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趣事 中国历史上的趣事
中国历史上的趣事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历史完备的国家!!历史史料那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的。
就看你怎么去读了!!是人云亦云?还是辩证的去思考?这就完全的取决于自己了!!。
我这里提供给你一个另外的视角:看看不一样视角下的蔡桓公。
蔡桓公讳疾忌医了吗 中学课本中有篇《扁鹊见蔡桓公》,因为这篇短文,蔡桓公这个人成为讳疾忌医的典型,嘲弄声一片,谴责声一片。
而抛开成见,来看原文,我们发现,蔡桓公并不是讳疾忌医的人,这是一桩冤案。
文章很短,我们不妨再读它一下。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文章开头,"扁鹊见蔡桓公",这时的蔡桓公身体一点不适的感觉也没有。
扁鹊来见蔡桓公,也没说是来瞧病的。
桓侯说"寡人无疾",是实话实说。
可扁鹊的眼睛比现在的CT还厉害,站了一会儿,就突然冒出一句"君有疾在腠理"。
并没有说明依据,仅凭名医的身份就诊断出人家有病,错在扁鹊--要是您,身体没有任何不适,路上遇到个名医,作出如此诊断,您也是接受不了的。
桓侯"不悦"是正常的,在情理之中。
"居十日",扁鹊又说桓公有病;"居十日",又说桓公有病。
桓公当然不悦,但也只是在扁鹊离开后表现出不悦,并没有当着扁鹊的面表现出来,给了神医面子。
又"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时的蔡桓公身体还是没有不良反应,但扁鹊一而再,再而三说蔡桓公有病,这令蔡桓公不解,但是蔡桓公还是派人问了医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医生扁鹊见死不救,扭头便跑,也有点不对,只是到了桓侯"故使人问之",才说出病因及治疗方案。
"居五日",这已经是扁鹊说桓公有病的第三十五天了,这时的桓公才感到身体疼痛。
而桓公一感觉到自己"体痛",就"使人索扁鹊",根本没有忌医。
桓公不幸,得了怪病,将要死了才有体征。
更不幸的是死后让人笑了几千年。
《扁鹊见蔡桓公》出自《韩非子·喻老》,寓言而已。
"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这些话是说给医生(治国者)听的。
而蔡桓公是患者,不是医生,不是韩非子要说明的主体。
韩非子的本意是告诫医生,这段文字是说扁鹊的失误,并不是患者有错。
而这段说明主题的话,课本却没有选入,删除了。
更冤的是,蔡桓公是春秋时人,而扁鹊应该是他之后的战国人,扁鹊见蔡桓公等于关公战秦琼。
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事情还是这些事,可是,蔡桓公变脸了,成了齐桓侯。
蔡桓公、蔡桓侯、齐桓侯,到底是谁的事儿也弄不清楚了,最后屎盆子全扣到蔡桓公身上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