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五】

火烧 2022-04-14 12:59:29 1036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五】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五】  大唐三藏般若奉诏  垢性品第四  智光及者既出家已。整法服五著地。如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佛所未。在家所有失。菩提心世。剃除而作比丘。唯如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五】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五】

  大唐三藏般若奉诏

  垢性品第四

  智光及者既出家已。整法服五著地。如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佛所未。在家所有失。菩提心世。剃除而作比丘。唯如正等。我等及生。演出家殊功德。令得者清心。行不佛。世尊大恩慈悲。愍生如。出家菩何住。何修垢之。何伏有漏之心。世尊智光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未一切生。於如如是大事。如是如是。如汝所。如世尊愍生。平等二如一子。汝今谛善思念之。吾汝分演。出家菩如是住。如是修行垢之。如是伏有漏之心。唯然世尊。欲。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住如是心常作是。我得人身根具足。何生此。我於三界中生何界。於四大洲生何。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得父母妻子眷。出家修道免八身。劫中去千佛皆已涅。星宿劫中未千佛未出於世。劫之中在千佛。佛如出於世。化入般涅。佛世尊未出於世。是生根未熟。未正法。於何。勒。兜率天下生人成佛道。於我身中有何善。戒定慧有何德。去佛皆已不遇。世尊得不邪。我今在凡夫地。三何最重。一生已造何罪。於何佛所曾善根。我此身命能得。是日已命少。如羊彼屠所。近死所逃避。身命生於何。三道苦如何免。然我此身。念念衰老停。有智者此身。智光知。出家菩常於夜如是察。勿世受五欲。精勤修未。如去石如救燃。心常忏悔去先罪。安住如是四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陀。伏其心如旃陀。如是佛子是名出家。智光比丘。以何故。名真修沙行如旃陀。其旃陀每游行。手杖不敢路。若人逼近振令。於大中心行下不敢慢。被呵。心怨恨未加。辱鞭默然受之。何以故。自知下性不流。以是因。智光知。出家菩亦如是。剃除形同。持器依佗活命。身著袈裟如被甲胄。杖而行如持槊。智慧破。修行益一切。是故一切三毒利箭。不入真沙之身。出家菩以三修忍辱行名真出家。生是佛化身。於自身愚夫。有情作尊想。於自身僮想。又生作父母想。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常作是。或被打不加。善巧方便伏其心。智光比丘。汝等谛。何名四垢性。衣服具食。如是四事有所得。粗心求。是垢性。比丘等。以何因。如是四行名垢性。智光知。佛如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此生。佛法僧常不。是故得名四垢性。世尊。而偈言。

  智光比丘汝谛  出家菩所作

  大慈生  如一子皆平等

  菩提心求正  作三成佛法

  心常住四垢性  修十二陀行

  下心如旃陀  四威中作是念

  十方量菩  那那趣道

  彼既修我亦  如何流三界中

  居生死量苦  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回何道  胎卵化受何生

  身口意於何修  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  如是微察已

  大慈大悲相  大喜大先心

  有者妙法  夜修心不停

  如去石救燃  念三常不

  有情是佛身  唯我於凡

  一切生等尊  我僮居卑

  世生同父母  我如男女行孝

  被佗打不嫌  勤修忍辱怨嫉

  四事供心不著  是名垢性

  三十七品菩提分  及以如果身

  如是殊漏法  四垢性根本

  不放逸行常修  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提智念念增  漏道皆成就

  速得超於量劫  端坐王法界中

  福智二皆  劫海利群生

  由垢性皆成就  如常住果

  次智光比丘。出家菩於所著衣不著。若若粗其所得。但於施者生福田勿嫌粗。不得衣法要。起方便相。世凡夫衣服故。非法求造不善。於道量劫。不遇佛。不正法。受苦已生人。困苦。求不得苦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如是苦。皆由先世衣服故多生命造罪。出家菩即不如是。其所得不嫌粗。但愧以充法衣。得十利。一者能覆其身羞。具足愧修行善法。二者寒及以蚊虻毒。安修道。三者亦沙出家相貌。者喜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幢之相。尊重敬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生塔想。能罪生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色。五欲想不生。七者袈裟是佛衣。永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消除。十善道念念增。九者袈裟如良田。能善增菩道故。十者袈裟如甲胄。毒箭不能害故。智光知。以是因。三世佛。清出家身著袈裟。三同坐解床。智慧破魔。共入一味涅界。世尊。而偈言。

  智光比丘善  大福田衣十利

  世衣服增欲染  如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  愧生福田

  寒暑及毒  道心固得究竟

  示出家欲  除五正修持

  瞻袈裟幢想  恭敬生於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  生福罪感人天

  容致敬真沙  所不染俗

  佛良田  利群生此最

  袈裟神力不思  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如春苗  菩提妙果秋

  固金真甲胄  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十利  劫有

  若有身披一  得金翅王食

  若人渡海持此衣  不怖鬼

  雷霹雳天之怒  披袈裟者恐畏

  白衣若能捧持  一切鬼能近

  若能心求出家  世修佛道

  十方魔皆振  是人速法王身

  次智光菩。出家佛子常行乞食。身命不是心。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是以乞食利益。汝等知。出家菩常行乞食有十利。何十。一者常行乞食以自活命。出入自由不佗故。二者行乞食。先妙法令起善心。然後自食。三者不施人大悲心。正法令起心而生福。四者依佛教行增戒品。福德智慧。五者常行乞食。於七九慢自然消。所恭敬是良福田。六者於乞食。得如相。受世大供。七者汝等佛子此法。住持三益有情。八者於乞食。不得求食故起希望心。一切男子女人。九者行乞食依次第。不分富之家。十者常行乞食佛喜。得一切智最良。智光菩。我汝等略如是十利益。若分量。汝等比丘及未世。求佛道者如是。世尊。而偈言。

  智光菩汝谛  出家大士

  出世修行心  乞食陀根本

  凡夫住於有漏食  者悉依漏食

  有漏漏凡  一切不依食住

  我汝等佛子  演出世二利行

  三世如所  乞食功德有十利

  偏此行最  出入自在系

  先令施主初心  令趣菩提然後食

  除悭妙法  能起大量心

  依大教行乞食  增量梵行

  七九慢自除  人天所尊敬

  如相不可  妙法化十方

  未此法  令不三

  若食起妄心  不男女

  起大慈悲平等意  不生分富

  清乞食佛所  一切智此生

  三世如出於世  生四食

  段思其四  皆是有漏世食

  唯有法喜禅食  乃是所食者

  汝等世味  求出世漏食

  次智光菩。出家佛子於不著。若有病。佗煎已所。诃梨毗梨及阿摩勒。取是等即服之。乃至一生服所。於等常生知足。如是名真沙。出家佛子服。是人得十利。何十。一者求草不近佗人。永息求安住正念。二者不易得成就。出世之心能得固。三者於珍味不著。速正智飧禅食。四者於世一切物。常能知足早得解。五者不近世一切凡夫。近出世清善友。六者由不嫌等。於粗食亦得解。七者於所重永不希望。一切世不尊故。八者速能伏病。得如常住法身。九者永三界一切。能生身心重病。十者能佛教修菩行。福智得大菩提。智光知。我汝等略十利。如是妙行。去在出家菩皆共修。汝等生演流布令。即如供。世所有敬供所不能及。於菩行不退。速上正等菩提。世尊重偈言。

  智光比丘汝善  出家所服垢

  菩妙行此先  生有病如己病

  以大悲恩救苦  用慈心施安

  最上妙佗人  前人所而自服

  菩不  但病令安

  取佗所之余  服以充治所疾

  取佗有十利  三世如共

  求不近佗  永息追求住正念

  不易成熟  而能作菩提因

  不著甘味  求法喜禅食

  於世能知足  得漏七

  彼凡愚不共住  近良友

  由是不嫌  亦於食求

  珍膳妙不希望  世所以尊重

  能身心病  悟得真如法性身

  永三界  得上真解

  能佛教趣菩提  福智成身果

  汝等佛子皆修  坐金真道

  次智光。出家菩喧。住阿若修其心。量千以求佛道。三世如喧寂然居。行增修菩提果。一切。得果亦如是。其阿若有十德。能令得三菩提果。何名十德。一者得自在住阿若。四威中不佗故。二者我我所名阿若。於下著故。三者於具等所著。由斯四畏床。四者阿若三毒微薄。所境故。五者阿若修行。不求人天五欲故。六者能喧住寂。修佛道不惜命。七者寂世言。凡愚散故。八者世出世一切事易得成就。障故。九者阿若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十者清如空以宅。心障得大智故。智光知。阿若有如是等量功德。以是因。出家佛子誓身命不山林。若法供病人僧父母。出阿若入聚落中。宜速於若。若有因未得者。作是想。今此聚落如山林。所得物假如。若有所得不著。如是佛子是摩诃。世尊重偈言。

  智光汝等善谛  人所住

  喧寂  此是神仙所居

  三世菩求菩提  於若中成正

    亦於此菩提

  住阿若十利  能令得三乘果

  自在游行如子  四威中系

  山林下所  我我所名若

  衣服具系著  坐四畏子座

  名若  一切所著

  常居物外  不世五欲

  愦寂者  身命求佛道

  能住寂人  於散心不起

  世出世善  心障皆成就

  由是若根本  能生百千三昧

  以大空寂室  行者身心障

  具足如是十利  是故常居止

  智光汝等佛子  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中莫  阿若菩提道

  我度後心者  而能住於若

  不久坐王  得法身常果

  世尊是法。量百千初心者。於上道得不退。智光等菩。得陀尼具大神通。百人天菩提意悟三解。如告大。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得如是。四垢性甚深法。受持解。如是人等所生之。遇善知修菩行永不退。不一切之所。而於世大福智。住持三得自在力。佛使不。命必生知足天。奉觐勒不退位。初得正法。授菩提速成佛道。若欲生十方佛土。其所而得往生。佛法。究竟不退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大乘本生心地阿若品第五

  中有一菩摩诃。名常精。承佛威神即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阿若是菩提道。若有心求菩提者。不阿若。是若中有多生。虎豹豺毒。乃至及。不如。不正法。又不敬僧。此有情善根解。何故如令修人住阿若速得成佛。唯世尊。生。分解疑令喜。菩提心使不退。佛告常精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於如清解。益未修行者。功德量。谛谛善思念之。吾今汝分演阿若功德。唯然世尊。欲。佛告常精菩。如汝所。阿若得成者。山林之中多生。以何因不得成佛。是不然。所以者何。彼生不三。不知足。不善。於山林中。有世珍。而不能知伏藏之。菩摩诃即不如是。善男子。菩能知佛法僧是出世。七珍伏藏是世。悉能辨其色相。知其所在而不求。亦不。何手取。菩出家。固心不惜身命。父母六眷。住山林常作是念。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之。七日出。火然焚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山等。至皆散。三界之非非想天。八劫。生下地。王千子。七眷四洲伏。命臾不停。我今亦。假使年一百。七具足受快。琰魔使至不免常。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生修菩行。得金不之身。三界救度父母。作是已。住阿若。生弘誓。上根菩是言。我未得成佛已。常於露地坐不。中根菩是言。我未得成佛已。於中常坐不。下根菩是言。我未得成佛已。於石室中常坐不。如是三根出家菩。坐三座。各作是念。去菩坐於此座。而能得陀尼功德自在。未菩等皆於此座。得陀尼修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必成就於陀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不阿若。或有菩。未得四量心。不阿若。或有菩。未得五通神力。不阿若。或有菩。未得六波蜜。不阿若。或有菩。未得善巧方便。不阿若。若有菩。未能伏一切有情。不阿若。或有菩。未得四法。不阿若。或有菩。未能修六念之法。不阿若。或有菩。未能成就多智慧。不阿若。或有菩。未能成就固信力。不阿若。或有菩。未能除六十二。不阿若。或有菩。未能修八正道。不阿若。或有菩。未能永二障。不阿若。或有菩。未能病微妙智慧。不阿若。或有菩。未能大菩提心。不阿若。或有菩。未能沙三昧。不阿若。或有菩。未能成就量神通。不阿若。或有菩。以定通力十八空而心不。如是大事若未成就。不阿若。或有菩。未能一切智智。不阿若。或有菩。未得一切智。不阿若。或有菩。未得修三十七菩提分法。不阿若。或有菩。未得十地行。不阿若。或有菩。於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不阿若。或有菩。未得如四智。不阿若。或有菩。未能大涅。不阿若。或有菩。坐金座未能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阿若行。善男子。出家菩菩提心入於山林。坐三座磨身心。三大劫而修行。得上正等菩提。世尊重偈言。

  昔如因地  住阿若

  伏所知障  超三界菩提

  去菩修行  以阿若宅

  阿僧劫修福智  十地究竟三身

  未菩求佛果  入於深山修妙行

  除二障生死因  常三空真解

  在十方菩  修持行住空

  不惜身命求菩提  念念得生智

  若欲速深三昧  因修妙定起神通

  阿若心诤  能大地七

  若欲游十方  往自在神通

  供佛利群生  住阿若畏

  欲有如幻智  了法本空

  住阿若菩提  令亦入真解

  若欲速得如如智  法如如性

  大劫海利群生  住若空寂

  若人欲得思智  妙高山王芥子

  山王芥子不相  入於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智  以一妙音演法

  生各得解  住若修妙

  若欲生及  十方土

  放光法利群生  莫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  令十方界皆振

  睹相心除邪  住若自心

  若欲佛出  最初於微妙供

  檀波蜜皆  住阿若修妙行

  若人於佛涅  最後供成檀

  永及八  誓住於若中

  若欲福智皆  未佛涅

  受佛付弘宣  住阿若修六念

  若於佛涅後  集法度生

  助於佛真乘  住阿若空寂

  人天大薄伽梵  遇昙

  若欲奉觐修供  住若弘悲

  之尊法最  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欲得常法  住阿若修梵行

  始今身至佛身  常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  念念不阿若

  若人欲父母恩  代於父母誓

  入阿若菩提  夜常修於妙道

  若欲世增福智  不八中

  如是有情善心  住阿若修悲

  三世菩求真  得道涅若中

  是故名大道  三乘皆同

  菩苦入山林  度群生求道

  自未成佛先度佗  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居露地  中根菩居中

  下根菩居石室  未成佛道常不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卷第五】

  三世菩住若  得陀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心  未得持止此

  得大菩提在若  入大寂由住

  菩起於金智  惑真成妙

  化生游聚落  求寂山林

  行因果亦  未度群品

  世尊。演如是出家菩阿那行。量菩喜地。河沙等菩。永相用微。不地。不可不可菩摩诃。一切障入妙地。有情等等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九七千生。垢得法眼。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