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历史遗留问题--这篇报道妨碍了什么
这篇报道妨碍了什么
周洋在《凤凰网》博报中发表的《“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应该兼顾历史遗留问题》博文中,提出的养老金历史遗留问题完全确实,在制定政策时很有必要引起重视。
我认识两名复员军人,复员时一名被安排在机关开轿车,工作较为轻闲,另一名安排在国企,货车、轿车都得开,工作十分辛苦。早十多年前他们的工资待遇基本相当,后来逐渐扩大了差距。前年两人几乎同时间退休,前者的养老金待遇比后者高得多,差距很大,后者就很想不通。
我还认识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原来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在同一国企工作,八十年代中期,国企的主管部门决定将该国企的研究所分离出去成为独立单位,这些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中的一些人被组织上调到了研究所,另一些人被留在了原国企,当时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都差不多,但后来就逐渐拉大了。到了九十年代,其中年纪稍轻一些的,就从国企“跳槽”去工资高的外企或研究所等事业单位工作,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已快要接近退休了,只有继续留在国企工作,2000年前后,留下来的这批技术人员都随着国企改制自然变成了改制后民企的打工者。过了不多久,这些曾经共事多年的老同事都陆续从企业或从研究所退休了,虽然他们当中有的是同时被国家分配到该国企工作的老同事,有的是夫妻同校毕业同时工作且具有相同的职称,可是就因为有的人被组织上调到了研究所,有的人被留在了国企,而形成了退休后养老金待遇相差很大的状况,尽管这几年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连续上调了几次,但是在企业退休的和在研究所退休的同等人员养老金待遇还是有很大差距。不久前我和一位在研究所退休高工见面谈起养老金问题时,他却说:我的养老金是比在企业退休的那些老同事高一千多元,可是我的养老金还比在机关退休的同等人员少两千多元,都比不上在机关退休的普通公务员和退休的小学教师;那年头大家都只拿几十块钱月薪,干了半辈子,但是没有人说声不字,而今随物价上涨,大家工资都涨了,可是由于涨得极不公正、极不合理,所以拿得多的、拿得少的都有意见,不少富翁干脆带巨款移民走人,……
听了这段话,我感触颇多。我想起了那些到当地政府上访和到北京向人社部反映情况的古稀耄耋老人,我十分同情这些在企业退休的高职称老人的处境和理解他们提出的合理诉求。正是这些老人在国家困难时期起到了各单位顶梁柱的作用,为国家发展奉献了一辈子,称他们是国家建设的功臣,完全够资格。据说全国这批在国企退休的高职称老人也只有七八十万左右,而且每年都有不少人离世。我向这些功臣们致敬!并大声呼吁国家应当善待这批退休老人,媒体应当如实报道他们的困难现状,帮助他们反映实际情况。 可是,当我在《凤凰网》博报读完周洋发表的《“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应该兼顾历史遗留问题》一文后,想再次点击ZY5222239访问周洋写的关于养老保险问题的博文,再看一看哈尔滨那些冒着烈日求见省长反映问题的老高工们慈祥而又忧愁的面孔,却发现不久前周洋发表的《酷热的哈尔滨发生了什么》这篇报道哈尔滨退休高工上访的博文和相片已被屏蔽或删除。对此,我只能说一声:太遗憾了!我不得不问一声,难道周洋这篇报道妨碍了什么?(ZXC 2010.11.2)
相关文章
- 空心菜:调整退休年龄是一服毒药
- 毛泽东时代:退休生活幸福美满(有图为证)
- 取缔高级老百姓,让中国老人先见到第一缕超过太阳的正义光辉
- 为企退人连涨六次果真是史无前例独树一帜的吗?
- 五行山下永不停息的红舞鞋
- 国企退休职工领薪日集体痛斥社人劳科奸呈都市一大景观
- 国企退休人员不差钱差官人道德血液
- 退休金并轨,靠谱吗?
- 评事业单位退休金改革方案,兼谈社会财富是谁创造的?
- 邋遢道人:也说事业单位退休
- 三谈现在的路线能否修修补补地继续下去
- 阳光工资和退休接轨:执政理念“改革”的一个“拐点”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