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河套地区指哪里 秦朝在河套地区的边防建设:为中国的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秦朝在河套地区的边防建设:为中国的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河套地区,在秦汉时代称为「 ”河南地”,这里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由于这里北靠阴山,南依黄河,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游牧民族占据
秦朝在河套地区的边防建设:为中国的边疆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河套地区,在秦汉时代称为「 ”河南地”,这里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过渡地带。由于这里北靠阴山,南依黄河,因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游牧民族占据河套地区则可以长驱直入进攻关中地区,而中原王朝占据河套地区则可以凭借阴山之险以防范游牧民族的南下。因此,河套平原成为了历朝历代中原和草原民族必争之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对河套地区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因而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经营此地,为中国的边疆巩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北伐匈奴,收复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在秦代之前是林胡、楼烦、匈奴、北狄等少数民族的活动地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 ”胡服骑射”,建立强大的骑兵,最终击败了赵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并设置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赵武灵王占据河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在于利用此地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以威慑秦国。战国末期,匈奴族不断强盛起来,并和赵国多次发生了争夺河套地区的战争。赵国名将李牧曾在河套多次击败匈奴的进攻,成为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赵武灵王 秦朝灭赵国时,匈奴族趁机南下占据了河套平原,进而再次威胁到了中原的安危。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巡游北方一直到达碣石,匈奴的进犯问题引起了秦始皇的重视。于是秦始皇派遣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最终「 ”北却匈奴七百里”「 ”收河南地”。第二年,秦朝军队又夺取了高阙、阳山、北假等地。收复河套平原之后,秦朝在此设立了九原郡和四十四个县。 河套地区 为了进一步开发河套地区,巩固边防,秦始皇对河套实行了移民实边的政策。如前214年,「 ”徙谪,实之初县”;前212年,「 ”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 ”益发谪徙边”;前211年,「 ”迁北河、榆中三万户”。秦朝的这些移民包括军队、戍卒、刑徒和一般百姓。移民的大规模进行推动了河套地区的开发,同时也为自道、长城等大型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劳动力。秦朝移民实边的政策被后代所借鉴,如汉武帝收复河南地之后就移民10万到此,为中国的边疆开发和防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原郡复原 二,长城的修建 长城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秦国、赵国和燕国在北方修建了许多断断续续的城墙。这三国长城中,以赵国长城最有代表性。赵武灵王击败了林胡、楼烦等民族之后,便在河套地区修建长城,并派遣李牧防守,使得匈奴「 ”不敢近赵边城”。 赵长城遗址 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史记·匈奴列传》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试图将原有的三段长城连接起来,于是「 ”因边山险巉溪谷可缮者治之”,修建从辽东到临洮的万里长城。修建长城动用的民力非常多,《史记》记载今河上一段就「 ”用卒三十万”,《淮南子》记载「 ”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长城”,这里的三十万和五十万都是指参与的军队和戍卒总数。秦朝参与修建长城的还有大量的刑徒和百姓,张维华在一说《中国长城建制考》写到:「 ”总在伍士兵及戍卒与罪谪计之,当不下数百万人。”可见修建长城动用的民力惊人。 秦长城遗址 修建长城对于民力和财力的耗费是巨大的,当时民间传言「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民间还因为厌恶修建长城而出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可见修建长城的巨大消耗已经使得民怨沸腾。秦始皇还将30万的精锐兵力驻扎于河套地区,并派遣蒙恬、李信、公子扶苏等重要人物在此镇守,加重了全国里轻外重的局面。因此在陈胜吴广起义之时,秦朝一度没有正规军队派去镇压。 不过秦始皇修建长城可以说是罪在当时,利在千秋。此后的汉、魏、唐、明等朝代在秦长城的基础之上不断的修建巩固,使得长城一直成为了保卫中原王朝的一道屏障。当然长城始终无法在根本上解决北方民族入侵的威胁。 明长城 三,道路建设和通信传播 和长城为一体的是烽燧体系。烽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烽火台,先秦时白天燃烟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这是古代传播军事信息最快的手段,每当边疆出现了紧急情况时,边防士兵就可以点燃狼烟,而这种狼烟就像接力棒一样很快传播到了首都。秦朝法律规定「 ”燔燧之事,虽毋令符,行也。”也就是点燃烽火不需要虎符。 烽火台 不过烽燧系统只是一种警报系统,它本身不能传递具体的军事信息。如敌人对象、数量和作战命令等都无法传播。为了增强应对北方边疆危机的机动性,秦朝修建了通往河套地区的交通系统——直道。直道起点在云阳,终点在河套平原的九原郡,全长700公里。该线路的主要用途在于「 ”作为运兵通道”。由于沿途的地形十分复杂,因此工程进度十分缓慢,一直到秦始皇去世,直道都还未完工。1974年,人们在内蒙古发现了秦直道的终点——麻池古城,后来又在延安、榆林等地发现了直道遗址。 直道示意图 直道不仅可以用于向河套地区大规模和迅速地调动军队,还可以用于信息传播。秦朝在主要的道路上设置有亭和邮,「 ”十里一亭,五里一邮”。亭邮的主要职责在于负责公文、诏令、信件的传播和保卫道路的安全。在亭,有马匹的被称为「 ”驿站”,有住宿的称为「 ”传舍”。这些都是为了传播信息和征调劳役而服务。亭设有亭长、亭父、求盗等,而具体传递公文的又有专门的人员。秦朝规定遇到急行文书则必须马上送出。亭邮的设置为了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也保障了道路的安全。 直道遗址 虽然秦朝很快灭亡了,但是秦朝修建的直道,创立的亭邮制度对后世有了长期的影响。历史学家认为,秦朝修建的直道一直到隋唐时期还在使用,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荒废。而历朝历代均继承了秦朝的亭邮制度,发展成为了今天人们所知的邮政或者快递。 古代邮驿图 综上所述,秦始皇在派遣蒙恬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平原之后,在此进行了移民,设郡,修建以长城为核心的军事体系,巩固了边防。并且从关中修建直道以到九原郡,加强对河套地区的控制。秦朝的一系列措施被历朝历代所学习,如汉武帝收复河南地之后,就实行了相似的措施。秦朝对河套地区的经营,不仅加速了边疆开发和民族的融合,还对中国疆域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林剑鸣《秦汉史》 王子今《秦汉边疆问题》 推荐阅读 云南和贵州是不是秦朝的疆域?原来我们的历史教材也会出现错误 秦朝都有哪些选官制度?如果你认为只有军功授爵制就错了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较量,郡县制最终战胜分封制 秦始皇为什么要实行「 ”焚书坑儒”:儒家治国理念和秦朝发生了冲突 陈胜吴广起义:虽然最终被秦朝扑灭,但是它瓦解了秦在东方的统治
很赞哦! (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