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的士兵退役注意事项 古代士兵常年在外征战,如何解决单身问题?孙权的办法最人性化
古代士兵常年在外征战,如何解决单身问题?孙权的办法最人性化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有专家做过统计,从炎黄时期到1911年清朝灭亡,这4500余年的时间里,我国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战役共发生了3791次,也就是每14个月打一次仗,远高于世界每31个月发生一次战争的平均水平。
战争频繁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士兵需要常年征战在外,那么这种情况下这些在外征战或者戍边的士兵们,该怎么解决单身问题呢?毕竟娶妻生子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传宗接代,也直接影响到王朝的总人口。在古代,人口就是国力的支撑,朝廷又岂会坐视?但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单身困扰”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兵制有府兵制、募兵制、军户制等等诸多类型,但是大体却可以分为两种:非职业和职业兵。
非职业兵,我们可以理解为兵农合一,比如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兵就是这种,他们平时务农,只有战争发生时才会临时集结,常备兵只占很小一部分。
这种情况下,士兵是不存在单身困扰的,他们平常原本就是在家务农的平民,娶妻只需要按照正常百姓的方式即可。除非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秦始皇出兵征伐岭南时,秦军长期戍守,郡尉赵佗提议,送“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由秦王朝解决士兵单身问题。
所以,“单身困扰”主要出现在职业兵阶段,职业兵在三国时期就已经大量出现,到唐朝后期开始在全国推行。这些士兵脱离生产,唯一的职责就是打仗,军饷粮草由朝廷统一派发。
由于常年离家在外,这些士兵的婚姻问题就成了大事,于是就有些人趁机劫掠女子。史载:“军卒多虏掠妇女,谓之老小”。蜀汉著名将领张飞,他的妻子夏侯氏就是拾柴时被张飞抢回来的,将领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就更不必说了。宋朝时,一个叫王则的士卒抢回一名赵姓女子,欲娶为妻子,结果赵姓女自缢身亡。
当然,抢掠毕竟不是正途,历朝历代还有不少其他方法来解决士兵的单身问题。第一种是朝廷包办,隋炀帝在江都时,为了让随行的中原士兵安心留守,就下令将江都所有的寡妇、适龄待嫁女搜罗起来,供士兵挑选婚配。唐朝时,会把大龄的宫女放出宫,赏赐给征战的士兵。宋仁宗时也曾下令:“裁造院所招女工,并放从便,以妻窖务或军营致远务卒之无家者”。
第二种是发配罪女。即把那些罪臣、罪犯的妻女或者本身犯罪的女子发配到军营。如南宋初年,伪楚皇帝张邦昌被赐死后,他的妻子李氏就被发配到了军营。
第三种是鼓励士卒自行婚配。除了上述几种途径,有时军中士卒也会看中营妓或者戍守地的女子,后晋时一个叫王景的小卒,就看中了官妓侯小师,被石敬瑭赐婚。宋朝时,还规定“支钱一百贯酒四瓶米一硕绢一匹”,赏赐要结婚的士兵。

当然,妻子问题虽然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却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夫妻分离。
士兵常年征战戍边,几年都不能回家,娶了妻也还是相当于单身,而留守家中的妻子也无异于“守活寡”,痛苦不堪,宋朝时即有“宁为路旁草,莫作战士妻”的说法。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安稳军心,三国时期,孙权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家属随营。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所以职业兵大量出现。曹魏的办法是把士兵的家属集中安置在京城,然后士兵实行轮休,分期、分批回到妻子身边。而孙权的做法则是在军营附近为军属集中修建住所,士兵换防,家属也随行。
这个办法解决了士兵的思念之苦,被很多朝代所效仿,如宋朝就始终实行随军制,明朝初年也实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