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氏 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的主要成就
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的主要成就
阿史那思摩的主要成就
贞观十三年(639),唐为牵制和威胁薛延陀汗国,集中精力对付高昌,声称欲把散处河南10余万突厥入全部遣返河北,复其故庭,继其先绪。太宗封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泌可汗,赐姓李氏。封阿史那忠为左贤王,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建牙于定襄城(黄河以北,今内蒙和林格尔北)。随思摩渡河者有帐户3万,胜兵4万,马9万匹。太宗诏赐南至大河、北至白道川的整个漠南塞外地区。李思摩率部渡河加剧了大漠南北局势的紧张。薛延陀国积极备战,准备乘太宗赴泰山封禅之机,进攻漠南突厥。李思摩遵照太宗的部署,严阵以待。
贞观十五年 (641)十一月,夷男借口李思摩部数次窃取薛延陀的羊马,率其子大度设领薛延陀本部及同罗、仆骨、回纥、白雷等部20万人南攻白道川。思摩按照事先的安排,诱敌深入,前后辄退,弃白道川入保长城。夷男命大度设率3万精兵追至长城。太宗命兵部尚书李 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兵6万,骑 1200屯朔州(今山西朔县);以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率兵4万、骑4 000,屯灵武(今宁夏宁武县西北),以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为庆州道行军总管,率兵1.7万人,出云中。又以营州都督张俭,凉州都督李袭誉率兵侧应。十二月,唐军反击,大度设率所部度青山(今呼和浩特市北)而北,李 率轻骑直趋白道,在诺真水追及大度设,薛延陀兵败溃逃,死伤惨重。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尔是否为同一人?
不是同一人.
阿史那社尔:突厥酋长 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忠心耿耿为李世民守宫门。后来李世民驾崩,正处于事业巅峰的阿史那社尔请求为李世民殉葬,侍卫陵寝。活人为死人殉葬,是突厥的野蛮风俗,阿史那社尔要以这种方式表明对唐太宗的忠心。还好即位的唐高宗否决了阿史那社尔的提议。 阿史那思摩: 突厥人,李世民赐姓李,太宗征战朝鲜,阿史那思摩受箭伤,太宗亲吮疮,一时将士皆感愤。 阿史那社尔(?—655年),又作阿史那社尔氽,突厥人,阿史那氏,唐朝名将,与契苾何力、执失思力一起,是唐初最著名的少数民族军事将领。 阿史那社尔原为突厥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时,便以智勇闻名于本部,因此拜拓设(部落首领),在漠北建起牙旗(用象牙装饰的大旗,作为大将或首领的标帜),与颉利可汗的儿子欲谷设分别统治铁勒、回纥、同罗等部落。阿史那社尔宽松的政策休兵养民,为居官十年未征赋税。诸首领却以此鄙视他不会借机自富,阿史那社尔说:“部落既丰,于我便足 。”(《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诸首领闻此言,大为惭服,对其畏而爱之。后颉利可汗四次用兵,阿史那社尔前去劝阻,但颉利可汗未纳。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夺取了皇位继承权。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颉利可汗认为李世民刚即帝位,内部矛盾尚未全部解决,统治秩序还未安定,遂与突利可汗合兵20万,大举攻唐。此时铁勒、回纥、薛延陀等部落乘漠北空虚,皆反叛突厥,并在马猎山击败了前去镇压的欲谷设。阿史那社尔出兵相助,也被延陀打败。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阿史那社尔率众西走,依附可汗浮图(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西北破城子),发展势力,以图自立。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发兵灭掉东突厥。此时西突厥内部也是混战不休,咄陆可汗兄弟相互争位。阿史那社尔乘机前去诈降,然后引兵突然攻打西突厥,攻占近一半国土,有十余万人,自称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尔势力强大后,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于是对各部落说:“首为背叛破我国者,延陀之罪也。今我据有西方,大得兵马,不平延陀而取安乐,是忘先可汗,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无恨 。”各部落酋长都劝阻说:“今新得西方,须留镇压。若即弃去,远击延陀,只恐叶护子孙必来复国。”(《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但阿史那社尔一心要复仇,未从此言,亲率五万余骑攻薛延陀于碛北,交战百余日。时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立,阿史那社尔的部下苦于长战不休,便纷纷逃回西突厥,薛延陀纵兵攻击,阿史那社尔战败,败走高昌国(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旧址),手下仅剩万余人。阿史那社尔畏西突厥逼迫,不敢在高昌久居,于是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率众东行,归附大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正月,阿史那社尔到达长安,被授左骑卫大将军。其部落被安置于灵州之北,阿史那社尔被留在长安。不久,阿史那社尔娶皇妹南阳长公主,屯兵于皇家苑囿之中。 时高昌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国通过其境向唐入贡,并发兵袭扰内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员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国。由于高昌位于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国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决心除掉这个障碍。贞观十四年(640年),阿史那社尔授行军总管,随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击灭高昌国。战后,侯君集私自取走许多珍宝,唐军随即上行下效,唯阿史那社尔以未奉诏为由,秋毫不敢取,回京后,唐太宗盛赞其廉慎赐予高昌宝刀及杂彩千段,并令检校北门左屯营,封为毕国公。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太宗以高丽盖苏文杀主害民,亲率六军前往征伐。阿史那社尔奉命出征。行至驻骅时,与高丽军交锋,阿史那社尔虽屡中流矢,仍拨箭继进,所部士兵见后,奋勇作战,终大获全胜。回京后,兼授鸿胪卿。 此时薛延陀多弥可汗却乘唐太宗率大军亲征高丽之机,数次发兵入寇夏州(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见击灭薛延陀时机已到,于六月十五日命阿史那社尔与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共为瀚海安抚大使,与执失思力、契苾何力、薛万彻、张俭等各率本部兵马,分兵几路,齐头并进,进攻薛延陀。薛延陀大败,唐太宗派李绩和兵部尚书崔敦礼前去安抚。李绩识破伊特勿失的诈降之计,率军大败薛延陀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铁勒11部酋长相继前来请求归附唐朝。唐灭掉薛延陀,使北部边境从此得到安定。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为打通西域商路,决定发兵攻灭龟兹(今新疆库车)。于二十六日诏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安西都护郭孝恪等率领唐军,并发铁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浑等10余万(一说10万)骑,向西进攻龟兹。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九月,阿史那社尔率军首先击败西突厥处月、处密二部,消除进军龟兹的侧后威胁。十月,阿史那社尔自焉耆以西,分兵5道,出其不意地向龟兹北境进兵。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王薛婆阿那支弃城奔龟兹,保其东境。阿史那社尔派兵追击,将其捕获斩首,另立其堂弟先那准为焉耆国王。龟兹大为震动,守将多弃城逃走。 唐军进至离龟兹都城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北)300里的碛口(似为今新疆轮台地区),阿史那社尔命伊州刺史韩威率千余骑(一说千骑)为前锋,右骁卫将军曹继叔率部继后,行至多褐城(似为今新疆轮台西),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丞相那利、大将羯猎颠聚众5万抗拒。刚接战,韩威即引兵佯退,龟兹以全部兵力追击,行30里后,韩威与曹继叔两军会合,乘龟兹军惧而将退之机,进行反击,大败龟兹军。继而乘胜追击80里,诃黎布失毕率余部退保都城。 十二月,阿史那社尔率军进逼龟兹都城,诃黎布失毕轻骑西逃,遂克其城。随后,阿史那社尔以郭孝恪、曹继叔、韩威各部留守该城,自率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等精骑追击诃黎布失毕,行军600里,诃黎布失毕慌忙退保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阿史那社尔挥军攻城40天,至闰十二月初一,攻克该城。诃黎布失毕、羯猎颠被俘,那利只身逃走,后为龟兹人抓获,送至唐军。 此战,唐军先后攻破龟兹大城5座,又派左卫郎将权祗甫等到各城晓以祸福,使各城相继请降,计得小城700余个,俘获男女数万人。阿史那社尔向龟兹人宣示唐朝伐罪之意,另立龟兹王弟叶护为王,龟兹人大喜。唐军攻灭龟兹,使西域大为震动,西突厥、于阗、安国等争送驼马和军粮。阿史那社尔刻石纪功而还。至此,唐朝势力深入到西域的纵深地区,控制了西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区,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 郭孝恪在军中,床帷器用多饰金玉,以赠阿史那社尔,但阿史那社尔不受。太宗闻后叹息道:“二将优劣,不复问人矣。”(《新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阿史那社尔出于对恩主的感谢和深厚的情谊,请求以身殉葬,以侍卫陵寝。唐高宗李治派人向他说明太宗的遗嘱,不许殉葬。后迁右卫大将军。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加位镇军大将军。 永徽四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尔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谥曰元。 点评:阿史那社尔出身突厥贵族,原与唐敌对,归降唐朝以后,忠心不二,临阵奋勇,屡建功勋。他入朝为驸马,出则为战将,不避艰险,征战四方,尤其为开通“丝绸之路”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身上,既体现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的胜利,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功勋卓著,从不自傲。史臣曰:“历代武臣,壮勇出众者有诸,节行励俗者鲜矣。社尔廉慎知足。”(《旧唐书·阿史那社尔列传》)参考资料: ://360doc/showweb/0/0/311797.aspx
阿史那贺鲁和阿史那思摩是什么关系?
对不起

现在我看到的资料中,从未提过他们有什么关系,我估计只是同姓.突厥有很多人姓阿史那 阿史那 突厥第一汗国的建立及同中原王朝的关系 领导建立突厥汗国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游牧汗国中的地位,类似匈奴游牧国家中的挛鞮氏,柔然游牧国家中的郁久闾氏。与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这两个婚姻氏族统治着突厥部众。关于阿史那氏的起源,《周书》、《隋书》各有大同小异的传说。几种传说的共同点是阿史那氏以狼为图腾,酋长的牙门之前建有狼头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传说指出突厥先世曾经住在平凉,5世纪中叶因受北魏(386~534)灭北凉沮渠氏(439)的影响而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属于柔然,世为柔然锻奴。突厥掌握冶铁技术,并时常来边塞,“市中国缯絮”,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这些显然是促进突厥建国的重要因素。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542),突厥始见于汉文文献著录(《周书》宇文测传)。大统十一年,西魏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西魏,是为突厥与内地王朝正式交往之始。与此同时,阿史那氏的杰出首领土门降服相邻的铁勒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开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的柔然。大统十七年,土门婚配西魏长乐公主,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次年土门重创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国,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郁督军山(亦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等)。伊利可汗建立的游牧汗国(552~630)常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以与682~744年复兴的第二汗国或后汗国相区别。汗国被视为可汗的私产,可汗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其下有小可汗、叶护(在西部突厥,叶护地位似为可汗之副)、设(亦作察、杀、煞等)、特勤、俟利发、俟斤、吐屯、发等官职。下至低级官吏,分28等。大小官职由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贵族统治阶层世袭。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汗国也逐渐制定一定的刑罚、税收(特别是向属部敛取)制度。关于突厥汗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虽然存在着牧主、族长占有奴、婢的现象,但是还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广大突厥民众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迁徙虽然无常,但诸部各有“地分”,总属于可汗。 土门建立汗国后,一年而死,木杆可汗(或木汗可汗,553~572)、佗钵可汗(572~581)相继在位,此时为突厥汗国势力大一统阶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20年,灭柔然(555),立东面可汗讨契丹,联合中原王朝征服吐谷浑(556),开创汗国的强盛局面。他舍子而立弟佗钵可汗为汗,佗钵复以兄、弟之子分统汗国东面、西面。佗钵在位时控弦数十万,东起辽东,西抵西海,斥地万里,与中原的北齐(550~577)、北周(557~581)相抗衡。齐、周两朝争与它结为姻好,厚输财物,以博其欢心。 西征中亚与第一汗国的分裂、灭亡 在前述期间,突厥也向西发展。 早在土门称汗之始,即派弟(?)室点密(亦作瑟帝米) 西征中亚,统西方的十姓(On Oq)部落。室点密与伊朗的萨桑王朝(226~651)于563~567击灭
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722835.
《贞观长歌》中的阿史那思摩和独孤谋是谁扮演的?
孟和乌力吉 ·饰演· 阿史那思摩 . 王家赫 ·饰演· 独孤谋
://gouduo/people_1659.内有孟和乌力吉的资料, ://baike.baidu/view/1429728.内有王家赫的资料。历史上真有像《贞观长歌》中说的阿史那思摩乘农民南迁带着自己的士兵隐藏在长安城下?
间谍多的去了,当然有的,但官兵也不是吃素的啊
唐朝时有哪些外国人在中国做官,最高做到了什么官,都来自哪,列举一下
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甚至官拜宰相。
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自大中至咸通,白中令入拜相,次毕相諴,曹相确,罗相劭,权使相也,继升岩廊。崔相慎曰:‘近日中书,尽是蕃人。’蕃人,盖以毕白曹罗为蕃姓也”。说明唐代外籍人士在朝为官者不少。 举例如下: 1、阿史那思摩,突厥人,太宗时授右武卫将军,逝世后,赠兵部尚书、夏州都督。 2、阿史那杜尔,突厥人,太宗时官拜左骑卫大将军,尚衡阳长公主,授驸马都尉。 3、执失思力,突厥人,左领军将军,后因功进封安国公 4、哥舒翰,突厥人,玄宗时授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西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 5、契苾何力,铁勒人,太宗时授镇军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徙封凉国公,死后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6、仆固怀恩,铁勒人,玄宗时官拜左领军大将军。 7、白孝德,安西人,官至安西、北庭行营节度、鄜坊、邠宁节度使,封昌化郡王。 8、阿倍仲麻吕,日本人,中国名晁衡,居留唐朝五十年,曾安南都护、镇南节度使等官。新罗人崔致远于僖宗朝一举及第,授宣州溧水县尉,后为淮南从事,又为侍读兼翰林学士,知瑞书监。 9、藤原清和,日本人,官拜秘书监,至三品,终生未回日本。 10、崔致远,新罗人,12岁来大唐留学,僖宗时官拜溧水县尉。 11、金思兰,新罗人,即新罗王金兴光之侍子,玄宗时官拜为太仆员外卿。 12、高仙芝,高丽人,玄宗时官至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 13、黑齿常之,百济人,因对吐蕃作战有功,高宗时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 安西胡人白孝德, 14、卑路斯,波斯王子,国亡来唐,高宗时官拜右武卫将军,中宗时又拜左威卫将军,卒于唐。 15、李元谅,波斯人,德宗时官拜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潼关防御、镇国军节度使。 16、阿罗憾,波斯人,武周时官拜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 17、李彦升,大食人,宣宗时一举中第,受翰林学士。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是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历史人物,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唐太宗早年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二、唐太宗不拘一格用人才、不独断专行、虚心纳谏,并能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堪称开明君主的典范。 三、唐太宗在国内厉行俭约、轻徭薄赋,重视农田水利,商业经济得到发展,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四、唐太宗开疆拓土,在军事上除对高句丽战争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中华军事史上,唐贞观时期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五、唐太宗胸怀大局,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六、唐太宗工书法、富文词,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唐太宗在其治国方略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对唐朝的繁盛有啥影响?
表现: 在政治方面:1、唐太宗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知人善任。唐太宗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臣,并且虚心纳谏,接收魏征等人的批评;2、实行以德治国,宽缓刑罚的政策,缓解社会矛盾。3、精简机构,勤政节俭。裁撤冗官,澄清吏治;4、完善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选拔人才;5、完善“三省六部制”,国家运转井井有条。在经济方面:唐太宗实行以民为本,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实行重视农业生产,使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民族政策方面: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一方面,坚决打击突厥的进犯,但是宽厚对待突厥首领和人民,边疆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另一方面,加强汉藏关系,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密切了唐蕃关系;对外交往方面:派玄奘西游天竺,加强中印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
影响: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一系列政策措施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就(5)摩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