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经济视点

自欺欺人的“压力测试”

火烧 2010-08-24 00:00:00 经济视点 1025
文章质疑房贷压力测试的可靠性,指出房价下跌50%对银行影响有限的说法不成立,强调战略性违约可能增加,揭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潜在风险与泡沫破裂的代价。

【推荐者按:当前一种论调认为,房价如下跌对银行无影响或者影响有限,因此可以加大调控,使房价下降。按照这种论调,房地产调控必须以保银行为前提。在房地产绑架经济与金融的背景下,这种房地产调控,只能是叶公好龙的结局。房价下降必然波及银行。泡沫早破裂比晚玩破裂好,越早破裂对银行影响越小。房价下跌波及银行,这是错误的房地产政策必须付出的代价,将房地产泡沫吹大的决策者必须为此承担责任。】


自欺欺人的“压力测试”
 
  汪耀辉


  8月18日,交通银行公布了他们的房贷压力测试结果:即使在房价下降50%的情况下,交行对公房贷(开发贷款)的不良率仅增加1.6%,对私房贷(按揭贷款)的不良率仅增加1.2%。交行认为即使在所模拟的极端情况下,不良贷款率受到的影响“有限”,房贷的总体风险“可控”。

  我不知道银监会在要求各银行进行房贷压力测试的时候,有没有在设定某些下跌幅度作为模拟情形的同时提供具体的数学模型,亦或是让各银行自行设计这个模型。仅从测试结果来看,我认为有人视这种非常严肃的压力测试如同儿戏,甚至把它变成了一场骗局。

  我们不妨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压力测试结果的荒谬程度,假定有人购买了一套100万的房子,首付20%,在房价下跌50%的极端情况下,房子的市价跌到了50万,若不考虑已经支付了的按揭和利息因素,这时候借款人欠银行的贷款本金为80万。也就是说,房价低于其相应的按揭贷款,这套房在对借款购房人意味着一笔30万的负资产,这笔按揭贷款成了“水下按揭”。

  设想一下,如果此时这个借款人获得了一笔80万的现金,他是会用这笔钱去归还贷款,来解除这套房子的抵押呢?还是选择违约,放弃这套房子,用50万去购买另一套住房,给自己留下30万现金?

  我希望不要用“信用记录”和“法律途径解决”这类理由来搪塞这个问题,我敢断言,只要出现这种极端状况,“战略性违约者”就一定会出现。美国的信用体系完备吗,法制健全吗?他们那儿“战略性违约者”有的是,坦率地说,连这个名词都是美国人发明的。

  所谓的房贷“战略性违约”(strategic default),指的是借款人并非因为出不起月供,而是因为“战略”方面的考量而选择停供。比如,在上面例子中的情形下,如果那个借款人因为30万的差额而选择停供,他就成了一个战略性违约人。这样的客户在银行眼中,将会是“曾经的”优质客户。

  除非你有十成的把握,永远不要以为只有山穷水尽的人才会违约,否则的话,凭空以“有能力还款者不会违约”这种假设作为前提,无论设计出什么模型,得出什么测试结果,都不过是在欺骗别人,同时也是在欺骗自己。当然,如果明知存在战略性违约的可能而不予考虑,问题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房价下跌50%,绝大部分的按揭贷款都会沉入水下,换句话说也就是绝大部分的房奴都会成为负资产,如果有了战略性违约的概念,还有谁敢心安理得地公布不良率仅增加1.2%,“风险可控”,“影响有限”,这样一个所谓的“测试结果”?谁能保证不良贷款率不会增加12、22乃至更多的百分点?

  数学模型永远算不出人的心理变化这个变量,照搬自然科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是经济学家经常预测不准的主要原因。希望大家记住这一条:人不是一个没有头脑的简单的物体,他们是有思想的,他们的想法是不断变化的。

  据央行统计,国内的银行业已向楼市发放了8.71万亿人民币的(含对公、对私房贷),在总贷款额中的比重达到了18%,一个百分点的坏账就意味着871亿元的损失,这个数字超过了华夏银行(股东权益326.6亿元)和宁波银行(102.6亿元)这两家银行股东权益之和的两倍。而与房地产市场有关的地方融资平台的1.5万亿的风险敞口,则超过了工商银行7191亿元股东权益的两倍,这两个“两倍”说明了我国房地产金融内存在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非常审慎,宁可保守一些,把安全系数留大一些。压力测试虽然重要,但对这种测试的误差范围之大要有清醒的认识,模型要尽量完善,而即便看上去已经“完善”了的模型,计算出的压力测试的结果只能用作参考,切不可迷信,以免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误导,从而铸成大错。

  我没有用模型计算过,但我坚定地认为,即使楼市均价下跌20%,国内经济就会出现明显的问题。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脑子里忽然闪过这样一个怪念头:如果用他们的压力测试模型,模拟计算一下房价下跌100%的最极端的情形,结果该是什么样子呢?虽然这种情形不会出现,但如果不嫌麻烦,不妨用交行的方法测试一下这种情形,得到的结果也许会非常有趣。

相关文章

  • 安生:雪崩前夜
  • 不清算十年“二次房改” 中国房市就永无宁日
  • 楼市的“刚需”与央视的“肛虚”
  • 驳郎咸平房地产完了中国经济就完了的观点
  • 卢麒元:限购令的经济学含义
  • 牛刀:海外债务或加速开发商的降价销售——答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问
  • 牛刀:如何理解“房价合理回归”?
  • 曹建海:房价回落的轨迹和趋势
  • 中国楼市处在崩盘的前线?
  • 北京公布住房价格标准,打响房价保卫战第一枪
  •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房地产要小心遭华尔街洗劫
  • 孙锡良:房地产——支持中央调控,反对权贵反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