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医药

中医杂感

火烧 2008-06-16 00:00:00 中华医药 1034
文章分享感冒验方及中医阴阳理论,探讨中医养生与疾病预防,强调内圣外王之道,体现中医博大精深与现实启示。

中医杂感

蒋澜鹏

前些天,我因伤风感冒,吃了许多感冒西药,不见好转;闲暇中,翻来中医书籍浏览,见《岳美中医话集》转载一验方,效法一试,竟立竿见影,渐然痊愈。现不妨引出,以供大家参考:  

   

“清代吴翌风《灯前丛录》载神仙粥,专治一切感冒证,如风寒暑湿,头痛骨痛,并四时疫气流行等。凡初得病二三日者,服之即解。法用糯米半合,生姜五六斤,河水两碗,于砂锅内煮一二滚后,次入带须葱白头五六个;煮至米熟,再加酸醋半小盅,入内搅匀,乘热吃粥,或只服粥汤,于无风处睡,以出汗为度。盖以糯米补 养为 君,姜葱发散为臣,而又以酸醋饮之,屡用有效。此方奥妙在于加醋,寓散于收,其力较大,施于老人感冒,安全有效。”  

对祖国医学,我素来情有独钟,通过这件事,更引起我对其探究思索之兴趣。并在探究思索中让我受益匪浅。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这使我懂得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一切事物的纲领,变化之根本,事物从产生到消亡的本源。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阴平阳治,精神乃治。”  

这使我懂得维持阴阳平衡,保持正常心态和生理活动,是预防疾病,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  

“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对我们反腐倡廉,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亦无不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在探究思索中,我常常掩卷慨叹祖国医学之博大精深。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辨症论治,用药组方。融千年之经验,贯百家之智慧,有标本兼治之倍功,无顾此失彼之微弊。内容深邃,体系缜密,真像一张疏而不漏之恢恢天网。  

在探究思索中,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大凡真正医家,皆有一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之仁慈之心。推演外延,凡具有一颗仁慈之心的人,其事业往往硕果累累,其功绩往往彪炳千古,为后人所铭记。如此例子,在医界杏林真是俯拾即是。  

上古神农为民治病遍尝百草而被尊为“三皇”之一。近代,孙中山初始行医为黎民百姓减轻痛苦,进而投身革命,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把人们从两千多年的封建桎梏中解放出来,因而被尊为“国父”。鲁迅初始学医为疗病,继而学文为治愚,因而成为一代文豪被尊为“民族魂”。  

中医给我们如此启示:内圣而外王。只有先“内圣”施惠于民,而后才能“外王”受尊于众。  

中医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泽被世民,而古今学者在论读书中却极少提及。这未免令人遗憾。  

培根说:“读史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这里请让我加上一句:中医使人通灵。  

张潮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这里,请让我补上一句:读中医宜幽,其思邃也。  

相关文章

  • 陈学忠:西医初入中国竟是阴谋?
  • 江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中医、中国文化和中国医改
  • 任督二脉:在美国是科学、在中国是幻觉?
  • 王绍玺:难忘用针灸治疗肿瘤的俞云医生
  • 从甲型H1N1流感谈起
  • 周尔晋:在全国人体x形法学习班上的讲稿(不断更新)
  • 傅景华谈医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