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建议教育部门将梁实秋先生的一篇经典文章编入中学语文课本

火烧 2009-08-08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建议将梁实秋经典文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编入中学语文教材,认为该文思想深刻,适合学生学习,同时推荐替代鲁迅文章,提升教材质量。

据报载,从今秋开始,高中语文统一使用经又一次“课改”后出版的新教材。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删除了鲁迅的几篇过时的文章,增加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般来说,语文教科书收入的文章,应该是作者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既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学水准,又体现了作者精辟的思想观念,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现实的指导。

照俺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不是梁实秋先生最好的代表作。更何况,现在的中学生对文中所说的梁启超先生已然相当陌生,读过梁启超先生大作的想来难觅其人,要他们去体味梁实秋先生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由此生发出来的微言大义,更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所以俺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另选一篇梁实秋先生更广为人知,更简单明了地表达他的真实情感和深刻思想的文章为好。这里,俺不揣冒味,向教育部门推荐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曾经传颂一时,直至如今仍有深远意义的经典文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梁实秋先生的文字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篇篇珠玑,因此该文用来做中学生的作文典范是绰绰有余的;梁实秋先生在该文中所表达的深邃思想,在当时,曾廓清了笼罩在芸芸众生头脑上的层层迷雾,到今天,还不失其为大众指点迷津,明辨是非,规范人生的现实意义。

因此说,没有比将这样的经典之作编入中学语文教材更为合适的了!

下面,俺就摘录梁实秋先生的《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的部分内容,以飨诸位网友:

【一个无产者假如他是有出息的,只消辛辛苦苦诚诚实实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当的资产。这才是正当的生活争斗的手段。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态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人生现象有许多方面都是超于阶级的。例如,恋爱(我说的是恋爱的本身,不是恋爱的方式)的表现,可有阶级的分别吗?例如,歌咏山水花草的美丽,可有阶级的分别吗?没有的。

【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大多数永远是蠢的永远是与文学无缘的。不过鉴赏力之有无却不与阶级相干,贵族资本家尽有不知文学为何物者,无产的人也尽有能赏鉴文学者。创造文学固是天才,鉴赏文学也是天生的一种福气。

【一般劳工劳农需要娱乐,也许需要少量的艺术的娱乐,例如什么通俗的戏剧,电影,侦探小说,之类。为大多数人读的文学必是逢迎群众的,必是俯就的,必是浅薄的;所以我们不该责令文学家来做这种的投机买卖。

【无产者本来并没有阶级的自觉。是几个过于富同情心而又态度褊激的领袖把这个阶级观念传授了给他们。阶级的观念是要促起无产者的联合,是要激发无产者的争斗的欲念。

【旧日统治阶级的窳败,政府的无能,真的领袖的缺乏,也是促成无产阶级的起来的原由。这种革命的现象不能是永久的,经过自然进化之后,优胜劣败的定律又要证明了,还是聪明才力过人的人占优越的位置,无产者仍是无产者。】

相关文章

  • 教育公平不只是个升学问题:建国初期关于升学矛盾与劳动教育的讨论
  • 农村学校为何成为“民工预备培训学校”?
  • 滠水农夫:市场体制是阶级再生产的制造器——以教育市场化为例
  • 全球化视野中的学术生产的理论逻辑
  • 教育市场的政治社会学 ——关于教育的5个为什么
  • 纪录片《出路》--教育产业化使大学沦为商品
  • 谁谋杀了“读书改变命运”?
  • “忽视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最大失误
  • 如何解决农村生源被逐出精英大学的问题?
  • 穷孩子,永不到来的春天
  • 行政事业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及其负面影响
  • 从文革期间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