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 幼儿教育

精品选读《鸡皮疙瘩》系列之《远离地下室》

火烧 2021-07-09 10:32:13 幼儿教育 1037
致中国读者>--------------  读者们,请小心  我是R.L.STINE,欢迎到鸡皮疙瘩的可怕世界里来。  你是否曾在深夜里听到过奇怪的嚎叫?你是否曾在黑暗中听到脚步声--却根本看不到  ...
致中国读者    >--------------  
 读者们,请小心……  
 我是R.L.STINE,欢迎到"鸡皮疙瘩"的可怕世界里来。  
 你是否曾在深夜里听到过奇怪的嚎叫?你是否曾在黑暗中听到脚步声--却根本看不到   
人?你是否见过神秘可怖的阴影,幽幽暗处有眼睛在窥视着你,或者身后有声音叫你的名字?  
 如果是这样,你应该了解那种奇特的发麻的感觉--那种给你一身鸡皮疙瘩、被吓呆的感觉。  
 在这些书里,幽灵在阁楼上窃窃低语;胆战心惊的孩子忽而隐形;稻草人活了,在田野里走来走去;木偶和布娃娃也有生命,到处吓人。  
 一切都不是看上去的样子。下一个拐弯处,永远有一个--或更多意外的事情等待着你。  
 当然,这些都是磨砺心理的好玩的吓人事。我希望你们感到害怕,同时也希望你们大笑。这都是想象出来的故事。当然,最可怕的地方在你自己心里。  
 过个害怕的一天吧。  
 R.L.STINE         


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前言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浦漫汀  
 几年前,我到美国的一个小镇做业务考察,住在一个老朋友家里。就是从这位老朋友的上初中的孙子和上小学的孙女的书架上,我第一次看到了排成长长一列的少儿系列丛书《鸡皮疙瘩》,仅粗略地翻阅一遍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个周六的早晨,这两个爱睡懒觉的孩子一反常态地早早爬起来,一起闹着要去镇上的公共图书馆,参加《鸡皮疙瘩》作者R.L.   
斯坦与读者的见面会。我非常理解两个小家伙的热情,决定跟着他们去看看。不料,一出门我们的车就被堵在路上,前面的车一辆接一辆,水泄不通,前方路口还有几个警察在维持秩序、疏导交通。我们原以为是发生了交通事故,一问才知道,路上所有的车辆都是去图书馆参加见面会的。结果,本来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开了差不多一小时。一套丛书和它的作者能够得到小读者们如此诚挚狂热的爱戴,一个见面会就能造成交通堵塞,以致惊动了警察,这番景象着实地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研究R.L.斯坦及其代表作《鸡皮疙瘩》的浓厚兴趣。  

   > 的确,《鸡皮疙瘩》和《哈利·波特》像两道雨过天晴的亮丽彩虹出现在西方儿童出版的地平线上,给沉寂低靡的出版市场带来了催春的生机。特别是《鸡皮疙瘩》系列丛书,从1991年它的第一本书面世,到2000年《哈利·波特》出名前的近十年的时间里,它完全是以一枝之秀,独自撑起了美国儿童图书市场的一片繁荣。  
 在系列丛书问世不久的1992年,《鸡皮疙瘩》即打入了全美儿童畅销书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鸡皮疙瘩》系列一举拿下了1994年全美儿童畅销书榜前十名中的八本,稳固建立了执西方儿童系列图书之牛耳的地位。199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一经播放即刻轰动全美,打破北美所有儿童剧的记录,一跃成为最受欢迎、收视率最高的儿童电视片。此后,影视与纸介出版物良性互动,势如破竹。1999年《鸡皮疙瘩》系列丛书以27种文字版本,全球销售2亿1千5百万册的傲人成绩,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评为历史上销售量最大的"儿童系列图书",作者R.L.斯坦亦被评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  
 这一系列令人羡慕的成绩单,无疑代表了空前的经济效益和商业成功。然而,让人们更为兴奋和欣慰的是《鸡皮疙瘩》所创造的空前的社会效益:它重新点燃了美国孩子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又重新爱上了书本,就连平时不爱读书甚至讨厌读书的为数不鲜的男孩子们也深受其吸引。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鸡皮疙瘩》的读者中,男女生比例基本相等(一般图书女生读者数量远远超过男生)。一位小读者的母亲怀着无限感激写信给R.L.斯坦:"我的儿子以前从来不碰书本。自从有了《鸡皮疙瘩》以后,他每个星期都要拽我到书店,唯恐拉掉任何一本。"另一位母亲兴奋地告诉R.L.斯坦:有一次,她竟然发现自己从来不读书的儿子半夜三点钟,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鸡皮疙瘩》。在老师们写给出版社的信中,这种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们告诉编辑:现在,几乎每个适龄学生的书包里,都有几本《鸡皮疙瘩》。那些平时一下课只知道打打闹闹,从不消停的男孩子们在课间换教室的路上,竟然还在翻阅着手中的《鸡皮疙瘩》。  
 这在信息爆炸、传统的纸介出版受到严重挑战,孩子们面临着网络、电玩、电视、多媒体及丰富多彩的课外娱乐生活等种种诱惑和选择的今天,特别是在高科技最为发达,诱惑和选择幅度最大的美国,《鸡皮疙瘩》能够深深吸引住小读者,并且久盛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奇迹。  

   > 由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R.L.斯坦欲罢不能,几乎是月月有新作,本本风靡市场。《鸡皮疙瘩》丛书目前已出版到137本。其中包括"鸡皮疙瘩原始系列"62本、"鸡皮疙瘩2000系列"25本、"给你自己一身鸡皮疙瘩系列"42本、"给你自己一身鸡皮疙瘩特别系列"8本。在问及《鸡皮疙瘩》成功的秘诀时,R.L.斯坦如是解释:"和成年人一样,甚至更甚,儿童普遍喜欢历险、悬念、刺激和一定程度上的惊恐。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儿童更富想象力和幻想。而且他们的幻想世界往往与现实世界相互交错,互为补充。"以当今高科技为后盾,以生动逼真的感官刺激为手段的视听媒介,又极大地丰富了当今儿童的想象力和娱乐生活,同时也不断改变和提高着他们对于平面纸介读物的要求。今天的少儿读物要想能够抓住今天的少儿读者,就必须跟得上他们不断变化的阅读习惯,符合他们的阅读特点,与他们有共同语言,对他们有足够的吸引力。  
 R.L.斯坦特别形象地用"过山车"游戏的原理来比喻自己的创作,而这一创作风格也为在小读者中深受欢迎的"安全惊险幻想小说"奠定了基础。他以超自然界和超现实世界的不可预测性,加之以异常的节奏变换,使孩子们在阅读他的作品时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能够充分满足对刺激及幻想近乎生理需求的渴望。"过山车"随着设计手段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声光特殊效果的引入,不断地突破着人们体会惊险的极限。然而,"过山车"毕竟是人为的游戏。虽然坐在上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险象环生与入骨三分的恐怖,甚至坐过很久之后还会谈之变色、心有余悸,但人们都知道到头来总会有惊无险,安全着陆。正是这种"安全惊险"的经历,让过山车游戏花样翻新,让人们屡试不厌。《鸡皮疙瘩》正是利用了小读者的这一心理,将"安全惊险幻想小说"推向了极致。为了让读者真正体验"过山车"那种身临其境的历险经历,R.L.斯坦在创作方法上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探索。  
 在《鸡皮疙瘩》里,人们会发现传统儿童幻想文学里严格分隔现实世界与超现实空间和想象世界的分界完全消失了。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世界的天衣无缝的合而为一。作者没有借助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时空距离,比如特定的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空间来增加效果,他写的就是读者熟悉的环境与身边的人物,家庭、商店、学校、游乐园……,小主人公们上学、写作业、玩游戏机、打球、郊游、受表扬、挨训、友爱、吵架、哭哭笑笑……就像邻家男孩和女孩,就像小读者自己。就是这些平平凡凡的现实人物、精心描绘的细节真实,使小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与主人公息息相通、打成一片,"身不由己"地与主人公一起冒险,感同身受,一起惊叫,一起战栗,也一起弄上一身"鸡皮疙瘩"……  
 R.L.斯坦谙熟传统儿童幻想文学之真髓,幻想文学中的各种传统的艺术形象,妖、魔、巫、神、幽灵、怪物、怪兽等等,都能在《鸡皮疙瘩》的现实世界上找到他们的身影。传统幻想文学中各种表现手法,变形、分身、宝物、咒语等等,也都曾在小主人公的恐怖经历中大显神通。但是,R.L.斯坦更深知现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的知识、想象力以及对幻想、惊险小说的更高需求,所以,在《鸡皮疙瘩》中,他将传统幻想与科学幻想紧密结合起来,将幻想、惊险、科幻相融相交,不但加强了作品的现代感与惊险效果,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象《远离地下室》、《钢琴杀手》、《死亡之屋》等等,都将小读者引向了对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冲突、人类异化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情节结构上的出色设计,是R.L.斯坦为小读者建造的这辆"过山车"的一大特色,也是小读者对《鸡皮疙瘩》爱不释手的一大原因。无论打开其中的哪一本书,都会像坐上了真正的过山车,情节都起伏迭宕,一波三折,令人回肠荡气。R.L.斯坦是个悬念大师。他在作品中糅入了电视连续剧的手法,每一章的结尾都悬念横生,挑动得读者悬心吊胆,急奔下文,无法掩卷;即便大团圆的结局到来,皆大欢喜之时,也会突然异峰突起,给人以出乎意料之笔,随后嘎然而止,给小读者留下无尽的猜测与遐思。R.L.斯坦非常注意调动小读者的积极性与参与感。这种努力,在情节发展、故事结局由小读者选择、作品与读者充分互动的"给你自己一身鸡皮疙瘩系列"中显得更为突出。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是读者,而且也像小主人公一样,是惊心动魄的活动、事件的参与者,同时也像作者一样,是充分发挥想象的创作者。这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性,以及增强遭遇惊险时的应变能力,都有很大的探索性意义。  
 《鸡皮疙瘩》在创作手法上,还有另外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R.L.斯坦放弃了传统经典幻想文学巨著,如《戒指王》、《艾丽丝漫游奇境》和今天的《哈利·波特》等,通常采用的主要角色和故事背景贯穿始终、一成不变的传统手法。很显然,从写作角度,特别是从多卷本文学作品的角度,描写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特定的人物,比不断创造新的人物、变换新的环境,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作品中主要角色的重复出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典型形象就会在读者的印象中逐步加深,并且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可是,R.L.斯坦却自讨苦吃地选择了全套《鸡皮疙瘩》丛书的每一本均从人物到背景都完全不同,又都有一个独立故事的写法。我们都知道,一部成功的短篇比长篇巨著更容不得任何败笔。它好比一个无情的放大镜会将所有瑕疵成倍放大。然而,对于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快节奏充满多元选择的社会里的孩子来说,高潮迭起、"精致的快餐"式的短篇,可能更适合他们精力难能持久集中和时间零碎的特点。如同安徒生和格林等大师的童话作品一样,作者通过这套由137部各自完全独立的作品和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的《鸡皮疙瘩》丛书,为小读者们安上了幻想之翼,创造了一个任凭孩子们的想象力自由翱翔的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  
 小读者对《鸡皮疙瘩》如醉如痴的着迷程度以及整套丛书持久不衰的空前成功,充分证明了R·L·斯坦的选择是正确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鸡皮疙瘩》以及它所代表的"安全惊险幻想小说"近十年在全球范围的轰动,为后来的《哈利·波特》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读者基础。
  
   > 《鸡皮疙瘩》自出版以来,也受到了老师、家长、儿童教育、儿童文学工作者的肯定和欢迎。而这对于以"惊险"为主题的儿童作品来说是不多见的。这与R.L.斯坦所忠贞不渝地信守的创作原则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鸡皮疙瘩》所有故事里的男女小主角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这是因为,在R.L.斯坦创作《鸡皮疙瘩》的时候,他的儿子正好十二岁。他开始是为自己的孩子编故事、讲故事,由于孩子听不够,便一发而不可收。身为一个少儿出版社编辑的R.L.斯坦自然也想到了别人的孩子,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所以就一本本写了下去,这才有了今天的以27种文字传遍全球,并登上吉尼斯世界大全的《鸡皮疙瘩》系列。作为一个父亲、一位关爱广大儿童的作家,他千方百计保护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及其同龄的小读者们,使其纯洁的心灵不受到社会阴暗面的污染和伤害。他在创作中始终严格信守的一条原则就是,"绝不在自己的作品中涉及性、毒品、离婚、虐待儿童等现实生活中龌龊和令人沮丧的题材。"R.L.斯坦一贯坚持,自己写作的目的只是为孩子们提供娱乐,借助一个个超越现实的科幻、神话、传说和鬼怪世界,创造一个个挑战孩子们想象力极限的情境和经历。他认为,真正的恐怖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种种令人沮丧的社会痼疾,而它们恰恰是孩子们不该过早接触和经受的伤痛。  
 正是作者的上述创作原则和"安全惊险幻想"手法,使得《鸡皮疙瘩》能够超越国籍、文化、种族的差别,受到了全世界孩子与成人普遍的认同和欢迎。古今中外的幻想文学,无论是中国的志怪小说、鬼狐作品,阿拉伯世界的《一千零一夜》,还是西方不朽的童话和寓言故事,无一不是通过"异类"的眼睛和奇幻多姿的"异界"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巨大差别,来更深刻、清晰、客观地审视我们生活的社会,发现和反省人类世界自身的丑陋和卑劣,激发和调动我们内心世界真善美的一面的。《鸡皮疙瘩》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此。《邻屋疑魂》中的小幽灵奋不顾身地从烈火中抢救朋友的感人形象,她在舍己救人中得到升华的善良灵魂,都会引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真思考。翻读着《小心许愿》和《魔鬼面具》,读者对于弱者的同情和悲悯之心,都会不由自己地油然而生。互助、友爱、以正抗恶,也是作者在《鸡皮疙瘩》丛书中不断倡导的主题。  
 《鸡皮疙瘩》的成功,还来自作者对儿童心理细腻而准确的把握和高超的与儿童沟通的语言能力。R.L.斯坦创作《鸡皮疙瘩》的时候,总是先将故事里的情节与人物对话讲给儿子听,以保证自己的比喻、幽默以及"关子"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在特定读者对象中引起共鸣。作者与儿童沟通的能力,还得益于他在成为专职作家之前多年的编辑经验。美国著名的儿童幽默杂志《香蕉》和《一百零一个蠢怪物笑话》,《傻瓜巡警》等儿童幽默图书,都是出自R.L.斯坦之手。  
 成功的创作经验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我们相信,《鸡皮疙瘩》同样会在中国的小读者中找到知音。国内儿童文学作家、工作者,也一定会从《鸡皮疙瘩》的创作经验中得到借鉴与启示,为儿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斯坦大叔,请摘下你脸上那副吓人的面具 >--------------  
 彭懿  
 --等了这么久,R.L.斯坦终于来敲门了。  
 隔着门缝,我窥见月光下是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是他,戴着面具,他来了,我发现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体温降到了零度。  
 这个男人就站在门外。  
 我战栗起来,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开门让这个寒气逼人的男人进来。其实,斯坦不过是一位给孩子们写恐怖小说的作家,1943年出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比被誉为"当代恐怖小说之王"的斯蒂芬·金还要大上四岁。不到十年的时间,他的"鸡皮疙瘩"(Goosebumps)系列就卖出了一个足以让我们的畅销书作家汗颜的天文数字:2.2亿册!  
 我战栗什么呢?  
 我战栗,是因为恐怖小说在我们这里还是一个大禁忌。不单是我,许多甚至连恐怖小说是一个什么概念都搞不清楚的人,只要一听到"恐怖"两个字,就脸色惨白了。我们是怕吓坏了我们的孩子。但我们忘了,几十年前,在一根将熄未熄的蜡烛后面睁大了一双双惊恐的眼睛听鬼故事的,恰恰正是我们自己。  
 事实上,我们许多人对恐怖小说都有一种饥饿感,就连斯蒂芬·金自己都沾沾自喜地说了,不论是谁,拿起一本恐怖小说就回归到了孩子。恐怖,原本是人类自诞生以来最原始的一种感情,但到了小说里面,它已经变味了,衍生出了一种娱乐的功能。  
 我们为何会如饥似渴地去追求这种恐怖呢?  
 恐怕是因为恐怖小说或多或少地表达了现代人在潜意识中的某种对日常生活崩溃的不安,而作为它的核心、潜藏在恐怖的背景之下的"神秘"与"未知",更是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有光必有影,有了恶,才看得出善。从本质上来说,人是渴望"善"与"光明"的,通常被我们忽略或是遗忘了的这种倾向,在恐怖小说的阅读中都被如数地找了回来。不是吗,我们不正是在恐怖小说里认识到了潜伏在恐怖背后的"恶"与"黑暗"的吗?面对恐怖,我们才重新发现了被深深地尘封在心底的"正义"、"善"和"光明"。  
 --门外的斯坦等不急了,开始砸门了,他嚎叫着破门而入。  
 斯坦的"鸡皮疙瘩"系列可是够吓人的,看看他都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什么故事吧--伊凡和新结识的女孩安迪从一个古怪的商店买回了一罐尘封的魔血。他的爱犬不小心吃了一口,于是它开始变化,那罐魔血也开始膨胀吃人……  
 斯坦绝对是一个来自魔界的怪物。  
 作为一个同行,我无法不对斯坦顶礼膜拜,每个月出书两本的斯坦怎么会有那么多诡异的灵感?他在接受《亚特兰大日报》的采访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整天文思泉涌,写得非常顺手……"斯坦从不吝啬自己的灵感,甚至已经到了铺张奢华的地步,这就不能不让我起疑心了,据说他房间里有一副土著人的面具,我怀疑斯坦一定是戴着这副被下了毒咒的面具不知疲倦地写作的。  
 除了灵感,他的想象力也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了,还有故事。和斯蒂芬·金一样,斯坦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惟一不同的是,斯蒂芬·金是在给大人讲故事,而斯坦是在给孩子讲故事。在我们愈来愈不会讲故事、一连串的短篇就能串起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的今天,斯坦显得实在是太会讲故事了。他从不拖泥带水,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永远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记忆里,我似乎没有看到过比它们更好看的故事。  
 --我逃进了过道,斯坦狞笑着在后面紧追不舍。我透不过气来了,我打开一扇壁橱的门钻了进去,我在暗处打量起这个男人来了。  
 像《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提出了一个"第二世界"的理论一样,斯坦也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理论:安全恐怖。所谓的"安全恐怖",又称之为"过山车理论",说白了,意思就是你们读我的恐怖小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虽然坐在上面会发出一阵阵惊叫,但到头来总会安全着陆。斯坦这人也是够世故的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套所谓的理论不过是说给那些拒绝让孩子看恐怖小说的大人听的,是一块挡箭牌。  
 尽管斯坦的"过山车理论"多少带了点贼喊捉贼式的心虚,我们还能指责他一两句,但他在恐怖小说上的造诣,我们就只有仰视的份儿了。可以这么说,斯坦已经把恐怖小说、至少是给孩子看的这一块发挥到了极至。  
 第一,斯坦把恐怖推向了我们的日常。你去看他的故事好了,它们几乎都发生在一个与你咫尺之遥的地方,就在你身边,主人公与你一样地说"酷",与你穿一样的耐克鞋,与你拥有一样的偶像一样的苦恼……这正是现代恐怖小说的一大特征。它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读者与书中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物重叠到了一起,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不知不觉地对那些来自魔界或另外一个世界的怪物们信以为真,才会共同体验或者说是共同经历一场可怕的恐怖。  
 故事发生在我们的日常,并不是说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境界线就在斯坦的作品里消失了。实际上,这不过是幻想小说里一种常见的模式而已,即"日常魔法"(Everyday Magic),它是《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的作者E.内斯比特的首创,它不像《哈利·波特》那样从现实世界进入一个幻想世界,而是颠倒了过来,即幻想世界的人物侵入到了现实世界。斯坦非常的聪明,这种"日常魔法"的写法,不需要去设置什么像9又4/3车站一样的通道,轻而易举地就能俘获读者的"相信"。  
 第二,斯坦把快乐注入了恐怖。写过《挪威的森林》的村上春树曾说过一句话:好的恐怖小说,既能让读者感到不安(uneasy),又不能让读者感到不快(uncomfortable)。斯坦就做到了这一点,岂止是没有不快,而是太快乐了。从斯坦的简历中我发现,斯坦曾在一家儿童幽默杂志任职长达十年之久,所以他的恐怖小说才能那样逗人发噱。  
 --斯坦发现了我,把我一把从壁橱里面拽了出来,拽到了阳光下面。这时,他把脸上的面具摘了下来,我终于看清了他的一张脸。  
 斯坦戴着一副眼镜,不过,他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很亮、很单纯,无邪的就像是一个孩子。这与斯蒂芬·金就大不一样了,斯蒂芬·金的那双眼睛混浊得让你不寒而栗。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帝要选择斯坦来为孩子们写恐怖小说的缘故了吧!  
 真的,你读斯坦的书,就像是被一个戴着怪物面具的大叔在后面手舞足蹈地追着,他嘴里发出的尖叫声比你还恐怖,还不时地搔上你几下,你会哇哇尖叫,会逃得透不过气来,但你不会死,你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游戏。  
 "鸡皮疙瘩系列" R.L.斯坦著接力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古墓毒咒·魔镜隐身记》16.00元《死亡之屋·远离地下室》16.00元《噩梦营之旅·邻屋幽灵》16.00元《魔血·倒霉相机》16.00元     

                     
智者的心灵历险 >--------------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作家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金波  
 人当少年时,智慧大增,却更加渴望心灵历险,愿意体验一下"恐怖"的剌激。那感觉,让我想起坐上"过山车"的游戏,惊险中"呦呦"的呼叫声,不绝于耳,既是恐怖的,又是愉悦的。  
 现在提供给广大读者的这套《鸡皮疙瘩》丛书,当你阅读的时候,就像搭乘一次心灵历险的"过山车"。  
 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磨砺过程,生活阅历中的挫折,情感体验中的悲喜,精神世界中的追求,都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  
 心理上的"恐怖"也是一种体验,它可以给予我们胆识、睿智、想象力。  
 这套"鸡皮疙瘩"丛书,在美国颇受少年儿童的青睐,甚至让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也耽读不倦,爱不释手。因此,1999年,这套丛书曾以27种文字版本出版,全球销售2亿多册,作者R.L斯坦被评为当年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  
 是的,阅读《鸡皮疙瘩》丛书,与我们通常阅读小说、童话,以及科幻故事相比较,颇有异趣。书中斑驳陆离的情境,灏瀚恣肆的想象,直抉心灵的震颤,蔚成奇观,参配天地。  
 阅读《鸡皮疙瘩》丛书,感受心灵探险,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获得充分的自由、畅快。在想象的世界中,可以我行我素,或走马古老荒原,邂逅精灵小怪;或穿越沼泽湿地,目睹青磷鬼火;或瞻谒古宅废园,发现千古幽灵,尽情享受一番超越现实、脱俗出尘的惊险和快乐。  
 这里有冥茫混沌中创造出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所发生的故事,虽属怪诞,甚至可怖,虽是对不真实或不存在的事物,纯乎幻想与游戏性的艺术再现,但它又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通,就如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让你相信那诸多的神灵鬼怪,其实都是摄取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人物。  
 阅读这些故事,随着故事的进展,情感也随之波澜起伏,有壮烈的激情,有缱绻的爱意,也有凄美的伤感。总之,阅读的快感,丰沛而多采。  
 阅读这样奇异的故事,经过一场心灵的历险和心理上的恐怖体验,同样会对善与恶、美与丑,或彼或此,有所鉴别,这同样有赖读者的灵性与妙悟。  
 这些故事,打破现实与虚幻、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富于魔幻和神秘色彩。我们畅游于这个奇幻的世界,感受着与宇宙万物的冲突、和谐,与古今哲思的交流、契合,与人类的心力才智的感悟、沟通。我们可以和魂灵互致绸缪,可以把怪诞嘘之入梦。我们的精神世界丰盛了,视野开扩了,心理也会为之更加强健。要做一个智者、勇者,就要敢于经历心灵的探险。阅读这套《鸡皮疙瘩》丛书,虽然会有坐"过山车"的惊恐,但终将"安全着陆"。那时候,你会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2002年1月23日于北京   
                       

  布鲁尔博士自从被公司解雇以后就整天呆在地下室做有关植物的试验,很少与家人团聚。马格丽特和凯西很为爸爸担心。姐弟俩偷偷溜进地下室,凯西不小心被植物得叶子抓住,后来爸爸就把地下室的门锁起来。  
  姐弟俩发现爸爸越来越奇怪,他的手指破了,血居然是绿色的,头上长出叶子!  
  姐弟俩终于趁爸爸出门撬开了地下室——这是怎么回事?地下室里还有一个爸爸!    
  >
 《死亡之屋》>

·精品选读《鸡皮疙瘩》系列之《远离地下室》

·《远离地下室》第一章 爸爸举着右手,几滴鲜血掉在了雪白的工作服上

·《远离地下室》第二章 妈妈,请放心吧

·《远离地下室》第三章 也许树感冒了,流鼻涕了

·《远离地下室》第四章 偌大一个地下室里静得只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声

·《远离地下室》第五章 布鲁尔博士已到了房外,检查便道尽头的蔷薇

·《远离地下室》第六章 从上到下,整个树上的叶子都在颤抖

·《远离地下室》第七章 玛格丽特伸手从垃圾桶里拉出皱皱巴巴的袋子

·《远离地下室》第八章 我们需要一棵柠檬树,柠檬树特酷

·《远离地下室》第九章 掉进水池里的不可能是血,那是翠绿色的!

·《远离地下室》第十章 我怎么会那么害怕——怕自己的爸爸?

·《远离地下室》第十一章 你们是我的实验对象

·《远离地下室》第十二章 马丁内斯先生!真……没想到

·《远离地下室》第十三章 他们看起来就像史前植物

·《远离地下室》第十四章 它——它抓住我的脚踝,并且——

·《远离地下室》第十五章 “别再回地下室了,好吗?”

·《远离地下室》第十六章 凯西打开皮夹子往里看时,手在发抖

·《远离地下室》第十七章 一声低沉的呻吟从柜子中传出来

·《远离地下室》第十八章 “我们离开这儿!”

·《远离地下室》第十九章 他举起重重的斧头,向他们走来

·《远离地下室》第二十章 她的脑子里一片嗡嗡声,失去了控制

·《远离地下室》第二十一章 小黄花小声说道,“请——帮帮我!”



作者R.L.斯坦 >--------------  
 R.L.斯坦(Robert Laurence Stine)。1943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供职于一家儿童幽默杂志10年。因创作"鸡皮疙瘩系列丛书",1994年-1996年作者斯坦连续三年被《今日美国》评为最畅销书作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紧排其后。  
 作者斯坦对"鸡皮疙瘩"如此成功的解释是:"和成年人一样,甚至更甚,儿童普遍喜欢历险、悬念、刺激和一定程度上的惊恐。"作者是让孩子们像坐"过山车"一样,通过超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以异常的节奏来满足孩子们对惊险近乎生理需求的渴望。但人们毕竟知道有惊无险的过山车最终会安全着陆。"鸡皮疙瘩系列丛书"正是利用了小读者的这一心理,将"安全历险"推向了极致。                                  
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基本情况       
--------------  
 “鸡皮疙瘩系列丛书”由137种小说组成。  
 1991年"鸡皮疙瘩系列丛书"第一本问世.  
 1992年"鸡皮疙瘩系列丛书"便打入全美儿童畅销书榜。  
 1994年"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全美少儿畅销书榜前10名中,"鸡皮疙瘩丛书"就占了8种。  
 1995年"鸡皮疙瘩系列丛书"被改变成电视连续剧,打破北美所有儿童剧记录,成为收视率最高的儿童电视片。  
 1999年"鸡皮疙瘩系列丛书"被翻译成27种(2001年接力出版社和美国金桃子出版公司联袂出品中文版权后,将是31种语言)文字版本,年销售3000万册,全球销量2.2亿册,并被吉尼斯世界大全评为历史上销售量最大的"儿童系列图书"。

鸡皮疙瘩部分单本简介       
--------------  
 1.《死亡之屋*远离地下室》  
 《死亡之屋》简介  
 阿曼达和乔西都不喜欢爸爸从一个莫名其妙的曾祖父那里继承来的这所房子,这所位于黑瀑布镇的房子看上去实在是太破旧了,姐弟俩说这房子怎么这么怪?果然,搬进去以后   
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瞬间在楼梯上闪现的男孩和女孩的身影,漆黑的夜里窗帘的飘动,黑暗中的窃窃私语和笑声,恐怖的噩梦--阿曼达要被逼疯了!种种迹象表明这所房子里闹鬼了!可是爸爸妈妈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认为是孩子们不习惯,如果有了新朋友就会好了!阿曼达和乔西结识新朋友了,这些新朋友给姐弟俩带来的是更大的惊恐……  
 《远离地下室》简介  
 布鲁尔博士自从被公司解雇以后就整天待在地下室里做有关植物的试验,很少与家人团聚。玛格丽特和凯西很为爸爸担心,同时也对爸爸的试验非常好奇。姐弟俩趁爸爸外出时偷偷溜进地下室,凯西不小心被植物的叶子紧紧"抓"住。后来爸爸每次有事外出时就把地下室的门锁起来。姐弟俩发现爸爸变得越来越怪了,他的手指弄破了,流出来的血居然是绿色的;他的帽子掉了,露出来的头发居然变成了绿色的叶子……�ゾ烤狗⑸�什么事了?姐弟俩趁爸爸不在家时撬开了地下室的门,结果他们发现……更让他们目瞪口呆和心惊胆战的是,爸爸明明是去机场接妈妈了,可为什么地下室里还有一个爸爸?  
 2.《噩梦营之旅*邻屋幽灵》  
 《噩梦营之旅》简介  
 比利参加了夏令营,这是他第一次离家,却没想到这个夏令营变成了噩梦营,骇人的事接二连三。先是恐怖之及的欢迎仪式差不多让人魂飞魄散;鬼里鬼气的营地总指挥艾尔大叔宣布的营规令人坐卧不安;迈克被蛇咬了,接着又神秘失踪;夜里杰伊和罗杰去神秘小屋探险,罗杰也失踪了。比利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可是发现电话是假的,写出的信也放在麻袋里不给寄出去,这里与外界完全隔绝了!--这一切太让比利感到意外了!这个夏令营里一定有阴谋!夜幕降临后,四周到底潜伏着些什么呢?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邻屋幽灵》简介汉娜的暑假过得很没趣,她很想找点事情做做,她东跑西颠、写信给朋友,都改变不了烦闷的心情……突然,她有了新发现!邻家的空房子里有人啦!可是,她怎么也搞不明白,他们是从哪天搬来的?头天晚上汉娜睡觉的时候,那房子不还是空着的吗?那房子为什么看上去还是像没有人住过的呢?她始终没有在邻家男孩身上找到答案,他总是神秘地出现、离奇地消失,而且,他是那么苍白,就像个影子----他居然从房顶上掉下来没有摔坏……汉娜居然握不住他的手……疑团种种,种种疑团,汉娜真的见到幽灵了吗?究竟谁是真实的人?谁又是幽灵呢?  
 3.《古墓毒咒*魔镜隐身记》  
 《古墓毒咒》简介  
 金字塔本是埃及古代帝王的陵墓,它有着种种离奇的传说、惊世的奇闻、诡秘的咒语,真是神秘莫测……可是,可怜的小盖博居然进入到了金字塔,并在深深的隧道里迷路了!破烂的棺材,散乱的尸骨,漆黑、憋闷……和随之而来的恐惧……明明表姐萨丽刚刚还就在他前面几步远,可不到一分钟,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更糟糕的是,盖博总觉得有什么人在跟着他……借着微弱的光线,盖博发现身边那个木乃伊的眼睛眨了一下……  
 一只缠着尸布的手从后面伸了过来……  
 《魔镜隐身记》简介  
 过生日那天,麦克斯在阁楼里意外地发现了一面镜子,镜子上方有一盏电灯,他一拉开关,电灯就亮了,但弟弟却看不见他了……原来这是一面魔镜,魔镜能让他隐身。�ビ谑锹罂怂购退�的朋友们开始争相玩起隐身的游戏来。没想到,麻烦随即到来:……麦克斯发现,他在隐身时如果时间过长,他便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差点不能现身。麦克斯告诫他的朋友们,不能再玩这种隐身游戏了,这游戏很危险……但他的朋友们根本听不进他的话……大家争相玩隐身游戏,结果更加惊险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4.《魔血*倒霉相机》  
 《魔血》简介  
 刚到寡居的凯瑟琳姑婆家,伊凡就连一分钟也不愿待下去--这里简直太奇怪了:这位从未谋过面的聋姑婆戴着骨头项链,披着黑披肩,拎着一把滴血的砍肉刀,案头还堆着莫名其妙的魔法书。一只影子般的黑猫死盯着伊凡,令他脊梁骨发凉……可爸爸妈妈还是丢下他走了,两个月后才回来。伊凡和新结识的女孩安迪从一个古怪的商店买回了一罐尘封的魔血。魔血被人施了魔法后,不小心被伊凡的爱犬特里格吃了一些,于是,特里格开始变大并一反常态,剩下的魔血也在膨胀并开始吃人……当伊凡、安迪来到被魔血逼到一个角落的凯瑟琳面前时,面如土灰的姑婆却将颤抖的手指向了安迪身后一个神秘的怪影……  
 《倒霉相机》简介  
 葛里格和朋友们在一所旧房子里找到了一架旧相机,迈克尔摆好姿势,葛里格给他拍了一张照。没想到拍完照,迈克尔就从楼梯上摔了下来。更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照片上显示出来的影像居然是迈克尔从楼梯上摔下来的模样。后来,葛里格又给他爸爸的新汽车拍了照,显示的却是被撞烂了的报废品。随后,爸爸就真的就遭遇了一起重大车祸。�フ馐鞘裁聪嗷�?它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给葛里格的朋友们带来了什么惊险的经历?  
 本书国内版现已由接力出版社与美国金桃子出版公司联袂出品,"鸡皮疙瘩系列丛书"前四册于2002年3月热力登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