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大版

火烧 2021-05-01 06:49:49 1036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大版 1.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大版  

1.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md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ze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dz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md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 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ph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md为主席,ze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m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lq、dp。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最大冤案:lq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qj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

2.北师大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历史八年级下学期复习提纲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国任务,举行的时间、地点、内容: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md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3、重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9月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谁?司令员、出兵时间、战歌、精神? 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以ph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第3课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农民去占有极少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内容、结果、意义。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以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4课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1956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五四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5课三大改造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采用合作化,工商业采用“公私合营”,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2、重点:三大改造的意义: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召开的八大确定的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探索失误的原因:党中央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961年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3、建设伟大成就:石油工业——王进喜,先进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

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 2、lq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可见民主法制被践踏到何种程度。 3、粉碎林、江反革命集团的时间:1971年9月;1976年10月。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1978年底,重点: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dp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lq案平反,八二宪法(第四部)及系列法律的颁布。 第9课改革开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

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目的是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

3.八下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车(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md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ze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dz为解放军总司令。(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2、md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三、解放大陆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土地改革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2、总司令:ph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md为主席,ze为国务院总理。二、外交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 (2)倡导:中、印、缅(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一五计划:(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八大(1956年9月)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二、重大失误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一、发动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md《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lq、dp。二、经过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2、最大冤案:lq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qj反革命集团。四、评价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

4.(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历史重点和所有课后题.想一想答案

三. 语文基础知识归纳1. 易错字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嗜好shì 譬如pì 抽屉tì 缥缈piāo miǎo 慑于shè 心无旁骛wù 正襟危坐jīn 似的shì 咆哮páo xiào 鬃zōnɡ 颊jiá 穹qiónɡ庐 见xiàn牛羊 羌笛 qiānɡ 侯骑jì 燕然yānɡ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喑哑yīn yǎ 风掣红旗 chè长工chánɡ 熹微xī 慎思shèn 静谧mì 相和hè隘口ài 拂晓fú 碣石jié 卷地juǎn 吹散sàn2. 重点词语物极必反: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

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花雕:一种上等的绍兴黄酒。

绍兴旧俗,用彩色酒坛贮美酒作陪嫁礼物,故名。亦省称“花雕”。

干没:1. 投机图利。 2. 指侥幸之利。

3. 冒险侥幸。 4. 贪求;贪得。

5. 侵吞公家或别人的财物。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

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

形容眼泪流下来。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无聊:①精神空虚,没有寄托。②无以为生。

③说话、做事没有意义和作用,令人讨厌。不求甚解:甚:很,极。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心无旁骛:旁;另外的;骛:追求。

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不约而同:约:相约。

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一丝不苟:苟:苟且,马虎。

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虚怀若谷:虚:谦虚;谷:山谷。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见:同“现”,呈现。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

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

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问边:视察边疆,慰问边士。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自喻。

长河:指黄河。 角弓:以牛角装饰的弓。

不得控,拉不开。 阑干:纵横貌。

初中八年级历史下册 八年级下册历史北师大版

肆无忌惮: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引吭高歌:引:拉长;吭:嗓子,喉咙。放开嗓子大声歌唱。

龌龊:1. 器量局促;狭小。 2. 肮脏。

3. 卑鄙,丑恶。水门汀:1. 英语的译音。

水泥,亦指混凝土。 2. 借指水门汀的路或地。

逼仄:(地方)狭窄。喧嚣:①叫嚷;喧闹。

②声音嘈杂。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

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斗志昂扬:昂扬:情绪高涨。

斗争的意志旺盛。惊涛骇浪:涛:大波浪;骇:使惊怕。

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3. 作者和作品《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又称“亚圣”。《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

柏杨,原名郭立邦,后改名郭衣洞。笔名柏杨。

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等。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孙绍振,现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诗集《山海情》(合作),散文集《面对陌生人》,论文集《美的结构》、《论变异》等。王之涣,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称为“诗佛”。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

苏轼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岑参,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的笔名。1927年9月,茅盾发表了处女作《毁灭》并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

抗战时期,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大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后人有《漱玉词》。

四. 重点复习《孔孟论学习》有两个特点。第一,都很精粹警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的色彩。

虽然有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但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地引用。第二,语录虽然是片断的,但是相互间有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深刻的联系。

实际上有一定的系统性。把它联系起。

5.北师大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P5) 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以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P9)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农民革命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全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1853年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1876年左宗棠进军新疆,1881年中国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9. 1900年6月,美、英、法、德、意、日、俄、奥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刽子手,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10.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22-23) 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1. 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目的:“师夷长技”,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性质: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军事工业:①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

民用工业:①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②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③1893年,唐胥铁路通车。 1876年,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淞沪铁路。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张謇是1894年科举考试的状元,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回家创办大生纱厂,该厂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家较大规模的棉纺织企业。 (2)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

1904年,他主持修筑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13. “公车上书”(1895年,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其导火线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7):(1898年):①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②主要内容: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 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危难,一些爱国的思想家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学习西方的长处,代表人物先后有魏源和严复。

其中魏源编著的《海国图书》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15.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由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在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6.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史称“武昌起义”。

意义:(P43)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

6.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框架(全部)北师大 谁有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提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内容:确定新中国的名称和新中国的性质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md为主席3、确定国旗、代国歌、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ze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dz为解放军总司令(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三、西藏和平解放1、目的: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实现祖国统一2、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第二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稳定物价(米棉之战)1、目的:巩固新生的政权2、特点:运用经济力量3、意义二、土地改革1、时间:1950年10月2、标志:《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3、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4、意义三、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1、原因2、1950年10月 ph 3、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定《朝鲜停战协定》5、意义思考:为什么要抗美援朝?第三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会议: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北京2、内容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2、倡导:中、印、缅3、内容4、影响三、亚非万隆会议1、1955年、印度尼西亚、ze2、“求同存异”方针思考:什么是“求同存异”?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1、什么是过渡时期?2、内容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实行三大改造3、结果:超额完成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内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途径 合作化 合作化 公私合营结果及历史意义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一、**八大(1956年9月)1、内容: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规定人民主要任务2、地位: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二、重大失误1、探索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失误的表现(1)大跃进(特点:盲目求快,片面追求高速度)(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3、教训:经济发展要符合国情,尊重经济规律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措施:1961年提出八字方针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2、效果: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一、发动1、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2、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炮打司令——我的一张大字报》二、全面内乱1、红卫兵运动2、bl、qj反革命集团3、最大冤案:lq含冤病逝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qj反革命集团。四、评价1、性质2、危害3、教训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 掌握核技术 二、1966年导弹核实验成功 三、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 第四个自行研制的国家四、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 掌握人造卫星技术五、1949年组建海军和空军 六、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重返联合国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2、提议者: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3、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英、法、苏二、中美建交1、1972年尼克松访华2、在上海签定《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建交公报》3、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其他关系中日、中英、与西方国家、与亚非拉国家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开始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3、意义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2、意义三、对外开放1、广东、福建开放区2、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3、沿海开放城市4、经济开放区5、上海浦东新区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一、科技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二、教育1、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2、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1977年底恢复高考(停顿12年)三、文体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4、奥运会夺金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一国两制1、《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涉及台湾的解决2、提出:针对台湾问题3、运用:首先运用在香港问题4、意义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三、两岸交流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