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时评

老人與大海

火烧 2011-06-20 00:00:00 网友时评 1025
文章以《老人與大海》為引,探討和平願望與軍備發展的關係,反對無條件追求和平,強調國防建設對民生的保障作用,呼籲理性看待戰爭與和平的歷史邏輯。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老人與大海  

和平  

只是人們的  

一種願望  

而不是  

一種理性的思考  

王旭東《兵器知識》5A2011卷首語  

“一個人不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美國作家海明威代表作《老人與海》中的佳句。這篇小說講的是一位古巴老漁夫,在灣流裏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搏鬥的故事,歌頌了“打不敗的失敗者”的硬漢品格。  

近日,中國的一位耄耋老人也寫了一篇文章,叫做《不要拿我交的稅款去建航空母艦》,使我們將老人與大海再一次聯繫了起來。該耄耋之人扮成“和平主義者”的摸樣,用一種看似悲天憫人、關注民生的強調,表達了反對中國建造航母的意願,說中國建造航母將使世界緊張,並且不誤挖苦地寫到“中國人的確比過去富了,大家都很想耀武揚威一下”。  

儘管耄耋老人的文章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文采上,都與海明威相去甚遠,但他算得上是一個公眾人物,所以有必要評說幾句。  

以一個“和平主義者”的面目出現,就能佔據道德高地嗎?和平是絕大多數人的美好願望,這只是人們的一種願望,而不是一種理性的思考。事實上,戰爭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正常形態,戰爭與和平一起締造了人類文明。在幾千年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中,人們從中既感受過戰爭的巨大破壞,也見識了戰爭對文明的促進和篩選。對於一個民族來說,你的文明落伍了、出問題了,往往就要輸掉戰爭,進而被更先進的文明所淘汰——這是一個鐵律。消滅戰爭、實現永久的和平,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在可預見的未來還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因此,對那些不區分戰爭性質的“絕對和平主義者”只能用幼稚二字來概括。  

某些“精英”們總是喜歡將國防建設、發展軍備與改善民生對立起來,說蘇聯的解體是窮兵黷武、搞軍備競賽的結果——這實際是片面的。中外歷史一再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國家安全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基本條件,國破必然家窮。清朝道光年間,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但GDP占世界的40%,老百姓還能安居樂業,可是一場鴉片戰爭是我們國門洞開,從此讓中國百姓跌入貧困的深淵。甲午之戰更是雪上加霜,《馬關條約》一次我們就賠掉2萬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五年的國庫收入的總和!財富被人搶走了、資源被人挖走了,生活狀態急劇惡化,才有了柏楊先生《醜陋的中國人》所列舉的種種醜陋。想要避免戰爭,必須有遏制戰爭的實力,發展必要的軍備正是保障民生的先決條件。  

2011年中國的國防費預算為6,011億人民幣元,將比上年大約增長12.7%。一時間,“中國挑起軍備競賽”的說法甚囂塵上,耄耋的文章也表達了這個意思。不知耄耋是不是個“軍盲”,可知美國有多少艘航母?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擁有航母?美國在役11艘航母,連泰國都擁有自己的航母,為什麼我們想造個航母就會引發世界軍備競賽呢?我們沒有戰略轟炸機,我們沒有海外基地,我們的大飛機數量不足美國的1/50、俄羅斯的1/30,我們的軍備很差,我們的軍費開支占國內GDP的比例是世界大國中最低的之一,為什麼一談到中國的軍備,一些人就神經過敏呢?  

孩童很伶人,其可愛之處在於幼稚、天真。人都耄耋了,還要用幼稚來博取可愛,那叫“裝嫩”。在民族復興的春分裏,我們更需要的是航母,海明威的“硬漢品格”。  

相关文章

  • 张志坤:也谈如何衡量中国的大国地位
  • 且看为亡中国、亡中共所布局的阴谋陷阱——评:“茅于轼:要消灭特权必须实行私有制”
  • 汉奸是怎样练成的?——评茅于轼“入世十年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上)
  • 钱昌明:茅于轼为何要为吴英鸣冤叫屈?——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茅于轼,请你不要这样无耻地贬低中国
  • 凤凰网吹捧臭烘烘的茅于轼 鼓吹汉奸言论和汉奸文化
  • 《镜花缘》里的君子国--评茅于轼的一个荒谬推论
  • 吴敬琏越来越像茅于轼了
  • 天则所在为私有化和两极分化鼓噪
  • 余斌等:漏洞百出的“研究”--评天则经济研究所“反国企”报告
  • 肆虐的高利贷正在成为祸乱中国的一颗毒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