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带具的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具和俱的用法的区别

火烧 2022-11-03 01:53:31 1057
在文言文中具和俱的用法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具和俱的用法的区别具:1准备,备办2饭食,酒肴3全,都4陈述5器械,器具6才能7量词“旃席千具”即千(或者是很多)张毛毯俱:1在一起2副词,全,都辨:俱,具。二

在文言文中具和俱的用法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具和俱的用法的区别

具:1准备,备办2饭食,酒肴3全,都4陈述5器械,器具6才能7量词“旃席千具”即千(或者是很多)张毛毯
俱:1在一起2副词,全,都
辨:俱,具。二字都有“全,都”的意思,但“俱”的主要意义是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不写作“具”

文言文中“区区”的用法

区区:
1、小;少。形容微不足道。《左传·襄公十七年》:“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祸之本也。”三国魏曹植《与司马仲达书》:“今贼徒欲保江表之城,守区区之吴尔,无有争雄于宇内、角胜于中原之志也。”《旧唐书·张镐传》:“臣闻天子修福,要在安养含生,靖一风化,未闻区区僧教,以致太平。”
2、犹方寸。形容人的心。汉李陵《答苏武书》:“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清黄生《义府·区区》:“‘区区’少意,盖指此心而言,犹云‘方寸’耳。”
3、引申谓真情挚意。《玉台新咏·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明月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感君区区怀。”宋苏轼《与陈公密书》之一:“即造宇下,一吐区区,预深欣跃。”
4、形容一心一意。宋梅尧臣《金陵有美堂》诗:“愿公乐此殊未央,慎勿区区思故乡。”清唐孙华《有客》诗:“勿如南郡生,区区慕上京。”
5、自得貌。《商君书·修权》:“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吕氏春秋·务大》:“燕爵争善处于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高诱注:“区区,得志貌也。”
6、拘泥;侷限。《汉书·杨王孙传》:“且《孝经》曰‘为之棺椁衣衾’,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晋葛洪《抱朴子·百家》:“狭见之徒,区区执一。”《三国演义》第43回:“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为政篇六》:“所谓下者,则谓凡学为君子者,便须立志于高明广大之域……而不区区向一事求精、一行求至也。”
7、愚拙;凡庸。《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隋书·来护儿传》:“大丈夫在世当如是。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久事陇亩!”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8、自称的谦词。《后汉书·窦融传》:“区区所献,唯将军省焉。”宋李纲《象州答吴元中书》:“区区自过象郡,颇觉为岚气所中,饮食多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区区向往之至。”清李渔《慎鸾交·却媒》:“在下是当官媒婆……历科状元爷,那一个不娶小奶奶,都是区区做媒。”
9、指国家。《新唐书·李揆常衮赵憬等传赞》:“昔齐桓、秦坚任管仲、王猛,兴区区,霸天下。”
10、谓奔走尽力。区,通“驱”。《汉书·窦田灌韩传论》:“凶德参会,待时而发,藉福区区其间,恶能救斯败哉!”南唐伍乔《林居喜崔三博远至》诗:“几日区区在远端,晚烟林径喜相迎。”元杨显之《潇湘雨》第3折:“一自做朝臣,区区受苦辛。”清刘大櫆《祭望溪先生文》:“汉氏以来,群儒区区。六经之道,虽辟而芜。”
11、匆忙;急忙。区,通“驱”。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之八:“自去春初到维扬,……自后区区不觉逾岁。”《三国演义》第43回:“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12、弯曲,曲折。区,通“句”。唐罗隐《秦中富人》诗:“高高起华堂,区区引流水。”

怎么区别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线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文言文中"而"的难点在于做连词。
区分文言文中"而"的连词用法和意义 ,先要排除它的其它义。如:
名词:而指胡子。
代词:同“尔”,相当于“你”;这、此。
助词:相当于“之”。
动词:相当于好像、如同。
语气词:相当于“耳”。
除了这些义项外,基本上都是连词了。
作连词时,"而"的用法和意义如下:
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而字的用法非常的多,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来确定。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要怎么区别


1、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复句的各种关系。
A、表示并列,又。“侣鱼虾而友麋鹿”
B、表示修饰,可不译。“顺流而东”
C、表示承接,就。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D、表示假设,如果。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E、表示转折,但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F、表示因果,因而。
“揹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2、助词,表示语气、情态、提顿等,或组成双音节词。如“已而(后来)”“俄而(不久)”“而已(罢了)”“而后(这以后)”
3、通“尔”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而母立于兹”

带具的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具和俱的用法的区别

文言文中“之”和“其”的用法

之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蓋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其代词,用法如下: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他们”“它的”“它们的”。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她”“它”“它们”。如: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③活用为第一人称(也称为反身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可译为“其中的”。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副词,用法如下:表反诘、委婉、祈使等语气,常与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或不译。如:① 表示推测, 可译为“ 大概”等。如: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表反诘,可译为“难道”等。如: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其真无马邪? 《马说》③表委婉,可译为“大概”“还是”等。如: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④表祈使,可译为“一定”“还要”等。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连词,用法如下:①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② 表选择, 可译为“ 还是”等。如: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祭十二郎文》助词,用法如下:①语气助词,有时附在代词“彼”“何”后,一般不译。如: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世家》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②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可译为“有多么”“非常”。如:北风其凉,雨雪其滂。《天下春秋》若是其甚与。 《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中“然”和“居”的用法

记得给分哦!
◎ 然 rán
〈动〉
(1)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 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2)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burn]
然,烧也。——《说文》
(3)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4)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可以照见怪物。后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5) 明白 [understand]
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乡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淮南子·览冥》
(6) 耀;照耀 [dazzle]
然目之绮,裂鼻之馨。——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
(7) 以为…对;同意 [agree]
广以为然。——《史记·陈涉世家》
愬然之。——《资治通鉴·唐纪》
(8) 又如:然纳(同意采纳);然疑(半信半疑,犹豫不决);然赞(赞同);然然可可(犹唯唯诺诺);然可(同意);然诺(答允,许诺);然许(然信。许诺;信守诺言);然信(然诺,许诺);然可(应允)
(9) 形成 [form]
楹之铭曰:毋曰胡残,其祸将然。——《大戴礼记》
(10) 宜;合适 [fit]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淮南子》
词性变化
--------------------------------------------------------------------------------
◎ 然 rán
<连>
(1) 但是,然而 [but]
[虎]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 柳宗元《三戒》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然且(然而;尚且);然如(然而)
(3)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although]。如:然是(虽然);然虽(虽然)
(4) 于是 [thereupon]
孔子曰:“其男子有死之志,妇人有保 西河之志。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 灵公曰:“善。”然不伐 蒲。——《史记》
(5) 然后;才 [then]。如:然乃(然后);然始(犹然后)
◎ 然 rán
〈形〉
是,对 [yes] 假借为嘫。
然,应也。——《广雅》
子曰:然。——《论语·阳货》
不侵为然诺者也。——《史记·张耳陈余传》
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邪?”晏子对曰:“然,是也。”——《晏子春秋》
◎ 然 rán
〈代〉
(1) 如此,这样,那样 [so;like that]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子·劝学》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 河东,移其粟于 河内; 河东凶亦然。——《孟子》
(2) 又如:理所当然;其实不然
◎ 然 ran
〈助〉
(1) 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表示状态,有“如”的意义
庞然大物也。——唐· 柳宗元《三戒》
康肃忿然曰。—— 宋· 欧阳修《卖油翁》
(2) 又如:突然;斐然;欣然;惠然;贸然;蔚然
(3)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比拟,有“…的样子”之意。常与“如”、“若”连用,有“如…一般”、“像…一样”之意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礼记》
(4) 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断定或决定,相当于古汉语的“焉”、“也”
穆公召 县子而问然。——《礼记》
◎ 然 Rán
〈名〉

◎ 居 jū
〈动〉
(1)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著)
(2) 同本义。后作“踞” [squat;sit]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说文》
不宜居见长者。——《史记》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左传》
(3) 居住 [dwell;live;reside]
则居可知矣。——《易·系辞下》
仁者居之。——《吕氏春秋·离俗》
卒不居赵地。——《吕氏春秋·达郁》
寝居直梦。——《淮南子·地形》
居者,居其所也。——《穀梁传·僖公二十四年》
天王出居于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楚人贫居。—— 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君子居必择乡。——《荀子·劝学》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柳宗元《捕蛇者说》
城居者未之知。——明· 袁巨集道《满井游记》
居者皆猎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居俭(居家俭约);居恒(安闲度日);居移气,养移体(人的所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供养可以改变人的体质)
(5) 坐 [sit;have a seat]
居,吾语女。——《礼记·乐记》。注:“坐也。”
孔子闲居。——《仲尼燕居》
数各居其上三分。——《礼记·王制》
令女居其上。——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6) 处在,处于 [be in;be in a certain position]
佛印居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居左。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居右者椎髻。
(7) 又如:居先(处于先位);居卖(在市场上做买卖);居贫(处于贫困的境地);居安资深(掌握学问牢固而根底深厚);居易(处于平常情况)
(8) 积储 [store up]
假货居贿。——《国语·晋语》
居物致富。——《汉书·张汤传》
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
居之以为利。
(9) 又如:居积(囤积财物);居仁由义(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居物(囤积财物);居贩(居积贩卖)
(10) 占 [oupy]
谋计居多。——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11) 又如:二者必居其一;居多(占多数);居有(据有,占有)
(12) 治理;安置 [manage]
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柳宗元《梓人传》
(13) 又如:居材(处置木材);居处(安置;处置)
(14) 停止;休息;止息 [s; rest;stay]
居十日。——《韩非子·喻老》
居五日。
居数月。——《淮南子·人间训》
不可久居。——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5) 当;担任 [hold the post of]。如:居位(居官任职);居职(在职,任职)
(16) 〈形〉 通“倨”。傲慢 [arrogant]
莫肯下遗,式居娄骄。——《韩非子·诡使》

文言文中乎的用法

〈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 (2) 同本义 (3) “呼”的古字。呼唤;召唤。如:乎号
〈语〉
(1) 表示疑问或反诘 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远者凉乎。 汝多知乎。 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断斯织乎。 不亦精乎。 (2) 相当于“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可乎。——《列子·汤问》 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乎。 (3) 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史记》 有甚是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乎。——清· 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 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 (5) 表示推测语气 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 (7) 表示商榷语气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 宰予。——《韩非子》 (8) 表示肯定语气 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顿,舒缓语气,引人注意下文。如:大家认识一致以后,于是乎就大干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斗志,一是斗胆
〈介〉
(1) 于;在。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今虽死乎此。——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于;从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春秋”何以始乎隐?——《公羊·哀十四年》 (3) 于;在 [in]。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楚人生乎 楚,长乎 楚,而 楚言。——《吕览·用众》 (4) 于;从 [from]。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地点 叫嚣乎东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战国策》 (5) 于;因为;由于;在于。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荀子》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庄子》 (6) 于;按照;根据。介绍动作、行为遵循的准则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礼记》 (7) 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物件 吾尝疑乎是。——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字尾〉
(1) 单用或叠用在单音或叠音的形容词后面。如:许多新事物,确乎到处可见;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动词或副词后面,构成新的动词或副词。如:他对这点事却不在乎;几乎人人都称赞他 (3) 用在形容词后面,单独不能翻译 宜乎众矣。——宋· 周敦颐《爱莲说》 洸洸乎干城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昂昂乎庙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