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 目不识丁

火烧 2021-09-28 18:54:54 1063
目不识丁 【成语名字】目不识丁 gt 【汉语拼音】 mù ù hì dī g gt 【成语解释】 gt 连“丁”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不学无术”、“

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的成语故事 目不识丁
【成语名字】目不识丁>【汉语拼音】 mù bù shì dīng>【成语解释】> 连“丁”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语本《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不学无术”、“胸无点墨”>【成语典故】> 《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 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幼男女,皆夹道而观焉。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从事有韦雍、张宗厚数辈,复轻肆嗜酒,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蓟人所不习之事。又雍等詬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意气自负,深恨之。>【成语注解】> 1、从事︰职官名。汉刺史佐吏,通称为州从事,历代因其制,宋废。> 2、 韦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详。曾为太子宾客。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时,其为观察判官,摄监察御史。主政其间,与张弘靖多改习俗,引起当地居民不满,愤而起乱,遭叛民捕杀。> 3、张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详。为张弘靖任幽州节度使之从官,与韦雍等俱遭叛民杀害。> 4、呵叱:大声责骂。> 5、 蓟:地名。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约当今河北省蓟县。> 6、 石: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参考资料】> 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二七.张嘉贞列传》>【成语书证】> 1、明.杨涟〈核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 2、《警世通言.卷一七.钝秀才一朝交泰》:“他两个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识丁,也顶个读书的虚名。”> 3、《醒世姻缘传.第一回》:“若是那等目不识丁的,村气射人的,就是王侯贵戚,他也只是外面怕他,心内却没半分诚敬。”> 4、《隋唐演义.第一七回》:“惠及是他最小儿子,倚着门廕,少不得做了官。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5、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余在都时,永之引见满洲学士春臺。春自云:『年三十时,目不识丁,从一禅师静坐三月,颇以为苦。』”> 6、济公传.第一八一回》:“我们这座村庄,有七八十户人家,有三四辈人,没有一人认字的,都是目不识丁。”> 7、清.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丏(丐)者,或仅守厥家,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    比喻不识字。> 使用类别    用在“才识浅薄”的表述上。>【成语造句】    > 1、他目不识丁,你写字条给他有什么用?> 2、现代教育如此普及,还有目不识丁的人吗?> 3、他可能目不识丁,连报纸拿反了都不知道。> 4、他是个文盲,目不识丁,你就别为难他了。> 5、由于时局动荡,有些人因为失学而目不识丁。> 6、老婆婆目不识丁,但歌仔戏文却可全本地背诵。> 7、这是甲骨文的“丁”字?啊!我果然是目不识丁了。> 8、爷爷说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唸过书,目不识丁。> 9、我本目不识丁,今天所以会写字,是参加成人补教学来的。> 10、来到这异国都市,面对满街外文,我变成目不识丁的人了。> 11、为政者必须知道,国家越多目不识丁的国民,就越难强盛。>【近义词】不识之无,目不知书,胸无点墨>【反义词】 知书识礼,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识文断字> 辨似:> 形音辨误    > 同    “目不识丁”及“胸无点墨”都有知识水准低落的意思。> 异    “目不识丁”侧重于一字不识;“胸无点墨”侧重于学养程度低。> 辨似造句> 他可能目不识丁,连报纸拿反了都不知道。> 哪知他胸无点墨,虽然急得满头大汗,这下联是怎样也对不出来。>【参考词语】不识一丁>【汉语拼音】bù shì yī dīng>【成语解释】犹“目不识丁”。见“目不识丁”条。> 1、《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源)> 2、《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 >【参考词语】一丁不识>【汉语拼音】yī dīng bù shì>【成语解释】犹“目不识丁”。见“目不识丁”条。> 1、宋.吴编修〈八声甘州.系酒船夜入古江楼〉词:“叹从前眼底,一丁不识,四海曾空。”> 2、《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邢生后来做到尚书的人品,你道他眼里那里有你这个一丁不识的佳公子?” >【参考词语】不识丁>【汉语拼音】bù shì dīng>【成语解释】犹“目不识丁”。见“目不识丁”条。> 1、宋.王十朋〈孟甲孟乙好蓄古钱因示以〉诗:“闾阎富家子,绕床堆阿堵。一字不识丁,碌碌何足数!”> 2、《清代北京竹枝词.都门杂咏.时尚门.看京报》:“惟恐人疑不识丁,日来送报壮门庭。” >【参考词语】眼不识丁>【汉语拼音】yǎn bù shì dīng>【成语解释】犹“目不识丁”。见“目不识丁”条。> 1、宋.文天祥〈不睡〉诗:“只因知事翻成恼,未到放心那得眠;眼不识丁马前卒,隔床鼾鼻正陶然。” >【参考词语】未识一丁>【汉语拼音】wèi shì yī dīng>【成语解释】即“目不识丁”。见“目不识丁”条。> 1、《明史.卷一八○.王端列传》:“文职有未识一丁,武阶亦未挟一矢。” >【参考词语】目不识字>【汉语拼音】mù bù shì zì>【成语解释】即“目不识丁”。见“目不识丁”条。> 1、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貲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目不识丁的】> “目不识丁”原作“不识一丁”。据《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载,唐代时,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当地百姓夹道观看,看到他乘着轿子走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惊讶。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从不坐轿子的,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人民向来强悍尚武,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他的两个从官韦雍、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还对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么用?还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来得有用!”因为“丁”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对他们深恶痛绝。后来“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