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 荊州戰國楚墓出土2400年前幹鯽魚和鎧甲
荊州戰國楚墓出土2400年前幹鯽魚和鎧甲
兩千四百年前的陽幹鯽魚長江商報消息 荊州戰國楚墓出土陽幹鯽魚和鎧甲
25日下午,考古人員在湖北省荊州市荊州中學新址夏家台258號墓取出30多件隨葬品。墓中文物豐富多樣,出土兩千多年前陽幹魚,更是前所未聞,研究價值重大。

258號墓是戰國中晚期一座中型墓,距今約2400年,比屈原約早百年。這是座僅一室和南部一頭箱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加上墓道呈「甲」字形。墓道長2.93米,寬1.7米,楚墓殘深3.8米。外一槨內一棺,楠木槨板,頭南腳北。考古人員打開楠木槨板發現,竟然有4條2400年前的幹魚。從形態上看是野生鯽魚,腹背剖開的都有,巴掌大小,鱗片依然,色紅如鮮。棺頂弧線流暢美觀,底部離地懸擱,頭腳兩端留有捆束用的麻繩。在槨和棺之間的空間兩側,發現戈柄、弓箭等兵器。打開頭箱,取出皮鎧甲一件,可能是武將的穿戴;鎮墓獸一只,上有兩對共4支鹿角,鹿角上有雲紋彩繪。紅絲帶鑲邊的皮鎧甲本不厚,但浸水後顯得很沉重。有彩繪木俑一雙,高約40公分,人俑只見右臂,是東方的「維納斯」;耳有穿耳釘,假髮還是「長髮及腰」型的!有絲綢香囊,有漆木篦子,梳頭理鬢用的;有竹笥,內面裝有竹簡牘,可準確解讀墓主身份等資訊。還有陶鼎、敦、簠、鈁、鐎各一對,還有圓形酒壺,陶彩繪。
從陪葬禮器上看,墓主身份不低,有木豆,還有馬鐙,有皮杯。楚墓中出土的「陽幹鯽魚」在頭箱中,考古人員一共取出了9條「陽幹鯽魚」,加上放在棺蓋上的4條,目前已看到13條。這是什麼講究,還是主人生前沒吃完的?而且能保存兩千多年,難道楚人的防腐劑比今天還要牛?荊州博物館館員、荊北新區荊州中學新址考古工地領隊田勇介紹,這些謎團,將交由文物研究實驗室去解開。在槨板東側還曾發現燒烤過的痕跡,在陶盤等器皿中還殘留有豬胛骨、雞骨、蓮子等。據了解,該墓將繼續發掘,主棺將運到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擇日開棺。
本文來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