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相当于现在干部 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如何?
中國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如何?
中國古代太漫長了,秀才、舉人、進士的含義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的,但大體上以科舉制定型為分野,可以將其劃分為明清以前和明清時期。
先來說說秀才。
秀才這一稱呼首次出現在西漢的察舉製中,大概意思就是優秀人才,並非具體的功名。隋朝創辦科舉製選拔人才,設秀才科,唐朝最初沿用,但後來廢除。宋元兩朝,秀才不過是一般讀書人的通稱。
而在明清時期,凡能通過童子試,即縣試、府試和院試者,即可獲得秀才功名。秀才這一功名雖然只是讀書人參與科考的起步,但也並不容易,明清時期很多讀書人可能終生都無法考上秀才,只能被人稱為童生,比如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孔乙己,他就是一個典型的老童生。一旦考上秀才,你就算是進入了士階層,在文化落後的鄉村地區也頗有面子,平時當個私塾先生、代寫個書信、代寫對聯之類自然是不在話下,如果平民有什麽要與官府交涉的事宜,秀才更是當仁不讓的中介人。
一般來說,窮秀才不會有官做,經濟上也難說是富裕,不過在鄉村混口飯吃,或是入高官幕府糊口,僅此而已。
再說舉人。
舉人也是西漢出現,西漢察舉製令郡國舉薦賢才,故稱呼被舉薦之人為舉人。隋、唐、宋三朝,科舉製並無舉人一科,而各科被推舉赴京應試者被稱為舉人。
明清時期,科舉制定型,考生考中秀才後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全省鄉試,如果考中,即為舉人。考中舉人,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基本上可以說是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一方面,考中舉人就有了當官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舉人有資格參加會試,而會試一旦考中,就能真正踏入仕途;另一方面,即便會試沒有考中,有個舉人功名,也可真正躋身士大夫階層,一舉打入省內上流社會的交際圈,並擁有司法上的豁免權和經濟上的免稅權等。

比如《儒林外史》裡的范進就是這樣,他一輩子窮困潦倒,餓得兩眼發黑,還要遭受老嶽父的奚落。一朝得中舉人,范進立刻被眾人高高捧起,不僅老嶽父對他越發恭敬,還有人主動送來土地,省裡的老爺們還派人看望,送來銀票。不久,他又高中進士,最後升任學政,儼然是朝廷高官了。
最後說一下進士。
隋唐時期科舉製初建,就設有進士科。唐朝科舉製以明經科和進士科最為重要,進士科難度極大,主要考的是詩賦,考中者皆稱進士。明清時期,鄉試考中後就能參加次年在京城組織的會試,會試通過後再經殿試,排出名次,分出三甲,其中一甲三人,為本次殿試的一二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
一般來說,獲得進士出身,就登上了科舉製的塔尖。在明清時期,進士可直接進入翰林院供職,其中一些人會逐漸躋身內閣或南書房等機構,有機會成為天子近臣,並獲得轉任地方官的機會,積累政績,最後再調回中央,擔任宰輔要職。當然,大多數人也僅僅是在翰林院終老一生,或者到地方擔任個知府知縣,然後政績平平,湮沒無聞,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