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从沈浩日记中发现久违了的“共产主义”

火烧 2010-01-06 00:00:00 三农关注 1041
文章通过沈浩日记和雷锋日记内容,揭示共产主义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强调任劳任怨与思想觉悟的重要性,引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思考与回忆。

从沈浩日记中发现久违了的“共产主义”

□梁煜璋

日前,《人民日报》刊发了“沈浩日记摘编”。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

1982年12月23日

人们常常把任劳与任怨并提,然我看,任劳与任怨不尽然属于一种思想境界。要做到任劳诚然不易,要做到任怨则更难。这需要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有时甚至要蒙受不白之冤,承受着不为群众所同情这样一种精神上的折磨。所以说任怨是比任劳更好一层的思想境界。要虚怀若谷,坦坦荡荡,自己认准了就要坚持做下去,这才是共产主义思想觉悟的表现。

在沈浩这篇日记中,我们意外发现了久违了的“共产主义”。

通常我们只有在这样几种情况才会想到共产主义:

比如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传唱的一首歌,叫作《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至今记忆犹新。

比如入党宣誓的时候,其中就有一句,叫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们共产党员都应喊过这样的口号。

比如学习党的文件的时候,其中也会有一句,叫作“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最近就是我们在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时候读到过。

再比如就是有的同志抄笔记,有时无意中也会抄上一段“共产主义”的语句,当然仅仅是誊抄,并不知道写了什么。

除此之外,我们很难想想会在别的情况下能想到共产主义。

为什么我们会对共产主义淡漠甚至健忘呢?大抵又是这样几个原因:一则专门的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现在是太少太少了,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二则即便想到共产主义,也是想到了共产主义的离我们太遥远了;三则太遥远的共产主义,对于很多人来讲,显然是过于理想化。眼前的现实的或许更紧要,人们更在意。

回望中国近现代史,也只有两种人心系共产主义。一种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前辈和先烈,真的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另一种人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雷锋,他生前做了好事无数,死后被誉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说来也巧,在雷锋日记中也有这样的记录。比如:

(1960年)11月×日

  今天我生长在幸福的毛泽东时代,处处感到温暖,祖国到处都有我慈祥的母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育。我这一点点贡献比起党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做得很不够。我决心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忘我地工作,积极参加劳动,奋发图强,勤俭建设社会主义。

  熟练手中武器,学好军事技术,时刻准备着,当党需要我,我一定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和一切困难,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继承长辈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为保卫世界和平,我要把自己可爱的青春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做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

在这一点上,我们庆幸地看到:在雷锋之后,历史又记下沈浩的名字,他为共产主义作了新的注脚。

面对沈浩,人们或许应该反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很多人的烦恼和忧愁往往是只盯着眼前的缘故。广告词不是讲,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前途永远是在远方。同样的,太现实了,人们一样会感到焦虑不安,缺乏幸福感。有点理想,就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期待。正如爱一个人,往往是在追求和期待中才会痴狂,而一旦到手便索然无味。韩国电视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的“闵基”对“秀京”讲过一句很实在的话,他说“谁还愿意给网里的鱼下饵呢?”而像共产主义这样远大的理想是需要人终其一生去追求、去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像雷锋、沈浩那样享受其中的快乐。因为也只有那样的人才懂得真正的人生和幸福。

苏东坡的妹妹对他讲,心中有佛之人自成佛。所以,当沈浩在日记中认认真真写下“共产主义”这四个字的时候,他已经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共产主义者了。所以,他才能那样执着地去奋斗和无私地去奉献。

但愿沈浩之后能有更多人的共产主义思想觉悟被唤醒,这才是对沈浩最好的纪念。

相关文章

  • 小岗村究竟存不存在那个红手印契约?
  • 老田:质疑小岗村“分田密约”并展望中国农业的未来(旧文加证据重贴)
  •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 孔庆东:幸福的集体村
  • 小岗村不是出路 需要用集体经济激活村庄治理热情
  • 我所亲身经历的毛时代的集体农村
  • “要吃米找xx”是某些文人的凭空捏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