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郭松民:“入伍等于免费上大学”非教育部之光荣

火烧 2009-10-2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指出教育部将入伍视为免费上大学是错误认知,强调高收费问题需解决,而非依赖学费补偿。同时批评将参军与学费挂钩,消解了报国意义,呼吁降低学费并关注国家责任。

 

“入伍等于免费上大学”非教育部之光荣

 

今冬征兵工作即将开始。根据计划,将从高校毕业生中预征兵13万,为历年来最多的一次。由于国家为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补偿相应学费,代偿助学贷款。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不无释然地分析说:“这就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相当于免费上大学。”(10月22日《南方日报》)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感到释然,当然是有他的理由的。因为这些年来,伴随着教育市场化观念的流行,大学的高学费政策已经让普通百姓感到苦不堪言,民间舆论对教育部也颇有微词,“相关负责人”也多少会为此感到有些压力,现在国家出台的“入伍补偿学费”的政策,似乎为教育部去除了一块不大不小的“心病”——教育部自然会感到释然,甚至侥幸了。

 

但我要说的是,教育部的感觉,其实是一种错觉。试问相关负责人:“从高校毕业生中预征兵13万”,从总数上看似乎并不算少,但今年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是多少?“13万”所占的比例有多大?

 

根据人力和社会保障部今年一月发布的资料,“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总数约为710万人”,如此一算,“13万”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83%,差不多只是一个零头。这“13万”入伍生固然是有福了。可剩下的690多万或百分之九十多大学生,他们的学费又该找谁解决呢?显然,靠“入伍补偿学费”这条道路来解决大学的高收费问题,是很不靠谱的。

 

此外,“相关负责人”把“应征入伍”和“免费上大学”刻意挂上钩来进行表述,暗示参军是一件“很合算”的事,也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这消解了参军报国的崇高意义。笔者在这里郑重地提出这个问题,决不是故作高调,因为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但既然参军,就要有为国捐躯的心理准备,而生命是无价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生命只有在为了捍卫一个比生命更为崇高的目标,比如国家的安全,民族的独立等,才能够献出。国家给入伍大学生补偿学费,体现了国家对入伍生的关怀,这决不能被解释为大学生入伍的目的——如果大学生入伍仅仅是为了解决学费,那万一某一天风云突变,需要抗洪救灾,甚至上战场,那这笔账又该如何算下去呢?

 

设身处地地为教育部着想,面对目前因不得人心的高收费政策,与其像捞救命稻草似的随便抓个什么理由让自己“释然”,还不如立即采取措施降低学费。根据相关资料,日本的大学学费原来是世界上最高的,在日本上大学,包括学费在内每年花费约合人民币11万元。但日本的人均GDP超过3.1万美元,中国仅在1000美元上下,为中国的31倍。从支付比例看,其支付11万元仅相当于中国居民支付3550元,而中国现阶段大学费用支出,平均每年在1万元以上——也就是说,从支付能力看,中国现阶段大学支出是世界最高的日本的3倍以上。

 

更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尽管收费如此之高,但学费仅占大学每年所需资金的1/20左右,也就是说,国家在拨付学费的时候,手略微松一点,大学的学费就可以免掉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非收不可呢?教育部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

 

简言之,“入伍等于免费上大学”非教育部之光荣,反而凸显了大学高收费政策的失误,现在是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10/1022_17_1399369.shtml

相关文章

  • 教育公平不只是个升学问题:建国初期关于升学矛盾与劳动教育的讨论
  • 农村学校为何成为“民工预备培训学校”?
  • 滠水农夫:市场体制是阶级再生产的制造器——以教育市场化为例
  • 全球化视野中的学术生产的理论逻辑
  • 教育市场的政治社会学 ——关于教育的5个为什么
  • 纪录片《出路》--教育产业化使大学沦为商品
  •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 “忽视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 如何解决农村生源被逐出精英大学的问题?
  • 穷孩子,永不到来的春天
  • 行政事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及其负面影响
  • 从文革期间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