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词集 求一篇cnki上的文章,《纳兰性德与李煜的词之形式比较》比较急,求帮忙。

求一篇cnki上的文章,《纳兰性德与李煜的词之形式比较》比较急,求帮忙。
求一篇ki上的文章,《纳兰性德与李煜的词之形式比较》比较急,求帮忙。
已上传,请下载,账号屋有更多的账号可以下载知网全文。
纳兰性德与李煜的代表作并比较
李煜和纳兰性德的不一样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位才华绝代的人物,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另一位是清朝大学士明珠长子纳兰性德。他们那不朽的词篇和独特动人的人格魅力,如暖风下的清池之水,至今仍在人们心中依洄。 两位才子,一个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个是身居“华林”的王公子弟 李煜 一心留恋的不过是昔日豪华富贵温暖欢乐的生活 描写宫廷豪华生活的词中《玉楼春》是一个代表作: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箫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彻遍。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还有一首是《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他只知唸佛、添词、醉生梦死,静候亡期的到来。北方的后周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朝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发兵攻击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就听不进去。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著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纳兰性德 他要过的是一种“闲云野鹤”式的生活:“仆亦本狂士,富贵轻鸿毛”君主政治的统治下,官僚们都是结党营私互相排斥的,纳兰容若最看不惯这种事情,因此在另一首送给顾梁汾的词里又道:“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蛾眉谣诼”这句典故出于屈原的离骚。屈原的离骚里有两句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为善淫。”“众女”就是指那些专门爱说人坏话的小人。纳兰容若认为对那些谣诼,可以冷笑置之!不必与小人争一日之长短。这几句词表现了他的旷达,也表现了他的清傲。 还有一词采桑子(塞上永别) 非关癖爱轻摸样,冷出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一生刻苦自励,潜心向学,成绩斐然。不仅工诗词,而且善书法,通绘画,精鉴赏文武兼资。作为既有文才又有武功的少年贵胄,纳兰性德受到了康熙的喜爱,所以在他中进士后,并没有成为翰林院庶吉士,而是被皇帝留在了身边,当了侍卫。他在担任侍卫之职时,职夜金阶、伴驾巡视,出塞北、下江南,不仅要完成守卫护驾之职,而且还要在皇帝诗兴大发时完成应制之作。另外,由于纳兰性德伴驾走过很多地方,这就使他的诗词内容得到很大丰富,借地咏史、借物抒怀。在纳兰性德侍卫生涯中,最著名的是他觇梭龙。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督统郎坦等一百八十人以狩猎为名,沿黑龙江行围,达雅克萨,探敌虚实、进行侦察,为清朝而后战胜沙俄,签定《中俄尼布楚条约》奠定了基础。这是纳兰性德彻底行其武将本色一次重要行动,显示了他诗魂剑胆的超凡魅力。 陈维嵩认为纳兰性德的诗,特别是词,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间有雄浑之作。他的词与南唐李后主风格相同,但词中有青春气息,因此长于后主。 梁羽生说纳兰容若的出现,在中国词坛上是一个奇蹟。他以相国公子的身份,却大胆的鄙弃了贵族的生活,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人们爱拿他与李后主相比,但在这一点上,他已经比李后主更跨前一步了
求纳兰性德与李煜,晏殊,柳永的各方面比较。
在这里我就简单比较一下这四位诗人。 相同点: 首先,他们都可以归到婉约派词人之类。 无论是纳兰性德的“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还是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追多少……”还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又或者柳永的“寒蝉悽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都是温婉细腻,并带有几分伤感的词,透露了作者内心的郁郁寡欢,和苏轼、辛弃疾那样豪放派显然不同。 其次,他们都是在某些方面不得志。 纳兰性德我们是知道的,他在爱情方面可谓是一波三折,原配早逝、另一段爱情却已悲剧收场,总是锦衣玉食,他也郁郁寡欢,因而词作里大都透露著伤感悲凉。 李煜是个有名的亡国之君,这位李后主政治上的不得志在文学上得以宣泄,留下了很多对人世无常的感叹。 晏殊呢?他无疑是和纳兰性德有着相似之处的,都是生活非常奢华,但是他比纳兰性德还幸运的是,他是个善始善终的宰相,可能是因为政治上太过顺利了,他在精神上则十分空虚,不时想着世事无常,人生苦短。 柳永则是典型的一个失意文人,作为文人,他是很失败的,因为他没有取得功名,所以他索性“忍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天天徘徊于烟花之地不能自拔。 不同点: 1:他们的朝代不一样,所处的政治背景也不一样。 纳兰性德出生于清朝的康熙年间,此时正值清朝的鼎盛时期,自然没有太多政治因素困扰他,而且他的家庭地位显赫,更与皇室有着非比寻常的联络,因而他自小就没有经济、政治的牵绊,让他能在文学上专心取得造诣。 李煜身为五代十国中的南唐的后主,因为政治上才疏学浅而遭遇亡国之痛,这样的遭遇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内心的苦闷也由此而生,政治上失意的痛,或许只有文学才能抚慰吧。 晏殊是北宋有名的神童,而且是个官至宰相的能臣,这样的政治地位并没有让他沉静于浮名中,相反,他在文学上的造诣甚至超过了其的政治造诣,诗词以婉约见长。 柳永我们已经谈过他是个失意文人,生处北宋前期,却与晏殊的命运截然相反,虽然他口口声声说功名利禄对他不重要,但从他的词中,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 2:同是婉约派,他们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纳兰性德的诗词继承了李煜的婉约,却自成一派,作为中国古典抒情诗体之一的词,以其绚丽多姿的演变历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无可置疑的重要地位。而清词的“中兴”应了一句诗谓“老树春深更着花”,以其流派纷呈、风格竞出的空前盛况,为这抒情文体的终结作了辉煌的殿末之卷。清词的丰硕,其首要在于它广阔而丰富地表现了清朝两百多年间社会现实的各种变迁,特别是它艺术地透现著这特定时代的人间百态在各个层次上的知识分子心头所激起的哀乐与悸动。 李煜的诗词直抒胸臆,略无讳饰,表现从生活里得来的真情实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在表现手法上多用白描,明白率直,改变了晚唐以来不少词人惯用的曲折隐晦的手法。有很高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具体的意境、形象,表现出人生中某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感受、意绪和体验(主要是愁和恨),因而能引起异时异地虽然具体的生活遭遇不同却同具愁和恨感情的人的共鸣。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写人、写景、写情,不流于空泛,使读者读来可感可触,特别是对一些抽象而难于捕捉的思绪情怀,因为写得非常具体生动,就能触发读者的联想,大大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晏殊的诗词间或流露出旷达的情怀,概括出对人们有启迪的人生哲理。艺术风格和婉明丽,清新含蓄。所作皆为小令,善于即景抒情,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构成形神兼备的意境,写景重其精神,前人评为「更自神到」。语言精炼浑成。这是他的词作内容虽一般却能万口流传的主要原因。在小令的写作技巧上,晏殊有所发展,且使之日臻纯熟。
柳永的诗词在艺术技巧方面,柳永词最重要的贡献是成熟地运用了长调词适于铺叙、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的特点,为后人在词中融抒情、叙事、说理、写景于一体,容纳更复杂的内涵,开拓了新路。柳永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柳永,纳兰性德和李煜的词
八斗文学里都有(:8dou./)
具体点的 你可以看看
柳永的:poem.8dou.poemt/76.s
李煜的:poem.8dou.poemt/274.s
纳兰性德的:poem.8dou.poemt/364.s
纳兰性德与李煜词的异同,辨析一下。
虽说纵观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
但还是有区别的。
后主词多于艳丽,纳兰词多于真切。
唐诗、宋词、李煜的词、纳兰性德的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纳兰性德比较好的词。
长相思·山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词与李煜词的异同是什么?
纳兰性德与李煜分处词发展的一前一后两个时期,虽相距数百年之遥,但二人在气质及词风上却颇为相似。纳兰词继承了李煜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诗词中的意象的某些特征,并且融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其一,悲剧命运造就了一样的天才词人。其二,个人偏好与性格差异。李煜生活圈子窄小,是其亡国后的突变,才升华忧国之愁。而纳兰好学,文武全才,境遇更广泛,惜其耽于个人情思过多。周之琦曾谓“纳兰容若,李重光后身也”;陈其年谓:“《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况周颐云:“寒酸语不可作,即愁苦之音,亦以华贵出之,饮水词人,所以为重光后身也。”唐圭璋云:“成容若雍荣华贵,而吐属哀怨欲绝,论者以为重光后身,似不为过。”梁启超也说:“纳兰小词,直追后主。”诚然,纳兰性德一直十分推崇李煜,他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相比之下,纳兰词的内容则更丰富,既有妩媚风流的爱情词,缠绵绯恻的悼亡词,又有气魄雄浑的边塞词和寄托深远的咏物词。其艺术的风格也更多样,婉约与豪放兼而有之。悽惋处正是纳兰词最动人心魄之所在。纳兰词与李煜词都以善言情著称,其所言之情又均悽惋、缠绵,动人心魄,这也是二人词风相近的一个原因。纳兰词词风悽惋更多是来自于内心的审美倾向。可以说,李煜词风悽惋的主要原因在于受了外界的巨大打击。纳兰的一生虽然也有过对仕宦的失望,对人事无常的心灰意冷,但这只是他一生憔悴的一个侧面,而非主要原因。次从对感情的控制上来说。无论是李煜的前期词还是后期词,都流淌著一种无节制的、不计后果的宣泄。李煜其人,个性纯真,少有城府,心有所感便不加掩饰的形诸于笔。在言情的境界上说,李煜的境界更大,涵盖了整个人生及宇宙。他能跳出自己的一己哀愁,感悟到全人类的普遍哀愁,从而扩大了读者群。今人赵秀亭云:“论词境, (纳兰) 阔于温而浅于李。后主眷系家国,故重;容若萦系私谊,故轻。”所言极是。就言情的特色而言,纳兰词似泣,李煜词似叹。李煜及纳兰在语言运用上均可称圣手二人之词均有自然性灵的特点,他们不追求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比较而言,李煜之词以概括性强而见长,往往几个字就道出作者心中的所有苦闷,一句词就使读者的心灵震撼不已。纳兰之词以委婉曲折见长,虽不具备李词的超强概括力,但描摹生动,入木三分,另有一种动人心魄处。从写作手法上看,李词多是客观描写; 纳兰词多形象,十分突出。
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的异同?
纳兰性德和李煜是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
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但两者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世道的艰辛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前期,他的词多半是描写宫廷宴乐、歌舞升平的景象,如那首很著名的仄韵[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与此对应的,纳兰词早期作品中却隐隐透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如[风流子·秋郊射猎]。
随着北宋日盛,李煜被迫去除帝号,词风也有所改变,像“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等词应该就是这段时间所写的,惆怅、落寞、百无聊赖。
纳兰在此期间则经历了娶妻、科考落第、及第、结识顾贞观等情,作品中悲喜掺杂,呈现出多元化。
李煜和纳兰性德的创作高峰都在后期,一个追思故国,一个痛悼亡妇,境界虽有大小之别,其感人触情者如一。至于代表作品,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
楼主可以这样按照前中后三个阶段来比对两者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仅供参考。
求一篇写纳兰性德的作文
这是我作文里一个小小的文段,是完全自创啊~
-----------------------------------------------
当书页一张张翻过,如同拨动我温润的心。纳兰公子就这样翩翩而来,三百
多年不知有多少人轻声默唸着他的名字,然却终究抵不过那八个字——如鱼饮
水,冷暖自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种莫名的感触涌上心头,也许是相知多年的
故友,总有一种道不明的透明的哀伤。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情到浓
时,他可以化作诗笔,而今读诗的人竟也轻倚危阑,不知为谁垂泪。于是,细细
地将他的心印在纸上,不禁地遐想,在什刹海的那棵西府海棠下,会上演一段怎
样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