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经验教训
小岗村的经验教训
[ 大于 ] 于2007-09-22 11:45:43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小岗村的经验教训
1、“血手印”不应该做假
对小岗村的宣传口径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
小岗村当时搞的是什么?据“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回答记者“您还记得当年“血手印”上的内容吗?”时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我们都没上过几天学,上面的字有的是错别字,句子也不太通顺。 ”
他还说,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血手印”“是假的。我们18户户主按的手印,怎么能是21个呢?当年小岗村开了大包干的头后,全国开始推广。上面有记者来到我们村说,中国革命博物馆想收藏当年的协议书。时任村长的严宏昌就一手包办了,从前言到签名,都是他后来找人作假的。而且他还把自己的名字提出来放在所有人名字上面单独成行,所以才会 有现在的21个手印。”
这样重要的历史资料,是不应该做假的。
2、新闻应该实事求是
宣传说:1 9 7 9 年秋,即大包干的当年,小岗村粮油总产超过大跃进以来2 3 年3 5 万斤的总和,比大包干前翻了十倍,超额完成国家粮油征购任务9 0 倍! 还清多年贷款,人均年纯收入超过大包干前的2 0 倍! 从合作化以来的2 3 年中,一直戴着“三靠”穷帽子的小岗队第一次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向国家贡献粮食和油料近1 0 万斤! 第一次结束了生产靠贷款的历史,向国家还清贷款! 第一次结束了花钱靠救济的历史,有了集体的公积金! 第一次结束了吃糠咽菜的历史,有了自己的储备粮! 第一次结束了房无片瓦墙无一砖的历史,人均收入达到4 0 0 元以上!
在巩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垦荒拓土,耕地已达1 1 0 0 亩,农业生产年年开创历史新纪录。1 9 9 5 年粮食总产达到1 1 0 万斤,2 0 年来共向国家缴售5 0 0 多万斤。各种经济类作物和养殖业,累计年产值已达1 6 0 多万元,人均年纯收入1 9 9 7 年已达2 8 0 0 多元。居全县农村人均收入首位。户均拥有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电饭煲、收录机等家用电器5 件和农用机械1 . 5 台套以上。实现家家通电,户户瓦房、楼房、庭院化。全部建起了猪圈、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化。
后来有记者了解到到的实际情况是:
一位名叫杭玉兵的小伙子说,对小岗村“太熟悉啦。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来视察之前,县里派我,还有另外一个汽车司机,把两卡车饲料粮拉到小岗村去,说这是任务。可等江泽民一走,又让我们把饲料粮拉回来了。”还劝记者说:“我劝你们还是不要去,小岗村穷得很,没有什么好看的。你们还不如去看看名胜古迹。”
“承包”的第一年,小岗村就收了13万斤粮食。虽然说,这个数字还赶不上农业集体化时的20万斤产量,但比起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时的三万斤,已经远远超过了。
老农严立坤说:“有些干部,就是不讲实话,不办实事。就说1998年吧,江泽民到小岗村来视察,人还没有来,镇上早早就打招呼,说有意见,有问题,先不要谈,你们放心,以后一定解决。镇上打过招呼以后,县里又来第二次打招呼。县里打过招呼以后,地区还不放心,又来第三次打招呼,说不要讲。”
村长严宏昌的亲弟弟严富昌说:““这个‘展览室’是县里搞的。小岗村农民最了解小岗的情况,可县里就是不让我们小岗人讲。他们搞了个讲话稿子,让小青年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像电视里广播新闻那样,一句一句背着向参观的人介绍。”
问今年天旱减产,村里到底能产多少粮食?村里的出纳(又称保管)严立学把嘴一咧,笑着说:“ 6 0万斤。”(按:小岗村有小岗和大严家两个自然村,出纳说的是小岗自然村,再加上大严家自然村,粮食产量也就是 120万斤,这和“展览室”统计的数字是吻合的)。我们又问:“去年呢?”答:“60万。”再问:“前年呢?”答:“还是60万。”……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正像某些人所说,是在玩弄“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的把戏。
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应该是所有新闻的最基本要求。对小岗村的宣传,应该实事求是。
3、为了“影响好”结果影响很不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宣传成“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后,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取消了人民公社,分光了集体经济。有些地方不想分也做工作分了。
有的干部把小岗村当作自己的政绩工程来“关心”。花了200多万元修建的一条8公里的柏油路,是为了便于领导前来视察;在小岗村村头修建巨大的牌楼,为了显气派;在“友谊大道”两侧修整各家的院落,把后面破烂的房子遮拦起来,以免影响观瞻。
严俊昌说:小岗村出名以后,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小岗村了。来取经学习的、来交流合作的络绎不绝。小岗村的一些村干部开始飘起来了,上面的一些领导也把小岗村当作“样板”和“典型”来对待,对外面来的人,我们必须说“形势一片大好”。有些领导把小岗村树为典型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自己的政绩就不得不说假、大、空话。
严俊昌说:开了大包干的先河,却在后来没有发展起来,这是我们小岗村的耻辱。
4、小岗村的教训深
“小岗”岗了二十多年,到底“岗”出了什么?
“小岗”之假,瓦解了农业集体经济形态,使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在无效中流产,,荒废了来之不易的农田基本建设,摧毁了新生的农村医疗保障、教育保障体系,扩大了城乡差别,一 句话,产生了今天让人生畏的三农问题。
严俊昌说:当初大包干,是为了吃饱饭。但今天光依靠土地是难以实现全面小康的,单纯依靠种地打粮,土地里是刨不出金子来的。包产到户还导致了另一个后果,土地被分到每一户手里,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还有,农民老是想着依靠政府的扶持,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很浓厚,加上这些年来没有积累,集体经济到现在成了空架子。
为了学习经验,小岗村连续三次到南街村取经。“看到了南街村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模式,使我们的党组织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学习南街村,壮大集体经济,走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三次到南街村参观的留言。当年分田单干的十八个发起人之一,
现已年逾六旬的严俊昌的话说:“原来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里的地留下的老弱病残也照料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了那些私人老板。村民想干什么也不成,被自己那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腿脚,迈不开步子啊!来南街村一看,还是集体好,看来分田单干就是没有出路。”
只是这个教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早在1944年,延安的《解放日报》,曾准备发表一篇社论:《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建立在家庭里》。毛泽东审阅了这篇社论的清样后,立即写信给博古说:“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旧民主、新民主、社会主义,一概在内)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民粹主义的地方。”实际上,1943年陕甘宁边区的农民,已经冲破了分散的小农经济,开展了互助合作,因而使当年的收成增加了一倍。毛泽东用“组组起来”四个字,概括了当时互助合作的经验,他指出:“按自愿的原则把群众组织到合作社里来”,“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
六十年后再来汲取这个教训,苦啊!
相关文章
- 小岗村究竟存不存在那个红手印契约?
- 老田:质疑小岗村“分田密约”并展望中国农业的未来(旧文加证据重贴)
-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 孔庆东:幸福的集体村
- 小岗村不是出路 需要用集体经济激活村庄治理热情
- 我所亲身经历的毛时代的集体农村
- “要吃米找xx”是某些文人的凭空捏造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