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戰遭受重創的德國,爲何還要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遭受重創的德國,爲何還要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爲這是一次速戰速決的戰爭,但技術的革新把所有國家都拖進了泥潭。到戰爭結束的時候,有四個帝國因爲自己的失敗而徹底涼涼,其中最不服氣的,當屬德國。
即使以當時的角度來看,英法兩個戰勝國對德國的剝削堪稱敲骨吸髓,一紙《凡爾賽和約》基本上把德國押上了絞刑架,不但向德國索取鉅額戰爭賠款,法國更直接把德國領土據爲己有——佔領洛林和阿爾薩斯尚有“收復”之名,可一口吞掉魯爾區,這吃相可太難看了。
更爲嚴重的是,法國還把萊茵河地區劃爲非軍事區,這意味着只要法國人願意,隨時都能侵入德國,把已經基本上沒有武裝的德國人按在地上一通摩擦,這讓德國人,哪怕是普通的德國人都難以接受,更不用說一些別有用心的德國人。 當條約簽訂後,法國福煦元帥就斷言,這不是和平,這是二十年休戰。在這裏必須指出,福煦所說的和平,不是法德兩國接受教訓達成和解,而是徹底消滅德國——換言之,福煦不是覺得《凡爾賽條約》太過,而是覺得還不夠,不夠徹底消滅德國。
福煦能公然說出這種話,顯然代表了軍方高層乃至整個軍方的意見,也足以說明這種意見有多大的市場——就衝企圖將人家亡國滅種,法國在二十年後潰不成軍,一個月內丟了首都被迫投降,可真不爲過。
德國人寧願再打一仗的原因除了這個,更重要的是很多德國人並不服氣,尤其是軍內的少壯派,畢竟在軍人們看來,德國幾乎打贏了所有的戰役,最終戰敗是因爲經濟崩潰、資源枯竭,是政客們出賣了他們,這種憋屈的失敗誰能忍得了?希特勒就第一個忍不了!
希特勒上臺後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內振經濟外結蘇聯,讓德國迅速發展起來,但希特勒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就是再次開戰,“用德國的劍爲德國的犁取得土地”,也就是用武力爲德國取得資源和市場,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經濟發展,否則遲早會僵化。
所以德國再次發動戰爭是歷史的必然,復仇的心理加上發展的要求,再讓納粹這麼一煽動,所有德國人都會心甘情願地走上戰場。而更糟糕的是,本來能在最後關頭阻止戰爭爆發的英法兩國,卻因爲害怕戰爭不斷綏靖,等於鼓勵了德國發動戰爭,最終自食其果。

相关文章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偶然:英德早已深度对立
-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水手被命令阻止德国潜艇的可笑方式
-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向美国公众出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报
-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帮助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物
- 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天气预报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五本书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颗子弹杀死1537万人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何时发生 一战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斗序曲
- 第一次世界大战谁引发的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出人意料的重要角色
- 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统帅:布鲁西洛夫的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