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苏州东吴 可笑的東吳:自身實力不濟,只看眼前利益,卻想稱霸天下

火烧 2022-07-07 13:44:09 1039
可笑的東吳:自身實力不濟,只看眼前利益,卻想稱霸天下 孫家自孫堅起,眼看天下大亂,即有稱霸之雄心,洛陽偶得玉璽,更是以為天助之。及至孫策掃平江東,正待北攻曹操,爭霸天下之時,卻不留神被三個政敵門客伏擊
苏州东吴 可笑的東吳:自身實力不濟,只看眼前利益,卻想稱霸天下

可笑的東吳:自身實力不濟,只看眼前利益,卻想稱霸天下  

孫家自孫堅起,眼看天下大亂,即有稱霸之雄心,洛陽偶得玉璽,更是以為天助之。及至孫策掃平江東,正待北攻曹操,爭霸天下之時,卻不留神被三個政敵門客伏擊,一身武藝,受豆腐渣寶劍(按:江東武器生產十分低劣,先是孫堅被華雄追殺時寶弓拽斷,後是孫策自衛時劍身從把手中脫落,孫家父子真是倒霉到家了,不知是不是軍需官吃了回扣)所累,被打成重傷,壯志難酬,自然寄望於後人。然而遍觀眾人,才俊雖多,卻難成霸器,因此留下遺言與孫權:「決機於兩軍陣前,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倘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如此周密細緻的安排,不亞於劉備託孤。
然而孫權雖聰明,卻無平定天下之才略;張昭等自不待言,守家自保之人,其狹隘於孔明舌辯群儒中可見一斑;眾將士雖深明大義,願效死命,但其武藝韜略除周瑜陸遜甘寧太史慈魯肅外,均無過人之處。聯劉抗曹,時勢所迫,本是上策,對自身有莫大的好處,但卻斤斤計較於劉備的獲利;赤壁大戰,東風得意,本想撇開劉備,乘勝北進,卻不料十萬大軍敗於張遼之八百精騎,自己也被追得東躲西逃,太史慈,董襲,陳武等先後歿於合肥,甚至此後數年的每次軍事行動不是不戰而退,就是損兵折將,難越合肥一步。於是投降派張昭等無時無刻不在提醒孫權:孫曹兩家本不交惡,只因諸葛亮劉備從中挑撥,致使兩家征戰不休,劉備卻乘機霸佔荊州,坐收漁利,主公不可不察。曹劉爭奪漢中時,諸葛亮致書孫權攻合肥,襲擾曹操後方,張昭說了一句最有意思的話(大意):此雖孔明之計,亦不失為上策,可乘曹操大軍在北,奪取合肥。純粹一副投機政客的嘴臉,令人不齒。
曹操對孫權,表面稱將軍,骨子裡卻把他當成劉琮一樣的小孩子,借父兄之名而已,從來沒把東吳當成主要對手,看到周泰死戰,還感嘆江南盛產讀書人的地方,居然還有這種虎將,可見曹操一直沒把東吳軍事力量太當回事,尤其是在陸地上。加上東吳首鼠兩端見風使舵的政客形象,更讓曹操堅定了對付劉備,拉攏孫權,各個擊破的方針。
多元世界弱者聯弱抗強共同發展本是上策,強者不需要多餘的幫助,在曹操看來,對孫權的適當利用與利用打獵的鷹犬沒什麼兩樣,先餓著,然後給塊肉吃,他肯定會張嘴叼。所以在孫權數次北攻無果,荊州糾紛還未完全解決,餓得嗷嗷叫的時候,曹操終於等到了用他的時候:夾擊關羽,送你荊州,看你上不上鉤。於是孫權果斷的決定:上。與赤壁戰前的猶豫判若兩人。想到赤壁大戰前孫權害怕曹操兵多,猶豫不決,孔明說你可以投降嘛,孫權問諸葛亮劉備為何不降,孔明說劉皇叔寧死不聽國賊使喚,田橫的手下都能做到,孫權還覺得這是一種侮辱,還生氣,就覺得特別可笑。
之後的事態於是對劉備不利,雖然在此之前已割讓荊州三郡給東吳,希望穩住關羽後方,但靠義氣同生死共患難的桃園兄弟怎麼也想不到孫權會會在關鍵時刻投靠曹操,從他們背後捅一刀,而不是抓住時機削弱曹操。至此,曹操的霸業才真正穩如泰山,江東從此沒有機會一統天下,而只能坐守江東一隅(曹操要滅他,劉備也恨他),滅亡只是遲早的事。因為他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實力,而放棄了劉備這個具有強大攻擊力,真正可以牽制曹操,而又弱於曹操,從而真正需要孫權幫助的盟友。而對於曹操,東吳僅僅是被利用而已,根本沒資格談條件。
之後鬧劇一出出上演。抓住關羽,本是和談的本錢,既可得地,又可維持孫劉聯盟,可是江東才俊們怕關羽活著會報復,自己又沒什麼人格魅力可以讓關羽投降,所以乾脆一刀殺了;殺了之後又害怕,劉備報復怎麼辦,於是把關羽的人頭寄給曹操,意思是說老大這是你要的人頭,殺他和我沒關係,沒想到曹操和關羽關係非比尋常,又是個精明人,把關公風光大葬,意思是說關羽落到我手裡我決不會殺他,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呢?於是江東名士大眼瞪小眼,怎麼辦?說話工夫范疆張達帶張飛的人頭來了,這時候孫權腰杆子又硬了,劉備窩裡反,那有力量報復,於是安排范張二人住下,在我的地盤你們放心。可劉備真打來了,還很快,前線連遭敗仗,怎麼辦?諸葛瑾去勸勸吧,地還你,老婆也還你,范疆張達糜芳傅士仁你愛怎麼殺就怎麼殺,還曉以大義,說將軍國賊還沒除去呢,我們還要結盟對付曹魏,關將軍的死吳侯不知道,我們以大局為重吧(騙小孩呢)。結果還不行,盟友沒的做了,只好投靠曹丕,可曹丕那你得稱臣,沒結盟這一說,你沒資格。於是就稱臣了。可曹丕也不傻,你稱臣是你的事,我可沒空幫你。一場鬧劇直到陸遜出山才結束。之後陸遜擊敗了劉備,又打退曹丕,卻清醒的認識到東吳不具備與曹劉爭奪天下的實力,僅能憑藉長江自守,等待時機。於是直到滅亡,東吳一直執行限江自守的戰略,在蜀的屏蔽下坐看曹魏及司馬氏一步步做好統一的準備。
也許是關羽太硬氣,願意放走曹操回去吃諸葛亮一刀,也願意掛印封金過五關斬六將跟劉備亡命天涯,偏偏不願意去巴結孫權,甚至從骨子裡瞧不起東吳人物。關羽的傲慢激怒了許多人,所有這些都成為致他死命的根源。武將戰死沙場是不必太計較的,關羽作為荊州守將,在荊州這個「小三國」與曹孫兩大勢力對抗,終於戰敗身死,孫權也取得了少有的又一次勝利,但這次勝利卻徹底埋葬了吳蜀兩國爭霸天下的希望。可笑的是東吳自身實力不濟,執著於眼前利益,想稱霸天下,卻又企圖一人獨佔,對盟友缺乏誠意,和對頭坐地分贓,偏偏對頭又不拿他當會事,用完就撇,還想踩上一腳。如此人格,也難怪讓關羽瞧不起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