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雍镇倪 雍镇历史
雍镇历史
1.历史上真正的雍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1、以前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谣言,指雍正是篡位而起,又把雍正描写成一位毒死父亲、气死母亲、不务正业,又通过文字狱抑制了汉族的思想、巩固满洲人统治的皇帝;直到近代经多番历史研究,这些传说都相继被推翻,使近代对雍正评价转趋正面,赞扬其励精图治,革新吏政、活络经济、提升民间生活水准的政绩。清史学者孟森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
」又说「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日本文化首都京都大学历史教授盛赞雍正节俭支出,称「雍正朝后宫一年支出费少于明朝万历帝后宫一天支出费用」。
英国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清皇朝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准恶化的危机;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他的改革同时包含了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虽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第三帝国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但清朝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此当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2、雍正皇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雍正的勤奋不仅是过去皇帝,就算在现代领导人,也没有几个可以跟他媲美的。
他在位12年8个月里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一年之中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会休息。
而且每天的睡眠还不够4个小时。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
雍正皇帝的勤政精神、治国业绩,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堪称楷模。乾隆继位时,国库存银超过5000万两,而13年前雍正登基之际,大清全部家底不足700万两。
华人学者杨启樵说:“康熙宽大,乾隆疏阔,要不是雍正的整饬,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的说法。
3、但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心中,雍正评价不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民间文学、小说野史都对雍正皇帝特别不客气。说他改诏书篡位,甚至在他死后不久,就有被吕四娘谋刺死、被宫女缢死、被曹雪芹和竺香玉合谋毒死等等无稽之谈。
(在他去世两个多世纪后,又有了关于他死因的新版本——台湾作家高阳认为是“服用壮阳的兴奋剂,导致高血压及心脏病,以中风暴崩”。此说如能成立,则那春药也不是什么伟哥之类,而是权力——封建专制帝王的最高绝对权力。)
他统治严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这是他性格的弱点,从而容易得罪很多官僚阶级。(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严厉统治和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也才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而他的励精图治的大胆改革,更是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末梢神经。4、雍正无疑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人物。
他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刚毅,目光锐利,而且奋发有为。他并没有因为当了皇帝便泯灭了自己的个性。
相反,他还给自己的帝国和时代打上了这种个性的烙印。同历史上那些平庸的君主相比,他无疑更具个人魅力,但同时也更易引起争议,遭受打击。
因为他的这些性格,与文化传统对所谓“守成之君”的要求相去甚远。要知道,我们这个以 “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文化在本质上是不喜欢个性的。
它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小心翼翼地允许极少数人保持自己的个性,比如开国领袖、末世的忠臣、江湖上的好汉和山林中的隐士等等。即便对这些人,我们的文化也宁愿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甚至只有在他们失败后才表示同情(如项羽、海瑞)。
如果成功,则难免留下骂名(如曹操、武则天)。不挨骂的成功者只有一种,即朝代历时较长的开国君王(如历时较短,也要挨骂,如秦始皇)。
人们热情赞美他们的雄才大略,是“千古一帝”,但又希望后代不要有那么鲜明的个性。这些所谓“守成之君”最好四平八稳,中庸因循。
处理政务的原则,不是“圣贤遗训”,便是“祖宗成法”,自己不需要创造性,更不要搞什么改革,这样就天下无事,天下太平。雍正显然并不符合这样的一个标准。
因此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同情,反倒使不少人感到失望和愤怒。他们无法理解:圣祖爷好端端地留下了一个太平盛世,你雍正瞎折腾什么呢?还能折腾出多大个气候?甚至对雍正的朝乾夕惕,宵衣旰食也有人不以为然。
皇帝不是宰相,管那么多那么细干什么?真正的圣君、明君,应该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像雍正这样事必躬亲、累死累活的皇帝,他们可没见过,也不以为然。
这就不能不让雍正感到委屈。为了他的帝国,雍正真的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十三年干了别人三十年都干不完的事,然而他的帝国的臣民却不领情,还要在背后指指戳戳,说三道四,甚至诬赖他酗酒、yin色。
想想看,他一天要做那么多事情,仅朱批就要写七八千字,有时间酗酒、yin色吗?雍正,他是注定不会被人理解的。这不但因为他的性格和作派与传统的要求格格不入,更因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而且是强化皇帝一人。
2.关于雍正的历史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祯(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
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传说吕四娘三进皇宫,凭着自己绝妙的轻功,在一天晚上,雍正熟睡时,吕四娘把的人头给割走了,现在北京博物馆里的还存在着雍正的金头.雍正当年下葬时不能没有头啊,于是请工匠给他做了一个金头.)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 雍正的主要功绩有 摊丁入亩。
这是一项重大的赋税改革。中国自古就有人丁税,成年男子,不论贫富,均须缴纳人头税。
雍正实行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这项措施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地主,是我国财政赋税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耗羡归公。我国古代以银、铜为货币,征税时,银两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中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有一定附加费。
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一向由地方州县征收,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耗羡无法定征收额,州县随心所欲,从重征收,有的抽正税一两、耗羡达五六钱,人民负担甚重。
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大幅度提高官吏们的俸入。这样,既减轻了人民负担,又保证了廉政的推行。
故雍正说:"自行此法以来,吏治稍得澄清,闾阎咸免扰累。" 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
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为皇帝出主意、写文件,理政务,"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其特点是处理政事迅速而机密。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
此机构存在200年,直至清末。与创立军机处伴随的是推广奏折制度。
由于以前的官文书批转手续繁复,且经多人阅看,时间拖延且难于保密,而奏折则向皇帝直接呈送,直达皇帝本人。雍正扩大了可向皇帝上奏折的人数,不同身份的官吏可以及时反映情况,报告政务,使皇帝洞察下情,以便制定政策;也使官员们相互监督,皇帝得以了解他们的贤愚、勤惰、政绩、操守。
改土归流。我国西南及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职务为世袭,仅名义上接受清朝的册封。
土司们生杀予夺、骄恣专擅。这种制度妨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雍正即位后,废除了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许多土司,改成和全国一致的州县制度。"改土归流"是一场严重的斗争,许多土司武装反抗,雍正坚决派兵平定。
在平叛战争中虽然也累及无辜,给少数民族造成伤害,但从长远来说,"改土归流"是进步的措施,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 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他在位期间虽没有出现大规模农民起义,但零散的反抗经常发生,雍正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
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
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
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科多而戮尸示众,陆生楠因议论时政而被军前正法。最为轰动的是吕留良案,吕是清初具有民族思想的学者,已去世40年,后有曾静、张熙读吕氏之书,受其影响,竟去策反岳钟琪,要他反清复明,酿成大案。
吕留良被开棺戮尸,其儿子、学生处死刑。雍正朝文网甚密,株连人众,处刑严酷。
知识分子动辄得咎,形成闭眼不敢看现实,缄口不敢谈政治的沉闷风气。 雍正遵奉重农业、轻工商的信条。
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雍正在对外交往中亦固步自封。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
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
3.陈仓区的历史
春秋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灭西虢,于今虢镇设虢县。战国秦在今区东置陈仓县。
秦属内史。
东汉虢县废入雍县。
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7年)今虢镇为武都郡治,孝昌二年(公元526年)于长蛇镇(今区西北县功镇附近)设长蛇县,于今区西北香泉镇设南由县。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废南由县,十三年于今虢镇设洛邑县,属武都郡。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复置南由县,并移治金陵河东岸(今县功镇北),属陇东郡。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长蛇县移治县头镇(今县功镇),十八年因县西有吴山,长蛇县改名吴山县,后废;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洛邑县改名虢县,属扶风郡;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复置长蛇县,后又改名吴山县。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虢县,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复置;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陈仓县南陈仓山(今鸡峰山)传说有石鸡啼鸣为祥瑞,改陈仓县为宝鸡县。元和三年(公元808年)降南由县为镇入吴山县,属陇州。
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分禥阳县地于南由镇设陇安县,金初废,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复置。蒙古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降虢县为镇入宝鸡县,七年废陇安、吴山2县入禥源县。后境内大部为宝鸡县地。
民国(1912~1949.9),宝鸡县属陕西省关中道、直隶陕西省、陕西省专员公署辖,县城驻今宝鸡市。
1949年4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宝鸡县城(今宝鸡市),28日撤离,此间设宝鸡县人民政府;1949年7月14日,宝鸡县城第二次解放,遂设宝鸡市与宝鸡县,县人民政府迁至石羊庙;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宝鸡县人民政府由石羊庙迁驻虢镇,属陕甘宁边区宝鸡分区管辖 ;1950年1月1日,宝鸡县属宝鸡分区管辖,10月11日陕西省宝鸡分区改名宝鸡专区,宝鸡县属宝鸡专区管辖。
1956年宝鸡专区撤销,宝鸡县直隶陕西省管辖;1958年11月9日,撤销宝鸡县,其地并入宝鸡市;1961年9月10日,复设宝鸡专区、宝鸡县。
1971年12月28日,宝鸡地区撤销,辖区划归宝鸡市,宝鸡县隶属宝鸡市辖;1979年3月1日,恢复宝鸡地区,宝鸡县属宝鸡地区辖。
1980年8月1日,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设省辖宝鸡市领导县、区体制,宝鸡县属宝鸡市辖。
4.纳雍名称历史由来
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南部,与大方县隔河相望,因县南有一纳雍河,即以纳雍为县名(亦取纳民雍熙之意)大约殷周时期,今纳雍属鬼方,春秋时期属于牂牁古国。
战国初期,牂牁古国衰裂,夜郎兴起,贵州大部为夜郎国统属,今纳雍亦在夜郎国境内。 [3]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收夜郎地置夜郎、汉阳诸县,今纳雍属汉阳县,汉阳县属象郡。
[3] 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40),置犍为郡及邑、汉阳、平夷、朱提、郁鄢诸县,今纳雍属平夷县。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置牂牁郡,平夷改隶牂牁。
元始四年(4)更牂牁为同亭;晋太安元年((02))置宁州,以牂牁、朱提领属。永嘉五年(11)将牂牁分为牂牁、平夷、夜郎三郡,后因避桓温讳,改平夷郡为平蛮郡,平夷县亦为平蛮县。
今纳雍先为平夷郡平夷县,后为平蛮郡平蛮县属地。 [3] 南北朝时,梁泰清中,宁州为爨氏(史称乌蛮)所据,郡县俱废。
唐龙朔三年(663),矩州剌史谢法成招抚比楼等七千内附,总章三年(670),以比楼地置禄州、汤望州,今纳雍部分在唐时为汤望州和郝州属地,分别隶黔州都督府和戍州都督府。但“皆羁縻州也”。
[3] 五代时建置袭旧。宋末诸州皆废,唯称罗氏鬼国,其地包括原郝、义、龚、犍、晖、禄、汤望八州和原牂牁郡,今纳雍属其领地。
[3]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罗氏鬼主阿柞内附,诏为其地安抚史,立乌撒军民总管府,十九年(1282),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及都元帅府,并置亦奚不薛、阿且、阿陇三路达鲁哈赤,二十年(1283),置亦奚不薛宣慰司及三路土官,后总三路为一,立亦奚不薛总管府,阿里为总管。大德七年(1303),罢亦奚不薛宣慰司及总管府,并于八番顺元,徙顺元宣抚司于亦奚不薛,以阿画为宣抚使居水西,阿重为同知,居水东,降宣抚司为安慰司,时领蛮夷长官所二十四,在水西有八,今纳雍为木窝、普得、普仲、市北洞等长官所领地。
[3] 明洪武五年(1372),改顺元为贵州,随置贵州宣慰司,崇祯三年(1630)改贵州宣慰司为水西宣慰司,但仅统水西之地,自分为中水、下水、底水,盖三路达鲁哈赤、三部土官之旧,每路下辖四宗亲,后讹为则溪,每宗亲下有土目四,共四十八目。时归宗、杓坐、总机、以支、以个等土目均在今纳雍。
大约今纳雍鬃岭、阳长、乐治、居仁等乡镇属火着则溪,维新、姑开、龙场、治昆属木胯则溪,张维以及雍熙部分属法戈则溪。 [3] 清康熙四年(1665),以水西地置大定、平远、黔西及威宁四府。
大定府以原化各则溪地编悦服、乐贡二里,原火着则溪地编大有、嘉禾二里,原架勒则溪地编永顺、常平二里,原木胯则溪地编仁育、义渐二里。悦服里包括今纳雍寨落、龙场、治昆等乡镇和维新部分,大有里包括乐治、老凹坝、沙包、王家寨、水东等乡镇和雍熙镇部分,嘉禾里包括鬃岭、阳长、百兴、曙光和雍熙镇部分,仁育里包括维新、姑开大部,平远州育仁里包括张维和百兴部分。
二十二年(1683),改黔西、平远为州,隶大定府,同时复置水西宣慰司和阿武长官所,二十六年(1687),改大定府为州,与黔西、平远同隶威宁府,三十七年(1698),裁撤水西宣慰司与阿武长官所,雍正八年(1730),复改大定为府,威宁为州,与黔西、平远、毕节同隶大定。今纳雍为大定府亲辖地。
十一年(1733)置水城厅,以府辖永顺、常平二里属之(后又割平远州崇信、时丰、岁稔三里),今纳雍猪场、新房乡部分(属永顺里)亦由大定府亲辖地划归水城厅领属。 [3] 民国3年(1914),废府置县,大定府改为大定县,原大定府亲辖地划为9个区,今纳雍大部属西一、二、三区,西一区区公所驻大定对江屯,辖今纳雍乐治、老凹坝、沙包等乡镇和王家寨镇部分;西二区区公所驻大兔场,辖今雍熙镇、鬃岭、阳长、百兴等乡镇、王家寨镇部分;西三区区公所驻大定以列猫场,辖今纳雍维新、龙场、姑开、治昆等乡镇。
[3] 民国13年(1924),大定县调为11个区,今纳雍大部分分别属于西一、二、三、四区,西一、二区不变,西三区区公所驻地未动,改辖今董地、化作乡和龙场镇大部,西四区区公所驻小兔场(今维新),辖今维新、东关、姑开、羊场、锅圈岩、昆寨、左鸠戛、寨落等乡镇以及龙场镇大部、猪场乡一部。 [3] 民国17年(1928),大定县调整为20个区,今纳雍大部分别属于四、五、六、七区。
西四区区公所驻大龙场(今龙场镇),辖今龙场、寨落、董地等乡镇;西五区区公所驻大兔场,辖今雍熙镇、王家寨、乐治、沙包、勺窝等乡镇和张家湾镇部分;西六区区公所驻白泥屯(今百兴),辖今阳长、鬃岭、曙光等乡镇和百兴镇大部;西七区区公所驻小兔场,辖今维新、厍东关、董地、化作、昆寨、左鸠戛、姑开、羊场、锅圈岩等乡镇和猪场一部。 [3] 民国20年(1931),大定县调为10个正区10个副区,纳雍大部属于六、七、八区及其副区。
六区区公所驻大兔场,辖原西五区之地,副区白泥屯,辖原西六区之地;七区区公所驻小兔场,辖维新、厍东关、化作、董地,副区驻锅圈岩马场,辖今姑开、羊场、锅圈岩等乡;第八区区公所驻大定以列猫场,副区驻大龙场,辖原西四区之地。
5.河北霸州的历史起源
霸州市地处河北省冀中平原东部,是省辖县级市(由廊坊市代管,是河北省首批扩权县市之一),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
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东临海港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古城保定65公里。宋人称:“此固三关之锁钥,实则冀中之机枢”,史有“帝阙下临通万国,行人至此望燕山”的记载。
霸州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因是益津关口故称霸州。三国时称霸城,清雍正六年霸州由直隶州降为散州,民国二年改州为县,历经宋、辽、金、元、明、清和民国,已逾千年。
大事记 后周显德六年,辽应历九年(959) 四月,周世宗乘舟自沧州督师北伐,辽守将终廷晖投降,收复益津关。五月以益津关置霸州,命韩令坤为霸州督部署,率兵驻守,并诏发民夫,筑霸州城。
五月,收复淤口关,今霸州信安镇。 宋在益津关筑城,辽命南京(今北京)刘寿高勋、统军使崔庭勋进兵骚扰。
太平兴国五年、辽乾亨二年(980年) 十月,辽景宗至南京(今北京),督师攻宋。 太平兴国六年、辽乾亨三年(981年) 以霸州淤口寨为破掠军。
割霸州、文、达3县属之。 端拱元年、辽统合六年(988年) 十月,辽败宋军于益津关。
端拱二年、辽统合七年(989)年 宋沿拒马河界内,东南700余里,特置戍长司巡警。 淳化四年、辽统合十一年(993) 二月,民妇王氏,为反对浩繁的差役和捐税,以宗教为号召,率众起义,辽廷震惊,下令镇压,王氏被杀方告平息。
宋廷诏六宅使何承矩等,督戍兵丁1.8万人,屯田、防御。 淳化五年,辽统和十二年(994年) 州民李在宥,年133岁,辽廷赐锦袍、银带,月给羊酒,并免除他一家的徭役。
咸平四年、辽统和十九年(1001年) 十一月,宋兵处淤口关、益津关,辽迎击,宋兵败退。 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 十一月,宋遣曹利用赴辽请和,议定以白沟河为界。
景德三年、辽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 宋改破虏军为信安军。 景祐二年、辽清宁三年(1057年) 雄、霸二州大水。
熙宁元年、辽咸雍四年(1068年) 秋,大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漂溺灾民。 政和三年、辽天庆三年(1113年) 宋徽宗赐霸州名永清郡 金 天会四年(1126年) 高彪在随宗望伐宋,破宋于霸州。
大定七年(1167年) 金降信安军为县,隶属于霸州。 贞祐元年(1213年) 元史天泽取霸州、文安、大成20余城,辽中都戒严。
贞祐三年(1215年) 金御史中丞李英,运粮大名以救中都,遇蒙古军于霸州,大败。所运量秣尽失。
兴定元年(1217年) 夏,元察罕破金监军瓜尔佳于霸州。 元光元年(1222年) 信安改为镇安府 蒙古 中统元年(1260年) 以镇安府为信安镇,入霸州。
七月,张荣实从世祖难症,多立功,名为水军万户,兼领霸州民户主水军将吏。 中统三年(1262年) 三月,调本卫军2000人,于永清、益津等处,立屯开垦。
屯田1310顷65亩。 元 至元十五年(1278年) 九月,以各省军人备侍卫者,于霸州、保定、涿州慌闲土地上屯田。
至元十八年(1281年) 调云南军人3000名,于涿州、霸州、保定、定兴立屯田。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大地震,民死伤甚多。
至正六年(1346年) 平地水深3尺,居民被水淹 至正十九年(1359年) 飞蝗蔽天,落地食禾稼野草俱尽,沟坠尽平,平民大饥,人相食。 至正二十年(1360年) 红巾军围信安。
明 正德四年(1509年) 刘六(刘宠)刘七(刘辰)在霸州发动农民起义,明廷诏兵部侍郎陆完镇压,击败起义武装于霸州。七年,刘六复攻霸州,陷大城,又被陆完击退。
正德六年(1511年) 春,地震,一夜10余次。 正德十二年(1517年) 水淹庄稼,民大饥,疫病流行。
嘉靖二年(1523年) 大风昼如夜。 嘉靖十年(1531年) 大水险毁城垣。
嘉靖十五年(1546年) 地震,声如雷。秋,大水。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雨七昼夜,河水泛滥,冲毁田舍。 万历十年(1582年) 大头瘟疫流行,死者十之四五。
万历二十年(1592年) 庄稼受虫灾,叶被吃光,又大水成灾。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大水。
崇祯十五年(1642年) 清兵陷霸州。 清 顺治五年(1648年) 清廷进剿霸州反清武装。
顺治六年(1649年) 水乡反清武装蜂起,被镇压。 康熙十年(1671年) 春旱,秋涝,免田租。
康熙十一年(1672年) 春水,夏虫灾,免田租。 康熙十三年(1674年) 清王室圈占本州土地2248顷,称为“旗地”。
佃民向王府交租,不再给国家纳粮。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巡抚于成龙奉命开筑永定河 雍正三年(1725年) 怡亲王尊旨,改永定河入海道,水流通畅,民享乐利。
雍正四年(1726年) 怡亲王开挑忙牛河,长200余里,自此奔突患息,野潦有归。 雍正七年(1729年) 州判陈起唐捐资修筑下六工堤,长40里。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大水,冬雪深五六尺。 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 大旱,秋,大雨成灾。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淫雨连绵,庄稼受害。 咸丰三年(1853年) 太平军进抵静海县独流镇,霸州城戒严。
咸丰六年(1856年) 夏旱,蝗虫为害,秋大水成灾。 咸丰七年(1857年) 灾民大饥,州发放赈济,翌年,疫病流行。
同治六年(1867年) 天旱,六月二十七得雨。
6.刁姓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刁 闲
西汉初齐(治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人。大工商业主。今学者将其列为中国古代23巨商之一。刁间致富之道很特别。齐国人一向瞧不起奴婢,但刁间特别善待他们,用他们去做鱼盐买卖并经营商业,以此致富,家产数千万,成为巨富。《史记.货殖列传》齐俗贱奴虏,而刁闲独爱贵之。桀黠奴,人之所患也,唯刁闲收取,使之逐渔盐 。 最后富至千金。
刁 韪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人,东汉大臣。桓帝时为侍御史,与陈蕃相重,被陷以朋党禁锢。后复拜议郎,迁尚书,出为鲁、东海二郡相。性耿直,有明略,所在称神。
刁 协
渤海饶安人,东晋大臣。东晋初建,任尚书左仆射、尚书令,参与制订朝廷典章制度,为元帝心腹,竭力拥护帝室,与王氏势力相抗衡。后王敦起兵反晋,他于出逃途中被杀。
刁 彝
协子,东晋大臣。王敦乱平后,他斩仇人党为父报仇。历尚书吏部郎,累迁北中郎将、徐衮二州刺史、假节,镇广陵。
刁 逵 (风水)
刁彝子,东晋官吏,土族地主。安帝时,任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与其弟刁畅、刁弘等皆不重名节,喜殖财货。后随桓玄叛晋,被刘裕所灭。
刁姓的名人知多少
刁 雍
刁畅子,北魏官吏。刘裕执政,逃至后秦,后归北魏,任建义将军,与刘宋军频繁交战,迁徐豫二州刺史等职。尚文好学,著有诗、赋、论、颂、杂文百余篇。又笃信佛教,著有《教戒》。
刁 整
刁雍孙,北魏大臣。颇涉书史,解音律。轻财好施,交结名流,然贪而好色,为议者所贬。历安南将军、光禄大夫等职,官终卫大将军。
刁 通
山阴(今江苏省淮安)人,元代将领。弱冠授从征冯翊校尉。世祖至元中,从丞相伯颜作战,武艺绝伦,功居多。阿术元帅及选通领都下军,克樊城,定镇江、淮南一带。升征东招讨使,佩金符,移镇扬州,命世袭其职。
刁 代
元代本路总管,是时洞蛟为孽,代挟利剑入洞,代与蛟俱死。
刁 包
祁州(今河北省深泽)人,明末清初学者。明天启间举人,学术专宗义理。明末倡众守城拒农民起义军。有《易酌》、《用六集》等。
刁光胤
长安人,唐代画家,天复中避乱入蜀。性情高洁,交游不杂,善画湖石、花卉、帽兔、鸟雀,工花水,有“孔类升堂,黄得入室”之赞。孔嵩、黄筌皆师其笔。推荐阅读:麻姓历史名人
姓刁的名人盘点
刁彦能
上蔡人,五代时后唐大臣。少孤,事母至孝。官至抚州节度使,颇有治称。
刁国器
平阳路(今山西省临汾)人,元代将领。以勋阀为征西帅,临乱决战以果毅称。
刁国宝
祁州(今河北省安国)人,明太祖朱元章先锋将军,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年壬午(1342年),卒于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十五日。洪武六年(1373年)自山左祁州(河北安国市祁州)始迁凤阳濠上(安徽凤阳县临淮),系安徽五河藏春堂刁氏始祖。
刁国宝勇而多谋,为明太祖先锋将军,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战于毘[pí ]陵,与王虎子同获张士德并擒其张、汤二将。以功授骠骑将军。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十五日,鄱阳水战殉忠。敕封金吾将军,上护军(武勋正二品)。
资料来源于安徽五河藏春堂《刁氏七修族谱》、《太祖实录》。
(安徽五河藏春堂国宝公十九世孙 刁连胜)提供
刁再濂
清代学者,性清介,不苟取。临卒,犹以居官致富戒其子孙。
刁戴高
浙江慈溪人,清代学者。诸生。少即以能书工诗名,后多病,足不能行,惟吟诗作字不断。尤善大字,兼通音韵。
满意请采纳
7.武都区的历史
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
《蜀王本纪》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的记载。
《华阳国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记载。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
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
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
远古时期 根据龙沟发现的“武都森林古猿(Dryopithecus wuduensis)”化石研究报告证明,早在1000万年前,武都白龙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区。而且这里河谷纵横,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还生息繁衍着三趾马、褐牛、大唇犀、始祖鹿、剑齿象、剑齿虎等动物。
根据文物普查和考证发现,白龙江及支流北峪河、沟坝河、福津河沿岸的黄土坪上,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古文化遗迹和遗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齐家文化及商周时代武都白马氐族的寺洼文化等。
武都最迟在新石器时期中晚期就有华夏民族的足迹,他们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龙江及其支流沟坝河、福津河沿岸,从而开创了武都灿烂的古文化。 武都区部分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时间所属文化发现地址点大李坪遗址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北部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 任家坪遗址及墓群南部公元前1300年—前1000年仰韶文化、寺洼文化柏林镇冯家崖西侧安坪庙儿坪遗址下层公元前3900年前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安坪庙儿坪遗址上层公元前3000年前后马家窑文化马街镇大李家村南东坪遗址公元前3000年—前1000年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两水镇后村东北先秦时期 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
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先秦,武都已有道(县)级建置。
秦汉时期 秦朝:武都属白马氐族人。秦始皇设武都道,隶属陇西郡。
西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灭南粤后,又发兵击西南夷。据《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南粤破后,及汉诛且兰、邛君,并杀莋侯,冉駹皆震恐,请臣置吏,以邛都为粤巂郡,作都为沈黎郡,冉駹为文山郡,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
汉武帝年间初置郡时,武都郡下隶武都 (西和县洛峪)、上禒 (成县西部)、故道 (宝鸡南部)、河池 (徽县城西北)、平乐道 (康县平洛)、沮 (勉县西北)、嘉陵道 (略阳县北部)、循成道 (成县东南部)、下辨道 (成县城西北)等九县,5.1376万户,23.5560万人。今武都区大部属武都郡和平乐道所辖。
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又设十三刺史部,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 新朝:王莽篡位后,新朝年间改武都郡为平乐郡(郡治移至今康县平洛,一说移河池),武都县改为循虏县(县治仍在今西和洛峪)。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复武都郡,郡治移下辨(今成县西部),下隶下辨、武都道、上稼,故道,河池、沮、羌道七县。建武七年(31年)武都郡治由下辨又移至嘉陵江支流青泥河谷地(今成县境内),今武都区境内大部属武都道和羌道。
东汉至三国,郡名未改,武都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时期 三国:武都为蜀魏割据区。
东汉献帝建安七年 (202年)武都郡归蜀汉,后又分武都、阴平二郡。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年)武都郡属秦州统之。
蜀汉建兴七年 (229年)诸葛亮派姜维、陈式取武都、阴平二郡,属蜀汉益州武都郡,下隶下辨、武都、故道、河池、沮、羌道六县,郡治复置下辨。263年10月,魏将邓艾率兵南下。
经武都,出阴平,用奇兵陷成都,导致了蜀汉政权的覆灭。 两晋时期 西晋:沿袭汉制,武都郡属秦州,下属下辨,河池、沮、武都、故道五县。
郡治下辨。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 (317年),仇池氏族首领杨难敌称雄割据,自号左贤王。
玫族推为武都王,郡县俱废,称武都国。元帝永昌元年 (322年)打败杨氏,遂派益州刺史镇守。
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杨难敌还据。简文帝咸安元年 (371年),前秦苻坚攻克仇池国,为南秦州,置刺史,隶下辨、沮、武都、沮水四县。
孝武帝太元二年 (377年),杨难敌之五世孙仇池公杨定称据。安帝义熙四年 (408年),杨氏称藩,仍为南秦州武都郡,领县如故。
南北朝时期 北魏: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杨文德在前仇池国镇东司马洪达、征西从事中郎任胜等拥立下,于葭芦(今武都外纳镇)建立武都国,至477年杨文度时为北魏所灭,传2代4主,历34年。 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 (448年),武都郡始从下辨移至石门 (今石门乡境内)。
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 (487年),改武都郡为武都镇,镇所由石门东移仙陵山 (今旧城山),拜依山筑土城,由城南钟楼滩城门登上仙陵山筑七十二级台阶,初建武都城 (后阶州之名即由此而来)。镇下分设石门 (今石门境内)、白水 (今龙坝乡秦家河)、。
8.澄城历史悠久,它的历史上都出过哪些名人
1、习勤
1936年任临潼警备司令部守备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十八军一、--,二团上校团长,第一七七师参谋长,第五十五师少将副师长。参加保定会战、娘子关战役、中条山会战、虎牢关战役和晋南游击战等役。
1946年退役,曾任陕西澄县县长,凤翔县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等。
2、李仪祉,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和水电兼顾,改变了几千年来单纯着眼于黄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国治理黄河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和多所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水利建设人才,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陕西人民受益尤大。
3、王成文,2000年4月至2005年8月任中共汉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汉中市委副书记,汉中市代市长、市长;
2005年8月至2010年12月任中共西安市委副书记,兼任西安市委党校校长、西安市行政学院院长;
2011年1月任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正厅级)、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3年2月任陕西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
中共陕西省第十二届省委委员。
4、杨锡金,1958年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并留校任教;1958年10月至1960年9月于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水文系专修陆地水文学,从事地理水文教学和科研。曾作自然地理专业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
5、耿直,是民国将领。孙中山亲笔为耿直题词:“为国捐躯”,并追赠陆军中将。1923年葬于本县原畔,建立耿直陵园,于右任书纪念碑及墓志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习勤
百度百科-耿直
百度百科-杨锡金
百度百科-李仪祉
百度百科-王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