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区繁华吗 上海宝山的由来
上海宝山的由来
宝山的命名缘于明代的平江伯陈瑄和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
宝山正式以县名建制始于清雍正二年九月(公元1724年),正式分治是雍正三年。

许多人说,宝山没山,却以山名,不知是何原因。
其实宝山的命名正是由于山而得名。
不过这山是人工堆起的。
说起这座“宝山”还有一段历史。
宝山地区濒江临海,历来水运繁忙,故也常常发生海难。
明成祖朱棣夺取侄子建文帝王位后,建文帝亡命天涯。
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追杀。
郑和多次从太仓刘家港出发追寻。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率两千七百官兵乘四十八艘巨船沿江出海。
船至今浦东高桥附近海面,失去航向陷入困境。
未及时追杀建文帝,永乐皇帝不悦。
当时进出长江口的船只,常常能见到高桥附近隐隐约约有山影出现。
山上亭台楼阁,祥云缭绕,人影恍惚,还依稀听见悠扬的梵音。
于是,“宝山山影”在民间流传。
这大概是当初出现在长江口的海市蜃楼吧。
明朝永乐年间,航海、水利专家陈瑄,因率水军降迎燕王朱棣有功,朱棣(永乐皇帝)即位,陈瑄被封为平江伯。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陈瑄被委派当了总兵官,总督海运。
古代交通主要依靠水运,历来的重镇闹市几乎都依托水运码头。
明王朝的南北军饷皆依赖水运。
《明史》载:“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而水道咽喉的长江口,历来无航海标记。
长江口水道复杂,暗沙阻隔,严重影响水运效率。
《崇明县志》载:“永乐初,平江伯陈瑄督海运,由吴淞江出口,绕崇明三沙门至京及辽东”。
为海运的安全和效率,陈瑄上言:“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
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
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陈瑄之言正合朱棣之意,于是永乐皇帝责成平江伯陈瑄,择址建造航海标志。
当时的青浦(今浦东海滨外)有土城,是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筑的,称为青浦旱寨口。
陈瑄就在城侧累土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