。通寂後受住四明乾符寺,遂席,徒集。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其 源信有天台教的疑27,他依教答,著《目二十七答》。之後主“妄 心 ”,同主“真心”的晤恩一派的。自是天台宗正,以山家自,而晤 恩一派山外,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始於知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 保恩院。六年建念佛施戒,自此以常。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特“法智大” 。其著作有:《金光明文句》、《金光明文拾》、《音行玄》、《音行疏》、《量疏妙宗 》、《十不二指要》、《大悲心咒行法》、《十》、《心二百》等。知天 台宗的中作出巨大的。 >  佛教在天台山生重大影的宗派有禅宗。唐代,高僧始禅宗入天台山。五 代期,高僧德韶在天台山建13道,弘法眼宗,使禅宗在天台山得到很大的展。 宋代建炎四年(1130),高宗下诏“易教禅”,天台宗的祖庭清寺也禅宗“江南十 ”之一,反映了天台宗禅宗一消一的事。 >  (773―830),唐代僧人。俗性,京兆安(西西安市)人。20依牛山慧忠出 家,得其心要。後南游天台,至佛窟居,“薜荔,落”。後在此弘 牛禅法30余年,其者甚。其被“佛窟”。善文,其著作主要有 《志》、《南游傅大士序》、《生等》以及歌十篇。 >  德韶(891―972),五代期高僧。俗姓,缙人。幼年出家於本郡,同光(923―926)中 ,探求知,名山,行程不其。初於投子山和尚,後川法眼禅,得其心 要,遂承其嗣。於天台山建十三道。弘法眼宗。周世宗於德二年(955)下诏佛,幸 天台越地,未罹此,而且德韶依靠越王亻叔的支持,使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的展。此外,他在天台山智者道十所,亦禅亦教,在一定意上反映了禅教一致的向。《宋高僧》他:“功成不 宰,心地坦夷,尤精,利人上。”江浙一尊他“大和尚”。年81,法 64。有弟子百余人,其流很。 >  三、天台山日本朝佛教 >  佛教天台宗播日本始於唐代。真(687―763)大,曾 天台宗五祖章安灌的弟子弘景律戒律和天台教,是灌的再弟子。天十三年(754)真第六次渡日本成功,他在日本播律宗的同,也大力弘天台教。其弟 子台州高僧思托渡日本,在招提寺宣天台教,兼弘律宗,大了天台山佛教在日本的影。日本僧人最澄(767―822)研真等人渡去的天台宗教典,於唐元 二十年(804)弟子真西渡入唐至天台山,先後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及行天台教 ,後又天台山禅林寺僧 然牛禅。唐元二十一年(805),最澄成, 行,唐 台州剌史淳及台州司等都以。台州剌史 淳《 送最澄梨日本》:“海主尊台教,遣僧妙法。香衣械,堂日出映朝霞。”最澄回後日本天台宗。公元822年最澄寂,嵯峨天皇批准在比睿山建立天台宗太乘戒。最澄弟子仁、等也先後入唐求法,展了日本天台宗。仁的《入 唐求法巡行》具有很高的史料值。宋代,日本天台宗寂照率徒7人前,得到宋真宗 接。至天台山谒天台宗十七祖知,代其源信提出27,知遂作《目二十七答》。新中成立後,特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日本天台宗高僧多次前朝拜 祖庭,於清寺大雄殿建祖碑亭,智者、行、最澄三座碑。1988年又在天 台山佛真寺建“般若心塔”,日中佛教界系越益密切。天台山佛教禅宗正式弘日 本 在南宋及元代。日本高僧西(1141―1215)次至天台山年寺住持庵敬派禅法。後建福寺,弘禅法。宋嘉定十二年(1223)日僧道元入宋求法,事曹洞 宗十三祖如,得芙蓉道楷所之信衣、嗣及《三昧》、《五位》等回,林禅寺,後又永平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日本宗、曹洞宗此後不有人入宋 、元求法根,禅宗在日本日益盛。 >  天台山佛教播朝要早於日本。南朝前中求法的朝僧人已很多,其中最著 名 的是玄光。他曾天台宗三祖,得其密授“法安行”,後於熊州 翁山茅弘法,生“譬如附山,皆同一色”。南岳衡山和天台山清寺祖堂, 28人,“光居一焉”。皇十六年(596),高句僧人波若至天台佛智者法,在 天台山修道16年未曾下山,後坐化於清寺。天台八祖左溪玄朗下弟子中,有新僧法融、理、英。唐景福元年(892),新僧道育天台 山求法,住平田寺(年寺),修道40余年,天福三年(938)坐化於此。天台宗典籍及昌法失重。宋建隆元年(960),越王亻叔在天台十五祖羲寂要求下,使以50向高求取。高王派高僧谛奉 教典前,道:“於中求,若不能答,教文以回”。谛往谒羲寂,“一 心服,遂”,而且在螺溪一住10年,直至坐化。他同代的天台宗十六祖通(9 07 ―988)也是高人。天福年游中,至天台先後事德韶及羲寂。宋太祖所居寺 寺,通被“大”。他在此弘教20年,升堂受者不可,天台宗十 七祖知即出其下。端拱元年(988)坐化於寺。真正把天台宗入朝的是高文宗王第 四子天。天(1009―1101),俗名王煦。宋元八年(1085)求法,天竺寺慈辨天台教,後游天台佛,智者大塔。元元年(1086)教典3000余卷回高,於高 宗二年(1096)高天台宗。、著有《新宗教藏》、《宗文》)《 苑林》等,依《》刊行教藏章疏4740卷 ,後人之《天藏》。後人其文《大文集》。到天台山的朝僧有等禅僧。新僧人集中居住, 乃至於在清寺形成“新院”。些都明,朝佛教天台山佛教自古以保持著密切的往系。 四、文化名山 >  我自古富有崇尚自然的,名山成人,特是知分子崇拜的象。 天台山可有山皆奇,水不秀,比秀的山川自古吸引文人雅士前游、道或居,在留下美的、和文章。特是道教、佛教入,大量的寺、道建 成,宗教文化和名山融一,使具有更加厚的文化氛,成一座文化名山。 >  天台山既是佛教天台宗的祥地,又是中道教南宗的祖庭,故有“佛窟仙源”美。道 教以崇尚自然、返真宗旨,成他理想的修之地。道教入天台的,也 在三赤元年(238),著名的道家葛玄曾在桐柏山丹。有葛玄茶圃,桐柏 有葛玄丹灶。其後道教在天台山慢展,直至明後,呈衰退。天台山道人中最著名的有葛洪,陶弘景和司承祯等人。 >  葛洪(284―364),道士和道教理家、家。字稚川,抱子,丹句容(今 江)人。曾在天台赤城、桐柏丹。著《抱子》,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生,儒世外,道教理有一定的展。著有《金匮方》及《神仙》等。 >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道士和道教思想家、家。字通明,丹秣陵(今南京) 人。曾任朝左殿中,梁代居句曲山,後遍游名山。武帝永明九年(491),住天 台山丹。其思想胎於老哲和葛洪的神仙理,有儒家和佛教,主儒、 、 道三教合流。著作有《真诰》、《登真》、《陶氏效方》、《阙肘後百一方》、《》,整理《神本草》,著《本草集注》。他天台山道教理的形成打下了 基。 >  司承祯(647―735),唐代道士,天台山道藏的建者。字子微,法道,河(今 河南)人。21入道,後天台桐柏,自天台白子。主“收心去欲”。同唐王朝 系密切,曾先後被武天、睿宗、玄宗召入,受遇。睿宗他在天台山建桐柏,置有藏殿。著有《修真秘旨》、《坐忘》、《上清天地府》、《上清含象 》、《道》等。些著作及整理的其他文皆置藏殿中,“桐柏道藏”初步形成。 >  道教在天台山最主要的道要桐柏了。桐柏在、玉女、紫霄等九峰回中,道 家“金庭洞天”。赤元年,葛玄丹於此,建法院。唐睿宗於景二年司承祯 在此置,名桐柏,模宏大,天台第一道、道家南祖庭。此地境清幽,代碑刻、吟甚多。唐代人孟浩然至此不去,他在《宿桐柏》中表示“言解绶 ,此去。高步陵回壁,元得三老。吾游意,彼生道。日夕望三江,空浩浩”。 >  天台山除宗教文化蔚然展外,儒家文化,特是其中的理在此生了深的影。理 大朱熹在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十年(1183),三至台州,、道二教汲取,富 了理容。同朱熹在此地收弟子,使台州理勃,若水、方教儒等著名者出。另外,多儒士以同、道交游尚,而多僧人、道士本身就出身於儒士,有高的 文化修,天台山的僧寒山子就是一位典型的人物。他生活在唐代,其容富,而且包含禅。一些逸美超凡俗,而一些能反映深刻的社。故得到人的 喜和,流至今。他的“一例石”,寄情於山水之。後人集之成卷,名《寒 山子集》,共收300余首。 >  、道、儒期存互相融溶,成天台山文化的又一著特。唐宋之,“三教”相 互影加深,其代表人物都先後表示出容的度。宋孝宗曾提出“以佛修心,以道身,以儒治世”的主。宋初天台宗十七祖知提出“凡立身行道,世之大,儒殊途,安能有?必先立身,次行道……”明表示出向儒的靠。道二教也相互吸收,日融合。《佛祖》中:“天台平叔,少得混元之道。……道成,著《悟真篇》於世,遍禅,大有省。”明北宋初年已有道士禅的。其早在唐代,司 承祯已引佛入道,立三戒、五、七理,被“佛道修”。三教融合 基於共同的,即都重在的修――“修心”。另外“三教”的互性也是它期 共存的重要件。“儒”作世之,注重人人的系,“道”重在人自然 的系,而“”重在人“天”的系。人同需要“三教”,而三教也因此 期依存。 >            四、禅宗祖庭嵩岳山 >  一、山川形 >  嵩山,文字最早於《雅》“山篇”。夏禹嵩高、崇山,商嵩高,西周岳山,周定嵩山中岳,五代以後中岳嵩山,泰 山、山、山 、衡山共五岳。《白虎通》:“中央之岳,加嵩高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 嵩高也。”正所“尊位中天,雄冠四岳,之峭,峻於 霄”。嵩山山由成,伏牛山,位於河南登封城北10,西延10 0余,北向可俯瞰奔流的河。少林河把嵩山分成大山峰群。一太室山群,主峰峻 ,峰高1584米;一少室山群,主峰王寨山高1405米。另一:“其山三尖峰,曰太室, 西曰少室,中曰峻”。嵩山 雄,古人:“其山峙二室五乳列三台皆屹然天表,手可扌 星,其下大河注。”:“凌直上千仞,坐星辰 披。”“巍乎太室何嵯峨,傍曰少室差肩磨。崧高千丈,覆百睨洪河。”言其“俊”和“”。 >  太室有24峰,近一,“昂亻免”之。其峰有峻、、青童、浮丘、三、遇、、玉、子 、虎、起、凰、金、、玄、、、子、老人、玉人、玉女、秀、翠、太白、玉柱等。 >  少室36峰太室峰峙,山磅礴,其 峰有朝岳、望洛、太、少、石城、石、檀香、丹砂、盂、香、天、紫霄、、七佛、、仙、清、、瑞 、璧、紫、翠、紫薇、堂、白 道、天德、卓、白、金牛、明月、凝碧、迎霞、玉、柱、系、白鹿。 >  些山峰是根其坐落方位、形、外貌、名人、神而命名。往往每一峰名就 包 含一有趣的故事。玉、子、虎、玉柱、香、、玄、、老人、石、卓等峰是以形外貌而命名。玉峰,“皎皎冰百,寒殿依稀。春山如 洗,浮翠光中一。”峰是“角低回藓蔓封,蛇蜒端似真。旱乾多 ,油出此峰。”老翁峰,“翳埋皓首翁,考前。商山羽翼朝家後,化 作中天一石峰。”而卓峰,其“一峰卓立列嵩中,紫射斗虹。昨夜洞此 ,倚崆峒。”起峰、望洛峰、太峰、天峰等然以其坐落方位命名。望洛峰 ,有:“高上三山,望偏月空。向此登眺,洛形在嵩中。”登 可洛。太峰,“榻影山麓,柱晴光出。步高明正午,令壑失幽。”峰高明,日光照。少峰,“星才撤曙方明,乘探奇陟少陵。忽丹霞,不知旭日自生。”天峰,峰高,望之若天接,可,“天嵩天,抹青晚。且匡高丈,天也未相。”一些峰名同治者神化自己有, 而利用嵩岳神化自己莫於武, 帝了。多峰名同他有。如峰,相武帝在峰下 “玉人”,此峰上有如,故名。峰, ,相武帝至此山呼,故名。仙峰,相武帝在此下棋而名。系峰,是他封禅系之所。八角井是他丹之。凰 的命名在唐代,相唐高宗登游有凰集其上,故名。治者以“神”固自己的 特地位,其用心可良苦了。 >  嵩山峰秀,水也美。有河、池、潭、泉多。水,源出少室山谷,流峰西 ,向流入淮河。石淙水,源出岳,下流同水合。唐武後游嵩山,曾在水傍建。五 度河,源出山之谷,其水潆回者五,故名,南流入水。其他有少河、李河、 溪河、石柱川等。潭有潭,位於峰北17,其潭有九相,有神主之,故 旱祈雨。池有中天池、帝池、京兆王池。泉有天泉、太乙泉、琴泉、泉、七星泉、醒心泉、玉皇泉、由泉、卓泉。卓泉,相禅宗二祖慧可卓杖得水。 >  二、佛土嵩山,地中原,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嵩岳 志》,著名的寺院有13座,它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岳寺、潭寺、寺、 下寺、清寺、寺 、林寺,竹林寺、善寺、永泰寺、戒土 ,有初祖庵、二祖庵。 法王寺最古老,建於永平十四年(71),“中作寺之始”。三魏改寺, 以後又多次易名。寺位於玉柱峰下,在漫的史程中,寺修。寺有清代建大殿。寺北有座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法王寺塔”,形制分析 ,此塔建於盛唐。 寺另有三座形制小的檐式和尚墓塔,其中座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寺群峰,旁有潺潺溪流,境很是幽。王守元《游法王寺》即此: >      望峰半接天, 法王寺近五。 >      琳岚重, 塔微茫紫旋。 >      昔神光, 尚福地金。 >      碧朱, 始信僧家俗。 >  少林寺最著名,位於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495)西域僧 人跋陀所建,因於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陟姑寺,唐太宗又名。孝昌三年(527),印度僧人菩提摩在此首佛教大乘宗,倡“面壁坐禅”,後被追尊 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禅宗祖庭。少林寺是武“少林拳”的祥之地。相 摩坐禅防身心疲,“心意拳”,後被展成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李 世民率兵攻打洛王世充,其女至王仁 追,寺僧挫王仁,助秦王。唐立後,李世民曾玺慰,地40,水碾一具,立碑念,特建立僧兵。件事後被演成“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流。少林寺也此武之大盛,多武林高手集,少林拳大展。寺七院落,存 建有山、客堂、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等。山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 “少林寺”三字,清康熙皇帝手。山北碑林。寺保存有唐以碑碣石刻300余 件,其中有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坡、米芾、日本僧人邵元等撰文的碑刻。由 碑林天王殿,大雄殿址。南址上有重11000斤的大,於金泰和四 年(1204)。再向北藏、方丈院到摩亭。摩亭,相禅宗二祖慧可年在外立候 摩,大雪膝不稍的地方,故又叫立雪亭。亭北即千佛殿。千佛殿明代建,殿壁 有《五百朝毗》巨幅壁,面300多平方米,模宏大,人物多,清晰人,明代壁珍品。殿白衣殿,有清代少林寺拳、十三和尚救唐王壁。寺 西有塔林,存有自唐至清千余年的石墓塔200多座,面14000多平方米,是我 存最大塔林。其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塔的菊庵塔(建於1369年),天竺和尚就公塔( 建於1564年)。西北有初祖庵,西南有二祖庵,及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的法塔,元代的公塔。少林寺史悠久,境清幽,文人墨客吟不。有: 壑深入翠微,少林金碧霏。 >      五峰屏簇禅庵小, 劫天佛日。 >      九年空面壁, 得逢二祖便衣。 >      千秋少室山在, 曾先只履。 >      (安仁《游少林寺》) >  永泰寺,位於太室山西麓,建於北魏,原名明寺,唐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 寺尼,更名永泰寺。寺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塔座,分唐朝和明 朝所建。前幢座,上刻陀尼,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 面群峰峙,前有溪流,境清幽秀。 >  善寺及琉璃戒,位於翠峰下,原魏孝文帝避暑,恭陵王寺,孝明帝 名居寺,代改名嵩寺、善寺,後於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天曾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戒,俗琉璃戒,是 唐代全重要戒之一。五代後梁,此寺曾一度。宋初重建大殿,此後代皆有重修。存善寺一小院,院中大殿元代建,面五,三架深,檐歇山,斗 >  拱大,是嵩岳地存最古老的 建 之一。小院西百米有唐建藏禅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工奇巧,是古塔中之珍 品。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徒外,又有道安禅(俗老安和尚)及其弟子藏。 >  嵩岳寺,位於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景之。原址孝明帝之,正光元年 (520)改寺,初名永明居寺。隋唐代曾寺院行大模修。唐李邕《嵩岳寺碑》:寺院一大佛,“殚材,僧徒,七百,落落殿宇一千”。寺中有七佛殿(殿)、定光佛堂、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所建塔仍存,俗嵩岳寺塔,,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平面是12角形,“地四而,凌空八相而 ,方丈十二,牖百”,至今不失其岸。是存最古的密檐式塔。 >  作少林寺的成部分,有摩年面壁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 塔 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各三,檐歇山建,1983年 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面的盂峰,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通。 >  在嵩山,影大的高僧有菩提摩、慧可、僧稠、法如、普寂、元王圭、道安、一行、等人。 >  菩提摩(?―536),史其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和土(中)禅宗初祖。天竺香至王 第三子,姓帝利,本名菩提多,般若多,改菩提磨(亦摩)。遵其往 震旦(中)教,乘舟海路於梁普通七年(526)九月到州,十月至金陵(南京)梁武帝 。梁武帝佛教很感趣,致力於建寺、、度僧、造像,但摩他解不同,“ 不契”,於是北上,入北魏境。十一月至洛嵩山一游、授禅法,寓少林寺, “ 忘心之士莫不信”。摩以四卷本《楞伽》授弟子。他“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 一真性,客障故,今真”。意即,人皆有佛性只是 物所障,不到而已,使人摒而依真谛。此目的,就要 修禅法,“凝住壁,自他,凡等一;住不移,不他教,道冥符,寂然 ”。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要求“”、“真”,解 ;“行入”要求按佛理行。些主,後演展中的禅宗,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容,以悟生心性的本 源(佛性)主旨。菩提摩被追尊禅宗初祖。魏文帝大二年(536)十月(一525年)端 居 而逝,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相,後取其履置少林寺供。唐代宗谥大,塔“空”。 >  慧可(487―593),禅宗二祖。俗姓姬,初名神光,又僧可,洛武牢(河南荥)人。自 幼博涉、尤精玄理。後佛,超然自得。到洛香山依禅出家,於永穆寺受具足戒。遍大小乘。年三十二,返香山,日宴坐8年。四十,遇摩游化嵩洛 ,一而生敬畏之心,遂之。相,他前往拜,摩端坐面壁,“莫”。因而 想:“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布掩泥,投崖虎。古尚如此,我又何人?” >  天大雨雪,他立外不,以至天明雪三尺膝,甚至臂以示其,得摩真 。被更名慧可。但考,段“立雪臂”的故事系,但面反映了摩禅初 段的。北天保三年(552),授法於弟子僧璨,後抵邺(河北漳)道34年。逝後 葬磁州滏北70。隋文帝谥“正宗普大”,唐德宗谥“大祖禅”。被追尊 禅宗二祖。 >  僧稠(480―560),早期禅奠基人之一。俗姓,昌黎(治今)人,後居巨鹿 陶(今河北西南)。初,勤世典,通史,徵太博士。曾解、索,朝廷。28依钜鹿景明寺法出家。佛陀(或跋陀)弟子 道房禅受行止。佛陀,天竺(印度)高僧,魏孝文 帝他在嵩山造寺,即少林寺。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山。依《涅般木》行“四念”禅法。5年,又至州障供山道明禅 , 受“十六特法”。後到少林寺向祖三藏呈己所,佛陀禅他 “自以,禅之最”,更授以深要。之後,到州西王屋山、青山、山修。魏孝武帝於永熙元年(532)在尚谷中他建立禅室,集徒供。又北常山、大冥山, 戒,奉信者。北文宣帝於天保二年(551),他赴邺(河北漳)入,正理。文宣帝受禅道,酒、禁肉、放生。天保三年(552),在邺城西南80山之之建精,名寺,他兼石窟大寺主,“佛化流,此焉盛矣”。撰有《止法》卷。 >  慧安(582―709),俗姓,州枝江人。隋大中,大丁夫通渠,人民苦甚,殍 相枕。慧安乞食以救之,者。隋末,天下大,登衡岳,行陀法。唐中,至靳州梅谒禅宗五祖弘忍法,得其心要。後周游名山大川,曾南山至嵩少,言:“是 吾焉之地也。”此在嵩山弘禅法,吸引多禅者前拜,其中有後享盛名的坦 然法和法。武後曾徵至辇下,待以。神二年(706)唐中宗紫袈裟,度弟子2 7人,仍入禁中供。次年又摩衲,嵩山,旋寂。“慧安”,即道安其人 ,俗“老安和尚”。 >  一行(673―727),俗姓,名遂,巨鹿(一魏州昌,即今河南南)人。少即敏人 ,博史,尤精象、、五行之。著名道人尹崇所推崇,“此後生子也。”武三思慕其行,想之交,一行避匿之。21出家僧,於嵩山,普寂禅。後步往州山,依悟真梵律。曾善畏、金智密法。助善畏《大日》, 作《大日疏》20卷。、律、要文《伏藏》10卷。著有《大衍》3 卷、《天一太乙》、《太乙局遁甲》、《氏系》各1卷。一行精通法和天文 ,曾同梁令瓒造道游,以考“七曜行度”,重新定150多星位置,起在全1 2地同行天文,算出相於子午度的度。诏考察前代家法,改 撰新。著有《大衍》20卷、《元大衍》52卷、《七政》3卷、《易 》 12卷、《心算》1卷、《宿曜》、《七曜星辰行法》、《北斗七星摩法》算。 >  法如(638―689),幼事青布明,,修法。19削,蕲州弘忍禅,於16 年。亨五年(674),忍度,如乃北游京洛,入嵩山少林寺。垂拱二年(686),所 ,禅法,忍之法眷悉集其座下。《唐中岳沙法如禅行》碑禅宗源流: 菩提摩入魏可,可粲,粲信,信忍,忍如,“之不可言者,其曰其人,孰 能哉。”故界或以此碑,推定法如禅宗六祖。 >  普寂(651―739),幼循律,後玉泉寺神秀禅,6年,得其道。五祖弘忍寂,法如,如寂,神秀,秀奉诏住都,因寂,度之僧。神秀入化,於寂, 故寂每以七祖自居。元初(713),居嵩山嵩寺,天下好禅者,受法其,公卿士大夫亦以弟子侍之。 >  元王圭(645―716),伊阙人,幼出家, 唐永淳二年(683),受具戒,居寺,毗尼怠。後安禅,悟玄旨,乃卜嵩岳之,有,名益彰。 >  (635―713),少出家,亨二年(671)至元年(695),在天竺巡求法,回後 於、西二京事佛典翻,出56部230卷,是我四大家之一。此外撰有《大 唐西域求法高僧》、《南海寄法》、《罪要行》、《受用三法》、《水要法》、《命放生》等。他通於三藏,尤精律部。安四年(704),他在少林寺授律同 ,曾於寺戒,僧尼受戒,撰戒碑。《嵩山志》,嵩山曾有《戒碑》,至今仍存所撰《戒碑》。 >  嵩山佛教以少林寺而名,少林寺佛教,以禅法主,少林寺以禅宗祖庭之而中外 子所景仰。少林寺最初所摩的悟禅,慧可在少林寺摩受法後,托化西,此後之三祖,四祖、五祖均未在少林寺活。自唐高宗永淳二年(683)至武天永昌元年(689), 有五祖弘忍之高足法如禅住少林寺弘悟 法。北宋,南宗悟禅青原系曹洞 一派 入少林寺,至金末元初而大盛,自此不如,延至今。此外,如上所述,嵩山佛教也律宗有一定的系。善寺琉璃戒在有影。 >  三、交流 >  嵩山作一座佛教名山,自北魏以後便逐於世,前禅受戒和巡 的外僧人不在少,但由於年深月久,文焉不,至今可考者有新僧神行、慧超和日本僧邵元3人。神行於唐天三年(744)前後入求法,普寂禅之高足志空北宗悟禅法,地便在嵩山南之三峰(禹)及京福寺,其巡禅宗祖庭自是情理中事。《海故神行禅之碑》神行“凝神壁”,“步唐中”。“壁”禅法源自嵩少 。慧昭於元二十年(804)入唐投州 >  神禅下南宗悟禅法,元和五年(810)自州前往嵩山琉璃戒受具,後反州 。日僧邵元於元泰定四年(1327)入求法,天二年(1329)住嵩山少林寺。少 林寺第十五代住持僧息庵禅及其叔菊庵法照禅甚密,在少林寺任“”一。 法照息庵入化後,其弟子子珍邵元法照碑丹,息庵碑撰。邵元在禅、文、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郭沫若和初邵元及其法都有。此外,尚有日僧德始 亦住少林寺,嵩山少林寺住持淳拙禅碑丹,可惜其事不。 >  四、文化荟萃嵩山同其它名山一,是座文化山。中多姿多采的 文化在此交融荟萃。 除已中化、成中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外,中古文化的以及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也在蓬勃展。 >  祭祀山神的活,是中古文化的。古人自然物具有至高上的性,可以主宰 人的命,故有崇拜自然的俗。中人山的崇拜尤盛於。嵩山享祭之山。少林寺有秦槐,相被秦始皇封大夫槐,可始皇帝巡曾“登於斯”。以後,嵩山地位更加重要,考,定五岳祭祀制度即始於武帝。他因至嵩岳祭,“到山(一三)呼”,故特崇奉,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伐其草木,以山下三百之奉邑 ,名曰崇高。”唐高宗和武天常住洛,嵩岳自然成他祭和巡幸之地。凰台,相因他登有凰集其上而得名。武天留有《幸少林感》等文篇。唐玄宗 於元十八年(730),命祀嵩岳以王,封岳神“中天王”。六月遣河南守尹至山下恭祀 ,唐改。宋真宗诏加“中天崇帝”。元武宗加封“中天大崇帝”,每年 初遣使致祭。明太祖朱元璋一改前代作法,去其封,以山水本名嵩岳,神中岳 嵩山之神。上天後土才有格加封自然神,人君敢。但仍遣使致祭。後世亦祭祀不。中岳致祭之所中 岳。中岳前身太室祠,始建於秦。西元封元年(前110),武帝令祠官加以建。 北魏至山之南,始定此名。其後址有,唐代中定於址。中岳背依峰 ,面玉案山,群山所拱,古相掩映,景象非凡。清代重修後模,存有、、、殿、台廊、碑等建400余,河南省存模最大的寺建。中岳前 有一石刻“翁仲”,造型古大方。其北中。中向北,亭、天中 、配天作坊、崇、化三、峻、崧高峻坊、中岳大殿、殿到御共11 ,面有10余平方米。其中位於宇中心部位的中岳大殿(又峻殿)9、深5、 面920平方米。殿供奉“中天王”像。大殿瓦,恢宏。崇古神 ,四角分立四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造,各高3米,眉怒目,威十足,具 有高史和值。有金器和石刻碑碣百余件。其中尤以北魏中岳碑最 著名,不多的法珍品。 >  道教在嵩山也很活。主要的道有崇福、土德、二郎、承天。崇福位於 峰下,武帝初建。唐改太乙。宋代建,於天中(1023―1032)建御容殿 ,奉真宗像, 改本名。明清又多次重修。土德,位於中岳,元代天年(1328―1330)建。二郎 ,位於虎峰下 。承天,位於金峰下,金代崇元年(1212)建。清微,位於少室山麓,元代至正年 (1341―1368)建。天封 ,即唐嵩,玄宗道士。李林甫有。後改名天封。立石有愈名,有 修跋。宋代梅臣曾:“外,衣沾半山雨。弭叩真居, 扌笑矩。回溪石松,茹抽。玉刻年, 愧 千古。”描出天封境的清和幽深。主要的宇除中岳外, 有真武,九母、迎仙、由、母和少姨。 >  儒家在嵩山的活主要表道。嵩山最有名的院是嵩山院。院位於峻 峰 下,建於北魏太和八年(484),初名嵩寺,隋唐名嵩、奉天。後周改太乙院。宋代初名太室院,後改今名。院宋代最盛,生徒百人,著名者司光、范仲 淹、修、朱熹、程颢、程先後在此。岳麓院、白鹿洞院、睢院中四大院。院有巨大的古柏株,曾被武帝封大和二。同封有 一株“三柏”,已在明末於火。院外西南隅立有一通唐天三年(744)《大唐嵩 德感碑》,碑高8米,嵩山最大石碑。 >  代文人都嵩山看作游居的地,不少人在此留下多脍炙人口的文、碑刻, 故嵩山又有“文物地”之。些文人大多都同僧人和道士交游,同僧、道交游甚至成 的尚,僧、道及寺成他吟的主之一。手摘首以共: >      昨山僧期, 上到天。 >      向下望雷雨, 回。 >      久人群疏, 丘壑中。 >      心淡水木, 幽通, >      稀微了自, 出乃不同, >      本宦情, 誓依道。 >      ――岑《自潘陵尖少室居止秋夕眺》 >      得道凡百, 丹唯一身。 >      悠悠孤峰, 日三花春。 >      白翠微, 精幽。 >      始知世上客, 不及山中人。 >      仙境若在, 朝如可。 >      何由者色, 手。 >      ――李颀《寄焦》 >      山高路已, 倏逢若。 >      落日老僧, 支古松下。 >      步入禅庭, 苔但潇。” >      ――梅臣《峻寺》 >      道士青霞客, 似浮去。 >      夜朝北斗太, 不道姓名人不。 >      我有古壁, 九泉深一百尺。 >      君汲井烹之, 不是人香 味色。 >      修《送茶道人》 >  文人士道的哲理中得到,而展融通了些哲理。也正是文 人的“ 穿引”,使中文化的各派系,呈出互有差,各自蓬勃展,且相互吸收融 合的。 >          五、宗演南山 >  一、秦山奇古南秀 >  秦亘於西省中部,是江、河大水系的分水,海拔在1500 至3500米之。它大部分是火成山地,北坡崖壁立,形陡峻。 >  南山指的是秦中段,“西起秦,田,凡雍、幸攵皿、眉阝、雩阝、安、年, 相去且八百 ”。南山又“中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太乙山”,以武帝元封二 年(前109)在都城安以南的南山口建太乙故。南山史悠久,《尚・禹》中已提到“南”之名,《》中亦有“彼南山”之句,《山海》其“南山”。 >  南山略可以分三段,周至以西至一段西段,、安境一段中段, 田境一段段。上看,南山西高低。西段眉南的太白山海拔3767.2米, 既是南山的主峰,也是整秦的主峰。太白峰巅高插天,雄,雨,象 千。高背地,在夏季亦有雪,故俗有“太白雪六月天”之,在炎的中 是件稀罕事,故此成了中八景之一。太白山巅有太白三池,面7公,水色蔚 ,不染,平如,深不可。太白山之高,令人不已,李白《登太白山》 :“西上太白山,夕登攀。太白我,我天。乘冷去,直出浮。手 可 近日,前行若山”,“太白何,星辰上列森。去天三百尺,邈世”。岑《宿 太白》也“太白峰最高”。山上森林茂密,珍野生植物源富,已被列家“太白山自然保”。太白山以的周至境山,由於烈的水流切割,形成了 “九口十八峪”,“巅互出,峪曲走蛇”,因此也形成了多奇景,所“山 象”、“九峰翠”、“西山登”等等,就是般景致的。山中有仙游,2丈 ,水黑色,深不底,俗“五潭”,古朝廷每年都要遣中使前向潭中投金祈福。由103支流成的黑河,在山中蜿蜒奔流,年流量6.63立方米,如今,它已成了解古都西安工和生活用水的永不枯竭的源。 >  南山中段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余座,以高峻秀美著者有4座。其一紫峰。 此峰位於紫峪,海拔2150余米,其西北面是裂後所形成的高500余米的崖峭壁 ,其峰翠如黛。《雍》,紫峰位於南,每旭日照射,然而紫;其山 上,若,以是故名。明代王九思:紫峰有瀑布,景特奇。紫峰之北有峰, 其南有白峰,其西有仙掌峰,俯仰皆景。其中以“紫睛岚”最。李白有“紫 南,青冥青倪色。崖望,阙北。井出,九衢如弦直。渭水河清, 天流不息”。了登上紫峰放眼望的情。宋人李勹缶 也有曰:“石 磴溪傍翠,分明深入。禅疑景,迥向群峰有山。微雨欲影,不。 岚光可是清人骨,更待中霄一。”又是全局著眼描紫峰的了。紫峰的北是高冠,山陡,有瀑入中,潭水激射,其如雷。北宋,草堂寺 寺主在此建了一水磨,“又南依危峰岫,北面川秦原,高,西客,敞僧房,俾者洗以襟,醒乎耳目”;“望天 而空,夜月良多;睹雨霁於秋光,嶂,阒然世外,杜喧”,於雷之,是 一片寂的世界,以,真是造化所做的一首富哲理的。圭峰山位於太平谷口,裂形成的三角形孤峰。它拔地而起,海拔1500米,三面崖峭壁,唯南面坡度 ,上有一寺,圭峰禅宗密曾在坐禅。峰一席之地有一。每黑,必有大雨,故俗“圭峰戴帽,白雨泡”。圭峰旁又有天池,秋月照射,澄沏如,其峰之南 有墅,“暮山紫翠,天表,月高露下,群息,忽有笛自西依山而起,上拂 ,下林壑,清自,不生,之,天地人物然如在冰中也。”有一首“ 圭峰夜月”描:“浩照圭峰影重,天潋滟淡春容。河斗,清 晚。青幛秋夜月,暗抱大夫松。山家乘孤往,石穿林短筇。” 怪它要成地景之一了。 >  南五台距安城20公,由五座山峰成,俗五台,即大台(又音台)、文殊台、 清台、台、身台。每天清朗,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南五台。山 峻峭,峰嶂,林茂密,泉水叮口,景幽美,志有“今南山神秀之,惟安南五台最。”登五台,以前必塔寺,山道 崎岖,溪流蜿蜒,泉水珠吐玉,修竹身影婆娑 ,十佛寺殿塔掩映於中,情趣 生,美不收。到大台之後,放眼四,群山如屏列,芙蓉仞插入青冥。大台有一道通往其它四台,四台中送台山奇峻,是最能吸引游人的去。 >  翠山距西安城30多公,由翠姑娘乘至山中坐化而得名。元封二年(前109) ,武 帝於此山谷口建太乙,故翠山又名太乙山。登山“十八”,是由石自然堆 而成的石。山中有太乙池,水面百余,既可坐在岸垂,也可以乘舟至湖中游,湖光山色,成了一幅天然的人山水。池之外,又有移湫、澄源湫,天年(7 42―756)山石崩塌堵塞水流而成,在山左太峪村南有一所的“涎”,瀑布山崖上 下,磅礴,吼震耳。村西有冰洞,盛夏亦有冰,又有洞,飕飕出自洞中。 村石壁上有金洞、玉案峰,由於高峻路,於攀登,所“玉案峰起,雨自金 洞口”即是其高峻的形象照。 >  南山段主要有玉山,位於田南部,因出玉石而得名,主峰海拔2339米。玉 山又名王山,此山之美,用唐代人白居易的便是“一游五夜,欲返仍桓”。 玉山的景致主要有:古道,在壁峰半山腰上,是隋唐攀登悟真寺上寺的必之路,道曲曲,很是。道旁有石龛,年白居易登山曾在此休息。石龛旁的 崖壁上有一空巨石,白居易之“一片石”,僧人曾爬到此石上坐禅、,故又 之“定心石”。位亭,位於陡峭山坡的一片地,如今只剩下一十立方米的大 石,此石人工雕,人“月亮石”,也是白居易憩息的地方。周是一片竹林, 和尚墓塔掩映於其。此地木瘦,抱石而,身曲如蛇。古,木有松有桂,四郁,不成行。怪石,是玉山的主峰,唐代是田玉的主地,玉 於石中,崖面上看,由玉石形成的路如嵌著的根根翠竹,夜,玉石光,星月。此峰高峻,如“拄天青玉竿”,以攀登,峰有白池,“素葩覆清”,可 惜“名不可到,所非人寰”。三瀑布,是秦北麓最大的瀑布,位於田峪, 由南石河河水一百多米高面跌落而成,石分三,瀑亦之,珠玉,水,煞是。除此之外,又有古道瀑布、四瀑布、辋川瀑布等,各展姿。天然洞,也是 此段山的一重要特色。主要的洞有碧天洞珍珠。位於政府所在地的西石壁上,前者有3洞,後者在碧天洞上方2百米,洞分,是一上,可容百余人;凌洞,位於辋川子村附近的照壁山上,全洞多多,造,乳石造形奇特 多姿,深度在520余米以上,但洞空清新,暖如室。是此地溶洞群中最大的一。此外又有虎洞、藏洞、哺乳洞、洞,皆洞中乳石的造形特而命名; 水洞,位於照壁山面成仙的山腰,洞中有潭有,幽致。考古,古人曾在此住,後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 >  由於南山地隆起、裂所成,因此地十分富,因此又添了不少 自然采,其一是泉多,水好,骊山清泉白居易的《恨歌》在一起,名全世界,古今墨客述已多,不。峪,又名泉湖,位於田西南20公, 峪泉不但水高(62℃),而且含有碘、氟、等多物,是12泉水中之最者。 既能去,又能治病。早在唐代,明皇玄宗即已在此大土木,建造“大院”,分 玉女、融雪、珠、漱玉、濯5池,也是名京安的一泉。如今,已建 成峪院真正地服於人民。其二是由地所形成的。最著名的要算“草堂 ”了。姚秦鸠摩什至止的草堂寺曾有一口“井”,地蒸井口冒出,升至 空中,每落日西沉,空的“”便蔚成奇:淡曳 於圭峰之巅,呈淡淡的 紫色,沿著屏列的南山北麓,向著帝都安悠悠去。有律性的“草堂”於 是成了“中八景”之一。 >  南山的俊秀首先被封建治所占有。秦皇武所建之上林苑都包括南山的中段和 西段端在。起初,秦始皇建成上林苑之後,又在苑中北端建阿房,且自前殿下建道直通南山,表南山之巅以阙。武帝更上林苑,周回百,原阿房 以南周至至宜春苑(今安南)的田山林悉上林苑,全苑12,括36苑、12、 25。隋唐代又在南山中增建了不少,如隋之泉,在眉境,隋文帝沐浴之地,唐高祖亦曾幸;仙游,在周至黑水峪;宜,在周至境;甘泉,在 栗峪口;太平,在太平峪口;唐代新建有太和,在安太和峪峙村,二十一年(647)改作翠微,附建太子,太宗卒後改翠微寺和田寺;泉,在田 境,由高宗建於永淳元年(682)。 >  南山中除了皇家林和之外,有大臣的和私第。而最常、 普遍的是安的官僚、文士以及各地的客 人常常在公之余到此游,一本《全 唐》中,吟南景的唱不下千首,李白、杜甫、王、白居易、元稹等著名人 ,一不留下了方面的作。即使在唐朝亡,政治中心移之後,南山作一游宴之地仍然是很出名的。今圭峰草堂寺所存《章忄 享名碑》和《重修志》中程明道先生《山序》都後人指示了游南的路。 >  二、南山佛教源流南山佛教是安佛教的成部分,某意上 ,南山可安佛教之。 >  佛教自西哀帝元元年(前2)入安之後不久,南山也始建立弘教的,就是 其北麓境村的寺。寺始建於永平初年(58―61),初名白招院。西 惠帝 於太和元年(302)布旨(《旨碑》存寺)敕建寺 ,派出名造官建,建後更名“行香院”,召寺高僧普入,以 之相待,地千,造殿堂百座,瓦千。”此碑安最早弘化佛教的珍料 ,它填了至西段安弘化佛教的代。三,朱士行於甘露五年(260)雍州出 ,前往於阗求取《大般若》,件事也明了三雍州境已有佛教信仰。十六 ,安佛教入大展的段,而南圭峰山下的大寺(草堂寺前身)安城北的逍 成了此一期安佛教的大本。不是中佛教史上第一立,而且也是第一管理全佛教事的所在地。自此始至於唐亡,安成了中佛教的弘中 心,南山也成了多僧人修行之所、佛教宗的策源地和教期佛教徒的避所。 >  中佛教始向前展而又尚未到成熟段的候,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分於公 元446年和574年了次佛,安均成法的中心而因此荼毒最烈。此, 安城的僧人即逃入南山以保存力量,法後,他再重新入城市,求新的展。《高僧》:僧周及其弟子僧亮等十人曾在第一次法前夕逃入“寒山”(或太白山) 居。文成帝位後下令佛法,派人入山僧周徒同法事,僧亮使至安,受到 了全城百姓的迎,守安的永昌王奉旨“自枉道接足致敬”,在其建下修故寺 ,延沙,史“中大法更,亮之力也。”北周法期,逃入南山避的僧人更 多,主要者略如以下人可代表之:普安曾於南木便 >  梓谷西坡,同又引(一作青彡)法同止林野,後法於此置寺徒,是至相寺之始,後由此而演成中佛教的一大宗派。霭法於亦 其徒30余人入南山,西造寺27所,依附,使逃逸之僧得以安置,此不啻佛 之行虐中乃至全的一方土。普安本人於隋季被入京,皇,住於公 主所建之法寺。法亦避南,“衣松,形六”。隋代佛法之後,至安事昙崇,代其持五百徒。皇十二年(592),全“三”的25 人之一,徒三百於(安)寺相。道判法曾西奔於太白山,逃之中不忘 《中》、《百》、《十二》和《大智度》。周宣帝即位後下诏佛法,判120名“菩僧”之一;隋立,充大善寺住持。皇七年(587),敕於南山交谷 由天竺人工建造池寺,其居住。如此,不一而足。在某程度上,南山成了 (佛教)屏避劫的堡。 >  中佛教的宗派,若三教包括在,便共有9宗,其中三教、三宗、唯宗、 土宗、律宗、宗、密宗的祖庭都在安,7宗之中,又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南 山中。於三宗、宗和律宗,南山可是它的祥地。3宗的祖庭或中心 寺院如下: >  草堂寺,在境南山北麓的圭峰下。始建於西,姚秦“大寺”。弘始三 年(401)至十三年(413),高僧鸠摩什秦主姚之,在逍―大寺建立中第一 立,出律三藏典35部425卷,以大乘主,小乘,其中有《妙 法》、《中》、《百》、《十二》、《大智度》、《量》、《禅法要》、《禅要解》、《菩戒本》、《十律》等等,涉到天台宗、三宗、土宗、 禅宗、律宗等,不少成了宗立所依的典。所弘以性空主,其高足僧肇被“解空第一”,在自己的撰述中明立了“法生性空”的三宗,成 什的正宗人。後,僧朗得此,至江弘,至吉藏而正式立三宗大旨和。由於本宗依“三”而立宗,推鸠摩什本宗初祖,大寺也便成了宗的祖庭。魏周之,大寺分草堂、常住、京兆王寺、大乘等四寺,草堂寺存留至今。唐季, 宗四祖澄法於此撰成《新後分疏》10卷,五祖宗密住此教禅弘,法 於此《法》而“土”,可,三宗的祖庭此宗、禅宗、土宗也 生了密切的系。 >  至相寺,其始及位置已如前述。普安法崇重《》,建者青彡法亦以著。至相寺一始便是弘的重 。隋代,高僧 智正曾至此青彡研《》;宗的初祖法、二 祖智俨、三祖首法藏都曾在此研、弘《》。至相寺上是宗的 祥地。後人只是因法寂後葬於樊川北之少陵原寺才此祖庭,其是欠切的。真正的祖庭是至相寺。 >  寺,位於南山北麓沣峪口柳林坪(昔名清官村)後庵山上。始建於隋末。唐初,道宣 律常住此寺,心研弘律。麟德二年(665),奉诏於此寺戒授戒。因此寺 地南山,故道宣律依《四分律》而立的律宗亦南山宗。寂後,徒於寺後峰起利塔供,今寺後石崖仍有其修址。寺南又有唐代人白居易衣冠冢。 >  德寺,位於南山北麓沣峪口山坡上。北周武帝法,此地乃禅僧智藏居之所, 皇三年(583)正式定居於此。文帝以其道望隆,多所施,诏以所住寺德寺。唐十六年(642)至十九年,道宣住此,撰成《比丘尼》3卷(今作6卷),後一度玄奘工作。二十年,返德寺,前作《四分律羯磨》1卷充2卷,《羯磨疏》2卷增4卷。永徽二年(651),又《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及此戒本《疏》 行增。至此,南山律宗宗大,而德寺成了他完善本宗理的重要所。寺院今存,尼寺。 >  百塔寺,位於南山天子峪至。皇十四年(594 ),三教始人信行和尚入寂後葬於此,因成塔院。後代僧人慕其德行,死後亦多建塔於此。唐大六年(771),正式更名百塔寺,宋以後教院。明代秦藩重修,初尚存 破城、北城、照壁,垣有3所寺院,各有堂殿、僧,垣西北方有塔一座, 方形、13;南方有利塔10座。由此尚可出年院宇的模。百塔寺今一小院, 尚有香火。信行所立的三教 由於著“末法”思想,封建治的欲望生矛盾,先後於隋皇末年、武後二 年(699)、玄宗元十三年(725)被敕禁或限制,但若多僧人慕名葬的情看,它在佛教徒中的地位是相高的。作三教在隋代安城中的五所寺院即化度寺、光明寺、慈 寺、慧日寺和弘善寺早已存,百塔寺因此而更具史值。 >  香寺,位於南山北子午峪口外。《隆禅法碑》,唐永隆二年(681), 土宗的始人善和尚入寂,弟子恽其崇塔於神禾原。“其地前(南山)峰之南,後帝城之北”。“歌沸出,移上界於;泉流激,比河於面”。又於塔“ 伽,莫不堂殿峥嵘,模忄刃利;台 岌山,直祗”。境清幽,寺宇雅致。王有:“不知香寺,入峰。古木 人。深山何?泉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空潭曲,安禅制毒。”寺院建成後 ,不成了土宗祖的塔院,而且成了弘土宗的中心道,恽、相充任寺主,弘土教。由於善正式立了土宗,香寺也因此成本宗的祖庭。 >  古代安在一相的史期曾是中佛教的弘中心,南山山水如,又距 帝京不,因此,的佛寺比其它任何一名山都多,人“安三千金世界,南百 玉台”,“一片白遮不住,山僧”,是最恰不的比喻了。志 ,迨至明代,(同雩阝 )一地便有佛寺千余所之多,而 且乎是“地不寺,寺不奇”。安境乃神居帝,寺院之多不於 。偌多的寺院好大一部分即在南山中,除上述祖庭、中心寺院外, 比重要的有: >  西段的太白山中,昔有九林寺,是9大寺院的,9寺之中今存佛寺。相是北周武帝佛禁锢西僧人的地方。此外又有不少僧人因避或修至山中茅,既有僧 ,亦有胡僧,唐代人岑有《太白胡僧歌》:“有胡僧在太白,若去天三百尺。一 持《楞伽》入中峰,世人但。窗杖解虎,床下盂藏一。草衣不不 ,耳垂肩眉覆面。此僧年哪得知,手青松今十。心流水同清,身浮是非。 商山老人已曾,一之何由得。山中有僧人不知,城看山空黛色。”代建, 山上寺院十座,由此成了太白山特的古建群,些寺院多用瓦覆,佛像多或木雕。如今,由口登山,於海拔1060米有下坂寺、上坂寺;由口登山,於 海技2000米有菩山(俗大殿),往上又有平安寺、明心寺、向寺等。由太白山向次有峪寺,原隋大(605―617)高僧道哲之所,後又“禅宇,立徒策,教以正法,以律”,寂後葬此。黑水峪之仙游寺,始建於皇二十一年(即仁元年,6 01),初亦亦寺。隋文帝第一次下令在全建十座利塔,仙游寺占其一,此塔至今 存,名法王塔,方形7,高31米。通元年(860)分而三寺,留一寺,位於黑水南岸。山水,到是茂林修竹,甘泉瀑,加之薄缭,古洞幽奇,素有“洞 天福地”之,此古今皆山水地。唐代人白居易曾住此成不朽名篇《恨歌》。 如 今,寺院已毛手此中之一段及臧克家的跋文镌刻成巨碑供游人。田峪之神田寺 ,高僧僧照於周武法避於此,幽居,“高步松苑,影心,相自得”。至 隋初,佛法大,僧照乃於田峪立神田寺,徒,名振川。 >  南山中段境於古於今都是佛寺最多的地方。其中,栗峪口西有明寺,本隋 甘泉 址,唐改佛寺,清代方於火,今仍存石碑、、利塔座。栗峪口慈山山腰有大悲寺,建年代不,今寺尚存清代石碑三通。直峪口的新寺,明洪武年(136 8―1398)始建,今存。皂峪、峪分水南端的九山寺,因此地九峰相,故名,周茂林修竹,有12佳景。山下阿姑泉村有陀寺,寺有唐代石佛像一尊,此寺均建於唐代。 西圭峰之面有圭峰寺,圭峰宗密禅住持草堂寺曾此坐禅。其山有重寺,五代後梁平五年(911)京兆僧智晖建,有祥出於峰,故名,後唐明宗天成五年(930) 改名寺。其西之牛山下有金峰寺,唐代高僧一行和尚曾住此寺,今寺塑有一行立 像。西圭峰山下及太平峪口有太平寺,隋文建,大未改佛寺,以法藏(俗姓荀 , 川颍人)名望,上座。直至,太平峪山水奇,殆非人境。唐高祖、太 宗都到太平寺游避暑。由太平峪口入山,重寺下院、入洞、虎溪、池, 然後可寺。此寺建於魏武之始,因寺在山巅,山峰孤高,白缭,故又寺,今存古“月”,外有“北瞻帝阙三千,南望唐百二”,有“行 先日起,晚步披淡秋”。此寺在唐代盛名,新求法僧有著密切系。 在紫峰山,除昔日由“大寺”分出的4寺外,有高冠峪小圭峰(或圭峰)上的 圭峰寺,宗密禅寂後曾於此荼毗。高冠峪西 >  上的青寺,隋大未年,高僧慧赜由安至此修,因室而成寺。紫峪口杜家 南 有大寺,“子房”,即所良辟谷。大寺由僧大於明嘉靖三 十四年(1555)建。寺南之,南控崖,北看紫壁,西依仙掌,俯量空,寺院朱 丹,修竹成林,多名人。直至“文革”前,寺尚存陀立像和勒、如佛 像五尊,或五代物。紫峪口往走6,可林寺,年由大尉敬 德修,寺南山峰有密檐式唐塔,俗敬德塔,高15米左右。此寺又名紫寺,曾一度藏有高僧玄奘三藏的骨。 >  於中段的安境山,也有多寺院群。沣峪口寺院群除寺、德寺之外, 有 音寺,又望香台,建年月不,但唐代已南名寺,寺院所在的山峰海拔2166米, 居高下,周山如奔浪,近景色在眼底,李白《登音台望城》中“千百家如棋局,十二街似菜畦”的句,活出登寺眺的景象。年寺宇多5百余,存山和中佛、送子、音三殿。此寺之周又有南雅寺、金禅寺、峰寺、水洞及西南 北四景池等殿宇,寺依而建,但周都木。寺院藏在茂林深,得更加幽 和神秘。主峰面崖峭壁,站在南天往前可看壁上一尊天然而成的巨佛,高 150余米,佛部面也有百余平方米,此像比四川山大佛要大一倍。太和峪寺群包括翠微寺田寺、峪寺以及西青山的佛寺。翠微寺由翠微改成,田寺即翠 微之太子 ,《元教》又大和之正院大和寺,至元,田寺大和寺合拼翠微寺。峪寺今已存。佛寺建於唐代,今存,有一佛,17米,系 就自然山石雕造而成。此外又有十余尊佛像。南五台寺院群由塔寺5峰台的寺院 成。南五台自隋唐至於明清,建有寺宇以百,而早在唐代即已成全4大佛教 “境”之一。民期,仍有70余座寺。在,台上主要的寺有:陀寺,位於塔寺口,建於隋,盛於唐。已後修,新建堂中置一6面5木塔,高5米余 ,上4各置石雕佛、菩像6尊,堂壁嵌有5百石像,造形十分精致。寺,在塔寺 。隋仁(601―604)建,昔日模已考。今尚存山、大殿、僧房等20余 。大殿北有隋建方形式塔一座,其旁又有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影塔。唐代惟政 禅等高僧曾於此居住弘法。寺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所80棵落松,後又育苗 增6百余株,已蔚然成林。西林寺,在音台南坡上。光十六年(1891)由僧朗建 ,初名大茅蓬,民改今名。印光大曾一度住此法。清末民南五台的主要 寺院之一。常住僧50至60人。存寺宇9朗利塔。光寺,在南五台最高峰音台上,隋仁年(601―604)建,初名音寺。唐代改名至寺,宋代改今名。明代建 殿宇40余。民以曾遭次火,尚存寺。除上述寺群之外,有蛟峪的天 池寺、白道峪嘉五台的寺和新安寺、大峪的花洞寺、小峪口的清禅寺等,其史都很久。 >  南山段的主要佛寺,潼境有石寺,在骊山山腰。元年(713―741)以 造 清余材建造此寺,初名福崖寺,玄宗。寺有幽州所白玉佛像,名家慧之所 塑佛像,寺旁泉上方的有玄宗皇帝、王的山水。後寺建,名石寺, 以泉瀑布激石成臼故。寺存至今,有宋代石雕佛像三尊。山寺,始建於隋,初名寺。唐垂拱二年(688),寺附近地成山,登基的武天以此瑞,制以山名山, 寺改名山寺。唐玄宗元二十五年(737)曾重修此寺,後或於“昌法”中。1985 年於此寺址出土“迦如利”一座及金棺椁、珠、三彩子等珍文物127 件 。田境山中有悟真寺,始建於隋皇初年,分上下寺,上寺在王山巅,殿堂依山而起伏,共4千余,周修竹成林,故上寺亦竹林寺。人白居易曾游王山5日,有山寺景、古、文物。隋唐高僧、慧超、善、法、真等人曾住寺弘 法。下寺在王山。存之水庵亦名渚庵,是悟真寺的成部分,明代秦藩王家佛堂,堂始作巨形佛本生故事、五百、二十四天、菩等壁塑以及三世佛、身 佛以及儒、道、人物等塑像。西檐上的兜率天(俗千人)壁塑五代作品。 些塑像多3700余尊,作工精,神各,俗逼真,色彩,具有很高的值 ,乃至於被人作“第二敦煌”。玉泉寺,在田散谷,始建於隋,唐武德初大卿宇文 明之子世重建,因山有玉、下有流泉而改名玉泉寺。高僧藏奉敕住持,弘化近道俗。空寂寺,在城北20公咀村道中,始建於唐,首任住持大福和尚(曾充任山寺住持)。有唐一代,寺地渭南、田境。除以上寺外,田山中尚有清 原寺、盈寺、玉山寺、寺、寺等30余座。 >  南山不寺量、富程度甲山,住山高僧也第一。不完全,於《高僧 》、《高僧》和《宋高僧》的南僧人有西域的鸠摩什、昙摩流支、那崛多 , 中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昙(僧)影、慧、道、僧刀石、慧睿、僧弼、昙、 慧安、昙成、僧、僧因、僧苞、僧、僧周、僧亮等。批僧人中的大部分主要活於圭峰大寺(即今之草堂寺),是“逍――大寺”立的主和骨干力量。南朝梁代以後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之法藏,葬寺),僧照、藏、道、法 、霭、普、普安、青彡()、法、慧超、善慧、法 琳、智藏、法喜、智正、(悟真寺主)、慧、、通、朗、智洗、弘智、法、 智俨、善、道判、慧赜、法藏(唐首)、道宣、澄 、宗密、(香寺主)、恽、玄奘、、惟政 等等。此外有一批生前不曾涉足南,死後埋於此的僧人,如通幽葬至相寺南峰,昙 葬南山北麓光寺山苑,昙崇葬至相寺之右,信行葬至阜山足,普葬池之峰,道宗葬至相寺南,吉藏葬至相寺北,僧邕葬於南山北,慧藏葬於至相寺前峰,智梵葬南山,明瞻葬太乙山智炬寺,干葬南之,慧君葬德寺、昙葬南山,藏葬至相寺前峰,玄琬葬 南山,慧葬池寺,慧乘葬南山谷口,空藏葬於池寺,德美葬木便梓谷,道氤葬逍,慧因葬至相寺等等。批僧人有的是某宗派的立者,有的在法劫後振佛教中重要作用,有的以某一方面的,之都在中 佛教展史上起促作用,占有重要地位。些高僧大德的活和死後起的塔,疑峻秀的南山增添了不少神的色彩。 >  三、南山朝日本佛教南山不是中佛教的名山,而且朝 、日本佛教也有著密切的系。 >  自艹付秦始,以迄於明初,朝入 僧至今尚能考知其名者二百十人,其中唐朝期的入僧占的一半以上,而 曾在南山益求法或作短活的竟20多人。最有名的如: >  慈藏,十二年(638),人僧等10余人入唐,五台山到安,唐太宗以殊待之。不久後至南 山寺崖架室而居,3年之久,十七年,回佛教藏一部和佛像、幡花 具等,回後建新王采用中的服章制度。慈藏被任大,主持新一切僧尼猷,以“定律”著本。 >  (613―696)新人,3出家,15至安,二年(628),比慈藏早 入10年。他生留居中,在唯研究上很有成就,其具特色、自成系的唯理 被作“西明系”,玄奘高足基代表的慈恩系有不同之。晚年曾奉敕多次 加 工作,人其“海法”。在西明派慈恩派的诘抗中,曾在玄奘去世、 基返回慈恩寺居住弘法後前往南山寺修,後更去寺30茅而居,前後8年之 久。卒後葬於洛香山北谷,其弟子慈善和(亦新僧)其部分骨回安,葬 於南山沣峪口德寺上,宋政和五年(1115)移葬於樊川北沿教寺玄奘利塔左。 其塔至今仍存。 >  湘(625―702)也是新人,於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入,住南山至相寺,宗二祖智俨《》,宗三祖首法藏同。同住山中的道宣律亦有交 往。亨元年(670),浮石寺弘教。後,法藏托的新僧诠法自己的新作《探玄》等多部著作送湘法。湘得,再10寺弘其教。此前 , 湘法亦曾托入的孝忠法送法藏金九分。人的密切系於中可。湘在本被推“初祖”。湘以外,曾到至相寺求法的新僧有孝忠、诠、道亮、壤等人。 >  此外,南山有的朝僧人有:安,新皇隆寺僧光(亦入求法僧)的弟子, 武德、中入唐,初住安京寺,晚心,名望,後特肖王禹之,住田津梁寺,受其四事供。僧亦住於田谷。智仁,入年代不,曾玄奘工作,其中於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在南山翠 微助玄奘出《般若波密多心》1卷,任受。慧超,於唐元初入唐。然後海路至印度求法,至元十五年(727)至安,撰成《往五天竺》,後金智及其弟 子不空秘法,是不空的6大弟子之一。大九年(774)二月,慧超曾奉敕往周至境南山 仙游寺的玉女潭祈雨,完成任後曾代宗上表工作。慧昭,元二十年(804)入唐, 投州神大研曹溪禅法,後西游安,入南山紫峰“松而止”3年,然後 又下山四之路芒鞋施人,亦3年。大和四年(830)故,先後於尚州露岳柏寺、 康 州智山花谷奚谷寺法,受到德大王、愍哀大王的 隆遇。 >  日本佛教的各宗都中佛教有著源系,其中的土宗始人源空法然在宗曾提 出了“偏依善大”的口,重名念佛,依靠陀本力(他力)往生西方世界, 於是此宗信徒便追南山的善塔院香寺其祖庭。1972年中日恢邦交之後,日本佛教於1978年、1979年次拜谒香寺,中方商妥著手修寺,然後又在善逝世1300周年念日的1980年5月14日和法然生850周年念日的1982年11月15日 到香寺中方僧人隆重行法、表演歌舞和土法展,而一步加深了中日僧人的友好系。日本日宗依《妙法》立宗派,此宗的“三大秘法 ”中奉日的“妙法”5字及有天部尊的十戒互具的曼荼“本的本尊 ”、“妙法”5字同“本的目”、《法》即本的精。《妙法》於姚秦弘始年(399―415)在圭峰大寺由鸠摩什出,因此,日宗便以大寺,即今之 草堂寺其祖庭,鸠摩什感恩德。1980年9月,日宗中佛教邀 中,程拜草堂寺,後即成立“草堂”助中方修葺草堂寺募集 。1982年日宗向草堂寺奉鸠摩什木雕像一尊,在草堂寺合尊像奉安光法 ,後又在草堂寺修建了一座鸠摩什念堂。日宗草堂寺的密切系正在日俱增。 >  四、道消融合道教推老子李耳始祖,尊《道德》根本 典,南山道教之始一 般被追溯到老子入教之。南山西段有台,在周至南15公的山麓中, 相周大夫函谷令尹喜最先於此草,以星,故名草,後。老子 西入,在南台尹喜授,故台台,又因位於境,故亦台。《本起》“此所自始也”,“此大教所由也。”之後,武帝於元封 初(前110)因夜太乙神之告而於第二年在南山大和峪口建太乙,以祭山神,至光熹元年 (189),始有道士谌,住此主事,“胎息辟谷,神,咒水符,役使六丁,召至雨”,而使其成道教的又一。南北朝期,南山道教有了新的展,至有唐李 氏王朝的建立,道教被定於佛教之前,而到它的盛期,但在道、道士的量上都比於佛教。著唐朝的亡,政治中心的移,南山佛教始走向衰落。而道教不然, 其始有抟、洞、海蟾、,放等人居山修道,迨至金、元期,王重及其弟子之立弘全真教,南山道教於是又入它的第二盛期,且有了更多的新 化。代於南山中所建道可考或存者尚有台、通道、仙游、金台、重、清山、望仙、丹、春、太一、四皓、玉真、金仙、元、泉 (原清)、白鹿、太元、艹黎(原 >  艹)、化羊(亦化羊)、太平( 原太平)等十座。疑地,昔日的道目上比要多得多。特是,道教的一些主要派的祖庭就在南 山中。也正因如此,有人南山列道教名山。 >  在南山的道教史上,有件突出的事佛教有著特的系。其一是派的形成。 建成後,至三熙(264―265)初,有道士梁谌事履道法於此,受《日月上》、《水石丹法》、《先生本起》,“形之法”,“水石丹”、“六甲 符”及采服“日月法”。北朝,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等住此修,於演成宗派,是派,台因之成道教的活中心、道法重地。一派的特之一是宣 老子西升化胡,昌形之,兼修外丹,周、秦已道士,借以佛教抗衡。的二教然同山,但其基本系是磨擦乃至於抗。一派展至唐代而尤盛。其二是 通道的建立。北周武帝曾7次召集百官及沙、道士等儒道三教先後劣,至 建德三年(574)下诏禁佛道二教,像悉,沙道士令俗,三福散臣下,寺 塔予王公,先建通道於教城,著名道士、僧徒120人住《老》、《》、《 周易》,目的是要以道教教改造佛教;接著又於台附近的田谷建通道院,山 道士8人、道士10人居之,共弘“真教”,其中的德高望重者“田谷十老”。北周武帝禁佛道二教的是尊儒、祖道、禁佛,通道的建立即是一大明。南山是道 佛消。著北周的亡,隋、唐一王朝的相建立,佛教劫後余生,走向鼎盛,南山佛 、道二教的形才又之番然。其三是全真道的立。全真道由金代北宋民居不仕 、自食其力、聚徒道而逐形成。其始人王重系西大魏村人,早年儒,後文、武科考不第,遂於南山下村居,不久自遇仙得道,赴山境布道, 宗立派,化钰等7人。卒後葬於村成道,钰於修建一套大, “祖庭”二字,此後各方徒即以此祖庵。元代,王重先後被追封“重全真化真 君”、“重化帝君”,“祖庵”亦因此改名“重”、“重,” 殿宇共5048,居道士上人,元廷派保的道兵便3500人。重成了 全七十二路道教的集合。原於派的台也於重,弘全真 道。王重的7大弟子也一度在南山活,其中的钰又收弟子10人,世“十大解元 ”,些人後都成了南山祖庭的“仙真”,有的在南山另建道。全真道主儒、 、道三教同源、三教平等 、三教合一,它以王重《立教十五》行范,注重清修,不事符竹,不食腥,除情去欲,忍含垢 、苦己利人,兼有儒之、墨之苦,修以明心性佛教禅宗相仿拂。全真派道教 的度,也就是南山佛教什衰而不泯、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           六、佛土匡山 >  一、匡奇秀山,中佛教名山之一,又名匡山、岳、匡。位於 江西省北部,北依 江,鄱湖。其正如毛所形容的那:“一山峙大江”,俊,。山 北――西南走向,50,20,周亘500余。其北接九江市,南傍星 子,西南德安。山古老山,淮弧形山系,在八千年前,由一次 烈的地而形成,冰川的作用,其山峭壁,幽谷泉,更得峨多姿。宋代修曾:“山高哉,千仞兮。根百,峨然屹立於江”。唐代白居易的是:“匡奇秀甲天下”。李白也曾:“予行天下,所游山川甚富,俊特,有 能之者,真天下之也。”人莫不此比的山川景致所折服。 >  山奇峰峻有90余座。其中、香、五老等峰最著名。大峰最高峰,海 拔1474米,高入。徐霞客登此峰:“南瞰鄱湖,水天浩;瞻湖口,西盼建昌,山,不俯首失恃;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此其最矣。”峰有 石砌的台。登峰,真可:“身缥渺,八荒皆”,“每收霁放,仰眺列星,俯派,迥然辟者矣。”峰有峭壁,被禹王崖,相大禹治水登此,故名。 在大峰的石柱上,有清代王以敏心撰的句:“峰何,,正是魂迷楚雨。我欲乘去,茫茫禹,可能留 命待桑田。”五老峰位於山端,石山骨立,突兀凌霄,如五老人肩而坐。徐霞客在其 游中:“山之,一;山平剖,列五枝,空下者仞,外重嶂之蔽,目甚。 ”“惟登一峰旁底,峰峰各奇不少,真雄之也!”《商丘漫》到,登此 峰,“南州郡, 百千然呈露,可指而”。李白《五老峰》,此大加,他吟道:“ 山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吾此地巢松。”後李白果此 居,太白堂就在五老峰旁的屏。山各峰不秀美,至山南,又“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秀峰是香、、文殊、、子、背等峰的。群 峰秀。“峰,有芙蓉插天之”;“香一峰,直山阜耳”;“孤峰拔 起”,四望倚,文殊台、有文珠塔。此峰“崖削立仞,瀑布下,台 隔一”。群峰有瀑布多。其中一支、背峰出,薄十百,尾水。另一支峰面凌空直至大壑中,十百丈。李白“日照香生 紫,看瀑布前川。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河落九天”即此。人至此,不 造化何至如此神奇。 >  山不峰美、谷美、瀑布美,它的也美。由於三面水,以及封的地形,江湖 水蒸,不易散,山上升即成。山千化,神秘莫。文人墨客此作了大量的描。其一:“起,推窗四望,漫,如舟行大海中,四面波, 不知有世界。微,舒卷,忽而一峰乍,忽而壁半,忽而千中,忽而壑合寞,恢奇秘幻,不可摹。少焉,漏光,收入,俯眺,白乍凝,有 如者,有如者,有如雪者,有漫漫如絮者,俱塞山麓罅隙。青松,怪石奔流,湖光一片,山城半角,或或,又如天,五色炫目,匡幽, 於斯,止矣。”春夏之交,最重,化千。整山在缥渺,怪轼要出“不山真面目”之了。 >  二、佛土史:“迨末,山之南北名迭,公居林 ,陶明居栗修 日述,然後山之昭著人耳目矣。”可名,名僧名山的系。南朝至唐 宋期,山建了大量的寺院,遍及各峰。此,唐宋中多有及,如:“僧 屋五百住峰”、“山三百寺”、“宋三百六十寺”,可寺院之多。明人率佛寺遍布,曰:“山到是浮,若凡家半。只明曾好酒,至今 有提。”,至清代初年,知道名的寺有200多。 >  山最早的寺院推宗寺:宗寺位於山南面金峰下、玉泉附近,原王羲之 墅,康六年(340)西域僧人磨多作寺院。唐元和中(806―820),智常禅 重建,遂成禅院。人白居易、李渤等曾至寺道。至太平九年(984),道诠主 持寺,本寺第十二代住持,此,寺中法事,盛。此後相任住持的僧人是克 文、正、昙、慧南等。《宗寺志》:此寺之,“甲於南山”。其山有 “江右第一名山”六字。曾: >      宗早晚, 疲上紫霄峰。 >      墨池漫溪中石, 白塔微分上松。 >      佛宇雄一山甲, 僧坐待十方供。 >      欲游山北西寺, 谷相更重。 >  此外,有宋王十朋《宿宗寺》和清周《宗寺》。王: >      好山不知名, 路入禅林更清。 >      石不面, 溪流入夜作鸾。 >      池墨客余, 拭眼高僧避。 >      安得清生腑, 紫霄峰望寰瀛。 >  周: >      坡前落寺古, 山秋日斜。 >      九月泉瀑布, 重野菊花。 >      霓丹壑, 翡翠香出绛。 >      何伽曾宅, 至今是右家。 >  影最大的要算慧和他的林寺了。慧(334―416),本姓,雁(今山西 崞 部)人。早年於儒、道都有根底,後道安出家。哀帝三年(365),他南游至 浔(今江西九江),山峰林清,定居下。初住泉精,後在其兄、西林寺主持慧永助下,另辟禅林。新寺建在原西林寺,“寺山之,南面山,北倚林山。 山不甚高,之外廓;中有大溪,自而西,驿路界其。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溪,入虎溪”,寺院“模甚大”。西林寺、林寺是山北部最早、最主要的座寺 院。年,慧在林寺率行道,倡念佛法。於江於禅法,律藏缺,故令弟子法、法到天竺。太元十六年(391),南游浔的沙僧加提婆入山,《阿毗昙心》、《三法度》,作序,推重提倡,南地毗昙之端。安帝 隆安五年(401),西域僧人鸠摩什到安,他即遣人前往致通好,就大乘要往答,又什所《大智度》《大智抄》。元元年(402),他率於精量 佛像前,建立誓,期生土,白社,以期修往生阿陀佛土,後世之土宗,又作社。土宗立祖之起於宋代,慧被推土宗的始祖。慧居山30年, 其行止不虎溪,心研究,弘佛法。其弟子有慧、法、法、僧、法安、昙邕、曾、道汪、道祖、慧要、昙、昙、法 幽、道、道授等。在,林寺最著名的是神殿,殿供奉迦、音、文殊、普等佛像。 >  山著名的寺院有大林寺、寺、先寺、通寺等。大林寺在山北端的峰, 系慧弟子昙所建。昙法於峰台南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峰又大林峰,寺大林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序》中道:“大林,人罕到,寺 多清流石,短松瘦竹,……此地匡第一境”。寺前有,甚,“干四十 ,隔逢自望枝。抹日空山,曾林行道”。此西域僧人,昙诜手植,似娑木,被。寺久圯,代曾多次修。今圯。 >  寺位於山南谷中。建於南。唐代智常禅念曾在此的李渤而命名 。寺唐宋最盛,僧房多百,寺僧多五、六百人,殿堂。寺周景古荟萃,有著名的激流奔的三、深不底的金井、玉潭和被天下 第六泉的招泉。泉旁有著名的羽亭、跨谷岸的三。智常禅系禅宗人祖道一的弟子。道一派在山影也很大,不少寺院曾由道一或其弟子任住持。 >  先寺位於山南麓峰下,建於後唐初,南唐中主李王 景即位前,以金置地建 台,此。即位後,台寺院,己有之祥,故名寺曰先。代修建,寺“”,可以“千人宴坐”。寺香、、、背等峰所抱,瀑 、西瀑漱旁,松翠柏,掩映其。 >  通寺位於山西麓石耳峰下,南唐後主李煜建造。寺近江州至洪州驿道,香火很盛。 >  人西林、林、大林,“三大名寺”;宗、、先、通“四 大林”。 >  此外,千佛寺模也很宏大。千佛寺位於山西南麓山南金竹坪。明七年(157 9 >)恭乾仁敬法始建,後其弟子芳智禅建,“遂成巨,聚僧垂”,寺中大雄 殿“巨甲山南北”。寺周境幽美,所在金竹坪“不竹,不松”。 >  古代山乎峰峰有寺,甚或一峰寺。手翻《古今集成》中的山川典山部分 ,知名的寺院俯拾皆是,不。略如下。慧人弟子建於代的寺院主要有池寺、清泉寺、泉寺、寺、中大林寺、上崇福寺、上化成寺。另外分布於各的有,赤 塔山南寺,明代空和尚所建,寺有藏;金竹坪西南有土庵、庵,庵、庵;仰天坪有中寺;寺林有五寺;仞峰南有青庵、朱 砂庵;小天池山有小天池寺;石船峰有石船庵;九谷有九寺;小峰有匡寺;大 峰傍有竹影寺;之西南有香山寺;山泉上有慧寺;屏山上有宋建屏寺;先寺西寺,唐僧智常所建;峰下有庵,再向 下有杉寺;五老峰有吉祥寺、陀寺、芒山寺;子峰有折桂寺、寺、方竹寺、竹 寺;寺南有海庵,其有石泉庵;石泉庵有金竹庵;凌霄峰有唐道一禅所建凌霄院;凌霄西南有太平 寺;山有寺; 古山山上有法院,古之有翠微庵,古之有善山寺;西古山有西古寺;古山南行 能仁寺,宋代大慧日木禅曾居之;南康郡界有唐天寺、宋兜率寺;紫堤西北水寺、寺;落星墩有落星寺,等等。 >  山不寺多,而且多峰名、地名都被打上佛教的印,如金峰、般若峰、佛峰、 佛手、文殊崖、文殊台、子崖、陀、、山、普陀等即是。佛塔遍布山各,著名的有耶塔、天池寺西利塔、赤塔、六和塔、 文殊塔、音 塔等。其中般若峰巅利塔系佛耶自西域,奉佛利建塔於此,即阿育王所建八四千塔之一。 >  在山活的僧人多,《古今集成》“山川典・山”部分略如下,及 南朝,除前已述及的慧及其弟子外,有慧永、慧持、道、慧安、山、慧、慧、 慧明、佛耶等;唐代有道一、道明、智常、耶等;宋代有居讷、大慧日木、悟、太等;明代有慧空、庵、空、恭乾仁敬 、高峰耆宿、堂、染、了宗、慈舟、若昧智明、玉等。 >  在山流著多同佛教有的神,其中於慧的最多。相慧年於法堂 庵撰《涅般木疏》,疏成而其, 卓立空不,化峰。相林寺建成後缺少泉水,慧以杖掘地,泉水而出。再如於“虎跑泉”的,慧名士高僧在林寺後游玩,老虎跑效,掘地成 泉,供他用,此泉故名“虎跑泉”。又相天池山下有巨石障路,慧弟子慧持往尊 咒千遍,石忽裂,路遂通。些神固不可信,但另一面表了一佛土 厚的文化氛。 >  三、子儒道名流山儒士所青睐,他或游,或居 、或 ,在留下深深的足。重提及的是白鹿洞院和濂溪院。院是播儒家思想的地,也是儒士活的主要所。白鹿洞院地山五老峰南山谷中。其北 靠後屏山,其西倚左翼山,其南卓山。山中林木繁茂、郁郁。道溪凌雪峰,院,穿口,向流去。白鹿洞原唐代江州刺史李渤 居。李渤有一只白鹿,人呼其白鹿先生,其所居白鹿洞。唐末,避,不 少儒士此。南唐升元(937―9 42),此地始建置田,“山”。宋初院。宋太宗曾於太平二年(97 7)下诏,子印本“九”院。宋真宗在平五年(1002)下诏在院塑孔子及其弟子像。大中祥符元年(1008),部郎中琛,院增建十。生“常 十百人”。睢、石鼓、岳麓合全四大院。北宋末年,金兵南下,火天,白鹿洞院遭重破,以至“屋宇不存”。南宋,白鹿洞院的中得力於朱熹的苦心。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守,他接上,力主重白鹿洞院,取到宋孝宗 的及御,使院名大振。朱熹院制定有“白鹿洞”,“父子有,君臣有 ,夫有,幼有序,朋友有信。”定要“博之,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理以致其知,反躬以其”。“之,固在履,苟徒知而不 行,不”。於“行”,提出“修身”、“事”、“接物”三方面。朱熹 院注大的情,作他播和研理的重要基地,他在留有多的文及名。同在的有九、王守仁等著名者。南宋嘉定年(1208―1224), 院模一步大,形成一宏大的建群落。元代,白鹿洞院火所。直至明正元年(1436),翟溥福任南康知府,才始修。明弘治年(1488―1505),葵任江西提佥事,重修部分殿堂。明弘治十一年(1498)御史诠院收回田900。院得到恢和大。但好景不,明七年(1579),宰相居正院,白鹿洞院也在被之 列。院未,但征去田1000,後以充防。此後,潘志伊任南康知府 ,收回田百,“重堂庑,召集坐徒”,但也只能勉持。明末清初,院又一次 遭到破,直至清治十二年(1655),江西巡蔡士英前南康,院才得到重修,清核田 租,使院每年保有900余白的固定收入。此後院得以多次修,但於持 。 白鹿洞院存房,基本清道光年所修。存有殿、御、彝化堂等。殿西原祠,有碑廊存碑百余,其中有朱熹制院 及次修建文、名人法等。明紫霞道人的《白鹿洞歌》法珍品。院外有 亭、枕流等景。後山洞中有石鹿,明代正德年制。 >  山著名的院有濂溪院,系宋代著名哲家、教育家周敦於宋熙五年(1072)所 建,位於山北麓花峰下。此後院建,直至清末,封建社中南方一重要府。儒家佛家、院佛寺期存於山,它相互影,相互交融在必然之中。 >  自古以僧人中不乏者大。些人往往出身於知分子伍,他 不社的黑暗,深感仕途的,遁入空以求精神的寄托。些人往往兼通儒、佛、道三家,既能禅又能政。他深的佛教哲理同中文化相合,弘了佛法, 大大提高了佛教的社地位。南朝直至唐宋,山佛中的慧、慧永、智常、居讷等人,正是些人中的佼佼者。有更多的士人,自己未投身空,同僧人保持著密切 的系,把和僧、道交游一超逸雅。在南朝,民、周之、雷次宗、宗炳等士人慧、慧永有莫逆之交。元元年(402),慧邀集民、周之等者 居士聚,研如何生西方土世界,民撰《文》,123人共誓佛前, 托世投生西方世界。慧交厚,慧死後,著《慧法诔》以示 悼念。王羲之也崇尚佛教,自己的墅西域僧人磨多 ,是宗寺。在唐代,白居易也同佛系密切,,自己的文集寄存在林寺, 委托僧友代管在山的草堂。在宋代,李常卷藏寄存在山白石庵。修通寺住持居讷禅一如故,坐而道,成至交,居讷: >      方瞳如水衲披肩, 邂逅相逢然。 >      五百僧中得一士, 始知林下有。 >  三(洵及二子轼、)同居讷也有交往,相互以答。士人投身空和僧人保持密切的系,既的政治背景有,但更多的 一文化象。它反映佛教一文化自末年入以,已同中文化相合,已得到中“文化人”知分子的同。也正因同,更促了佛教在中的大展、在山的繁。 >  除佛教外,道教在山也有一定的影,著名的道,要首推南朝修建的寂 了。此外有祥符、先天、景德以及唐朝的白、福、太平等。的佛教寺院多集中在山西北麓,而道集中在南麓。佛、道家的是激烈的,但道家往 往於劣。清代文人李寂一幅,反映了: >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留一二奇峰,吾道友。 世好佛,得五千妙谛, 出我先。” >  自古以,名依名山,名山因名而更有名,二者相得益彰,在山又得到一次很好 的佐。 >  四、交往山同其它一些佛教名山一,也和外有著文化上的交 往。就佛教而言, 其影及朝、日本。唐元中(713―741),南岳下二世法嗣智常禅主法山 宗寺,新僧大茅和尚曾前求法,《景德》和《五元》均其。宋平中(998―1003),禅在山下、白鹿院南建寺,寺成不久,高 佛、像,以章皇後曾十八真求住山,因诏令高所金像供奉於此寺中,寺亦因此寺,寺所在之山亦。山在史上以慧在林寺弘念佛法 而享道,日本土宗中的一些信徒,至今追根溯源至山,尊林寺其 祖庭,不有僧前谒,展各佛教文化交流活。 >             七、亦禅亦教衡岳山 >  一、山川秀衡山,又名岣嵝山或虎山,以其俊秀名天下,被 “五岳秀 ”。它位於湖南衡山西。志在的岳麓山、石鼓山也衡山,所“回雁首,岳麓足”,“周回八百”。南俯瞰湘江,如泛舟江上,此,就“帆湘水, 衡山”,湘水山下,五折乃北去。魏源在《衡岳吟》中比五岳雄姿到:“山如行,岱山如坐,山如立,嵩山 如,惟南岳如,朱雀展翅垂大”。南岳山形似朱雀,加之缭山的移 ,72峰真像翱翔於太空的神一般。其正如:“西起岷峨接滇,走江越 。 南之山最尊,俯五控八桂。沅湘流迤逦,下注七洞庭”,“南干之 大 宗”。衡山花山。地近,年平均11.2℃,年平均降水量2000 多毫米,候暖。森林茂密,花草繁盛。由山麓眺,但群峰矗,出。有72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一密)、紫、石廪五峰最著名。 >  祝融峰,海拔1290米,衡山最高峰,相古代帝王三皇之一的祝融曾在此息奏,死 後葬於此地,故名。祝融峰之高衡山一。峰群山,位於中心“尊”位 置。因其山高大,故“草木瘦”,松低矮。峰有祝融殿,殿旁有望月台,有穴 雷池。相穴“每雨作,怒,自其穴而”。雷池古人雨的地方,旁有甘泉 流。峰下有洞、身崖、仙等景致。峰象千,“霭未澄”,“四 望渺然不知所”,如“大瀛海之”。月明星稀之,感受到“人朗魄巳皆 , 此地清光未低”的意境。至於日出,更令多少登山者之心魄。自古以,多少文人雅士之若鹜,在此留下美好的篇,摘段以共: >      祝融丈拔地起, 欲不。 >      山翁山不肯, 山醉眠山根底。 >      山童著不敢, 沉吟怕山翁嗔。 >      回抖下山去, 一月松清。 >      愈《祝融峰》, >      曾到祝融峰上, 步明月宿禅。 >      夜深一打窗雨, 雷在半山。 >      陶弼《祝融峰》 >      山於此, 袂不寒。 >      孤知人意, 茫茫去不。 >      朱熹《祝融峰》 >  紫峰,在南岳。其形嵯峨有似麾,因以名(一有“紫霞之,其形如 ”故名)。峰皆向祝融,如“拱揖”之,此峰面南。杜甫有述及:“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不朝,山 相望”。峰有泉、仙人池、翠麓、台、露台及天台等景。 相 露台系夏禹埋露之。峰有泉如素,“分映青林,直注山下”。朱熹在《紫峰》中吟道: >      能紫, 杳杳空中。 >      逼人清, 侍碧瞳。 >      我待高秋, 然御天。 >      前二彩, 乘予一。 >  芙蓉峰,在南岳北。峰有泉瀑布下灌田。相赤精子曾授於此,今留有台。 此峰景佳,《州》,衡山三峰秀,一紫,一石,一芙蓉。芙 蓉峰“最竦,非晴不”。 >  石廪峰,在岳西南。其峰峙,望如廪之形,故名。相此“”有二石, 示歉收,示收,所:“雨阖,年秋歉”。峰有真人丹台 等。相南朝民曾受指在此峰“仙方上”,因迷路不至,故 地“迷津”。有此:“新四雪,一天,上何 曾得,迷津路罕通”。 >  天柱峰,在南岳西北方向。其形如柱,因名。山峻,正所:“一柱通天火 ,拔起孤危。翠摩日月蟠三楚,影落元湘九疑”。 >  衡山不峰美,而且水也很美,不少流清泉奔突其。一一,使得南岳更加多姿而 迷人。有志,主要有3、9溪、25泉、9池。3,出自天柱峰下;, 出自紫峰下;洞真,出自紫峰、祝融峰南。9溪舜溪、禹溪、清溪、明溪、溪 、 渭溪、宏溪、溪、夕溪。25泉玉砂泉、泉、音泉、泉、甘泉、虎跑泉、夜 泉、得道泉、浴丹泉、普客泉、泉、金砂泉、白泉、卓泉、泉、洗泉、白泉、 雷 霆泉、安泉、泉、一酌泉等。九池仙人池、生池、浴丹池、法雨池、洗池、雷池、洗池等。 >  充足的雨量和江河溪流的,加之南面盆地的地形生的大量水不易散失,使72峰常 罩在漫之中。的移幻,南岳群峰蒙上一瑰而神秘的色彩。“衡山 ”成南岳的一大奇景。 >  二、子法苑衡山是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寺院遍布、名僧集 ,是千信徒朝拜的 地。史,祠宇寺有300余所,其中佛教寺庵有百余所。看,最早的寺 院建於代,多建於南朝、唐及五代,宋以後新建的寺院已不多。 >  建於代的寺院主要有法禅寺、善寺。法禅寺,位於岣嵝峰,和年(326―33 4)建,寺。隋大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移山下。五代楚殷更名金寺。宋太平 中,太宗“法寺”。“寺杉松,每至激,林若海”,: “茂 林深似海,古湛如”。寺旁有普客泉、道人亭。善寺,在善峰,建於和年,重理寺。相十八高僧禅之所。唐朝沙惠日所撰《十八高僧》,十八高僧指 ・惠思、梁・惠海、隋・智、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惠、善 、昙楷、本、颢、悟、道、智明。 >  建於南朝的寺院很多,其中有南台禅寺、福禅寺、方寺。南台禅寺,梁天中,高僧 海印喜其山秀地,庵而居。唐天初,希禅此地有石如台,乃居其上,授慧能南宗禅法,影甚,者日,寺亦成南方禅宗第一大道 ,亦禅宗曹洞、、法眼三家的祖庭。希墓尚在,所著《同契》刻石立於寺。 寺西有甘泉,注入寺,名之洗池。宋代石曼卿“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寺周 境佳,有吟道:“深南台寺 ,景象地最高。土洞上,人架 半崖牢。石千仞,松行遭。到此心生清外,峰看猿猱”。後 代重修,寺清光年所建。, 日本僧 六休,唐僧希四十二代。日本佛教曹洞宗追南台寺祖庭。上,南台寺同禅宗曹洞、、法眼三家的祖庭。福禅寺,在峰,被岳中禅第一。太初 中,法宗先者惠思和尚自大山此建立道,因修《法》、《般若》,故寺般若寺。唐代南宗禅奠基人之一禅也曾庵於此,七祖道。寺北有磨 台,相,曾在此以磨方式道一,使 之“然悟”。古木天、蔽地。墓在台後,有唐碑“最塔”四字, 裴休所。寺周景致多,有虎跑泉、祖庵、三生塔(慧思墓)、七塔、固塔、玄泰 塔、兜率等。景佳,有吟道:“峰高,排殿。有名千古寺,念十方僧。出松窗,苔粘石砌。正酬君切,此南能”。宋年被焚,修 ,模已不及前。寺有大雄殿、藏、堂、禅堂等建。寺石柱上有一:“福南山第一古”、“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除佛教殿堂之外,寺又有岳神殿 ,儒家神殿,寺兼儒、佛,可特色。福寺在南岳佛寺中占有重要地位。方寺,在 花峰,梁天初,僧希遁庵山上,南岳十八高僧惠海和尚的道。唐代,李白曾到此游,留有《方》:“寺睡 眼醒,此何最幽清。窗明月天 ,玉磬一。”描出山中古的幽深和。方寺之深衡山一。宋元中 ,山洪暴,移寺於峰下。明再修。寺有正殿和祖殿,有二祠,西有惠海和尚衲台、洗衲台,附近有石潭、沙潭、黑潭等景。峰寺,後倚密峰,前禹溪, 建於梁天年,高僧法磴,曾在此聚徒道。有、、亭、清照亭、松亭、音泉、泉,景佳,正如:“绀清占奇峰,迥在朱陵界,遍禅 林晚,禹溪斜日照丹”。 >  隋唐五代寺院很多,其中有上封禅寺、禅寺等。上封禅寺,位於祝融峰下,原古先天 ,隋炀帝始易寺。“其孤峭特迥,禽不能及”,下山如觞豆而已。因高寒, 故秋初已冰,盛夏亦服。木之高大者不六七尺,年松亦不盈丈。若稍,四 望千,使人心神怡。游人泳甚多。僧己:“猿共不到,我身欲浮 。四方皆碧落,正清秋。宇宙知何,夷流。西立久,白日神州。”寺 有穴、雷池、年堂、祝融基、青玉、白壁等。佛寺儒、道址共存。田有 此:“既金宇,何言青玉。供者,又此易仙官。”禅寺,在衡岳 ,即古容寺。相,夏禹建清冷以奉虞舜之像,唐武宗朝之,五代楚氏再建,改 寺,北宋政和中改神霄,後寺。寺有株禹柏,高大,“庭,一柏蔽之”。寺後甘泉上有亭。寺中 有柳宗元所撰陀和尚第二碑。也很多,摘一首:“故余禹,地僧家 。古松合,幽亭竹影斜。吟合,山定中。逐成,空客 路”。 >  此外,藏殿也佛教一地。因明太祖朱元璋大藏一部於此而得名。位於祥光峰下, 殿宏,周林木繁盛。附近林中 有三株“”:“金柳”、“理枝”、“同根生”。“藏殿之 秀”南岳四之一。 >  南岳是名僧荟萃之所,但影最大的推天台宗三祖慧思、南宗禅奠基人之一的 和土宗三祖承。 >  慧思(515―577),被追天台宗三祖。俗姓李,後魏南豫州汝郡武津(今河南上 蔡)人。15出家,“奉持守素,梵行清慎”。20受具足戒,“道志隆”,“幽 ,常坐,日惟一食,不受供”杜周旋迎送,每日法等,年之便千遍。 >  因《妙定》,始修禅。慧文禅聚徒百,法清,道俗高尚,乃往依 ,受正法。每天真完成僧人常,不怕苦,然不忘心修禅,於悟,法三昧,大乘法,一念明。後自己悟得的道理,教於、最等法,得到他的。 研 越久,越深。後游行各州,禅,其名四方,徒日盛。他以大小乘中的定慧 法,敷引喻推及其他。梁承三年(554),展到大山,在岳寺、邑寺《大品 般若》,信徒日。永定二年(558),於光城光寺完成金字本於函的 心 ,撰《立誓文》,述自己弘般若、度生的思想。光大二年(568)自大 山徒40余人入住南岳,倡心(修禅),地信徒莫不宗。主(帝)迎他到建 (今南京),住玄寺,《大品般若》。於南地崇重(理),禅,於是 定、慧,理,夜修禅,使禅法力於引智慧、究相。走所“因定 慧”的道之路。主尊他“大禅”,道俗仰。後又返南岳,授禅法。他平 ,“善人心,照冥伏,讷於言,方便行”,深得徒戴。平奉持大戒,衣 服只用棉布,寒以艾以避霜。人“自佛法流六百,惟斯南岳慈行可 ”。太初九年(577),山下到半山道,大集徒,日法,苦切,旋。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所改。撰有《法三昧法》2卷、《立誓文》、《自意 三 昧》1卷、《法安行》2卷、《大乘止法》2卷等。慧思的中心思想於《般 若》,但他更推崇《法》。《大品般若》只有到《法》才,於他 的弟子智後立以《法》中心的天台宗,生了定性的影,故後被推天台宗的三祖。 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新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 威等人。慧思在南岳的主要道是般若寺,即後“岳中禅第一”的福寺,另外多地 方也留有他的。例如,天柱禅寺下有慧思二生塔,善寺也曾是慧思禅之所,高台禅院,相原有500和尚居住,慧思至,:“山主即至,我避之”,遂徙他所, 石上留痕。些都可慧思在此地影之大。 >  (677―744),南宗禅奠基人之一。俗姓杜,金州安康人。15往州玉泉寺,依弘景 律出家。後往曹溪谒六祖慧能,侍左右15年,得其法。唐先天二年(713)前往衡岳居 般若寺,弘禅法。元中有沙道一,在寺附近常坐禅,知是法,前往道:“ 大德坐禅什?”答:“作佛。”乃取一,在庵前石上磨。道一:“磨作什? ”答:“磨作。”道一:“磨能成? ”答:“磨既不能成,坐禅得作佛 ?”道一:“那如何作才是呢?”答:“如牛,若不行,打呢,是打牛?”道 一有回答,他:“你是坐禅呢,是坐佛?若坐禅,而禅非坐;若 坐佛,佛非定相。禅要道,不有所取。如若坐佛,即是佛,若著坐相,明未明其理。”道一後,豁然契,此成的得意弟子。在用以道一的 一番,的是禅宗的基本思想,即,佛不由坐而得悟,成佛的根本在於自心,自心等同佛性,提倡主悟。居般若寺30年,弘南宗教作出重要。其入室弟子6 人,他:“汝等六人同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常浩); 一人得吾眼,善盼(智);一人得吾耳,善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神照); 一人得吾舌,善(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可道一得其心印。“ 心 ”是高的,“一切法皆心生”。天三年(744)於衡山,春秋68,僧 48。道一其建塔於峰。後谥大慧禅,塔最。 >  承(712―802),被尊土宗三祖。四川竹人。始於成都唐公,次川诜公,年24 到州玉泉山依惠真出家。遵居南岳教,其化者。後衡山,到通相 律,又到州向慧日求教。慧日他不可超然善,依《量》修念佛三昧,以生。自此息,修土。天元年(742)衡山。“以持名正行,以布施持戒助行,以念法之途巷、刻之溪谷”。自於陀峰石之下,人施之以食食 ,不施之食物食土泥草木。“羸形垢面,躬薪樵”,天子,征之不去,自律甚。 後 在居起“精”,陀寺。寺安置像,精苦修道。元十八年(802)七月於寺 ,年九十一,葬於寺之南。柳宗元曾他制碑文,即《陀和尚碑》,立石寺之右。代 宗尊他,其居般舟道。下最著名者法照。 >  希(700―790),南宗禅承上下重要代表人物。俗姓,端州高要(今省高要)人 。元十六年(728)受具戒。初慧能(南宗禅立者),慧能逝世後,受命,往陵清 山事行思(慧能弟子)。行思弟子多,但最中意的是希,曾:“角多,一麟 足矣”,予他很高。在行思得法後,於唐天初年(742)。往南岳南台寺。寺之 有石如台,乃庵其上,仰之,石和尚。希在此授南宗禅法。南岳的禅 、固、瓒等人都很推崇他,自己的下:“彼石真子吼,必能使汝眼清。” 由是影更大,者日。南台寺成南方禅宗一大道。希殁,建塔於山,唐德宗谥“大”。大中初年,宰相裴休《禅相塔碑》於其旁,行遒。所著 《同契》、《草庵歌》由善刻石立於寺。其弟子有惟俨、道悟、天然等21人,後 演化成曹洞、、法眼三家。故南台寺也是三家的真正祖庭。 >  道一(709―788),唐代著名禅。州什邡(四川什邡)人,俗姓,後人尊祖 。幼 依州唐和尚落,受具於渝州律。唐元中(735),禅定於衡岳山中,居於般若寺的禅他不凡,遂借“磨作”之以理,使他豁然悟。此在衡岳事 10年,得其心印。衡岳,先後到建佛、川、南康公山堂法,建禅林。 大中(766―779)居陵(江西)元寺。四方者,集座下。其入室弟子139人, 各一方宗主,化布於天下。道一在洪州宗旨,被洪州宗。六祖慧能所禅 宗至此而大盛。其言行,後人有《祖道一禅》、《祖道一禅》各1卷。 唐元四年(788)二月殁,谥大寂禅,塔曰大。 >  法照,唐代土宗著名法。考南梁州(治今西中)人。游於南方,永泰中(765― 766) 到衡山事承,受土法。大二年(767)止衡山峰寺。四年(769)又於湖寺入般舟 道,布五念佛法。同年南岳衡山北上,次年至五台山,弘念佛往生法,建竹林寺 念佛三昧道,後赴安住敬寺土院,布五念佛法,在影很大。唐代宗感其化之盛,遂迎入禁中,教人念佛,尊,世五法。著有《土 五念佛行》3卷、《土五念佛略法事》1卷。 >  法澄(723―801),俗姓郭。居衡山峰寺,,故理得其深。平“行峻特,器 宇弘大”,有受律者,示之以尊整;有求道者,示之以高通。前受教者上自元臣老,下至“髫童”,凡度者5人。律己甚,“冬不燠裘,不食”,世之表。推人,其首,诏求教宗,冠其位。乾元元年(758),唐宗命五岳 推高僧,南岳首推法澄。凡莅事50年,弟子3千余人,其中著名的有 诠、、振、 巽、素等人。所居峰寺,後倚密峰,前禹溪,西有大禹。初建於梁天中。法澄在此聚徒 道,直至化。柳宗元他撰有《南岳峰寺和尚碑》及《南岳 峰和尚塔》 。 >  日悟(735―804),俗姓,零陵人。13出家,22受具戒。津大。津大在衡山始 修起律教,由其而出者,得正法。日悟得其道,接其地位,浮者宗。後以 由定慧必用毗尼之室宇,遂於林恩大。以去凡即,必以三昧之道,遂服勤於紫霄大。得道後而教。度比丘,每年凡千人,37年不。唐 宗制天下名山,置大德7人,日悟即其中一人。曾於崇起精,凡南方念佛三昧 者,多由此出,被般舟台。逝後,唐元和三年( 808),其弟子景秀之立碑,柳宗元他撰了碑文。 >  惠(733―797),俗姓,潭州(治今沙)人。天十一年(752)出家,大十一年(77 6)登大律。曾峻、侃以究戒律,又秀、昱以通教。德二年(764),立大明寺於衡山,诏居寺僧21人,以惠首。後衡山立“毗尼藏”,诏律僧7人,惠 在中。平律己甚,辄皆依教戒,者。後人他的是“得若,居尊 若卑。晦而光,介而大,灏灏焉以加也。”其弟子有信、道嵩、染(尼)等。其塔在祝 融峰西址下,碑在塔。碑文柳宗元所撰。 >  玄泰,五代南岳高僧。因不衣,泰布。居衡山紫峰,其寺七台。豁如 自 ,不收徒。深於禅理,善著文,若有神。山民木山,境害重。玄泰此,作《畲山》加以阻。相有的句子:“由道今年不多,明年斫坡。 家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此文流,楚王殷到後令衡州太守此山民 陋加以制止。佛教於生境的保由此可一斑。 >  三、三教鼎之文化名山早在古代,衡山已被抹上厚的文化色彩 。相帝定五岳,衡山南岳。有多於帝、炎帝的。夏禹水岷山之至衡山, 在岣嵝峰得金玉牒治水之,後人立有神禹碑以示念。周武王受命辨九州之,正 南州,其山衡。《・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雨,怪物,皆 曰神。”清代以前的代治者每年都有祭山神的活,南岳衡山享祭之山。存的南岳大,即唐武德年高祖李遣人修建的山祠,後代修建,至清光八年(1882)形 成在 的模。它是湖南最大的古建,位於衡山下,坐北向南。有正殿、、御、亭等。占地九八千五百平方米。整建群布局,宏。正殿中的72根大柱(象 征南岳72峰),由石成,柱有精美的雕刻。大殿四周的石上,有144白玉浮雕 ,表的是《水注》中的典故。史,通向岳的道路亘十,“ 道皆合抱松桂相,蔽日,人行空翠中,而秋香十,其一七千株”。岳 正所“千杉翠,瓦生”。 >  衡山是知分子游、、休憩和居的好去。唐代的愈、柳宗元都在此逗 留,李白、杜甫、王、禹、子昂、物、、王勃、宋之、九等人都。宋代修、朱熹、木式等 都在此游和生活。他山川所陶醉,留下多 人的篇章。李白衡山是“江南之仙山”,具有“之英”。王在《方尊南岳》中描道:“山天中半天上,洞穿 江底出江南。瀑布松杉常雨,夕翠忽成岚。”愈在《谒南 >  岳遂宿岳寺 》中道:“藏半腹,有能。我正值秋雨,晦昧清。心默若有,非正直能感通。臾 峰出,仰突兀青空。紫延接天柱,石廪堆祝融。森然魄下拜,松柏 一空。”衡山,此被佳。後人念他,在衡山城西高台上建 ,其。山川,似乎可以予人以之。多文人士都看中地,在此和研。於的著名院有邺侯院、石鼓院、胡安院、周廉溪 院、胡铨院、南院、甘泉院、白沙院、廓院、集院、文昌院等。邺侯院即南岳院,最先系唐朝宰相李泌子李繁念其父曾在此居而建,位於集峰 下。相李泌、九曾在此道。石鼓院位 於回雁峰下,初建於唐朝,宋代重建,景 年宋真宗田,睢、岳麓、 白鹿合四大院。多著名的者在此留下他的足。周廉溪院的周敦(101 7―1073)系北宋著名哲家,其後世影很大。胡安院的胡安(1074―1 138)系南宋著名家,他的《春秋》明初被定科取士的教科。胡铨院的胡 铨(1102―1180)系南宋者。南院的木式(1133―1180)也是南宋著名者,和朱熹 、祖名,“南三”。建甘泉院的是明代著名者湛若水(1466―1560), 王明友。以其相白沙院的章也是明代著名者。建廓院的守益(149 1―1562),初於石鼓院,者甚。衡山也是儒延播鼎盛之地。 >  不如此,衡山被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甚至早於佛教在此播,但基本上也是始 於,展於南朝,盛於唐。於的道有十之多。其中有,建於代的衡岳、元、洞、招仙、九真;建 於南朝的中、北帝院、九仙、西台、西;建於唐朝的紫院、、田真院、 真、洞、紫等。存的水洞古朱陵洞,朱陵大帝所居,道教36洞天福 地,此第三。洞在紫峰下,上有谷地,下壁,中有水池。水自谷口奔而下, 形成瀑布,甚。居正“疑瀛海翻浪,莫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 水晶五”,及田“洞千尺流,玉碎珠冷秋”即 此。“水洞之奇”也衡山一。衡山自古流多道 教修成仙的,它蒙上一神秘的色彩。 >  全范看,佛、道都盛行於唐代,但因李唐王朝尊李耳祖,道教更推崇,故道 教的展具更有利的件。而事上道教在此的影不及佛教。唐末道士杜光庭所作 《代崇道》,道士共15000余人,不及僧人二十分之一。衡岳有的寺看,道 教的、不及佛教寺庵的三分之一。一些寺原道改建而成。如柚峰西北的西台,相 最早周穆王所建,代改太初,後改寺。又如光天,系道教二十二光天福地 ,天中改寺,即上封寺。西有青玉福地,佛教改名行道。峰寺建於五代天福年,其西北有王母殿基,下有石刻真人像 ,原系道教。一定角度上可看出此地佛道退之。在衡岳,佛道的分布大是: 道教 多集中在山之北,而佛教寺院多集中在山之中、西部。也有佛、道共於一地的,如《南岳集》:吐巾子二峰 “北有仰天台神尼寺基,亦有庵宇,僧道居之”。白峰“上有庵宇,僧道居之”。 >  儒、、道三家都在衡岳蓬勃展,它在斗中相互影、相互透,作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佛教作外文化,要在中土地上扎下根,就必中的情,向中的文化靠。佛教者在自不自地行著工作。魏期,佛教者 多用老玄思想解佛教教,以迎合上社的需要。南北朝期,南岳高僧慧思在此基上,吸收了中道教的神仙方思想。例如在他的《誓文》中曾“成就五通 神仙”以期生。至於後立的禅宗,完全是佛教中化的物了。“子的主思想和精神自由的著追求、玄家的得意忘言理以及放、任自然、蔑法 的性格”,以及儒家“人皆可以舜的性善”都禅宗的形成生了重大的影。南岳 高僧南宗禅的立及其在南岳的播作出了自己的。 >  在道教佛教生影的同,佛教道教也同生著重要的影。南北朝期,道教 著作中有多宣神仙生的思想,而到隋唐期向唯心主哲理的研究,同佛教理 的透不系。唐代曾在南岳活,南岳道教生重要影的道教大司承祯倡 五戒、八戒、十戒。些戒律是在吸取了佛教有戒律的基上制定出的。至於他提出修主要在於修心,修心在於主,以及“坐忘”、“生慧”等主,然源於佛教的 “三”。 >  在三教混同中,知分子起了重要的作用,多高僧和道士本身就是儒士出身。他的加 入,抬高了佛、道教的地位,也提高了佛、道教的水平。改造後的佛教,也更加引起知分子的青睐和注。也就是在情下,知分子自不自地佛教文化、道家引 儒中。北宋,在衡山有很大影的哲家周敦就是典型。他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都很大。他承《易》和部分道教思想,提出“宇宙成”。而他的到道德最高境界通“主、欲”的思想自佛教。衡山白沙院的南章,他主修“主坐”的思想接近佛教禅的了。 >  三教混同,特是佛、道的混同也反映在人佛道的看法上,往往界限不分明。例如 《南岳集》有一件事,唐永 元年(805),南海眉娘,慧,“工巧比”,能在一丈上法7卷, 字如小米粒,而分明。又善作,其中有10洲3台殿 麟之像,而幢捧的童子不下千。唐宗,度她道姑,逍,敕居南岳魏。眉娘在上的是佛教的法 ,度她尼姑才是。可在宗的概念中,佛道已有不 分了,的例子在民有很多。 >  三教共同成了中的文化。三教融合成衡岳的文化特色。 >  四、文化交流 >  衡山的系,主要是新的系。禅在山中弘南宗禅法,其下有新 弟子本如禅和玄晟禅法席,但他成後是否,不得而知。如前所述,早在禅之前,天台宗三祖慧思下已有新僧玄光法承其法,第一次杷法三昧海 。玄光 在南岳山寺祖堂中,曾28人真影,玄光即其一,天台山清寺祖堂亦然。足其影之大。 >           八、音道普陀山 >  一、石林水府神仙地普陀山在淅江省普陀境,是杭州外舟山群 中的一小。普陀 山原梅岑,以代梅福在此修丹而得名。山上小白,所以也叫小白山。普陀山南一更小的,峙海中,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普陀洛伽山。 全呈形,南北最距8.6公,西最3.5公,面12.76平方公。 >  普陀洛伽山是全山的,中又分多山、峰、岑、、洞、沙、阝、、、泉、潭、井、池、境,山水秀,洞石斗奇, 片海天土 添了多妙趣,是一真正的石林水府神仙地。 >  上之山,十余座,它是:峰山、佛山、雪浪山、屏山、台山、青鼓山、茶 山、伏山、天竺山、梵山、南山、音眺山、毛跳山、短山、喇叭咀山等。山中,最高的是佛山,此山又菩,海拔291.3米。平,20余,有石亭,供石佛一尊。民建塔於此,行船指南。站在山上,可以俯瞰光熙、妙等峰,累累 如杯瓢覆於山上。也是看日出的最好地方,有:“傍日升,祥照眼。眸 千,心空。色相定,光芒射通。扶桑疑可接,好趁一帆。”句把日 海波中起的美景以及此刻人的感受都出了。佛山的右是雪浪山,也作大 小雪浪,山上多突出白石,在山映下,如冬天之雪,如大海之浪,故名。佛山之左是屏山,法雨寺之主山。山中林木青碧,白葩丹蕊,四放,又因此山在寺 列如屏,是以之“屏”。佛山之後是茶山,山中多溪,茶,僧於雨前采摘加 工,可治肺、血痢,故有“神茶”之。山中又多山茶花,高丈,每逢冬春交 ,丹葩被谷,若珊瑚林,可茶山之名,取“神茶”“茶花”二。 >  普陀山的山不能大上的山同日而,峰也只是相於“山”而言。全共有十八峰。峰或以形特、或以神而命名。前者如光照峰,在佛山左,峰石秀,形似石 花,又似石屋,故有曰:“玉孤峰,花”,“天排玉路,向 林特借技。看到彤消欲,上方不琉璃 ”;踞峰,在天上,奇石蹲踞如,雄特可畏;翔峰,在朝,峰形如凰翱 翔舞蹈;象王峰,在雪浪山後,崇逶迤,迭起三峰,如群象奔;鹫峰,在普寺後,寺之主山,三石嵯峨立,峰高二丈,昂尖喙,如定;摩峰,在鹫峰 右,大石矗峙,高十余丈,首背,望如人荷物而立,面西行;仙峰,在梅岑峰右,石拔,崖巨壁,展列如屏,冥蒙杳霭,恍若鸾 骖游。後者如墩峰,峰似塔,有台三重,古烽火台址;丹峰,在 上,相有道士於此丹;梅岑峰,在摩峰右,南山最高,林深石秀,相代梅福曾在此修;正趣峰,在梵山之右,峰上白石磷磷,如嵌珠璧,此地音大士法道 ,音菩又名正趣菩,故借此名峰;雨峰,在正趣峰右,相音菩菩法,天降曼陀花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普陀山增添了不少神奇幻 的色彩。 >  山、峰、之上,往往怪石嶙峋,千姿百,鬼斧神工 , 造化之能。般之石,此地之,十五。青鼓山西有白石,玲珑似玉,它山 石,“八仙”;金窟西有石,巫山相,高十余丈,下削上突,刻玲珑,如雕 镂枕香木,中有一石,嵌於峰之,之欲,外之若合,奇巧,因名“ 玲珑”;梅岑山腰有石,高三十丈,石上路如浪,睨之欲,故名“石浪”;西天 之北,有石而峻,或凌空孤峙,或差排突,循行,隔,名“通境”;鹫 峰之西,有石三四十丈,高二十丈,自南而北,蜿蜒夭,俯首欲降於北海,名“” 。此外有雪浪山後之“”、音峰後之“佛手”、朝洞之“象”等 等,都富形象,有特色。 >  普陀山的洞也是一大景,些洞幽奇,很形 ,其名又往往佛教有,如潮音洞、善女洞、法洞、朝洞、摩尼洞、金洞 、塔洞、音洞、台洞、梵音洞、洛迦洞、古佛洞、勒洞等即是。其中,潮音洞在普寺左的之麓,石沙中隆起,大一方,面如犬牙利密布,不可容足, 崖至洞,高丈,洞有穴如天窗,海潮日夜拍,遇,若雷,吞吐倏忽,怪,者眩目震耳,魂魄散。宋元,缁素多於此叩求音大士身。洞旁有“身崖” 。善女洞,在潮音洞之右,也是中音神通之地。有罅,峻峭蹙,深不可 ,外有石壁,珠泉滴,名“菩泉”,僧俗常取泉水眼疾。法洞在、天 下。洞穴多十,由多方形巨石相互架而成,有的洞如嵌空刻露,伛行可;有的洞如室,中供佛像;有的洞上下窄,清泉出,注而成池。在普陀山多洞壑中, 惟此洞最平,古的茅蓬多。梵音洞,在青鼓,潮音洞南相峙,洞口峭壁危峻,高三四十丈,陡劈崖如,崖前丈,架石建台,台下有石曲通海,潮水激 ,者竦栗。凡谒 洞者 ,先至崖,纡回磴而下,二三百,至於台上,然後面崖拜,求大士身。“梵 音洞”由康熙帝於三十八年(1699)御。康熙五十五年,滇甘璧施委法雨寺住持性在台上再架一,上奉菩像,下供人拜。雍正九年帑重建。 >  洞之外,有沙,同令人叫。著名的沙有四。是金沙、千步沙、塔前沙和沙 。塔前沙早被海浪淘,如今只剩下若刻若镂的了。沙一沙聚集而成的沙丘, 高丈余,上面古木怪,森馥郁。如今令人留忘返的是其它沙。其一是 金沙,位於西,沙地,,在光照耀下,如金,美了,僧俗指此佛中所的“金沙布地”。千步沙,起自,迄於法雨寺,亦,沙色如金,不沾,、平坦、柔,象一幅金色的地,有“如金色如苔”之,海潮拍岸,如瀑,去如曳,遇大激,尤 如雷雪,眩目震耳,倏忽,不可名。游人多在此海浴嬉。古人有:“千步堪留月,祥光散碧霞。看布金地,近泛浪成花。水絮,波雷。慈航如可渡 , 此夜乘搓。”“把珠沙布得成,佛步此中行。卷浪影千白,就潮痕一片清。不管晴雷吼,才交子丑日光生。想土, 地金不。”首不描了沙之形、潮之,而且了它美妙的神色彩,突出了僧人的著追求。借以言志,大概在僧在俗都是一的。 >  城有城,寺有山,普陀山有的是天,如南天、天、西天者是。南天位於 南山上,清康熙(1662―1722),由普寺住持通旭正式名。南天孤入海,正南有小石本相通,似,故。上有梵,又有音大士。入有巨石矗立, 清兵理名“海山大”四字於其上,。天有二,一在光熙峰右,高丈 ;一在虎,即法化洞,其上突起如,仰看不高,俯瞰壑深杳。西天在金窟西,峙的石容一人伛偻而,危石亘其上,曰“西天法界”,左右石上分刻“振衣濯足”、“同智”。此墨矩、彩拱檐,不是巨石突兀 ,相峙而於“”而已,但三天名立,普陀山便俨然一海天了。 >  二、音大士法普陀山原叫“梅岑山”,因梅福於此修而得名。梅福字子真,西 春人。少於安求,明《尚》、《春秋・彀梁》等。後回述,南 昌 尉,不久官家居。成帝、哀帝之世(前32―前1)曾次上言事。迨王莽政,於是妻、 而赴九江入仙道,後又曾在稽改名姓市卒。其居普陀山在此後。梅福之 後,又有葛洪,也曾在此寄。洪字稚川,自抱子,世句容(今江句容)人。 成帝和(326―334)初,散常侍,大著作,固不就。交趾出丹砂,乃求句漏令。 述路州,剌史岳挽留,又不,而止於浮 山丹,丹成解。著百卷,其中的《抱子》分外篇,述白之事。又有《神仙 》、《集》及文等。《普陀洛伽新志》其寄事,不知何,亦不明。看,普陀山在、道家的洞天福地,佛教尚系。 >  普陀山佛教,最形成中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音信仰道,那是唐、宋 的事情了。佛,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法力不可思的菩,於去量劫中已成佛,正法明如。但他具有大悲力,使生得安,故又重新作菩,充 阿陀佛的侍之一,佐其教化生,“於怖畏之能施畏”,“苦生只要一心 念菩之名”,是菩即而救助,使其去危解厄。多佛中都有於世音菩的,如《法》、《》、《量》、《音三昧》、《大悲心持 》、《悲》、《世音菩授》等等。著如此典的成文,有世音的崇拜和信仰也被逐介到中。文,在北方首先崇拜和信仰世音的人是西 王沮渠蒙,《法》,鸠摩什所《妙法花》中的“普品”曾 行於河西一,原因是河西王沮渠蒙命正法,兼有疾患,在此弘法的中印僧人昙摩忏即:“世音此土有”,乃命念,病苦即除,因此一品流部外,是《音》。在南方,至肖梁音信仰也已形成,史梁武帝曾修音忏法,救後妃死巨蟒。可 ,世音崇拜和信仰早於十六期便已在中流行起,但的信仰尚的道。 >  隋唐代是中佛教展的鼎盛期,,世音信仰也有了新的展。唐人避唐太宗 ,把世音音。至晚唐。普陀山史揭了它的新篇章。,大中年 (847―895),有梵僧至普陀山潮音洞前焚十指,得音大士身法,授以七色石。 是有文字的有普陀山佛教的最早。 >  五代後梁明二年(916,《佛祖》作“唐大中十年”),日本 僧人慧锷五台山,得音菩像,回供,道 四明出海放,舟普陀山,礁不能,锷及同行人望潮音洞而曰:“若尊像於海 未熟,留此山。”完,舟即浮,慧 锷於是以音像安置於洞氏家,氏最後宅建音院,俗“不肯去音院”。鄞 人此,迎像郡城置元寺供。未,有名僧以嘉木至元寺仿此像而刻之,月而新像成,僧亦不知去向。後,此新像被供奉於原不肯去音院。古往今,僧俗皆以日僧 慧锷建音院普陀山音信仰道的肇始。不言而喻,不肯去音院即此一道的第一所寺院。 >  宋元三年(1080),王舜封奉诏使三(今朝),途遇,舟。有金色光 月相,珠粲然,自普陀山潮音洞升起,舟安然行。事,奏此瑞於朝廷, 宋神宗於是寺曰“陀”。陀是“普陀”、“陀”的音。按陀洛伽山又光明山、海山、小花山、是佛中所的音菩居住、法,位於印度南之海上,或 山在“洋”,善童子曾“於洋紫竹林世音”。宋神宗所“陀”寺疑是 采自陀洛伽山的。後,陀又演成“普陀”,梅岑山之名於被“普陀山”所取 代。自此之後,海如朝、日本、扶桑、阿黎、占城等百的雄商巨舶往往 由此取道放洋;凡遇波、寇,便望山命,而於安。於是,普陀山音菩的“ ”越越,越越神,普陀山作音信仰的道也便如此般地形成了。值得注意的是,一道的形成不中僧俗有,而且也上的僧俗有。角度看 ,普陀山音道不具有泛的群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性。它的形成,是和唐、宋 >  海上交通的、易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有著密切不可分的系。 >  三、海桑田法事普陀山的佛教事活包括三方面,即寺院的 建沿革、高僧大德的弘法修持和宗派的演。 >  在普陀山音信仰道形成的程中,全各地的高僧慕名投,寺院、庵、蓬也因 此次增加。至元代,上至少已有陀寺、潮音洞、善洞、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多佛事活所。明清代相建寺院,至清末已有3大寺88庵堂和128茅蓬。其中 的3大寺普禅寺、法雨寺和慧寺。3大寺是全佛事活的中心,因而也就成了普陀 山佛教的主干和代表。 >  普寺,亦名前寺,在白南、鹫峰麓。一山供奉音大士的主。名代有不 同,後梁不肯去音院。宋元三年(1080)神宗名陀寺。元年(1131),真歇 清了禅在此庵,名曰海岸孤禅林。宋宗嘉定七年(1214),住持僧德韶朝廷 缗建大殿,御“通殿”。元代尤隆。明洪武十九年(1386),信公和 徙上居民、焚殿宇,迎音像供於郡心寺,奏改心寺陀寺。正德十年(151 5) ,僧淡募入。嘉靖三十二年(1553),再次徙。隆六年(1572),山西五台山 僧真松入修殿宇。三十年(1602),神宗帑金千造藏殿。三十三年,寺址至山麓 (即今址),又帑金重建通等殿,改辰向丙向,寺曰“永普陀禅寺”,敕准 每年度僧一人。清康熙四年(1665),葡萄牙侵略者至劫掠。至十年,第三次徙上居民 ,殿宇一如洪武。二十三年,弛海禁,治,佛法再次,僧照任住持,始重建寺宇。後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和雍正九年(1731)的三次帑金大修,於奠定了後 的寺院模。殿堂巍峨,佛像,寺宇二百余。康熙帝於三十八年重修後二,曰 “普群”,曰“普禅寺”。在重修中,定海兵大、理、僧潮音也都出了大力 。寺面深60丈,80丈。寺有3,即中山,山和西山。殿宇有天王殿、大 通殿、藏殿、景命殿、伽殿、祖殿、佛殿、白衣殿、殿、帝殿。寺有堂17 、12、4、亭1、寮1。寺外原又有下院5,即本山下院、定海下院、波下院、松江下院、台州下院。 >  法雨寺,亦名後寺,在白左、光熙峰下。明八年(1580)由僧大智真融茅庵, 名海潮庵。二十二年由郡守安江改名海潮寺。二十六年於火。二十七年藏。三十三年增建殿宇,次年“海寺”,再藏。四十年於火,旋建。崇祯十六年(1643),大殿又。清治三年(1646),於殿址建小殿5。供奉音大士。小殿前 建伽小殿5,康熙八年(1669),海寇寺。十年,水提督建殿5。是年徙上 居民,殿宇如普寺。弛海禁後,寺院之。二十六年,住持庵先後建藏、禅堂、三堂、三生堂、官、印寮。二十八年,朝廷帑金增建,三十二年建成通殿 ,供奉音菩;又建成大雄殿,供佛。三十八年和雍正九年(1731)次帑金, 修建。此前,康熙帝於帑同御“天花法雨”、“法雨禅寺”等之。由是殿堂整完美,普寺同耀海山。同治(1862―1874)和光(1875―1908)曾行大模的修葺。整寺院成正方形,深62.5丈, ,面69丈,左右有山,寺宇有7殿(天王 殿、大通殿、珠音殿、大雄殿、伏魔殿、准提殿、伽, 殿)、13堂、4、10 等,百,今尚存245。去曾有6座 下院,名道下院、定海下院、波下院、杭州下院、州下院、上海下院。 >  慧寺,又名佛山寺,在白右。有亭,供石佛。明初,僧慧在此茅。慧 庵,曰“月含空”。康熙八年(1669)僧普明重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宗僧 能立志,建通、玉皇二殿和大悲、,庵寺。嘉三年(1798)安,元年(1851),始行戒,光三十三年(1907),住持文大土木行建,遂成巨,一切制普、雨法寺相同,是普陀山的第三大寺院。全寺有4殿(大雄殿、天王殿、地藏殿、雷祖殿)、7堂、6、2等。去曾有一座下院,名道下院。 >  除三大寺之外,山上的主要庵堂尚有18,如妙峰庵、朝洞、岑庵、庵, 生庵、大乘庵、常庵、泉庵、逸庵、庵、息庵、伴庵、澄心庵、常明庵、三庵、麟堂、洪筏堂、文昌等等。三大寺和多的庵堂、茅蓬散布於普陀山各,“ 山 曲皆藏寺,路欲又遇僧。”普陀山的成了名符其的佛土了。 >  《普陀洛迦新志》:“非有大德之住持,奚副高山之仰止?”事正是如此,普陀山所以能展成中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多名僧大德在此衰起蔽,不劬,虔 弘法,甘自清苦的努力和精神是分不的。而但凡得上是名僧大德的僧人,又往往是三大寺的住持。截止於《普陀洛迦新志》撰成,普寺法雨寺的住持分55任和19任。 >  普寺的55任住持是:日僧慧锷(五代僧)、真歇清了、自得慧、德韶、大川普 、窗嗣清(以上宋代僧)、王介禅、日、如智、 洲永、一山、如律、孚中信、古鼎祖、大千慧照(以上元代僧)、大基行丕、祖芳道 、淡、普道、本空、瑕明通、真松、一乘真表、峰真宰、寂庵如迥、普光 真遇、奇峰真才、吾如、三藏真、容如、昱光如曜、朗性珠、文玉寂美(以上 明代僧)、介照中、道衡普周、公音 通亮、通元照、潮音通旭、古心明志、自修明果、堂心明、震六源法、中源正、钅堂德、源善、中、承德、融通 能、月中桂、昆能、定智果、慧源嗣诜、方 方土悟、量、了余(以上清代僧) 。 >  法雨寺19任住持是:大智真融、天然如、如光、寂住、文元秀(以上明代僧),明如 德、明益普容、庵性、玉峰空、洞空明、火工空焱、道空、法明智、慧、超恩、海南性、立山、化福悟、如德月( 以上清代僧)。 >  除二大寺住持之外,又有多的本山出家、十方寄住的名僧大德。他或弘法,或建, 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建座佛教名山奉一虔之心。 >  就大寺的多住持而言,其中主要的又有以下名:普寺有宋之真歇清了禅、元 之孚中信、清之潮音通旭。真歇俗性雍,蜀人,年十一依果寺俊僧受,17《 》得度,具戒,玄解,但以“言未究竟”,所以蜀三到沔,投 丹霞淳和尚下禅。後又北游五台,至汴京,最後南抵徽(今江州附近),谒 祖照禅。元年(1131)浮海至普陀山庵於山椒,自此禅林英秀多依之。就在,朝廷 其之,寺院“易律禅”。後,真歇先後主持清寺、雪峰寺、育王寺、翔寺、寺、寺。“五承紫泥之诏”,“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30余人。著有《》 2集。寂後建塔於普陀山畏石旁。真歇普陀山禅宗的祖。孚中俗姓姜,明州奉化人。 15 家投法院僧子思,童子役,不久被度僧,受具戒於鄞五台寺,又延半, 三十乘之旨,後以教相繁多、浩如海,欲之必自困,於是往天童山景德禅寺竺西坦公,大玄旨,因於寺就那。坦,命司藏。泰定三年(1326)奉宣政院住 (四)明之音寺。天二年(1329)往普陀,14年。其不以位望之高而盛, 始自持一乞食於楚。南王、宣王或迎至府中道,或遣使送衣物,示法要。 曾以姑奇石造多塔上三普陀,是後之太子塔。驸都尉高王、承相撒敦 其德行上奏於朝,皇帝乃曰慧妙悟智宏教禅。又金衤 袈裟等。後主金陵翔寺教,明太祖幸法。孚中每天持默《法》7卷 ,四不。卒後分起塔於金陵牛首山和天童山,著有《五》。潮音俗姓俞,祖 藉新安,生於松江亭。初於普陀山旃檀林剃染,於白慧受具戒。後遍海名席,侍堂、寒泉二宿。悉入堂,不。受天台年老宿之,法於慈 >  奚谷峰寺、姚江寺。康熙二十九年,清祖南巡, 千重 修普陀佛殿,定海兵理音普寺住持,主之事。凡所,必使之能固垂久。前後10年,使普寺百俱,“近八十余年之陋,四十二祖之芳猷,德望,然中。”潮音崇尚曹溪禅法,主“人致意,世情是菩提”,反“ 多 游族姓,修竽牍,求名”的“狂禅”,此“大法之”的根源。普陀自山後 ,或禅或律,,甚而縻爵披紫,梵行益弛。至潮音住持之後,又易律禅,於是玄大振,法重朗。件事其高足堂心明的鼎力佐是分不的。康熙三十七年, 潮音入寂,年50,建塔於普陀息院外,又有衣塔在普塔後。著有《》、《》、《普陀列祖》、《百老祖宗》等。潮音之後,他的法子法相普寺的 六任住持,可其法之久,名、地位之著。 >  法雨寺的住持大德中,也有三代表,一明初庵的大智,二是清初的庵,三是清末 的立山。大智楚之麻城人,15投本邑定慧寺出家,年後至建康牛首山,嘉靖二十七年 (1548),居燕京崇寺,月後在山受具戒。然後住五台山5年,住伏牛山3年。三十 六年楚,住寺,一年後入蜀至峨眉山,住12年。二年(1574)移住蜀北金庵 ,八年渡海至普陀光熙峰下茅,曰海潮庵,逐建立殿宇,是法雨寺之始。不久,郡 守改庵寺。值禅教中衰,大智以持戒精知名,、憨山、紫柏宿於。二十年(1592)入寂,年69。建塔於寺西雪浪山之麓。有弟子性、如,亦住海潮寺,後者曾任住持。大智是法雨寺的山祖,法雨寺始一律寺。庵俗姓, 蜀高梁(今四川梁山)人。12出家,22受具戒。之後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前往普 陀山任法雨寺住持。庵於瓦中茅,持律戒,四方子於是望集。二十八年, 清 祖帑敕建寺宇,庵自理,法雨寺自大智,如光再造,後被,至此而首殿,功之後,庵入京祝,被8次召,9次,凡所,不允,翰紫,自古幸所未有。庵改革以第律的,提倡禅宗大乘之。法雨寺至此 中,而庵本寺禅宗的山初祖。五十六年入寂,年57,建塔於本寺花峰下之 右。著有《正》、《祖正宗道影》、《高峰宗旨纂要》、《梅岑集》、《山 》等。法嗣有洞、翠圭、玉峰、火工、道、在、文樵。其中的玉峰、火工、道以及在的弟子法四人相法雨寺住持。立山,俗姓缪,亭(今江松江西境)人。20出家,受具於大崇福寺。之後或住 普陀,或住松江。同治九年(1870)掩於普陀伴山庵,每日《》,海。法雨寺久兵荒,凋敝已,立山本山尊宿信真和尚及其法眷之,出任住持,在同治十一年 。山以己任,竭力,整修不辍,年百俱,未全貌,但大局已具。後在清常明庵作退身之所,至光十年(1884)居是庵,志西,念佛不辍。又令 庵二,二念佛,永。他,“末世生障深根,向上一著,不易泊 ,大悟尚,何?唯土一法,三根普被,利全收,上下凡,皆修持。”此 ,他曾定:念佛之旨者皆出法。光十五年入寂,年65。弟子十人,其中之化其任法雨寺住持。化弟子如再本山住持。 >  普陀山的佛教主要是音菩信仰,自古及今更。佛教最初入普陀山始,它 就音菩下了不解的因。山上的三大寺,寺寺有通殿,代代供奉音像,其它的多洞、庵或供奉音像,或充了音的神。上,普陀山就是作四大名 山中的音道而名中外的。然而,就住山的僧人而,他除信仰音、此一音道的神性之外,有自己的特信仰和修持。前面有普陀山三大寺的史沿革和名 僧大德事的介中可以看出,曾有以律持戒主的期,也有所“易律禅 ”的改革 和禅宗雄的期。者比,禅重於律,禅活於律持戒。禅宗一方面著眼,所的禅其非粹的禅,而是禅教重、禅修。在禅僧中,有人“默 《法》”、“日《法》”,有人“《》”、“晨夕《》、”日 《》,有人“志西方,念佛不辍”,甚 而至於此定“”,者逐出教等等。普陀山佛教的些特,正是中佛教自宋元以後展亦禅亦教、禅教合、宗俱修西方土向的反映。 >           九、普道峨眉山 >  一、山川形峨眉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峨 眉西南12。 因望山相峙如峨眉,故名。也有,“此山鬟凝翠,髟 真黛,真如螓首蛾眉,而,美而”,故名。佛教《》 它“光明山”,道之“陵太妙洞天”。峨眉山周回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 峨 山,今游地即大峨山。峨眉山周辶回百,主峰佛,海拔3099米。走出城 ,就看到遮的座座翠峰矗然屏峙,地天。正所“仞白端”、“三峨岷右”。山麓至峰有100多路。:“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空 道千折,奇峰朵朵青”。可雄秀幽奇。轼“峨眉山西雪千,北望成都如井底” 言其高。范“前去峨眉最上峰,不知崖嶂千重”言其幽深。南宋人、四川制置 使范成大此留忘返,:“大峨山相,小峨迤逦中峨。三峨之秀甲天下, 何涉海蓬。昔我登彩表,白招青。石龛石洞何差,遇仙人拾草。丹瀑布天河,大 南不可。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斗阿。四青黛如彩,岷山番蔡蒙相。”言其秀美和神奇。峨眉山“奇景,尤 ”。就自然而言,主要有清音、黑 江道、金、洞、峨眉光等。 >  清音登山第一,位於牛心下,距山麓寺15公,海拔900米左右。 有白江,西有黑江。江在清音旁分架有,牛心同其他座山 接 起。座就是著名的。下石深十丈,江湍雪奔出外,十步,合於前。合流,砥立著一形若牛心的黑色巨石,名牛心石。洪水到,激流猛 烈撞牛心石,波,如雷。但平清音淅淅,如琴如瑟。於是高高在上的清音就成谛江水清音的妙境地。清朝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光第曾句道:“虹 影,古一牛心。”《峨眉山志》十景:“然高歌出清音,仿佛仙人下拂琴,向 一耳,情水漱牛心。”即此。近岸石生著繁花和,到,耳目睹 ,恍若置身仙境一般。 >  清音西,溯黑江上行一,即入白。有著名的黑江道及“一天” 景。但岸崖如削,壁立百仞。一余,岸距丈余。沿江崖壁建有道 ,人依道前行,下是湍急的流水,上天一。崖壁滕斜,野花。置身其中,有一番情趣。 >  金是峨眉山第二高峰,高3077米。平罩,光一出,海,多峰 可,。金有四大奇,即海、日出、和佛光。其中尤以和佛光峨眉山所有。每且月的夜晚,站在山,就看到遍布山坡上的星光, 那就是“”。它忽明忽暗、不定。又似光,忽常。范成大在形容他看到的佛 :“日暮,皆散,四山寂然。一夜出,下遍,望以千百。”此奇景,人不能不感大自然的神奇造 化了。,些,其是石中放出的一可燃性的一自燃象。至於佛光,就更被奇了。此,范成大作了最生的描,後人很超越之,不妨 借一用:“俄氛,四起,混然一白,僧色世界也。有,大雨注,氛辟易,僧洗雨也,佛大。兜布 下, 郁而上,至丈辄止。平如玉地, 雨余。俯腹,有大光偃平之上,外 三重,每重有素紫之色。光之正中,明凝湛,者各自其形於明之,毫厘,一如。手足,影皆形而 不傍人,僧身光也。”佛光是多自然件的合成,故出的很少。去,佛光一,善男信女成正果,身崖跳入深。在人然知道了,佛光的成因同 彩虹本,只因在高山特殊的境中,才形成奇特的象了。 >  峨眉另一景是瀑。“山相,如合水中出,绀碧底”。岸石卓 立,“色如碧玉,刻削光”。入千余尺,有瀑布各出一,相 七、八百尺高下,根有石承之, 激雨沫,出震耳欲般,就是著名的瀑。除此之外,中有道瀑 布倒入中,蔚。就在距水面丈的壁上,有一洞,即洞。上有坡大 “”二字,壁上代文人甚多。洞前溪流中有一如小舟的巨石,被“普 神船”。船山上有明人“藏舟於壑”的刻。因此景佳,故范成大在其游中 :“昔峨眉溪不山三。前日之,真奇也。及至,溪又在下。天下泉之以第一。” >  峨眉山候也具特色,有富的植物源。由於山高,山山差很大。大 上,低山,中山,高山正寒。故酷暑登山,也需有寒衣。同候相,植物也成垂直分布。峨眉山植物繁多,,植物多3000多。多 植物是有的,古人:“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悉非世所有。”成群,向 人食的可的猴群,也是峨眉一大特色。 >  二、普道峨眉山佛教名山,乎峰不寺、不殿。以至於 山寺一, 密不可分。佛教就山,水。峨眉山成名符其的佛教文化山。峨眉山被普道。普,佛教菩名,迦牟尼右侍,司“理”德。《》:“西南方有名光明山,昔以,菩於中止住。有菩,名曰(普), 其眷(人)3000人,常在其中演法。”峨眉山夜有“”、有“佛光”,一片光明 ,故佛教徒峨眉山就是《》中的光明山,自然也就是普道了。 >  峨眉山佛教入的法不一,有是在代,但不少者考是在魏。代 ,著名高僧慧持登峨眉山建寺弘法,佛教在的展生重要的影。南北朝梁武帝信奉佛教,大修寺,佛教大行。唐代高宗、武天、玄宗都支持佛教,使之有了很大展。 宋明代是峨眉山佛教的鼎盛期。此,寺不建成,名僧出。《峨眉山志》,有佛教寺庵近百所,僧人3000余人。峨眉山被普道,也自宋代始。正是宋人附 古有蒲翁入山采,得普菩瑞相。宋太祖,嘉州奏普像,朝廷派遣侍重前往瑞相。太宗,又造普巨大像,置大供奉。峨眉山成普地 。普道的定,可以是峨眉山佛教大展的一。清代以後,佛教在峨眉山呈衰落。同治年常住僧已降至600人左右。 >  最早的寺院主要有光相寺、黑水寺和普寺。光相寺,位於高峰金。相建於。初 普光殿。山多雷火,建。正殿永明藏寺系清光年重修。殿後最高,原有明三十一年(1603)所造佛殿一座,近5米,深4.5米,高6米余。中祀普菩,四 壁出佛,刻全蜀山川程途。可惜此殿及藏寺均於火。在原殿址附近留有塔座,有殿明成化年(1465―1487)所碑一通,正面《大峨山永明藏 寺新建殿》,背面《峨眉山普金殿碑》,今存於殿庵。其,山名“金” 皆 因此殿而得名。殿在光下然生,故名。寺海拔3077米的山,危崖凌空, 旁即仞峭壁,俗身崖。平寺周漫,太一出,海滔滔,山可 。站在山目西望,百外的雪山在目。在金可一睹神奇的“佛光”和“ ”,景奇秀。朝拜金是登山的佛教徒的最目的。代文人墨客此吟甚多。“踏破翠芙蓉,直上峨眉第一峰。夜共斗牛畔宿,薜深白封。”言其高。“天阙氛,霄草木香。”言其。“ 天色界,玉光。”“六牙象,坐七天中。”“凌晨日出,目海。” 言其奇和。 >  黑水寺,位於月峰,魏僧肇所建,其後寺建。被追峨眉祖堂。寺前有唐 代 高僧慧通之妹慧尼院,有黑虎之巡廊。附近有“八音池”。“池集群蛙,之者拍掌,一大蛙,群蛙次第相和如八音之作。音,一蛙 大,群蛙止。”十分有趣。 >  普寺,位於峨眉主峰佛海拔1000米一台地上。高僧慧持(土宗奠 基人慧之弟)所建。唐代名白水寺,宋代名白水普寺,明代之年寺。寺代建,到明代,已有殿宇七重,模最宏大。可惜在1946年大火中,除梁殿外,其他建 皆付之一炬。有殿宇主要1953年重建。 梁殿又殿,了罩普菩像,明皇帝命 白水寺主持福登修建。殿呈窿方形,外部通高16米,5.7米,上建有5座小型白塔。因除大外,全殿未用一梁一木,故名。皇帝曾 寺“年寺”,借以其母祝。殿普菩白象,於宋太平五年 (980)。象7.35米,高4.7米,重62。此象先分十段在成都成,然後到寺焊接 起。在的件下,不易。殿四壁下部有小龛24,各供佛像一尊,上部列 小龛6道,供小佛像307尊,工精致。 >  存其他模大的寺院有寺、伏虎寺、仙峰寺、洪椿寺和洗象寺等。寺,位 於 峨眉山麓。系明年明光道人所建,初名宗堂。清康熙年,和尚易地而建,改名寺。康熙皇帝有“寺”。殿依山而建,逐殿升高。山即勒殿,向上依次大雄殿、七佛殿、普正殿、藏。大殿整到每一部都巨匠精工雕成, 昂。各殿供奉的佛像姿各。其中坐於白象之上、手拈如意的普菩,而慈祥,富特色。寺大雄殿後供有一尊彩釉瓷佛像,通高2.47米,面部色白晰,光照人 。寺有14紫塔一座,明代造。塔通高7米,塔身有小佛像4700余尊及 《》全文。寺外松翠柏,古木天,殿前植有庭丹桂,花香四溢,境清 幽美。 >  伏虎寺,位於峨眉山麓、寺西1公。峨眉山最大寺院。初建於唐代(或建於 宋、明),宋代名神堂。至年,虎狼患,高僧士性建尊幢一座,以示,故改名伏虎寺(或以山形如虎蹲伏而得名)。寺,清治年重建。僧徒按《大乘》字,每字植一,共植楠杉、柏10余株。寺周古木天,蔽日,但 管殿堂掩映在密林之中,而屋枝存留。康熙帝因此“垢”三字以道其 神奇。分析,是因山谷中形成的形流正好些落吹走了的故。寺後峰山常有缭。“峰晴”峨眉景之一。古人:“一瞻玉殿,杉 色。石水隔杳,台榭花稠。”言其幽深秀美。 >  仙峰寺,位於九老洞一。明年僧本炯建。古慈延寺或仙峰禅院。寺背 倚高山,面危崖,俯下,群峰林立,象千。寺宇宏敞,凡五,多清代重建。屋覆以板瓦,在日光照射下,晶目。寺供奉迦牟尼和普菩。利殿 供有迦牟尼利枚。寺右百米即九老洞,九位仙人居住其中。他是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天、天芮、天蓬。九老洞附近有先皇,相 帝道。寺海拔1700米山中,故盛夏如秋。寺周多松、杉,另外生有一珍植物珙桐。寺宇寰,更得深邃幽寂。寺周是群猴息之地,山僧之猴居士。 他或嬉,或游客手中食,倍添山中情趣。 >  洪椿寺,位於天池峰,建於唐代(―明代),後建。古千佛殿,因寺前有洪椿古,故易此名,又洪椿坪。寺院殿宇宏敞。明代模最大有上下四殿,成山中一 大 宇,慕名前的千人。大雄殿供普菩像,左右18像。上供有千尊 一尺多高的佛像。有一千佛,高1.7米,7形,上刻7及佛像582,作工精,工高超,系1915年花1余元雕刻而成。清代康熙皇帝曾“忘”及 “常近,杯渡不”一幅,均佚。大殿前有一幅清乾隆年成的200 字 的,天下第一。寺群峰抱,有深谷溪,海拔1100米,故盛夏如秋。又 因山水不易散,故夏季每日清晨均有小雨蒙蒙,“洪椿雨”峨眉景之一。《 峨眉志》有《洪椿雨》一:“壑千不平,攀扌 >  葛力。茫山雨天曙,寺入洪椿又一程。”而“山行本雨,空翠人衣”更形 象地描出雨的可。大概寺周的林木花草日日雨清洗,故不染,翠欲滴, 境雅至。 >  洗象池,位於峨眉天坡。明初喜庵,模甚小,清康熙年建寺。旁有石池, 深六尺,普菩浴象,故洗象池。池本平常,以神而。殿宇峨,祀音、地藏、大至。寺2100米高,候寒冷,故遍山皆松杉。早晚需燃炭取暖 ,正所“五月峨眉需近火”了。每和月之夜,在洗象池前可看到“” ,寺蒙上一神秘的彩。一也是猴群居之地,他常到路向游人索要食物,十分可。 >  代在峨眉山弘法的僧人以千,他在此修建寺院、、道、修行,推了峨 >  眉山佛教的展,甚至峨眉山境的保、名山的建成,起重要作用。,影大的 有慧持、明果、掌、慧通、、古、峰、等人。 >  慧持(337―412),僧人,俗性,雁(今山西武附近)人,土宗奠基人慧 弟。14始,但接受快,“一日所得他一旬”。善文史。兄共以道安,“遍 ,游刃三藏”。後奉命,兄行,初止州上明寺,後至山修住。年後至建康明寺,得到王郎琊王王句器重,助西域僧人伽叉校《中阿含》。後 山。隆安三年(399)立志入蜀法,其兄慧苦留不住,感:“人生聚,汝乃 ,如何?”慧持答道:“若情聚者,本不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期 耳 。”遂兄,行到成都,在精,大弘佛法,得刺史毛璩推崇,次年登峨眉山,同地苦行僧一起,披棘,辟地寺,供奉普菩,普寺。成峨眉山佛教少奠 基人之一。年後仍回成都精。後世流著一故事:安帝熙元年(405), 蜀人谯兵刺史毛璩,自成都王,邑,慧持避居郫中陀寺。谯子道福 “凶悖尤甚”,兵到郫伐,入寺中。僧皆逃走,惟慧持 自若。逼至前,仍盥洗如常。道福竟“愧悔流汗”。可 慧持修道之深。熙八年(412)卒於寺,春秋七十六。 >  明果法,俗性林,四川州人,曾在北魏道武帝廷下,以功封南。後在州 月庵出家,法名太空,澹然。回峨眉山住,弘佛理。乾明道士受到感悟,多道皈佛,明果住。於是明果改中峰寺。件事被後世演“刺蟒救道”的故事加以渲染。 >  掌和尚,印度人,因左掌心有痣,故名。南北朝,初住成都大慈寺,布道, 以善《般若》著。人他“玉寒,似迸泉急。有中夜坐,前鬼神 泣。”後上峨眉,建庵弘法。《峨眉志》峨眉寺也掌所建。曾到五台山住融峰寺住。佛教在峨眉山、乃至在中的播起到一定的作用。 >  慧通禅,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洛浦寺元安和尚出家。唐僖宗年(874―888),自 稽 至峨眉山,喜山清水秀,遂住白水寺,弘佛法。他峨眉山佛教最突出的是四 募化,修建寺院。他率人修建的寺院有普寺、清音、寺、中峰寺、黑水寺。由於他相信“峨眉山火”故多火的法,於是分改寺、中峰寺、牛心寺、普寺、藏寺寺名、集寺、寺、白水寺、黑水寺,可防火,保 寺院。峨眉山於慧通的很多。《峨眉山志》,有一次慧通在普寺前突遇洪水,法溪,一只大虎伏在身,待他上,一溪。後在此建有一,名虎跳。 >  三藏大,俗姓王,耀州(今西耀)人,在京天院削僧,乾德二年(964) ,奉诏率僧300人去天竺(印度)求法,九年(976)始。他回的利、卷呈朝廷 ,得到太宗嘉,他袈裟一,诏他名山修。禅中峨眉山作庵(即牛心寺) 而居,在此、、注疏、文、直至寂。年84。由於他通佛教、律、 ,又被尊三藏。 >  古和尚,宋代僧人,俗性,字德成,峨眉人,出家於峨眉山中峰寺。善作,建 南的希、金的辶 隹 、南 越的文兆、天台的行肇、沃州的久、城的惟、淮南的惠崇、江南的於昭,被“九 僧”。《峨眉志》收他一首《送田下第》,:“念彼孤去,成 。程芳草,去故人稀。道浮,刀州入望微。前期有公介,莫老衣。”他的 清隽高雅,人所推崇,修等人 他的也很。 >  峰禅,俗姓李,名,峨眉人。游《峰禅塔》:“禅少而奇警,日 千言,然不喜有家,成童,已博通六及百家之。”出家後中峰寺密印,深得 密印。後又事成都昭寺悟大。其後去山,又至保、金山、雪窦堂升 座。淳熙七年(1180),住 山,卒於此。同游交往甚厚,故游之撰有塔。 >  禅,明代僧人。俗姓王,名宗,湖北人。7出家於白寺,嘉靖年至 峨眉山,住寺。曾3口大,1口留寺,其他口分白水寺和永延寺。“ 晚”是峨眉景之一。高2.3米,重12500公斤,外刻有佛、佛偈、文、洪 疏及捐者姓名等容。深厚清越,每它回在崇山峻之,常使人浮想翩。禅於隆年建金寺,按《法》字,在寺周植楠木,一字一,共植 69777株,取名古德林(又名功德林)。明神宗嘉其建寺造林之功,“洪禅”。他 在峨眉40年,弘法布道,深得僧敬重。於京,年81。塔建於峨眉山年寺前, 大士以勤撰《禅塔》。 >  三、峨眉道峨眉被佛教名山,也曾被道教的福地洞天, 道教在此也有很大的 展。《峨眉志》,道教最早入是在三期,而峨眉山最早的道是西乾明道士所建的乾明了。,著名道士修“好方外游”,曾“西至峨眉清之高 躅”。隋唐之,著名的道士和家思邈曾峨眉山采丹,相今牛心寺後王洞就是他丹之地。《峨眉志》,被八仙之一的洞,曾到二峨山肝洞居,附 近“八仙洞”八仙聚之所。唐中,相一些是以道道士材的,如容的《 峨眉山士》就是其一,他在中吟道:“道士夜蕊珠,白下香。夜移 人上,天吹入青冥。”道士施吾也在《天柱山峨眉道士》中吟道:“古天柱九天 ,峨眉道西其巅。”多以道教材歌的出,反映了唐代峨眉山道教的盛。宋代,峨眉山道教也有很大的展。多道,如岳、玉皇、雷神祠、帝等都是此 新建的。多地名如“洞”、“仙皇台”、“九老洞”、“三霄洞”、“女娲洞”、“ 伏羲洞”等都是以道家典而取名。著名道人搏(?―989)曾山此修行,自 “峨眉真人”。後人修搏祠,供其年於石上的真“福”二字。有此祠:“ 仙三峰下,年百中。成孤蝶往,在一空。蕊木笈微言秘,霄晨浩通。丹舐後晰, 林 遣御余。布沉荒白,餐霞忘暗。峨眉有,步同。”元、明以,道教在峨眉衰落,多道改佛寺。明年修建的殿,最大道,供奉祖、 三 霄之像。但到清代乾隆年,此已道士居住,僧人所占。至此,峨眉山成清一色的佛教天下。 >  以上事可以看到,宋代以前,峨眉山佛道共存。但到明代,佛道展失衡。佛教在峨 眉山呈蓬勃展,乎峰不寺,信徒日。相比之下,道教受到冷落,甚至由於少人祀,道士只好下山。 >  在峨眉山道系中,曾出次二教融一的,具有典型意。一次是明 四十年(1615),明光道人建宗堂,同供奉佛道神祗:普、成、楚狂牌位。一次是清代乾隆年,泰安和尚重建九老洞寺,第一殿供道家公明像,第二、三殿供佛像。 >  在明、清期出二教融合的不是偶然的。因佛教自入中以,至此 早已中化。、道、儒三教期交流,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了太多的相似之。管如此,各教所典竟大有不同,故“融一”未。 >           十、迦道足山 >  足山,又名九曲,在南省川西北40公。全山南北7.5公,西15公 , 最高峰天柱峰海拔3220米。山背西北而面南。山形前舒三支,後伸一支,若足,故名。 >  古代此地中央,“古帝巡狩弗逾四岳,神禹源不越岷山”,“秦皇 封,後西祀 ,亦惟汾社首”,“又文人墨客之不能及”,故“荒徼”,“前述寥寥” ,甚至宋臣撰洞天福地滇南名,亦“斥不”。但的佛教入很早,可 是源流。 >  考,蜀佛教已入,建有小庵。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迦承旨主 持正法,集既已,至第二十年,世常,入寂,乃往足山。”迦是迦牟尼 十大 弟子之一,最後入於足山。又相,迦至足山後,入禅定,奉持如附之金衤衣,以待勒出世而授之。然迦入 定的足山是在印度境的摩揭陀,中之足山由僧人附、仿造而,同也作迦 道入中史。至明代,山上僧尼集,佛事最鼎盛。“琳绀宇 不知,浮凌。”,有“大者七十二所塔院”,且“天矩地,制度敞 ”、“院宇”。另外有多“室精”。至清代,有寺36所,庵72所,盛 常住僧尼5000人以上。翻有志,可史上乎山不寺。 >  佛教在足山的展,其一可能南方的有。南宋政治中心南移,足山更多 的人所知,至明代就更加著名了。其二,多僧人奔迦道而。其三,的自然境幽偏僻而美,宜修。其四,是地佛教、藏佛教和南上座部佛教荟萃之所 。些 因素共同作用的果,就是佛教文化的盛。代在此活的高僧很多,惜的。知名者有唐代的明智、日,宋代的慈,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法天、大 ,清以後的、自性等。多僧人道而在此茅修行,於是在些高僧大德修行,一座座寺建立起。足山是僧人向往的一地,明代僧人的事具有一定的典 型意。志《仙》,原江迎福寺舟法的法嗣,他禅二十年,剌血成《法》,此供於足山。崇祯九年(1636),他同徐霞客伴西游至湘江, 不幸遇 水,但在,不失。後病死於途中。前徐霞客其骨灰至足山 埋葬,以了其生前未了之。徐霞客著的骨灰和血的,展千到足山 ,其供之於悉檀寺,在山上之建塔埋骨。徐霞客吟《哭禅》六首以悼念。其中: >      共暮共龛, 梵音影偏安。 >      禅白骨空余, 瘦比花不耐寒。 >      西望有山生死共, 瞻去。 >      故只道登少, 魂天涯只看。 >  此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  足山史上留有著名的寺院很多,只就其中一些料富者作的列 。 >  迦殿,又名金衤寺,位於插屏峰麓 之畔,始年代不,奉迦尊者, 唐天,刻迦像於此,後遭焚。殿中藏有板十函。寺古有塔,後。所倚插屏峰,壁立千仞,其壁也是崖仞。 >  石寺,位於仙峰下,寺於唐代,明朝永正,敕大少林寺,康熙年重修。 此景美,寺南方有茶房瀑布,北有小潭,有大潭。“之左有澄潭,上 石,扣之如,故名”。有一,因寺下掘出形石而名,些都已可考,系。 >  悉檀寺,位於月峰,明代年僧本江土府建。天年,得嘉本藏 一部。明代寺中有浴池,“池以秋瓦,丈五,八尺,深四尺,灶隔壁釜中,日乃”,徐霞客曾在此沐浴。 >  放光寺,位於下山壑中,明代嘉靖年禅建。寺南向,後倚壁,前 壑 。由此上眺首,一削仞,雄奇比。寺下有石金二座,雕刻甚精,翊翊如生,寺巨石上建有小亭。年,寺曾而。李元有碑,“范而镌之”。其後建有毗,藏一部。 >  寂光寺,倚旃檀,明代嘉靖年定堂禅建,松林中。 >  寺,在足山中峰,背倚熊罴,面向九重,明代嘉靖年月堂禅建。 >  尊塔院,位於文山前、悉檀寺,明代崇祯年江府僧道源建。塔高六丈六尺, 四 周有禅房40余。院有巨一口,清代治年就,重2000余斤,“晨夕, 震山谷”。山後有和尚骨塔。 >  大士,位於象山前,明代建。有大理,一老人背巨石而行,十分愕 ,上前打,老人,我老且病,不能背重的了。人,而退。地人位老人是音化身,非常感激他退之恩,故就石建。其前有坊有,登上陡峭的台, 可主建大士,上供大士像。左右各有。大士又名三摩寺。 >  其他如峰寺、寺、大寺、幻住庵、那陀寺、西竺寺、寺、衣寺、大寺 、瓦殿等均著名寺院。 >  足山佛教在清朝後期曾一度衰落,寺余十余座,且已破。足山佛教在近代的 ,首推法之功。法,俗姓肖,初名古,字德清,幻游,原藉湖南湘,生於福建泉州。幼儒。清光八年(1882年)在福州鼓山泉寺剃度出家,後游天下道。曾谒五台山、峨嵋山、天台山、九山佛教四大名山。曾到南山,准在 那茅修行。途跋涉至西藏拉,拜布拉。他的足至南的甸、、泰、槟榔等地。每到一地,他都同地高僧大德研典,切磋,影大。 法足山情有,登是山。1903年,他再上足山,定重迎祥寺。1904年 ,在泰募得的佛教文物及捐款回足山。1906年,他取到清政府的支持,慈禧太後巨款在迎祥寺址上重建新寺,光皇帝新寺名“祝禅寺”,封“ 佛慈洪法大”,以紫衣、玉 印、金等物,《藏》一部。此,足山以祝寺中心,形成大的寺群,佛教在此再度盛。 >  保存至今的寺院主要有祝寺、金寺、寺、慧寺等。 >  祝寺,原名迎祥寺,建於明代,位於盂峰下,全山中心位置。法努力, 十余年修成。寺最主要的建是宏的大雄殿,正中供奉如佛,旁五百,全有金泊,望之光彩目。其他建有天王殿、藏、藏珍、、鼓、禅堂、僧 等。藏藏四十一函,刻藏三十七函。藏珍藏有紫衣、具、杖、如意、玉佛 、碧玉音、名人字等。寺有一青巨鼎,重3000余斤,立在月台上。寺有池塘 、石、八角亭。天王殿前株杉,高三、四十米,挺拔蓊郁。景十分幽美。 >  金寺,位於天柱山峰上,足山最高寺。明代弘治年建庵,後人建普光殿、天 (一曰方)、、善雨亭,殿亭四周,城之,城四面架:南、北 雪、日、西海。崇祯年黔公沐天波移中和山殿至此。康熙三十年(1691),殿 俱焚 ,只留殿存。次年督范公、提督公及姚安土官僧人重建。山勒殿,二 法殿,院有殿,中奉迦尊者,最後佛殿,僧人寮房。寺原有光明塔一座,1929 (一1927)年重修,易名楞塔,塔高41米,加之高於海拔3220米的金上,更 。如登塔望,可四方美景收眼底,向可日出,向西可山洱海,向南可海,向北可玉雪山。建後有修葺,金寺更美。 >  其他寺院也各分布於深山幽谷之中,景色宜人。每年春前後,香客游人如。同 南佛教系密切,香寺建有塔。由於宗派等原因,形成的格局:寺接待南 京朝山的和尚,睡佛寺是西藏喇嘛朝拜的必到之。每到年,西藏喇嘛要文、佛 像到足山朝拜。足山成佛教文化荟萃和交流之地。 >  足山自然境也美。高年居士在其《名山游》中,足山美景八:天 柱佛光、首晴雷、山雪、洱海回岚、塔院秋月、壑松、瀑穿、重崖返照, 述如下: >  天柱佛光:天柱山金寺佛光最好去。佛光出於“止雨收”。高年居士以其身描道,“在秋前早七”,“光遍上,左右不漫”,“二 始散”。不久“五色毫光,形如彩虹,周,半始散”。“午後三”,“山 腰下,白漫,光五色其中。者十余人,余跪拜,光中亦影跪拜,有人舞跳 , 光中亦舞跳。大中,幻身幻色,重重,俗之身光,半,消形矣。”佛光是自然象,正如、雨、彩虹的形成一,但人一神奇的美。 >  首晴雷:首位於天柱山峰南,海下危崖。徐霞客曾攀登至此,他 描的感受道:“仰眺祗崇崇隆隆而不其,下瞰祗冥冥而莫晰其根,如一幅仞 崖,而身其,不辨身在何也。”就在崖峭壁之上,奇出了,因崖壁有痕 ,若,而且巨大,“石十丈如半月”,上有“檐”,“崖上,高穹如檐 ,覆其下”,此首。首,相迦守衣入定。正因首高的位置,故雷雨皆在其下生,每雷暗, 山下大雨,而此日光普照,晴和如初,成一奇景。 >  山雪。山位於足山西,山雄,挺拔峻峭,各峰一般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主 峰峰海拔4122米,山年雪,缭。如此奇景,近反不能,而足山 山相,正是山雪最佳。山雪成足山一景。 >  洱海回岚。洱海位於山、足山西。北起洱源,南至下,40公,西平均7 ―8公,面246平方公,海拔1980米,湖水碧,看波浩渺,如如,足山金西望,如此美景收眼底,令人陶醉。 >  塔院秋月。塔院即前述尊塔院。尊塔高六丈六尺,塔身白如玉,秋月空,相互 映,加之“院宇宏敞,廊庑清幽,山空夜,恍如濯魄冰矣”。 >  壑松。足山自古以遍植松,自山而下延不,松空翠,掩蔽日,清 ,松,音悠。 >  瀑穿。足山多瀑布,以玉瀑布最著名。年徐霞客瀑亭看瀑,只崖 “瀑布玉下阝,崖,深百丈,直注底,逼箐深,俯不能及其麓”,似“中九天,崖阝雪 ,下嵌九地”,且“霁色澄映,花光浮”,置此景中,“此身非人”。 >  重崖返照。九重崖位於足山,海拔2700米以上的一峭壁,峭壁高200―300米 ,形成南、西、北三面曲崖。每夕返照,霞光斑,壁赤,形成足山又一奇。 >  足山植被保也相好。以松最普遍,花以山茶最著名,其中的“子”、“ 九心十八瓣”、“棕”、“竹”、“爪杜”等都系珍品。此外,品亦最多,徐霞客 此有的述,他雪、玉最上品,虎最大,舌、白舌最易。花 有一寸五,二尺五。家一穗有二十余朵,野一穗一花,但花香更清。也牧丹,且花朵甚大。其他物也很富,徐霞客在其游中有本山、孩、桂子 、海棠子、松子、胡桃、花椒、石密及各菌等等。 >  足山俊美的自然光及富的佛教文化人了解之後,多高僧大德、文人墨客四 面八方前光瞻仰,留下不少美的篇章,特值得一提的是徐霞客,他二上足山, 自修定《足山志》,“天下日、海、、雪得其一就以奇,而足山一已萃 天下之四”,因此留下多足山光的篇,摘《四》以共: >      芙蓉仞削中天, 博刮乾坤面面。 >      溟日半夜, 天北雪千年。 >      晴光西洱金, 瑞色南列彩筵。 >      奇收今古, 帝庭呼吸偏。 >      日 >      天海通, 夜半透影。 >      不信下方寐, 反疑忘打五更。 >      雪 >      北辰咫尺玉眼, 粉碎空雪年。 >      表不海, 崆峒只藐姑仙。 >      海 >      壑同一壑、 河九天秋。 >      桑下界何? 直已乘槎到斗牛。 >       >      白本是山中物, 南祥光五色偏。 >      蓦地兜成世界, 一身在玉毫巅。 >  足山,令人神往的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