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玉琮 良渚文明玉琮內圓外方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火烧 2023-03-16 14:42:38 1053
良渚文明玉琮內圓外方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玉琮。劉瀏攝南京東南方100多公里的太湖流域,曾經有一個神秘而強大的古國,創造出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明。昨天,《良渚靈玉:神與人的對話——良渚文明展》

良渚文明玉琮內圓外方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玉琮。劉瀏攝

南京東南方100多公里的太湖流域,曾經有一個神秘而強大的古國,創造出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明。昨天,《良渚靈玉:神與人的對話——良渚文明展》亮相南京市博物館(朝天宮),歷年考古發掘之精華成果——120件(套)良渚文明時期玉器,為我們揭開古國的冰山一角。通訊員王濤

揚子晚報記者張可

內圓外方的玉琮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良渚文明最典型的器物,就是玉琮。這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由於是一種祭祀用的禮器,玉琮被認為是人與神溝通的管道,「內圓外方」又被理解為「天圓地方」,為古代中國人奉行幾千年的世界觀注入文化基因。

古玉琮 良渚文明玉琮內圓外方 展現古人天圓地方世界觀

仔細觀察,玉琮上刻著一個圖案:瞪著雙眼,戴著羽冠的男人,騎在一只野獸身上,他伸出手臂鉗住獸身,疾馳而來。這就是良渚文化上著名的「神面獸首」圖。專家介紹,在太湖流域遍布著的良渚文明遺址、墓葬,出土的玉琮上都有這圖案。這說明,5000年前,蘇、錫、常,上海、浙北,居住著一群擁有共同信仰的部落。同時發現了大形祭台遺址,證明神權已經高度集中,環繞太湖的,是一個上下統治體制幾近完備的「國家」。良渚文明的發現證明,「母親河」不僅是黃河,長江也是「母親河」。

細若發絲的紋飾

正應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從上世紀30年代發現良渚文明至今,即使出土了無數件精美玉器,但考古學家仍無法確認,在沒有出現金屬冶煉的新石器時代,良渚人是如何雕刻玉器的。不過幾類比較靠譜的猜想已經獲得認可。首先是「繩鋸」,也就是通過細麻繩,在玉石表面摩擦,同時摻著細砂清水,將紋飾線形,打磨出來。而香港中文大學曾進行試驗考古,一個工人使用「繩鋸」法,花了50個小時,才將2公分厚的玉料「鋸」斷。考慮到良渚古國的玉器都是為執掌神、政、軍大權的人物所使用,象征國家最高統治權,那麼投入再多人力物力也不奇怪。

此外,就是硬度更高的石英石質地的石器。《詩經》有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古學家認為這就是在記錄原始玉器雕刻的方法,而《詩經》中的另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則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工匠雕刻玉器的畫面。

不約而同出現「玉璜」

良渚可能與南京古文明有關

在展出的玉器中,有一套玉璜,這是一種半圓形玉器,在良渚文化中,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掛飾。每當進行宗教禮儀活動時,擔任巫師的女性就戴上它,它經常與玉管、玉串組合成一串精美的掛飾,顯示出巫師神秘的身份。

上世紀50年代,南京鼓樓的北陰陽營部落遺址中,也出土過完整的玉璜。當時這件器物發現於一名中老年女性的墓葬中,由於位於墓主人頸項的部分,也被考古學家確認為女性專用的配飾。北陰陽營比良渚文明還要早1000年左右。專家介紹,北陰陽營的出土物接近於太湖地區的崧澤文化,而崧澤文化下接良渚文化。因此,南京的北陰陽營部落可能為良渚古國的玉石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養料。

本文來源:文化中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