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历史文化 江口县的历史文化
江口县的历史文化
江口傩戏
傩戏是中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迷信祭仪时跳的一种舞,它崇拜和信仰人类祖先“傩公傩婆”。
目前仅在少数地区流传,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表演形式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
其目的是“酬神娱神”、“驱邪迎祥”。
在江口境内历史悠久,影响极大,传布较广,在民和、双江、坝盘,桃映一带广为流传。
由于受巴楚文化的影响,江口的傩戏与原始宗教、民间传说,地方歌谣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
瓦寨锣鼓
土家称“打家伙”或“五子家伙”,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
主要用于结婚、年节等喜庆场合,喧染热烈欢快的气氛,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器乐合奏,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
故有“土家三大乐:摆手、哭嫁、打挤钹”之说。
土家族男孩从小便跟着老艺人学打家伙,耳濡目染,世代相传。
每逢婚娶、年节、喜庆之际,便相邀为伍打家伙,走乡串寨,锣鼓齐鸣,响彻云宵,表演之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羌历年
位于黔东高原的江口县桃映镇漆树坪,是贵州省唯一聚族而居的羌族村寨,2013年羌寨被国家列入传统保护村落。
,羌历年是漆树坪羌族主要的传统节日。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为羌族最隆重的节日。
据说是在秋收过后,羌民为祭祀神录和祖先,向神还愿的一项活动,即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延长到十月初十,羌历年的主要活动是还愿祭祀和吃筵席。
侗家姜茶
侗家人吃姜茶是传承已久的生活习惯。
凡侗家人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田边土埂上栽种茶树,每年清明之后开始采茶直到立秋。
分三次采摘加工,第一道为清明茶,只采刚发出的“两叶一芯”之嫩芽,用温锅烤搓成上等茶,一般用于接待贵客和外公舅爷;二、三道茶用于接待普通客人和自食用,但凡用茶都要有姜为伴。
其香久远,其甜悠长,其辣适中,深受侗家人和其它各族客人喜爱。
打背节
打背节是苗族青年男女的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峰涌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
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
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
打累了,男女双双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话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密语表情,以企结成伴侣。
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传统节日。
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
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
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还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
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炮、五炮。
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姓氏节
姓氏节是侗族传统节日。
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日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
胡、吴两姓过“甲戍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戍日过节。
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仕节”。
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
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
到上午或中午才请新戚朋友到家做客。
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即农历四月初八。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族向统治者进行斗争。
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
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1949年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每年四月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妆,穿着新衣,参加节庆活动,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茶灯等民间技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