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有哪些 有名的历史学家
有名的历史学家
1.世界历史上有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司马迁
历史学家“陈寅恪”简介
/rss/bbs_viewart.rs?bid=108510&aid=104
近代世界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
/homepagebook/1082/index.asp
2.近代的著名历史学家有哪些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 王韬(1828~1897年),《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法兰西志》、《美利坚志》、《日本通中国考》、《琉球朝贡考》、《法越交兵记》、《西古史》、《西事凡》 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古代史》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柳诒徵(1880年~1956年) 《国史要义》 陈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温考》《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通鉴胡注表微》 陶希圣(1899~1988),《八十自序》《中国社会现象拾零》 黄现璠(1899年~1982年)《广西壮族简史》《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壮族通史》 冯承钧(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景教碑考》 陈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别传》《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 胡适(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吕思勉(1884年-1957年),钱穆之师。
著作《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钱穆(1895年~1990年),《国史大纲》 傅斯年(1896年~1950年) 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张荫麟(1906年~1942年) 劳干(1907年~2003年) 谭其骧(1911年~199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8卷)》 全汉升(1912年~2001年) ###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应该是中国近代史的较经典的著作。
还有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 李鼎声《中国近代史》 林增平编《中国近代史》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八十年的历史。 [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纽约牛津大学1970年版 “中国近代史”教材与参考书: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
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大出版社。 陈书麟《中法战争》,海洋出版社。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 金冲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另外还有: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幼年在乡读私塾,后到中学,1914年到日本留学,学习医学。此间改名为沫若,以取家乡两条大河——大渡河(古称沫水)、青衣江(古称若水)之名。
五四运动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1919年到1920年,他创作了几十首充满革命激情的白话诗,1921年以《女神》为题,结集出版,这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 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建了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但他认为“要使祖国早日觉醒”,“必须创立新文学”,乃弃医继续从文。这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是“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路”,并表示马克思、列宁是“我辈青年所当钦崇的导师”。
1924年,他回到国内,参加了1926年的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职。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动面目。
南昌起义后,他赶赴南昌,并在南下广昌的路上由ze介绍入党。此后,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悬赏缉捕,党组织安排他再次东渡日本。
在日本,郭沫若克服经济上的拮据和资料的匮乏,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很多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国内。此时,第二次国共合作业已开始,郭沫若在陈诚任主任、ze任副主任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担任厅长。
1940年以后,他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一批历史剧,其政治性、艺术性都十分强烈,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稍后,他又写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史学论著。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都担任过重要职务。 这时期他又写了《奴隶制时代》等历史论著,主编了《中国史稿》,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本。
教材中所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作于1930年。郭沫若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当时社会生产状况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说明了古代社会阶级和阶级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同时,他不容置疑地指出,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对于马克思的那个铁则并。
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1、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3、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仁宗时中进士,英宗时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4、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都君(今属山东省)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4.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有哪些
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 (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钱穆力图把传统史家从事考据所揭示的个别事实的真实构成一个前后连贯、有因有果的时间序列,力求从时间上把历史综合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着眼于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史学本是史料学”是傅氏史学思想的最基本点,应建设绝对客观的历史学。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 (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中国历史学家,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雷海宗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吴晗(1909~1969) 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 中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朱元璋传》、《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带有实用史学的观念。
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裔,祖籍湖南长沙,《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放宽历史的眼界》《十九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
5.著名的历史学家
古代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记》班彪(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班固(32年~92年),《汉书》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刘知几(661年~721年),《史通》杜佑(735年~812年),《通典》司马光(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郑樵(1104年~1162年),《通志》洪迈(1123年~1202年),《容斋随笔》周去非(1135年~1189年),《岭外代答》赵汝适(Zhao Rukuò 1170年~1228年,《诸蕃志》马端临(1254年~1324年),《文献通考》汪大渊(1311年~ 1350年),《岛夷志略》李贽 (1527~1602),《史纲评要》张燮(1574年~1640年),《东西洋考》顾炎武(1613年~1682年) 《日知录》、《肇域志》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读通鉴论王鸣盛(1722年~1797年),《十七史商榷》赵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钱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章学诚(1738年~1801年),《文史通义》近现代王韬(1828~1897年),《法国志略》、《普法战纪》、《法兰西志》、《美利坚志》、《日本通中国考》、《琉球朝贡考》、《法越交兵记》、《西古史》、《西事凡》夏曾佑(1863年~1924年),《中国古代史》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王国维(1877年~1927年)柳诒徵(1880年~1956年) 《国史要义》陈垣(1880年~1971年),《元也里可温考》《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通鉴胡注表微》顾颉刚(1893年~1980年),《古史辨》,“层累地造就古史”学说提出者陶希圣(1899~1988),《八十自序》《中国社会现象拾零》黄现璠(1899年~1982年)《广西壮族简史》《唐代社会概略》《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壮族通史》冯承钧(1887年~1946年),《成吉思汗传》《中国南洋交通史》《高昌城镇与唐代蒲昌》《景教碑考》陈寅恪(1890年~1969年) 《柳如是别传》《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胡适(1891年~1962年)郭沫若(1892年~1978年)吕思勉(1884年-1957年),钱穆之师。

著作《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钱穆(1895年~1990年),《国史大纲》傅斯年(1896年~1950年)郭廷以(1904年~1975年),《近代中国史纲》《近代中国史事日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张荫麟(1906年~1942年)劳干(1907年~2003年)谭其骧(1911年~1992年),《中国历史地图集(8卷)》全汉升(1912年~2001年)吴晗 (1909年~1969年)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华人黎东方(1907年9月15日—1998年12月30日)《中国史之研究》、《中国上古史八论》、《西洋通史序论》、《中华民国简》,长篇自传《平凡的我》,以及他所独创的“细说体”系列史书《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等,还有大量英文著作和译著。
陈兼(1952年—),《中国走向朝鲜战争之路》、《剑桥冷战史·中国卷》、《md的中国与冷战》黄仁宇(1918年——2000年),《万历十五年》、《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大历史》叶文心(1948年—)《上海百年风华》徐中约(1923年—2005年)《中国近代史》、《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外交,1858—1888年》何炳棣(1917年—),《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杨联升(1914年—1990年),《国史探微》、《论学谈诗二十年:胡适杨联升往来书札》许达然(1940年—)、《十八和十九世纪台湾社会史论》、《台湾人民起事和历史发展,1683-1894》王国斌(R· Bin Wang),《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及欧洲经验的局限》唐德刚(1920年-2009年),《中美外交史百年史1784-1911》、《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外国古希腊,希罗多德(Herodotus)(前484年?—前425年?),《历史》,历史之父古希腊,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年?—前400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波利比奥斯(Polybius)(前200年—前118年),以《历史》(又译为《通史》、《罗马史》)一书留名传世。古罗马,尤利乌斯·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年—前44年),《高卢战记》和《内战记》罗马,李维(Livy)(前59年—17年),《罗马史》古希腊,普鲁塔克(Plutarch)(46年?—120年?),《希腊罗马名人传》罗马,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年?—117年?),《编年史》英国,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1737年—1794年),《罗马帝国衰亡史》德国,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年—1886年)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895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德国,戴布流克(Hans Delbrück)(1848年—1929年),《战争艺术史》英国,丘吉尔(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年—1965年),《英语民族史》法国,费夫尔(Lucien Febvre)(1878年—1956年),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法国,布洛赫(Marc Blo。
6.近代的著名历史学家有哪些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幼年在乡读私塾,后到中学,1914年到日本留学,学习医学。此间改名为沫若,以取家乡两条大河——大渡河(古称沫水)、青衣江(古称若水)之名。
五四运动对他产生了较大影响,1919年到1920年,他创作了几十首充满革命激情的白话诗,1921年以《女神》为题,结集出版,这是我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1921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建了进步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毕业,但他认为“要使祖国早日觉醒”,“必须创立新文学”,乃弃医继续从文。这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史观是“解决世局的唯一的道路”,并表示马克思、列宁是“我辈青年所当钦崇的导师”。
1924年,他回到国内,参加了1926年的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职。在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写《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其反动面目。
南昌起义后,他赶赴南昌,并在南下广昌的路上由ze介绍入党。此后,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悬赏缉捕,党组织安排他再次东渡日本。
在日本,郭沫若克服经济上的拮据和资料的匮乏,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研究,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很多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郭沫若冒着生命危险回到国内。此时,第二次国共合作业已开始,郭沫若在陈诚任主任、ze任副主任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担任厅长。
1940年以后,他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一批历史剧,其政治性、艺术性都十分强烈,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稍后,他又写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史学论著。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这时期他又写了《奴隶制时代》等历史论著,主编了《中国史稿》,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本。
教材中所举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作于1930年。郭沫若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当时社会生产状况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说明了古代社会阶级和阶级矛盾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同时,他不容置疑地指出,中国古代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对于马克思的那个铁则并不是例外”,从而对否认中国没有奴隶制时代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少年时受同乡章炳麟影响,拥护辛亥革命。1913年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一度担任校长蔡元培的秘书,后到沈阳、河南任教,1922年任天津南开学校教员,后升教授,出版《文心雕龙讲疏》。
五卅运动爆发后,参加反帝活动,次年加入gcdzg,后与党失去联系。1927年后,在北京一些大学授课,写作了一些考据和文学史方面的著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正在河南任教的范文澜积极宣传抗日,因受校方干涉,愤然辞职,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再次入党。1940年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和延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受中共中央委托,编写中国通史。
1941年和1942年,《中国通史简编》分册出版。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这两部著作是我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说明中国通史的著作。
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界担任领导工作,1969年7月病逝。其所著论文编为《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于1979年出版。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青年时代学电机工程,1926年大学毕业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30年代参加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撰文阐述马克思主义观点,著名的有《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等,其著作多被当局列为禁书。
1936年加入gcdzg。他30年代的一些观点,如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殷周奴隶制时代的生产工具是青铜器等,至今仍有一定影响。
40年代,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新中国建立后,在史学界、中央党校任职。
著有《史论集》、《吕振羽史论选集》等。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
青年时代赴美留学,归国后研究马克思主义,1937年加入gcdzg,不久出版名著《历史哲学教程》。1940年到重庆,在ze领导下工作,其间写了大量史学论文和《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任职,领衔编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自幼受家庭影响,学习四书五经,1922年到北京,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兼攻法律和历史。
1927年赴法留学,1930年回国,先在东北,后到北京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到重庆,边从事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边进行史学研究,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教授。
7.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是谁
你这提问是错误的,这世上没有最,只有更,学历史肯定没学会。你是问的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中国历史上出名的有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史记》
班彪(班固他爹)(3年~54年),中国东汉史学家
班固(32年~92年),《汉书》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志》
范晔(398年~445年),《后汉书》 顾炎武(1613年~1682年) 《日知录》、《肇域志》
王夫之(1619年~1692年) 读通鉴论
司马光(1019年~1086年),《资治通鉴》
郑樵(1104年~1162年),《通志》 赵翼(1727年~1814年),《二十二史札记》
钱大昕(1728年~1804年),《二十二史考异》
近代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年~1927年 胡适(1891年~1962年)
郭沫若(1892年~1978年
西方的没学过,不知道啊 不过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