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德国历史主义

火烧 2022-07-30 21:12:29 1115
德国历史主义 什么是“历史主义”西方所谓历史主义,尽管评论众多,并无确切定义。[4]②我以为,它实际是18世纪末西方近代史学从神学、哲学、文学中分离出来后逐步形成的一些原则。它仍带有“文史哲”的着重事

德国历史主义  

什么是“历史主义”

西方所谓历史主义,尽管评论众多,并无确切定义。

[4]②我以为,它实际是18世纪末西方近代史学从神学、哲学、文学中分离出来后逐步形成的一些原则。它仍带有“文史哲”的着重事件描述和直观的思想方法,强调历史世界(Writ als Geschichte)与自然世界(Weltals Natur)之不同。

据说,历史主义(Historismus)一词最早是德国人评介维科(G·B·Vico)的1725年的著作[5]③时所用。维科认为历史是循环进化的,但一国的观念、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历史发展所决定。

被称为西方“近代史学之父”的兰克(L·Ranke,1795—1886)可称为第一个历史主义者。他写有德、奥、法、英历史,但每国只写其某主要事件,有类“纪事本末”。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个性,代表一种个别的精神,而无共同的历史可言。其后德国著名史学家如特洛奇(E·Troeltsch)、迈纳克(F·Meinecke)等,并在方法论上强调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事物具有单一性和相对性,不能象自然科学那样用普遍规律或模式进行推理研究。

特洛奇强调直觉方法,迈纳克更重视思想史研究。这就形成了德国历史主义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主义传播到各地。法国史学家孟德(G·Mond)来德国学习,后于 1876年创办《历史评论》(Revehistorique)。

法国的米歇莱(J·Micheled)、英国的斯塔布(W·Stubbs)都用德国学派方法写法国、英国中世纪史。俄国的罗斯托维季耶夫(M·I·Rostovtzeff)也到德国学习,成为古代史专家。

美国阿达姆(H·B·Adams)于1884年创建美国史学会,引进德国史学思想,他的学生图诺(F·J·Turner)创立进步学派(pro-gressive school),成为美国的历史主义学派。19世纪末出版班海姆的《历史方法论》、朗格卢瓦与塞纽博斯的《历史研究导论》。

这种“史学手册”性质的书将历史主义概念系统化,译文流行各国,成为传播历史主义的重要工具。[6]④讲到经济史,那又是与19世纪四十年代以李斯特(F·List)为先导,由罗雪尔(W·G·F·Roscher)创立的、七十年代经施穆勒(G·Schmoller)等人发展了的经济学中的德国历史学派分不开的。

这个学派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建立永恒的普遍的经济理论的企图及其抽象演绎方法,主张根据各国历史发展的特性研究具体的经济政策。象国民经济有机体、经济发展阶段论、历史法学方法、历史语言学方法、各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经济理论的相对性等观点和方法,都是这个学派提出的,也成为史学中历史主义的部分内容。

这个学派的希尔德布兰德(B·Hildebrand)、克纳普(G·F·Knapp)、布伦塔诺(L'Brentano)原来都是史学家,施穆勒、毕雪(L·Bhcher)是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阿施莱(W·J·Ashley)、坎宁翰(W·Cunningham)也都具有历史主义观点。

1883年,经济学中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C·C·Menger)的书中批评德国历史学派缺乏理论分析,指出历史方法不能用于经济理论的研究。施穆勒为文反驳,引起一场争论,史称“方法论论争”,断续达20年。

历史主义名词解释 德国历史主义

1904年,韦贝尔(M·Weber)为文批”评德国历史学派将伦理道德范畴应用于经济学,是在科学中掺入主观价值判断。施穆勒为文反驳,又引起一场争论,史称“价值判断论争”。

其后,桑巴特(W·Sombart)和布伦塔诺接受了韦贝尔的观点,认为经济学不应作价值判断,成为经济学中德国历史学派瓦解的原因之一。[7]①但在史学中,价值判断传统保留下来。

不过,这时的历史主义已摆脱早期神学的残余,接受了实证主义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史学家,除马克思主义者外,大都变成“爱国主义者”和主战派,各为本国、本阵营的“特殊性”辩护,而这也是战后历史主义转见强盛的原因之一。

这以后情况,已见前引《趋势》一书的分析。现我再据《趋势》所述三十至五十年代对历史主义的批评,将所谓历史主义的特征归纳为下列五项。

一、历史主义的史学是叙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罗列,或用单线因果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而缺乏整体性、结构性的研究。

二、历史主义者强调历史事件、人物和国家的特殊性和个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于过去的普遍规律,因而其解释是个别的和相对主义的。三、历史主义者在考察史料时采用归纳法和实证论,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不能在逻辑上肯定认识的真实性。

他们在解释史料和做判断时,由于缺乏公理原则和强调个性,就主要凭史学家的主观推理和直觉。这两者都背离科学。

四、历史主义者或是根据伦理、道德取向来评议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认为一切是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决定,无绝对的善恶。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五、历史主义者脱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研究历史,认为历史学的唯一目的是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这就造成史学家为研究过去而研究过去的心态,养成埋头繁琐探索,穷究细枝末节的职业作风。

须说明的是,不是每个被称为历史主义者的史学家都具备这五个特征,他们往往还批判其中某些观点,或者根本不承认有所谓历史主义存在。

什么是“历史主义”

西方所谓历史主义,尽管评论众多,并无确切定义。

[4]②我以为,它实际是18世纪末西方近代史学从神学、哲学、文学中分离出来后逐步形成的一些原则。它仍带有“文史哲”的着重事件描述和直观的思想方法,强调历史世界(Writ als Geschichte)与自然世界(Weltals Natur)之不同。

据说,历史主义(Historismus)一词最早是德国人评介维科(G·B·Vico)的1725年的著作[5]③时所用。维科认为历史是循环进化的,但一国的观念、制度、价值观完全受自己历史发展所决定。

被称为西方“近代史学之父”的兰克(L·Ranke,1795—1886)可称为第一个历史主义者。他写有德、奥、法、英历史,但每国只写其某主要事件,有类“纪事本末”。

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个性,代表一种个别的精神,而无共同的历史可言。其后德国著名史学家如特洛奇(E·Troeltsch)、迈纳克(F·Meinecke)等,并在方法论上强调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事物具有单一性和相对性,不能象自然科学那样用普遍规律或模式进行推理研究。

特洛奇强调直觉方法,迈纳克更重视思想史研究。这就形成了德国历史主义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主义传播到各地。法国史学家孟德(G·Mond)来德国学习,后于 1876年创办《历史评论》(Revehistorique)。

法国的米歇莱(J·Micheled)、英国的斯塔布(W·Stubbs)都用德国学派方法写法国、英国中世纪史。俄国的罗斯托维季耶夫(M·I·Rostovtzeff)也到德国学习,成为古代史专家。

美国阿达姆(H·B·Adams)于1884年创建美国史学会,引进德国史学思想,他的学生图诺(F·J·Turner)创立进步学派(pro-gressive school),成为美国的历史主义学派。19世纪末出版班海姆的《历史方法论》、朗格卢瓦与塞纽博斯的《历史研究导论》。

这种“史学手册”性质的书将历史主义概念系统化,译文流行各国,成为传播历史主义的重要工具。[6]④讲到经济史,那又是与19世纪四十年代以李斯特(F·List)为先导,由罗雪尔(W·G·F·Roscher)创立的、七十年代经施穆勒(G·Schmoller)等人发展了的经济学中的德国历史学派分不开的。

这个学派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建立永恒的普遍的经济理论的企图及其抽象演绎方法,主张根据各国历史发展的特性研究具体的经济政策。象国民经济有机体、经济发展阶段论、历史法学方法、历史语言学方法、各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经济理论的相对性等观点和方法,都是这个学派提出的,也成为史学中历史主义的部分内容。

这个学派的希尔德布兰德(B·Hildebrand)、克纳普(G·F·Knapp)、布伦塔诺(L'Brentano)原来都是史学家,施穆勒、毕雪(L·Bhcher)是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阿施莱(W·J·Ashley)、坎宁翰(W·Cunningham)也都具有历史主义观点。

1883年,经济学中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C·C·Menger)的书中批评德国历史学派缺乏理论分析,指出历史方法不能用于经济理论的研究。施穆勒为文反驳,引起一场争论,史称“方法论论争”,断续达20年。

1904年,韦贝尔(M·Weber)为文批”评德国历史学派将伦理道德范畴应用于经济学,是在科学中掺入主观价值判断。施穆勒为文反驳,又引起一场争论,史称“价值判断论争”。

其后,桑巴特(W·Sombart)和布伦塔诺接受了韦贝尔的观点,认为经济学不应作价值判断,成为经济学中德国历史学派瓦解的原因之一。[7]①但在史学中,价值判断传统保留下来。

不过,这时的历史主义已摆脱早期神学的残余,接受了实证主义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史学家,除马克思主义者外,大都变成“爱国主义者”和主战派,各为本国、本阵营的“特殊性”辩护,而这也是战后历史主义转见强盛的原因之一。

这以后情况,已见前引《趋势》一书的分析。现我再据《趋势》所述三十至五十年代对历史主义的批评,将所谓历史主义的特征归纳为下列五项。

一、历史主义的史学是叙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罗列,或用单线因果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而缺乏整体性、结构性的研究。

二、历史主义者强调历史事件、人物和国家的特殊性和个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于过去的普遍规律,因而其解释是个别的和相对主义的。三、历史主义者在考察史料时采用归纳法和实证论,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不能在逻辑上肯定认识的真实性。

他们在解释史料和做判断时,由于缺乏公理原则和强调个性,就主要凭史学家的主观推理和直觉。这两者都背离科学。

四、历史主义者或是根据伦理、道德取向来评议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认为一切是受时间、地点和历史环境决定,无绝对的善恶。两者都是不可取的。

五、历史主义者脱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来研究历史,认为历史学的唯一目的是真实地再现和理解过去。这就造成史学家为研究过去而研究过去的心态,养成埋头繁琐探索,穷究细枝末节的职业作风。

须说明的是,不是每个被称为历史主义者的史学家都具备这五个特征,他们往往还批判其中某些观点,或者根本不承认有所谓历史主义存在。

德国历史学派

德国历史学派(The school of German history)的先驱为F.李斯特。

此后W.罗雪尔将以 F.K.von萨维尼为代表的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继之有B.希尔德布兰德和K.G.A.克尼斯,形成了旧历史学派。

1870年后,由于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旧历史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为首的新历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伦塔诺和A.瓦格纳。20世纪初期从内部批判历史学派,并促进历史学派的解体的主要人物有M.韦贝尔和W.桑巴特。

简介00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出现的庸俗经济学流派。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代表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A.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

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

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

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德国历史学家“迈纳克”的生平,事迹,代表作

弗里德里希·梅尼克其人: 梅尼克是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的学生,担任《历史杂志》主编长达四十年。

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发展,至梅内克达到顶峰。历史主义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学研究方法或者观点,同时还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世界观。

其摆脱了西方两千年来“自然律”的束缚,企图以多样化、各具特色的历史经验取代认为世界上存在永恒绝对普遍的客观真理的观念。历史主义学派认为,一切历史研究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就要受到历史现实的制约,这实际上就否定了真理的普遍性。

早期的梅尼克是个青年兰克派,不同意以经济基础解释人类精神的历史。一战前,它曾信仰第二帝国的统一理想,把国家政权当做思想道德的体现。

而之后,其国家理性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西欧自由主义和法国文化逐渐在他心中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他日益强调历史文化的人文价值或人道价值,并谴责权力政治。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西方史学研究从以政治史为中心开始转移到以思想文化史为中心。这方面,梅尼克也不例外,他受到了新康德学派,特别是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狄尔泰以及韦伯等人的影响。

其著作中只有少部分属于历史考订和纪实性质,大部分著作都是探讨思想本身的历史,他认为,思想观念才构成历史的动力,属于唯心史观。 梅尼克的主要作品有《世界公民与民族国家》(1908),《近代史中国家理性的观念》(1924),《历史主义的兴起》(1936)等。

在本书中,他否认法西斯专政与德国历史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这场浩劫的根源并不在于德国文化传统,而在于人们对于启蒙理性主义以及法国革命乐观主义的幻灭,第三帝国不是继承了、而是背叛了德国古典文化。 满意请采纳!谢谢!。

德国新历史学派有什么特点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在德国出现的庸俗经济学流派。它强调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和国民经济的有机体现,代表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为F.李斯特。此后W.罗雪尔将以 F.K.von萨维尼(1779~1861)为代表的法学研究中的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继之有B.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和K.G.A.克尼斯(1821~1898),形成了旧历史学派。1870年后,由于工人运动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旧历史学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G.von施穆勒为首的新历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L.布伦塔诺(1844~1931)和A.瓦格纳(1835~1917)。20世纪初期从内部批判历史学派,并促进历史学派的解体的主要人物有M.韦贝尔(1864~1920)和W.桑巴特。

19世纪前半叶,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地位。A.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代表了英国产业资本的利益,而德国还处在封建割据的农业国阶段,为了发展德国本国的工业,对来自英国的工业品,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并在意识形态上对抗英国的斯密理论。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一书中指责英国古典经济学不强调经济生活中国民有机体的重要,是“世界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他的国民经济学则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他反对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的方法,而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的方法。在经济理论方面,李斯特提出发展国民生产力的理论,批判斯密的单纯“交换价值”的理论。在经济政策上则主张采取国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李斯特的这种历史主义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形成了德国历史学派的传统和基本特征。

观点:一是贸易关税理论。二是生产力理论。三是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三是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依据一国经济中哪些部门占主导地位,李斯特把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他认为,在各个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策,一个国家如果处于落后状态,需要保护关税;等到同先进国家一样先进了,这个时候需要自由贸易,所以李斯特的关税保护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关税保护。

德国军国主义传统的渊源

。欧洲各主要国家都成立了法西斯政党,法西斯主义一时十分猖獗。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充满危机,人民处于彷徨和绝望之中,更希望从历史文化传统中寻找精神支撑。普鲁士精神就被希特勒等法西斯党徒发展为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大行其道。而欧洲人民并没有认识到德国法西斯主义行将对世界和平造成的危害,对希特勒纳粹党领导的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崛起,使德国被压抑已久的、潜在的德国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能量被释放出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刊于《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普鲁士精神混合了爱国主义、军国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等思想,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欧洲经济凋敝、人民失业、社会动乱,西欧人民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感到失望,但又害怕俄国社会主义的传播,于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法西斯主义就在欧洲迅速传播,成为一种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