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市博物馆官网青铜一级 淺析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兩件青銅鼎

火烧 2021-08-09 13:42:12 1032
淺析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兩件青銅鼎 王愛武摘要:安徽省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從廢品收購站揀選的青銅鼎,有著顯著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蘊含了較多的歷史文化資訊,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皖南青銅文化面貌,為認識研究宣城

淺析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兩件青銅鼎  

王愛武

摘要:安徽省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從廢品收購站揀選的青銅鼎,有著顯著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蘊含了較多的歷史文化資訊,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皖南青銅文化面貌,為認識研究宣城古代歷史文化開辟了重要領域。

關鍵詞:廢品站 揀選 青銅鼎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安徽省各地廢舊物資回收部門的積極協助下,很多市縣文物、檔案部門從雜銅、廢紙中揀選出不少文物,其中部分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80年1月,宣城縣文化局從縣廢品回收公司倉庫揀選出一組青銅器,後由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現就其中的兩件青銅鼎及相關問題,談點初步認識。

市博物馆官网青铜一级 淺析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的兩件青銅鼎

夔龍紋鼎 方唇,侈口,折沿,弧腹,圜底,三獸蹄足,兩端粗中間細,口沿上直立雙耳,耳外側飾兩道凹弦紋,口沿下方飾有兩周弦紋,弦紋間填變形夔龍紋。底部有三角形鑄縫接痕,遺煙炱痕跡,系實用烹飪器皿。通高16.3公分,口徑16.5公分。(照片1)

照片1夔龍紋鼎

素面蓋鼎 方唇,斂口,子母沿,圓鼓腹,圜底,三蹄足,口沿兩側置對稱長環形附耳,耳上方呈半圓環狀,下部平直,腹中部飾凸棱紋一周,覆盤式蓋,蓋上均勻配置三個半環形紐,紐頂有圓柱形飾。通高 12.3公分,口徑 8.8公分。(照片2、3)

照片2素面蓋鼎照片3素面蓋鼎

青銅鼎是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的食器,《周禮·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亦是奴隸主貴族用以「別上下、明貴賤」的重要青銅禮器。它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歷經各個朝代,一直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在青銅器中使用時間較長,因而器型和紋飾變化也很大。這兩件青銅鼎,雖從廢品收購站揀選,無明確出土地點,亦無其它的同出物,但結合史料記載和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對其造型、紋飾和年代進行分析,有以下的認識。

1、夔龍紋鼎,器腹圜底呈半球狀,雙耳直立於口沿上、蹄形三足,這種器形在中原西周中晚期開始出現,西周晚期最為常見[①]。此鼎器壁較薄、份量較輕,

立耳微撇、三獸蹄足細高,這與安徽銅陵市金口嶺出土的西周時期重環紋鼎大體相似[②],體現了江南青銅器份量輕、器形小的特點;從紋飾上看,其腹部主體紋飾與安徽銅陵縣出土的西周時期夔龍紋鼎紋飾類似[③],夔龍身體呈曲折形線條,兩端各有一龍首,隔身對望,三組圖案連續排列,尤其在蹄足上方圖案分組處,龍首相對頗似獸面紋(照片4)。這種紋飾與中原西周中晚期多見的兩頭龍紋相仿,但變化較大,表現在不施地紋,只以線條形式構圖,且線條粗細深淺若一,工整細密,簡練生動,地方特色顯著。由此可見夔龍紋鼎與皖南一帶出土的西周晚期銅器,在風格和特徵上有很大的一致性,是中原青銅文化和江南青銅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照片4夔龍紋鼎

2、素面蓋鼎,形式古樸典雅,紋飾簡潔單一。從造型上看,此鼎為覆蓋扁圓體附耳矮足式,蓋與器合成一個扁圓體,蓋上有三個環形鈕,附環形雙耳,圜底下承三獸蹄足,腹部有凸棱。此種形制的銅鼎繼承了戰國時期三晉兩周鼎的風格,經歷西漢早期的發展變化,晉文化因素逐步消失,到了西漢中晚期與其它地區鼎的形制趨向一致,足瘦長,環耳流行,這是漢代中原系銅鼎特有的特徵[④]。此類銅鼎在漢代墓葬中常有發現,它與江蘇泗陽縣賈家墩出土的銅鼎基本一致[⑤],與1987年安徽廣德獨山西漢木槨墓出土的銅鼎[⑥]相比較,也有相似之處,只是廣德出土的銅鼎體形深厚,腹部的凸棱更為突出,成為一道寬扁平沿。有研究者認為,自西漢中期開始,鼎作為炊器的本來面目得到恢復,為避免鼎下燃火時灰燼和煙塵跑入鼎內,腹部的凸棱逐步加寬而變成寬棱[⑦]。泗陽賈家墩出土的銅鼎年代為西漢晚期[⑧],廣德獨山木槨墓的年代為西漢晚期,因而素面蓋鼎可擬定為西漢中晚期的器物。

3、揀選出的青銅鼎有著較深厚的青銅文化背景。宣城地處長江下遊的皖南地區,古屬揚州,曾是最著名的銅礦開采冶煉中心,礦產資源豐富。早在西周時期境內就有了銅礦冶煉,《禹貢》稱揚州「貢唯金三品」(即金、銀、銅)。商周時期,宣城先稱「荊蠻」,後分屬吳、越、楚等國。這裡的青銅文化,始於商代,到了西周時期,得中原青銅文化技藝之推進,並結合地方傳統創造出具有鮮明個性的青銅器[⑨],夔龍紋鼎可認為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例。進入春秋以後,這一特色益發明顯。戰國時期,宣城所處皖南一帶為楚國勢力範圍,這一時期墓葬所出土文物如陶器、漆器和銅器等,都有顯著的楚文化風格。到了漢代,宣城為丹陽郡郡治所在地,西漢政府在這裡設置了全國唯一的銅官,監管銅礦生產[⑩]。當時所產「丹陽銅」,盛極一時,在發展和促進漢代經濟及文化的繁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隨著漢代中央集權的形成和加強,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的大一統,皖南的青銅器也完全融入中原文化之中。素面蓋鼎為認識和研究這種發展變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從收購站或廢品公司找出珍貴文物的事,在大陸文物、博物館界不乏其例。宣城市博物館收藏的這兩件青銅鼎,有著顯著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徵,蘊含了較多的歷史文化資訊,從一個側面見證了皖南青銅面貌,為認識研究宣城古代歷史文化開辟了重要領域。

[①] 王士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41頁。

[②]張愛冰、陸勤毅:《繁昌湯家山出土青銅器的年代及相關問題》,《文物》2010年第12期,第52-60頁。

[③]安徽大學、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皖南商周青銅器》,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29頁。

[④]吳小平:《漢代青銅容器的考古學研究》,嶽麓書社,2005年,第37頁。

[⑤]淮陰市博物館:《泗陽賈家墩一號墓清理報告》,《東南文化》,1988年第1期,第59-67頁。

[⑥]劉政:《廣德縣獨山西漢木槨墓清理簡報》,《文物研究》第11輯,1998年,第107-110頁。

[⑦]吳小平:《漢代青銅容器的考古學研究》,嶽麓書社,2005年,第38頁。

[⑧]吳小平:《漢代青銅容器的考古學研究》,嶽麓書社,2005年,第35頁。

[⑨]宣城市博物館編:《宣城博物館文物集萃》,黃山書社,2012年,第28頁。

[⑩]《漢書·地理志》:「丹陽郡,故鄣郡。屬江都。武帝元封二年更名丹揚。屬揚州。戶十萬七千五百四十一,口四十萬五千一百七十。有銅官。」但設置銅官的具體時間不可考。

本文來源:新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