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王旭明为什么这样羞辱贫困生?
王旭明为什么这样羞辱贫困生?
郭松民
以善于发表个性言论著称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日前又有“个性言论”发表:“贫困大学生第一反应不该是接受施舍”。(9月17日《今日早报》)王旭明所以说这番话,是因为他到宁夏固源“宣传助学政策”时,遇到了一位穿着校服卖菜的贫困考生段军鹏,有感而发作如是说。
但虽然明说反对施舍,王旭明却随即给了段军鹏一个烫手的施舍:“为了段军鹏能顺利被上外录取,他还破天荒地主动给上外招生办打招呼,说这个学生一定要录取。”上外自然不敢怠慢,“当天下午,该校招生办回短信:段军鹏同学品学兼优,上海外国语大学决定录取!”
我相信,王旭明在做这件事时,内心深处一定充满某种类似救世主式的优越感,恍惚之间,他说不定把自己当成了微服私访的乾隆皇帝,甚至当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未可知。但他却一定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施舍,却玷污了段军鹏十年寒窗所获得的胜利(段的高考成绩为623分),也使段军鹏受到了一个莫大的羞辱,因为段军鹏再也不能解释清楚:他究竟是靠自己的实力考入上外的?还是靠了王旭明的恩典从后门进入上外的?此外,王旭明也一定没有意识到,他的这一举动,是对高考录取制度的粗暴破坏,对那些和段军鹏有着同样成绩的考生来说,是极不公平的。我想,王旭明如果意识到了这些,他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这一“德政”得意洋洋地大肆宣扬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还不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王旭明用“贫困大学生第一反应不该是接受施舍”这句话,羞辱了所有那些已经或者打算接受捐助的贫困大学生,甚至也羞辱了那些捐助者。综观他的全部谈话,他是把所有那些“靠捐助来完成学业”的贫困生,都看成了是接受施舍的人。
王旭明在这里,混淆了施舍和捐助的概念。施舍是一个散发着腐朽的封建气息的概念,它预设了施舍者和接受施舍者人格的不平等,受施者只能生活在施舍者的怜悯中,只能对施舍者感激涕零,并没有什么尊严可言。但捐助却是一个现代文明的概念,捐助者和接受捐助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捐助者的捐助行为,只能被视为是一种回报社会的行为,因为捐助者之所以会有能力捐助,也是因为社会给予了合作和帮助的结果,社会因为有了捐助行为而变得更和谐、更稳定,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自然也会使捐助者自身受益。
对于那些不得不“靠捐助来完成学业”的贫困生来说,他们在人格上也和所有的人,包括那些捐助他们的人是完全平等的,因为贫困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仅仅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受害者。贫困生接受来自国家和社会的各种形式的帮助、捐助以完成学业,决不等同于接受施舍,因为完成学业并不是仅仅是他们个人的事——从的好的方面看,他们将来学业有成,成为社会栋梁,就是对社会最好的回报;从坏的方面看,如果他们真的因为贫困而失学,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损失,更是国家和社会的损失。
王旭明所供职的教育部,其必须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要保证每个学子的受教育权能够得以实现,这也是王旭明以教育部发言人的身份对社会反复重申的庄严承诺。然而王旭明这次用“接受施舍”这个词,不仅贬低了成千上万的贫困生,而且在谈笑间,就巧妙地撇清了教育部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责任,还把教育部应尽的义务,变成某种类似皇恩浩荡的东西。教育部用王旭明做发言人,可谓得人。只是他的话听起来怎么也不像是一作为社会公仆现代公务员,而是很像是一位前清的学政大人。比如这一次,王旭明就不由分说地强加给段军鹏一个施舍在先,又指责贫困生接受捐助等于接受施舍于后,这说明他既不认为自己和别人是平等的,也不认为社会上的人与人是平等的——这大概就是他在不经意间给了所有贫困生一个羞辱的主要原因吧?只是这样一位并无现代平等观念的人,老是在代表教育部发言,让人总感到有一点点古怪。
http://news.sina.com.cn/c/2007-09-17/0353139049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