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七年级上册历史段考

火烧 2021-10-04 21:37:49 1063
七年级上册历史段考 一、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地理生物重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

七年级上册历史段考  

一、初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地理生物重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提纲(人教版)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⑴麦哲伦环球航行P2 ⑵月食⑶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P4 ⑷地球卫星照片 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见P5—P7) 纬线 经线(又名子午线)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形状 圆 半圆长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 等长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相互关系 平行 相交5.经度和纬度(见P6-P7)经度(子午线) 纬度划分起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划分方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数值由0°经线向东向西同时增大 数值由0°纬线向南向北同时增大数值范围 0°—180°(180°W和180°E重合) 0°—90°(90°N(北极) 90°S(南极))表达方式 度数+W或E 数值+N或S变化数轴 半球划分 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东半球(20°W-0°-160°E)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西半球(20°W-180°-160°E) 另: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即经度差为180°的两条经线)组成的圆圈例题11. 写出A、B的坐标 (A:15°W,15°S B:75°E,0°)解题方法:①确定经线、纬线:直线型经纬网中横纬竖经;其他经纬网看线条的相互关系,相交或最终会相交的线条为经线,始终平行的是纬线②判断东、西经,南、北纬: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注:判断的起点,要依据此图的经(纬)度间距来确定』2. 判断A、B的半球位置 (A:东半球、南半球 B: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处)①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

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既无N也无S即在赤道,位于南北半球的分界②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有两种方法:其一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如上),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其二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

此外,0°经线在东半球,180°经线在西半球,20°W和160°E在东西半球的分界处(既不在东半球,也不在西半球)3.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南方)解题方法:①根据经度判断东西方向:东经度大在东,西经度大在西(如:甲110°E乙10°E,则甲在东乙在西;丙110°W丁50°W,则丙在西丁在东;戊10°E己40°W,则戊在东己在西;两地一地在东经度一地在西经度时,要特别注意两地经度和是否超过180°,若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如:庚100°W辛100° E,则庚在东辛在西)②根据纬度判断南北方向:北纬度大在北,南纬度大在南③综合①②判断结果即为所求方向例题21.标出C、D的经度解题思路:由中心的北极点(N)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由北逆南顺知此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可在图中用铅笔标出该方向,以辅助答题)。A的经度为0°,B的经度为180°,可知C、D的经度均为90°。

自A至C数值增大,且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即向东增大,所以C为东经度即90°E。自A到D数值也增大,但增加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即向西增大,所以D为西经度90°W2. A在B的 方向 (A在B的西北)求A在B的何方向,即求A相对于B的方位,A为要确定方向的点B为参照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七年级上册历史段考

解题思路如下:①判断东西方向:从参照点出发到要确定方向的点去,若行进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则要确定方向的点在参照点的东方,反之在西方②判断南北方向:离北极点 (N)近则为北方,离南极点(S)近则为南方③综合①②判断的方向即为所求方向。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365或366天) 产生现象 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 产生原因 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 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66. 5°夹角 注:时间差异-位置越向东去,时间越早 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仰视地球的自转为顺时针旋转,即北逆南顺2.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白昼长短的变化3.四季知识归纳(见下左图)日期 太阳光直射的纬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节气 北半球季节 A 3.21 0° 平分 春分 春季3、4、5 B 6.22 23.5°N 昼长夜短 夏至 夏季6、7、8 C 9.23 0° 平分 秋分 秋季9、10、11 D 12.22 23.5°S 昼短夜长 冬至 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见下右图)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特殊地理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间(23.5°S—23.5°N) 终年炎热 太阳直射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间(23.5°S—66.5°S) 四季分明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间(23.5°N—66.5°N) 四季分明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与南极点间(66.5°S—90°S) 终年。

二、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分类归纳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3、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比较远古人类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使用工具 使用火情况 生活情况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制造工具 知道用火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 保存火种 群居生活山顶洞人 距今约3万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懂得磨光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氏族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1、河姆渡与半坡的比较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粮食作物 生产工具 房屋 制作陶器河姆渡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 使用耒耜 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半坡村 种植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2、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于山东大汶口,制作出黑陶、白陶,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第3课 华夏之祖1、华夏族的形成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2.黄帝——“人文初祖” 3、禅让制(1)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舜、禹(2)禅让制是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商、周的更替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盘庚迁都到殷 汤 纣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东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洛 周平王2、启继承父位,表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3、武王伐纣:牧野之战4、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① 夏桀、商纣残暴统治。

② 汤、武王得到民心。③ 汤、武王任用贤人。

④ 联合其他小国。5、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命令;交纳贡品;镇守疆土;战时随天子作战。(3)分封的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6、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 平民 → 奴隶第五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2、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3.我国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盛行独特的青铜文化,是三星堆文化. 如: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4、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第六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1.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2、(1)春秋争霸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①三位霸主:齐桓公(第一霸)、晋文公、楚庄王②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通过改革。③称霸方式不同: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晋文公──城濮之战④争霸战争的影响: 消极影响: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积极影响:A.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B.促进了民族融合C.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2)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①七雄:齐、秦、韩、赵、魏、燕、楚②方位: 燕(最北) 赵 齐(最东) (最西)秦 魏 韩 楚(最南) ③三场著名战役:桂陵之战 魏(庞涓)── 齐(孙膑) 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魏(庞涓)── 齐(孙膑) 减灶计长平之战 秦 ── 赵 3、战争的性质: 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不断走向统一第七课 大变革的时代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水利工程──都江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4、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2)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3)背景: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地主阶级的兴起(4)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5)内容():内容 单项作用()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直接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军队战斗力增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6)意义(影响):①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封建社会形成。(7)判断商鞅变法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8)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或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文字的演变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书、帛书写字工具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简、丝帛2.天文、历法、医学、文学、音乐天文 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

三、历史要期中考试了,跪求初一上册历史期中复习重点,不要试卷,注意

主要要背省么朝代几几年到几几年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原始的那些就背他们的生活方式用省么东西耕种住省么房屋就这些祝你取得好成绩!!说真的历史只要临时抱佛脚多抱会就能考好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黄帝——→人文初祖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 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朝代暴君亡国之君夏朝夏桀夏桀商朝纣纣西周周厉王周幽王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见《课课练》126页)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 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古代稻、黍、粟、麦、豆被称为五谷。时期青铜器铸造情况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青铜器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西周青铜器种类更丰富,大量用于祭祀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胜。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 1、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3、战国时期,李冰为秦国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明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修建后,获得“天府之国”美称的是成都平原。 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会开展变法运动?(见《课课练》127页)。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是什么?内容是: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1)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朝人刻在龟骨或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3、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也称“铭文”。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成“大篆”。4、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5、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6、屈原代表作《离骚》,离:遭遇骚:忧愁7、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其中以整套编钟最为珍贵。

8、《诗经》记载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日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现象。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2)姓名时期著作主要思想备注孔子春秋晚期《论语》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论语》由孔子弟子整理编写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支持正义战争孟子战国“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仁政”。

四、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谁能为我提供一些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七年级思想品德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24分) 1、班里要举行班干部改选,肖宁不愿意参加,他说:“进入初中后,学习任务重了,当班干部会影响学习的。”你认为肖宁的做法( ) A、体现了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B、是在班集体中缺乏主人翁意识的表现 C、正确处理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D、正确处理了与同学间的竞争与合作 2、俄国作家果戈里说,“必须每天写作。

如果一天没有写,怎么办呢?没关系。拿起笔写下‘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有写’,‘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有写’………把这句话一遍一遍写下去,等到厌烦了,你就会坚持写作了。

“他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 A、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B、能够成为著名作家 C、学习更多知识 D、找到写作灵感 3、芬兰总统哈洛宁说:“具备世界最强竞争力的秘诀是教育。 ”这就说明( ) A、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命运 B、教育决定国家的未来 C、教育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问题 D、受教育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4、吕蒙是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因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书。

凡是要用文字的军情,都要他人代写。别人也都轻视他,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武夫。

后来,吕蒙深刻感到不识字,少读书的害处,发奋苦读,才干大有长进,终成一代名将。因此人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成功得益于( ) A、他处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 B、他能正确认识并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C、他有成为“文武双全”名将的愿望 D、他有良好的自我发展条件 5、李涛把期中考试成绩单递给爸爸,爸爸脸上绽开笑容,望着爸爸那甜甜的笑,李涛决心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 李涛是通过哪种途径正确认识自己的( ) A、自我观察 B、别人的态度和评价 C、与别人的比较中 D、考试成绩 7、“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之后,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

可是如果这两个人各有一个主意,互相交换后,每个人将会有两个主意。 ”这段话告诉我们( ) (1)、好朋友在一起互相交流,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 (2)、在集体中我们可以得到熏陶 (3)、真挚的友情需要经常交流和沟通 (4)、失去友情会给人带来痛苦 A、(1)(2) B、(2)(3) C、(1)(3) D、(2)(4) 8、李刚和孙林既是一个班的同学,又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中相互关心,就是上学、放学两人也结伴而行。

但是,在一次数学考试时,孙林有一道题不会做( ) (1)、好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给孙林传个纸条把答案告诉他 (2)、好朋友也应该讲究原则,这是考试,应该实事求是 (3)、告诉他,我也不会 (4)、各人独立完成试卷,有不会的问题,考完以后再一起解答 A、(1)(3) B、(2)(4) C、(2)(3) D、(1)(4) 9、中学生小强在游戏厅结识了一个社会青年,有几次小强在游戏厅里花光了钱,都是这个人借钱给他,小强还跟着这个人学会了抽烟、喝酒。 你觉得小强应该( ) (1)、马上断绝与这个青年的交往,因为跟着他小强会受到不良影响 (2)、继续与他交往,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 (3)、不要再与他来往,否则会影响自己的成长 (4)、顺其自然,多个朋友没坏处 A、(1)(2)(3)(4) B、(1)(3) C、(2)(4) D、(2)(3)(4) 10、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老师主要是在课堂上为我们讲课,这是老师的主要劳动。

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应( ) (1)、认真听课,尊重老师的劳动 (2)、对老师的提问要积极回答 (3)、只要不说话就行了 (4)、趁老师看不见的时候,可以看课外书 A、(1)(2) B、(3)(4) C、(2)(3) D、(1)(4) 11、下列行为中,属于与老师建立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是( ) (1)、对老师敬而远之 (2)、有好的建议告诉老师 (3)、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愿找老师帮忙 (4)、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 A、(2)(4) B、(1)(3) C、(1)(4) D、(2)(3) 12、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对其成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 ) (1)、有利于我们培养良好的品德 (2)、有利于发展每个人的才能 (3)、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 (4)、会使其成员免遭挫折 A、(1)(2)(3)(4) B、(2)(3)(4) C、(1)(2)(3) D、(1)(3)(4)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二、关于友情:(6分) 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对友情进行了谈论和辩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有的人认为,朋友就是自己的一个倾诉对象;有的人认为,朋友就是一起分担痛苦的人;有的人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在生活、学习中相互帮助的人。

你是怎样看待友情的?(3分)你认为怎样让友谊之树常青?(3分) 三、我爱我师:(6分) 1957年初春,dz同志在云南省政协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滇剧。 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

dz急忙起身上前,立正向这位老人敬礼,随后双手紧握老人的手,亲切地叫“叶老师”。然后,dz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来。

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dz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上述材料表现了dz同志怎样的高深品质?(2分)青少年应该怎样向他学习?(4分) 四、我会这样做。

(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遇到下列情况是正确的做法,并说明理由。5分) 你的好友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