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县怎么样 望谟县历史
望谟县历史
1.望谟县乐旺镇的一千年前历史之迷,据我所知,乐旺镇在一千多年前
贵州省望谟县乐旺镇在望谟县东部。
面积212平方公里。人口1.5万,其中布依、苗等民族占85.3%。
辖21村委会。1950年为蛮结乡,1951年更名乐旺乡。
1953年析设乐旺、乐宽、蛮结乡。1959年撤乡建乐旺公社。
1962年析建乐旺、乐宽、蛮结公社。1984年复置3乡。
1992年合并置乐旺镇,划原述里乡部分地入辖。产甘蔗、芭蕉、黄果、油桐籽。
有中小学17所。镇人民政府驻地乐旺,在复兴镇东北27公里,乐旺河畔。
人口660人,均为布依族。海拔600米。
原名落王,系布依语译音,意为坝子大、水源好的地方。设农贸集市。
有公路接安望公路。
2.贵州省望谟县由哪个城市理
属于黔西南州,州府兴义 望谟县位于贵州南部,东与罗甸接壤,南与广西乐业县隔红水河相望,西隔北盘江与贞丰、册亨毗邻、北与紫云、镇宁衔接。
总面积3005.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8.6%。 望谟县始建于一九四零年三月一日,属贵州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宣布和平解放,隶属兴义专区。一九五六年撤兴义专区,划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一九六五年恢复兴义专区,划回。一九六六年二月一日成立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九八二年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望谟县。
现辖16个乡镇、310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
3.兴义县近五百年历史
三叠纪时期(2亿年前),兴义就有最古老的海面滑翔脊椎动物“兴义飞鱼”和爬行动物“贵州龙”等存在。
旧石器时代的猫猫洞遗址就有古人类“兴义人”繁衍生息。 战国时期,兴义属夜郎国。
秦代设吏属象郡。
西汉元鼎(公元前116-111年)年间司牂牁郡。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南部将李恢率军“追奔逐北,南至盘江”,以功封汉兴亭侯,始设汉兴县于今市境。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设附唐县于市境,为盘州治,系戎州都督府所辖之羁縻州。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云南行省普安路总管府。
明代改隶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始隶贵州。嘉庆二年(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统辖盘江八属。
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改隶兴义府、添巡检分治捧乍。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辖贞丰州(今贞丰县及望谟县部分)、册亨州(今册亨县)、普安县(今普安)、新城县(今兴仁)、安南县(今晴隆)、兴义县(今兴义)和捧鲊巡检(今兴义捧鲊镇)。 1949年12月,兴义解放。
1950年,将民国时期所设保甲改为行政村组,全县划分为7个区,30乡镇、250村。 1951年11月,兴仁专区党、政、军机关迁兴义。辖10县。
1952年12月,设兴义专区(兴仁专区改兴义专区,兴义县隶兴义专区)。
1956年。将盘县所属阿衣乡大部分划归兴义县,原属安顺专区的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同年7月,撤销兴义专区,兴义县隶属安顺专区。
1965年,复设兴义专区,专署驻兴义县。将安顺专区所属兴义县、兴仁县、盘县、普安(驻盘水镇)、晴隆(驻莲城镇)5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划入兴义专区。
1965年11月,设盘县特区。兴义专区辖9县、1特区。
1970年,兴义专区改称兴义地区。
1981年9月21日,撤销兴义地区,于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原兴义地区的行政区域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域。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兴义县。
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兴义撤县建市。
1988年3月1日,正式成立兴义市。
4.布依族的民族历史
布依族的历史 布依族的历史本,最终于同治十八年(1871年)病逝途中,为其学术活动留下深深的遗憾。
莫友芝重要的学术成就有:与郑珍合作的地方志《遵义府志》;诗词方面有《郘亭诗抄》、《郘亭遗文》、《影山词》等;目录校勘布依族的历史布依族的民族商机依族的历少数民族族的历史民族风光的历史民族特产历史民族库网史土特产 一、少数民族布依族概述 少数民族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少数民族布依族。 少数民族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
少数民族布依族与少数民族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 少数民族布依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大约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
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王朝始给其首领封号,实行羁縻政策。至明代土司制度日臻完备。
至明末清初,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批湖广、四川等地汉民进入贵州,市场交换日益繁荣,出现了诸如贵阳、安顺、都匀、独山、兴义等重要市镇和商业贸易中心。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少数民族布依族人口2545059人,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和贵阳市,在黔东南少数民族苗族少数民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遵义地区、毕节区、六盘水特区及云南的罗平、四川的宁南、会理等地也有分布。
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耕,农业以水稻为主。少数民族布依族大多居住在平坝、河谷或依山傍水之处,故素有“布依水乡”、“水乡布依”的美称。
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林业也较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区之一。 二、少数民族布依族的语言文字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红水河南岸的少数民族壮族北部方言略同,部分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布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三个土语区,过去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 三、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
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
自明及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少数民族布依族的祭祀和占卜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
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生病,降下灾祸。
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
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少数民族布依族除既有的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道教、佛教的许多神祗和菩萨亦受到敬奉。
四、少数民族布依族的历史 清嘉庆二年(1797)夏历正月初,为了反抗官府重重剥削及强征农民去镇压苗民起义而爆发了大规模的南笼府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起义。起义坚持近一年之久,势力广达数百里。
这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少数民族布依族妇女王阿崇(1778—1797,号囊仙)和韦朝元(1768—1797,号光仙,人称“七绺须”)。同年八月,清廷连派重兵镇压,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王、韦等被俘,后被送北京,英勇就义;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1854年独山州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领袖杨元保首先揭竿而起,领导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民族苗族、少数民族水族、少数民族汉族等民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举行起义。攻抵独山州南门,揭开了贵州各族农民起义的序幕;1855年镇宁扁担山爆发了曾煜华等领导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起义和上江(今三都少数民族水族自治县境)少数民族布依族罗光明领导的布依、水、汉等族人民参加的农民起义;此外,广大少数民族布依族农民还和苗、汉、侗、水等族人民一起参加了少数民族苗族农民领袖张秀眉、陶新春、岩大五等分别领导的农民革命军。
所有这些农民起义都打击、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清王朝在贵州的统治势力。鸦片战争以后,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还数次掀起了反抗帝国主义传教士进行文化侵略的斗争。
主要有1906年罗发先领导的贵定少数民族布依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武装斗争和1907年韦仁兴领导的镇宁扁担山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滇桂黔边区纵队的领导下,镇宁、关岭、安龙、兴仁、兴义等地少数民族布依族青年组成了六马游击队(后改编为罗盘游击区第七支队)和兴义游击团,1949年11月解放军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 1951年3—5月解放军最后肃清了盘踞罗甸、望谟、册亨等地区的国民党残余部队,少数民族布依族地区获得了全面的解放。1953年统一了少数民族布依族族称,1956年成立了黔南少数民族布依族少数。
5.望谟三月三
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月都有节日,尤其是三月初三,因此得名为“三月三”,这是以布依族为主的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民族传统节日。
望谟县为挖掘、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不断提高民族自信和发展软实力,推进“三月三”申报为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进程,增进民族团结,建设“中国布依城”,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从2009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三月三”布依族文化节,集中展示布依族音乐、舞蹈、纺织、服饰、美术等原生态文化,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品牌。
望谟县布依族“三月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具有外在与内在的美、个体与群众的美、侧面与立体的美、单方面与多方面多维度的美感。
“三月三”是布依族特别隆重的民俗节日之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月三”也称“枫香节”,有多种美丽的传说,主题是祭祀感恩。在节日期 间,布依族村村寨寨、家家户户上山为祖先扫墓,用五彩花米饭、鸡肉、腊肉、土酒水果等食品在坟前供奉,男女老少踏青野炊,欢醉而归。
6.壮志未酬的抗日英雄曾济光
距望谟县城33公里的打易镇河头上村,有位已故多年的传奇人物名叫曾济光,他因在抗日战争中组织西南抗日联军第一旅,准备上前线抗日救国, 却被国民党以“通共”罪名杀害。
壮志未酬身先死,曾济光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但他一生爱民爱国的故事,却被后人传颂着。 曾济光的别名叫曾云清, 他于1893年在望谟县打易镇河头上村出生,8岁上学, 曾济光自幼聪明, 念书时严守校规, 勤奋学习, 同学和老师对他十分喜爱。
两年后,曾济光的父亲病逝, 母亲好不容易送他念完小学,再也没有能力负担他升学的费用,无奈之下,14岁的曾济光跟着驮盐的马帮, 上广东,下百色,做起了经商的生意。一次,曾济光到一家大户收取赊出去的盐款(过去是先赊物后收款的方式),对方不但不给, 还仗着人多势众,把他打个半死,抬出去丢到一个山洞里, 幸亏被好心人发现相救,才捡回一条性命。
伤好以后,曾济光发誓要学会护身的本领,不再受人欺负,他告别经商的同伴,到打易的“剪刀山”上拜当时很有实力的刘万和老人为师练功习武,10多年过去,曾济光凭着极高的悟性, 很快精通了武功和枪法,成为刘万和的得意门生,刘万和去逝前,叮嘱曾济光接管他的属下,曾济光由此成为紫云南部(当时紫云县和望谟县是一个县) 一个有地方势力的人物。 望谟县的历史资料对这个时期是这样记载的:由于地方军阀混战,当年的望谟地区特别是沿江一带豪强并起,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怨沸腾,社会动荡。
被称为“四大天王”的曾济光拥兵称雄于紫(云)南望(谟)北部。 对曾济光颇有些研究的望谟县三中教师曾振斌,向我们说起曾济光时激动不已:“与安顺地区紫云县相联的望谟处于贵州省的南部边沿, 是布依、苗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这里的民众饱受国民党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到这里经商的生意人时常遭受抢劫, 因此,外地人不愿来望谟经商做生意, 致使当地的土特产卖不出去, 外面的货物运不进来,使落后的望谟尤如雪上加霜。” 曾振斌说:“在地方上有人有枪的曾济光,决心改变这个被动的局面,他组织成立保护商人的农民武装, 从紫云的猴场至望谟红水河一带, 在全长100多公里的山间小道设立多个保商点, 沿途武装护送商人通过和经商。
同时, 曾济光还捕捉土匪盗贼,谁家牲畜被盗,他好言安慰,用自己的钱先付给失主,抓住盗贼后第一次让其赔款并给予严厉警告,第二次再犯者就要其性命。这个严厉的措施令作恶者闻风丧胆,商人和群众拍手称快。”
曾振斌接着说:后来,方圆百里民间发生的纠纷和被盗被抢的事,人们都愿意来找曾济光帮助解决, 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新屯村一个地痞到岩脚寨绑架村民黄恩高和他的两个儿子,限3天内交1000块大洋,否则要其性命。
黄恩高的亲戚到河头上向曾济光求救,曾一出面调理,这个地痞就赶紧把黄恩高三父子放了。 对此,gcdzg望谟县历史资料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军阀统治贵州,国民党当局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之望谟道路崎岖,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匪患猖獗,抢劫时常发生,人民生活贫困交加,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曾济光,挺身而出,成立保商队,自任队长,从紫云至打易到王母一带,设立保商点,收费保商,捕捉匪盗,逐渐使地方安宁,成为有号召力的农民自然领袖。”
我们不难看出, 曾济光劫富济贫、保卫家乡的行为, 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拥戴。 那时,军阀之间尔诈我虞, 流血争夺地盘的事时常发生。
1928年的夏天,李晓炎接到蒋介石的密令,率25军到贵州与军阀周西成开战,被周西成部下打伤, 李撤退途经紫云时, 曾济光出于善心将其接到河头上, 用祖传秘方治好李的枪伤。李晓炎临走时赠送步枪20支, 子弹数百发给曾济光, 表示感谢。
1年后,李晓炎与云南军阀龙云合作联手,击溃周西成的部队,周西成负伤落水身亡。李晓炎因剿匪有功被蒋介石委以主持贵州政务的权力,李晓炎为感激曾济光的治伤不死之恩,叫曾济光带队进入省城,安排其担任某师三团团长的职务, 并发给军旗1面, 望远镜1个和若干枪支弹药。
李晓炎执掌政仅18天,就被生性多疑的蒋介石支持的另一军阀毛光翔赶下了台,李晓炎无奈地逃往香港, 蒋介石随后任命毛光翔为贵州省主席兼25军军长。 军阀混战的年代和复杂多变的局势,使曾济光逐渐认清了国民党及其军阀的反动与腐败,在省城呆了几个月的曾济光, 不愿受国民党的过多控制,逐采取接受改编不接受调遣的方式,带队返回望谟。
曾济光管理部队有自己的办法,他在河头上常驻一个加强排, 生活来源靠保商费和土豪劣绅的供给,其余的营连则分驻在各村各寨, 既保护寨民的安全,又种粮养殖,不增加农民负担, 一有战事,曾济光很快能把部队集中起来统一调度。 1931年,当地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更加困难,国民党时任紫云县县长杨干夫, 却置人民的疾苦不顾, 大肆搜刮民财, 同情和关心群众疾苦的曾济光看不下去了,他率领1000多人,在城内贫苦群众的配合下,内外夹击把县城给夺了下来。
紧接着,曾济光。
7.兴义的历史怎样
历史沿革 兴义县 兴义建置较早,但名称第一次出现是在嘉庆三年,即公元1798年所置的兴义县。
嘉庆二年(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末变更,府址设在今安龙县城,辖贞丰州(今贞丰县及望谟县一部分)、册亨州(今册亨县)、普安县(今普安)、新城县(今兴仁)、安南县(今晴隆)、兴义县(今兴义)和捧鲊巡检(今兴义捧鲊镇)。1913年置捧乍分县,1935年捧乍分县入兴义县。
1952年兴仁专署迁驻兴义县,改称兴义专区。辖兴仁、晴隆(驻莲城镇)、关岭(驻关索岭)、贞丰、望谟(驻复兴镇)、册亨(驻者楼镇)、安龙、兴义(驻黄草坝)、盘县(驻普安)、普安(驻盘水镇)等10县。
1956年原属安顺专区的郎岱县划归兴义专区。后撤销兴义专区,将关岭、晴隆、兴仁、兴义、普安、盘县、郎岱7县划归安顺专区;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划归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1965年复设兴义专区,专署驻兴义县。将安顺专区所属兴义县、兴仁县、盘县、普安(驻盘水镇)、晴隆(驻莲城镇)5县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册亨、安龙、贞丰4县划入兴义专区。
1965年11月设盘县特区。兴义专区辖9县、1特区。
1970年兴义专区改称兴义地区。1971年1月1日,将盘县归六盘水市。
1981年9月21日,撤销兴义地区,于1982年5月1日成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自治州中最年轻的自治州。以原兴义地区的行政区域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行政区域。
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兴义县。 1987年11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兴义撤县建市。
1988年3月1日正式建市,政府把以后每年的11月6日定为兴义市的市庆日。 2008年11月6日是兴义建市20年,在兴义广场举行了庆市活动,兴义各乡镇展示了己乡镇的彩车。
兴仁县 兴仁原名新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新城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三年(公元1416年)置普安州,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二月,置普安县,治新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普安县徙治新兴所,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于新城设巡检,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移巡检于募役,新城置普安县丞,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设新城自治公所,1914年改为新县,因新城、新县均与别省的县名重名,故改今名。 普安县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改于矢万户府为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普安卫,二十二年升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三年于今县城置新兴所,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置普安安抚司,十三年置普安州,清顺治十八年置普安县,治新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徙治新兴所。
晴隆县 晴隆古称安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南卫,治江西坡(今属普安县地),二十五年徙卫治尾洒堡,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徙永宁州治安南卫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安南卫置安南县,因与法国殖民地属地安南同名,1941年以县境晴隆山作县名,更名为晴隆县。
1958年入普安县,1961年复置。 安龙县 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置安隆洞,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户所,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孙可望拥南明永历王入据安隆,改安隆千户所为千总,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安南所入安笼府,六年改结乌通判为南笼通判,治故安南所,十年南笼厅移治安笼所。
二十六年裁安笼所入南笼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升南笼厅为府,县地为府辖地,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1913年废府置南笼县,1922年改为安龙县,1965年改名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复称安龙县。 贞丰县 明置安隆长官司,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丰州,治长坝,七年移治珉球,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改名贞丰州,1913年废州置贞丰县,1958年并入兴仁县,1961年复置,1965年为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2年复称贞丰县。
册亨县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丰州同,治册阳,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筑土城,1913年废州同,置册亨县。1957年县政府由册阳迁驻者楼,1958年并入安龙县,1961年复置,1965年为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82年并入安龙县,1961年复置,1965年为册亨布依族自治县,1982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复称册亨县。
册亨原名布依语叫"郎卧",意为山坡的斜处,为现在的册阳乡驻地;后又根据该坡对门的高山"卜四",又名西帽良(汉语叫南屏山,俗称帽壳山)和下汾河的最大绿阴塘"泓堰"(修巧马公路时已填平)用两地的最后字音合称为"西堰",用汉语记作"册亨"。其名称源于地理环境。
望谟县 1940年析贞丰、罗甸、紫云、关岭四县置双江县,以地理位置命名,但因与云南双江重名,旋以县政府驻地王母,谐其音更名为望谟。1966年2月成立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2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复称望谟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