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娄东画派 沒有真跡存世的「於闐畫派」長什麼樣?這些新疆壁畫告訴你

火烧 2021-12-03 07:55:57 1039
沒有真跡存世的「於闐畫派」長什麼樣?這些新疆壁畫告訴你 展出的於闐文字。 來自新疆和田達瑪溝佛教遺址出土壁畫藝術展28日在上海博物館四樓展廳正式對外展出。據參與新疆和田達瑪溝佛教遺址發掘的考古隊專家介

沒有真跡存世的「於闐畫派」長什麼樣?這些新疆壁畫告訴你  

娄东画派 沒有真跡存世的「於闐畫派」長什麼樣?這些新疆壁畫告訴你
展出的於闐文字。 來自新疆和田達瑪溝佛教遺址出土壁畫藝術展28日在上海博物館四樓展廳正式對外展出。據參與新疆和田達瑪溝佛教遺址發掘的考古隊專家介紹,本次展覽是近年來新發掘的達瑪溝托普魯克墩遺址群中的三個佛教遺址壁畫的實物資料,將展現於闐佛教藝術發展從早期到晚期的全部面貌。據了解,這些千年瑰寶是首次走出新疆亮相上海,展覽將持續到2015年3月8日。 「公元2世紀興起於西域地區,公元5-6世紀成熟於中土的‘於闐畫派’在中國美術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但卻沒有真跡存世。托普魯克墩遺址出土的大量壁畫雖多為殘片,卻仍然綻放著於闐佛教繪畫藝術的璀璨光芒,透過這些壁畫可以看到於闐畫派從早期犍陀羅風格到粗線條框架式的構圖,到最後面‘屈鐵盤絲’的線條這樣一個於闐佛教藝術發展全部面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中心主任巫新華在接受澎湃新聞(thepaper)採訪時說。 思惟菩薩頭像壁畫。石膏地佛頭像壁畫。千手千眼觀音像壁畫。毀於伊斯蘭教東遷 壁畫色彩保留完好 新疆和田地區位於昆侖山脈中段,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端,古稱「於闐」。自古以來和田就被稱為西域佛國,是大陸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這裡保存了塔裡木盆地數量最多的各類佛寺遺址,而策勒縣達瑪溝鄉所處區域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策勒縣在和田地區東部,南依昆侖山脈,北望塔克拉瑪幹沙漠。達瑪溝鄉位於策勒縣東南部,面積約420平方公里。 據介紹,2000年3月,新疆和田當地的牧羊人在達瑪溝鄉南部托普魯克墩挖掘紅柳根柴時發現了佛教塑像,揭開了達瑪溝南部區域佛教遺址考古發掘的序幕,迄今為止發掘工作已經持續12年。2002年至2010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當地陸續發掘出了1號遺址(佛塔)、2號遺址(佛殿)和3號遺址(僧院)。遺址位於該地區發現的眾多佛教遺跡中的最南端。從其結構和規模看這原本是一座寺院的主體建築,大約興盛於7至9世紀。 據巫新華介紹,上世紀初以來沿達瑪溝水系發現了老達瑪溝、喀拉沁等眾多著名的佛教遺址,但這些遺址大都已被外國探險隊染指,出土文物多流失海外,而最新發掘的達瑪溝佛教遺址是歷史上探險家未曾接觸過的區域,發掘出來的壁畫是貫穿和田佛教藝術從早期到晚期的完整實物樣品。 據巫新華介紹,整個於闐佛教有著千年興盛史,但伊斯蘭教東遷以後,大量的佛教建築毀於戰火和其它一些對佛教敵視的文化的摧殘,整個塔克拉瑪幹區域的地表佛寺遺跡基本已經被破壞過。此次展示的壁畫基本是當初被破壞後埋在流沙裡,而後被考古隊發掘提取出來。而那些保存相較完整的牆體和壁畫還留在原地,需要親赴新疆才能看到。此次上海博物館的展覽根據殘留的牆體和壁畫亦復原了一個小型的佛寺,期望給參觀者帶來身臨其境之感。 「我們當初發掘出土看到的(壁畫)現狀要比現在我們看到的鮮艷得多,一般壁畫在接觸氧氣之後都會變淡變暗,但於闐佛教壁畫從出土至今經受了十餘年的空氣接觸,相較出土之前,面貌並未發生太大的變化。究其原因,一則是因為繪畫原料和繪畫本身技法問題;二則是因為新疆和田本身保留有機物和相關的繪畫原料的空間條件優越。」巫新華說。 半支迦鬼子母夫婦壁畫。毗沙門天王壁畫。展示於闐佛教繪畫藝術全貌 上海博物館的本次展覽以達瑪溝托普魯克墩1號遺址(佛塔)、2號遺址(佛殿)和3號遺址(僧院)出土的壁畫為主,同時遴選其周邊佛教遺址近年出土的部分壁畫,共51件/組展品,分四部分展現於闐佛教繪畫的風采。 「佛像莊嚴」部分的展品主要以佛塔和佛殿中出土的佛像及菩薩壁畫為主。這些壁畫人物臉型飽滿,長耳垂肩,彎眉深目,高鼻豐唇,線條優美剛勁,柔韌舒展,極具於闐佛教繪畫「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的特徵。色彩多見鐵紅,也常用暈染手法,這正是於闐繪畫中頗為常見的技法,但往往因時光流逝而難以辨認。 「如是我聞」部分主要展示的是僧院中出土的壁畫,內容多為天神和供養人。出土數量雖較多,可惜大都為殘片。這些世俗人物壁畫的內容豐富,服飾各異,反映出當時各民族聚集一堂,同來禮佛的情景。除了僧院中出土的人物畫外,還展出了一些來自達瑪溝東部被盜佛教遺址中出土的伎樂天神像壁畫。舞伎婀娜多姿,神態各異,優美動人。從中依稀可見用暈染的手法,由外而內、由深至淺來表現人物體態的圓潤、肌膚的柔滑。其手法與托普魯克墩遺址出土壁畫基本相似。 展覽的第三部分「千年幽光」為一座復制的托普魯克墩1號遺址模型。佛塔正殿中殘存的主尊身披鐵紅色通肩袈裟,結跏趺坐。從其手臂的姿態看,兩手應持禪定印。四面彩繪壁畫內容豐富,但上部已塌陷,畫面殘破不全。正壁主尊塑像兩側各繪一尊立佛像且均面向主尊,門壁即門兩側各描繪一尊護法,主尊兩側牆上各有兩尊立佛。諸佛體型健美,服飾華麗。觀眾在這裡將會有身臨其境之感。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展示了托普魯克墩及其周邊遺址中出土的部分泥塑、樂器、錦和於闐文案牘等文物。當時這一區域恰好處於絲綢之路南線附近,佛寺眾多,街市繁榮。從這些文物中,觀眾可以了解到8世紀前後於闐地區文化的高速發展與貿易的昌盛,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們在此朝拜休憩,相互交流。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