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佛教皈依仪轨 皈依佛的四理由

火烧 2021-08-15 03:27:15 1094
皈依佛的四理由 皈依佛的四理由:佛毫怖畏、具足方便善巧、具足大悲心、具足大平等心。之相分四。初者,自即是,善性,已能得畏位故。若未得此,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其一切畏中救他故。“之相分四”,那依的相呢,

皈依佛的四理由  

皈依佛的四理由:佛毫怖畏、具足方便善巧、具足大悲心、具足大平等心。

之相分四。初者,自即是,善性,已能得畏位故。若未得此,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其一切畏中救他故。

“之相分四”,那依的相呢,下又你分了四。

“初者,自即是,善性,已能得畏位故。若未得此,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其一切畏中救他故”,第一,我所依的人,必他自己已是“善性”,他的心善,就是前面的一切失都完了,一切功德都到了、了,是“善性”。那他本身做到了,“已能得畏位故”,他已到所畏的位。我生有怖畏,佛,他毫怖畏,他不存在(怖畏)。我不是始念《心》嘛,“心,故,有恐怖,倒想”,到解位的候,些都有了。那他是得畏的位子了。

“若未得此,如倒者依於倒者”,假如是你依的人有到高度的,有得到的,那你依他,等於“倒者依於倒者”,本身他自己是倒的,你去依靠一倒……,你本身是倒的,因是你要求救,但是你依靠的人是一倒的。它依我普通的,就是瞎子依一瞎子。你眼睛看不到,又想人引你走路不走,果你找了一,又是一瞎子,你要找一瞎子你引路,那不是糟糕了?那我,要求苦,要依,求一救,那依三嘛。搞了,依其他的天魔外道去了,那就是瞎子依了瞎子跑,跑,果入火炕去了。那是救不了苦了。

所以一定要眼,所以佛教要智慧的。有智慧,糊糊,迷信,解不了的。你一定要眼睛看一看,哪些是依的,哪些不依的。然後你依的就要依,不依的,不要依,才是不。所以要依的人,必定是有大的“善性”,就是到畏的位子的,就是前面的功德到的,失一切都有的。然後,你依靠他,有法。

假使不格的,那等於是人――本你是倒,你依靠的人,是倒的――那怎能解?不能解的。“不能其一切畏中救他故”,因些人,他自己有到畏的位子,一切怖畏之中,怎救人呢?他自己在苦之中,有苦就有畏,畏的,一切苦都除完了,畏了。那,他有到要求,他在怖畏之中,你要求他解你的怖畏,怎得到呢?是不的。

之相分四。第二者,於一切,度所化,善方便故。此若者,往依,亦不能所求事故。

“第二者,於一切,度所化,善方便故。此若者,往依,亦不能所求事故”,那人,他得到畏的位,可以救度你,但是他要度生有方便。“於一切,度所化”,各式各的所化的,你要度他,要有善巧方便。人是怎的,你要怎度他,那怎的,那度他,那才能度的,把人都度掉。“此若者”,假使他自己倒功德很大,但是有方便善巧,度生的方便善巧有。那“往依,亦不能所求事故”,你去求他,依他了,他有方便善巧,救不了你,就像我常引的公案。

有二人依了利弗、目犍,就是不到果,後去佛了。佛:“你修什?”他:“我修息。”“你以前干啥的?”他:“我以前是洗衣服的。”又那:“你修什?”他:“我修不。”“你干啥的?”“我是打的。”佛你一,打的你修息,洗衣服的你修不。一,好了,都阿了。怎?方便善巧。打的一一,一、二、三、四,正好息。洗衣服的,衣服上的,尤其是病人,那些大小便,搞不清楚的,看了,不一修,上就效了。那方便善巧有了,才能度人了。即使你自己解了,有方便善巧的也度不了人了。

所以,第二要求,即使你是能除畏了,但是你要度一切生方便善巧,要有。你不能人家求你,法,那生求,是法,不相就救不了了。所以八四千法都要有,是第二要求。

之相分四。第三者,具大悲故,此若者,趣依,不救故。

“第三者,具大悲故,此若者,趣依,不救故”,第三,要求大悲心。他第一,自己的功德完整了,方便善巧也有,大悲心有,你去找他依,“哎呀,得很,我有空。”好了,一句把你打走了,那你是救不了。要有悲心,所以第三呢,要有大悲心。

佛教皈依仪轨 皈依佛的四理由

之相分四。第四者,以一切而供,未喜,要以正行而修供,乃生喜故。此若者,定先有恩惠,不一切作故。

“第四者,以一切而供,未喜,要以正行而修供,乃生喜故”,第四,就是我要依的人,你去物供,他不好,而去如法地修行的供,他才高。

“此若者,定先有恩惠,不一切作故”,那重要呢?假使有的,那有的大供,他就救他;有的供不起的,就不管了,那是不行。所以有的人,他固然很心,供了很多,他就一好像“我供你那多,你我特地要照”,心不要起。佛是大慈大悲,平等的。你供多,固然你是大悲心。但是他供少,不能:“他供那少,你不要去理他,你我法好了。”不行的,佛是都照的。

能使佛喜的呢,就是如法修行――“正行”,你只要有正行的,佛的,你去依佛而行的,佛都喜。佛了半天,你不他的,你另搞一套,那然了,不得佛喜了,也得不到加持的。那你不要,不是供不好了,供然是好了,但是法供更好,我常的。法供是最的供如修行供。你如果佛的,好好地修行,佛也喜心,管你有有,他都喜,要救度。那供很好,供又能以法供,如修行,那更好了。如果供而不修法,有些人大主,他大法天天供,就要求法,他要特地照,而他又不修行。那算打了,法如果是――法的法,就不你特照了,那是要看你是不是如法修行的了。

所以,“此若者,定”,假使有功德的,就是物供是生喜心,正法供是所的,那“先有恩惠”,就是先大大供的人,就要特照了,而那些其他有供的人,不你作依了,就不加持了,那也不。

所以四件都要有,四相都要有,一近一,一近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