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国退民进:为何民不愿“民”进?

火烧 2009-08-1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围绕国退民进现象,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公正问题,指出民企进入并非真正公平,职工利益受损,反映国企与民企之间的深层矛盾。

国退民进:为何民不愿“民”进? 

余斌

    看了2009年第29期《中国新闻周刊》关于通钢事件的报道。报道中说,“在钢铁业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一系列事关公平的群体积怨已经到了一个爆发的顶点。……这是一场暴力化的讨价还价。……他们反对的既不是国资的退出,也不是民间资本的进入,而是整个过程中的不公平与不透明。这不是一个姓社、姓资的讨论,而是一次有关社会公正的冲突。”
    媒体的这个评论真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好一个钢铁业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为什么钢铁业要国退民进?邓小平不是说,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吗?钢铁业中的国有企业就不能逮耗子了吗?私有钢铁企业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有哪一个能够比得上,钢铁业中主要的国有企业的?凭什么就冒出一个钢铁业国退民进的大背景?提出这个大背景的人心中还有邓小平理论的位置吗?
    而在这里,最关键的是哪个民在进?通钢的职工是国还是民?显然他们不是前者,但在媒体眼里他们也不是后者。因为媒体眼里的民是所谓的民间资本,是挂着民的羊头,卖的资的狗肉。而真正的民即作为人民群众和平民百姓的通钢职工,在吉林省发起的这场国退民进(据报道,在2005年新任省长要求国有股比例在竞争性行业中降到20%,而当时国有经济占吉林全省总资产中比重为80%)中,不进反退。难怪真正的民反而要反对“民”进了。
    媒体说这与姓社、姓资无关,只与社会公正有关。试问,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沿海私有企业大批倒闭,职工大量辞退,来了个市场化的彻底改制。试问,那里的民工像通钢职工这样反对了吗?难道沿海地区私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和倒闭对于民工是公平和透明的吗?为什么,那里的民工的反映不像通钢职工这样的激烈呢?这只能是姓社与姓资的差别。在姓资的民间资本那里,民工只是劳动力商品的出卖者,他们所能要求的只是不逃废他们的工资,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在姓资的民间资本那里,不是资的民,什么都不是。在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那里,由于其国有企业仍然姓资,其职工能够诉求的权益,与该国的私有企业职工没有什么两样。
    相反,在姓社的国有企业里,国有反而真正具有民有的性质,这是因为,在这里,国有企业职工是国有企业的主人翁。所以,才存在公平与透明的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在这里,国退就是民退,就是国有企业职工的下岗和失业。民不愿“民”进,是因为,这种国退民进,实际上是民退资进。
    这里还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国退民进是导致中国的私有企业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中国私有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退发展起来的,而不是自身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包括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成长起来。它像一个纨绔子弟一样,靠陪练者的故意输球来显示自己的本事,一旦到了真正的比赛现场,就什么也不是了。从通钢事件的报道中可以看出,私有资本的代表怎么看怎么像鲁提辖手下先硬后软、外强中干的镇关西。
    如果吉林省想提高私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中的比重,就不应当让国有企业退出,而应当让他们与私有企业在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与私有企业公平竞争,在这种竞争中成长起来的私有企业才是真正有质量的私有企业。否则国有企业垮了之后,私有企业也会跟着垮。那时苦了的就是吉林的民。

相关文章

  • [捍卫国之重器]江涌:国有企业的六种角色
  • [捍卫国之重器]江涌: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中流砥柱
  • 不解决下岗职工的问题,就是对党章和宪法公开的背叛
  • 宗寒:国企在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体作用
  • 27%国企纳税将近50%,凭什么国企养外企和私企?
  • 请你们读一读国企长沙船舶厂生死存亡的报告
  • 吴宣恭:再谈分配不公的主要矛盾和根源
  • 朱安东:私有化与国有化——“二人转”的背后
  • 郭松民:主流媒体为什么对国企不友好?
  • 邋遢道人:巩固和完善国企全民性质是遏制腐败的基础
  • 非洲教训:国有企业不能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