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天平山附近还有什么景点 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渊源
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渊源
天平山形成于1.36亿年前的造山运动,山体为钾长岩花冈石组成。
当地壳隆起为山时,地层的一部或数部上下错位或扭曲,天平山的断层倾斜幅度较大,近于垂直。
经亿万年风雨冻曝,风化部分剥落,残存坚硬部分森然耸立,仿佛万笏朝天。
唐宝历二年,僧永安在山南麓建白云庵,亦名天平寺。

山半有白云泉,泉水清澈甘冽,陆羽品为“吴中第一水”。
白居易为赋《白云泉》诗,天平山名由此更著。
北宋天圣六年(1028),僧择梧就宝历遗址再建庵院。
庆历四年(1044),参知政事范仲淹因祖坟在天平山东麓,于例得置功德寺,于是奏请以白云庵改功德香火院,仁宗赐寺额及山,天平山因而又名赐山,俗称范坟山。
范仲淹曾、祖、父三世都被追赠国公,故范坟又呼三太师坟。
宋绍兴年间,因原祀范仲淹的忠烈庙所在地庆州为西夏所占,改建庙于白云寺西侧。
万历年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允临弃官归苏,将从泉州带回的枫香树苗380棵植于天平山。
四十三年,因天平两遭战火,“遂成荒丘,数百载丛林,掊为瓦砾,……余乙卯之秋,稍葺茆茨,略成位置”(范允临:《输寥馆集》)。
在山南麓建别业天平山庄,引泉为沼,架以石梁,馆阁亭榭随山势层叠面上,鳞次栉比,远望如画图中仙山楼阁。
有寤言堂,鱼乐园、咒钵庵、听莺阁、芝房、什景塘、宛转桥诸胜。
堂有联云:“门前绿水飞奔下,屋里青山跳出来”。
崇祯十二年归庄来游,称其因山为园,池馆亭台之胜“甲于吴中,每三春时冶郎游女画舫鳞集于河干,篮舆鱼贯于陌上”;28年后来游,则“园林有蔓草荒陋之感”。
康熙初,范氏后裔必英等在山庄旧址建范参议词。
乾隆八年重修山庄竣工,改名赐山旧庐,堂阁亭榭,尽还旧观。
继康熙来游之后,乾隆6次南巡,4次来天平,题诗赐匾。
乾隆年间,天平山有御碑亭、高义坊、接驾亭、更衣亭等建筑。
咸丰战事中,高义园、范参议祠等俱遭战火。
同治中重修高义园、白云古刹。
民国时,天平山范氏界内自宋以来严禁樵采的成规渐堕,“山中宕户以采石为业者,侵入天平山界,斧凿横加,又持金钱之力,官吏袒护”(汪凤瀛:《重修范参议公祠堂记》)。
该处又一度盗匪出没。
民国6年,天平山警察派驻所被帮匪纵火,劫械伤警。
经范氏后裔厚甫等人维护筹划,8年重修白云寺,建大殿三楹及山门两庑。
10年,重建范参议祠落成。
其他堂阁胜处以力绌未能续修。
17、18年,省民政厅及县、市机关先后布告云:“其属范家山一带前后左右、群山环绕之禁界以内并出有禁字为标志者一律禁采”。
但30年代宕户采石事仍有发生,山林景观受损。
29年,伪吴县县政府调查胜迹时称:忠烈庙、白云寺、天平山庄均屋宇完好。
其后因多年失修而渐破败。
1954年园林管理处接管天平山,同年5月整修御碑亭、高义园,疏浚什景塘,8月开放游览。
1955年高义园正殿因受白蚁危害而重建。
1965年天平山庄一度开办旅馆。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义园关闭,摩崖石刻全被凿去,碑石被毁,建筑失修。
白蚁为害严重,不仅蛀蚀古建筑,且使不少古枫香枯死。
1970年忠烈庙后部的三太师殿被拆除,全庙一度改为养鹿场。
开山采石在六七十年代加厉,损害天平山环境和景观。
开山炮声隆隆,兼以松林毁于虫害和砍伐,栖息多年的鹰群销声匿迹。
至1975年,百年老树死去不少。
1976年后,高义园稍加整修,重又开放。
陆续整理恢复摩崖石刻,加强古枫香养护管理,修理登山道路,进行大规模植树栽竹,防治白蚁。
1980年起连续5年,驻苏部队参加天平山植树义务劳动,种植国外松种(因马尾、黑松受“松干蚧”危害而不能生存)数万株,补植枫香等树。
立“军民共建友谊林”石碑。
1980年,天平山列为国家太湖风景名胜区天灵景区主要景点,开始景区规划建设。
1981年市政府拨款65万元,整修高义园古建筑群。
落地翻建乐天楼,改用钢筋混疑土梁架。
重建恩纶亭、接驾亭。
整治山前池塘水系,对开山采石重申禁令。
1983年10月1日,高义园售票恢复游览。
同年继续修复忠烈庙仪门及碑亭。
1985年彩塑范仲淹座像,恢复园、祠匾额对联和陈设布置。
山南沿公路挖通排水沟,砌筑驳岸,东侧小山坡建万笏朝天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