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秦函谷关在哪里 函谷关的历史讲解一下

火烧 2021-10-24 07:45:45 1143
函谷关的历史讲解一下 一、来历:函谷关,《辞海》中解释说:“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闭。据《考古通论》记载:“关塞起

函谷关的历史讲解一下  

一、来历:

函谷关,《辞海》中解释说:“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闭。

据《考古通论》记载:“关塞起于殷。

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

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可见,函谷关始建于周初。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后西东移,汉关位于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位于洛阳新安县,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二、重要性: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

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紧靠黄河岸边。

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

始建于春秋战国之中,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周慎靓王三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始皇六年,楚、赵、卫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

“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的唐军与叛军的“桃林大战”,1944年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军的“函谷关大战”,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函谷关不仅是一处军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要点。

围绕着这座重关名城流传着“紫气东来”、“老子过关”、“鸡鸣狗盗”、“公孙白马”、“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唐太宗、唐玄宗、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历史名人志士临关吟诗作赋,流传至今的有100余篇。

函谷关建于春秋战国之际。

“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辞海》)。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

《太平寰宇记》中称“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

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因其地处桃林塞之中枢,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北空”(唐·胡宿诗),“双峰高耸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金·辛愿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大败六国军队。

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伐秦,“至函关,皆败走”。

秦末楚汉战争中,刘邦曾守关阻挡项羽进攻。

唐“安史之乱”中,官兵与叛军在关前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

秦函谷关在哪里 函谷关的历史讲解一下

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