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小岗村是摧毁农业集体经济的黑典型

火烧 2008-10-16 00:00:00 网友杂谈 1032
文章批评小岗村作为摧毁农业集体经济的黑典型,指出其推广导致农村集体化道路受挫,对比北方农村集体化优势,质疑分田到户违背生产力规律,引发对农村改革的反思。

 “小岗村”是摧毁农业
集体经济的黑典型

          ——我要说,压在胸中三十年的话

      “小岗村”典型在全国农村推广以后,仅仅两年时间,全国农村实施了家庭土地联产承包制——二次土改。农村干部说:心心苦苦干了三十年,一下子回到五三年。毛泽东带领全国农民和农村干部走上的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道路被摧毁,农村集体经济遭遇灭顶之灾。

   “ 小岗村”首先是个落后典型。小岗村有农田1000亩,十八户村户,户均55.5亩。我所在的北方农村建国村一队有耕地1500亩,三十多户村户,户平均30亩。黑龙江农村一年一季粮食作物,平常年景亩产300斤,总产量450000斤,{不计自留地}总产值45000元左右,{平均0.1元每斤粮食}每年可以分配现金15000元—20000元,一个劳动力可以分到300—400元。一年中有200天劳动。每人口粮450斤。大队{村}有五台东方红拖拉机,配有大型农机具,学校一所,大队承担教师,医务室,干部,驾驶员等十五名人员的工资{工分}。生产队每年交公粮200000斤以上。建国大队是农业机械化先进大队,生态先进大队,农业学大寨先进大队。全部家当依靠集体积累。小岗村户均耕地比建国一队多25.5亩,可以播种两季粮食作物,公粮任务1800斤,如此优越的条件,却依靠吃返销粮,救济粮,以及乞讨度日,这还不是一个落后的典型吗?1977年,我国人口占有可耕地1.4亩,如果全国农民有一半象小岗村村民,国将不国。

    “小岗村”是倒退的典型。凤阳县是全国有名的乞丐县,“凤阳花鼓”是乞丐艺术,上千年的乞丐史,三十年不能改造他们,也在情理之中。分田到户能够激发他们种地的积极性,分田到户是合适的。但是,全国各地的农民民风是有区别的,各地的集体积累是不同的,生产力的水平也有级差的,不顾这些因素,一根筋思维,一刀切做法,七亿农民向中国最落后的农民看齐,难道不是倒退的典型吗?

    “分田到户”违背了生产力规律。第一,生产规模不经济。各行各业的生产有相应的规模以达到最高效益。黑龙江,新疆建设兵团和农场,适合大型农机耕种,分工合作,效率高,效益好。我所在的建国公社建国大队共有两万余亩土地,与较高的机械化耕作相适应。分田到户以后,每户20—30亩土地,大型农机全都闲置,退到人力与畜力的原始耕作,分工合作消失,生产效率下降,亩产粮食并未提高。很多农村每户分田两亩以下,有的只有六分地。生产规模极小,很不经济。

    第二,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能手,技术员与傻子,老人,一样分地,能干者不能与更多的土地资源结合,善于管理,善于经营者也无法发挥作用。随着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农村留下弱势劳力,资源配置更加劣化。由于打工经商具有较高的比较利益,九十年代出现大量抛荒现象,土地浪费。

    第三,生产队集体劳动和分配,都具有互助性,分田后,互助性淡化。困难家庭,弱势劳力得不到帮助。互助性是社会主义重要特性。

    第四,农民抗风险能力下降。生产集体有岗地和洼地,农业和副业,抗风险能力强,个体农民土地少,洼地不经涝,岗地不经旱。

   第五,农业劳动积累减少。在毛泽东时代,大规模,长时间地开展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劳动积累巨大,正是集体经济的优势。分田后,水利建设和农田建设停止,劳动积累大幅减少。 农民收入增长,一是来自打工经商,二是来自土地集中,规模耕种和经营。相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收税与收费引发党群,政群关系紧张,这在人民公社期间是不存在的。

    毛泽东树起的农业典型—大寨是先进的,令人信服的,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过三十年的打压,洗礼,集体经济的红旗仍然飘扬在虎头山上。大寨精神真正打不跨,压不弯。

  

相关文章

  • 小岗村究竟存不存在那个红手印契约?
  • 老田:质疑小岗村“分田密约”并展望中国农业的未来(旧文加证据重贴)
  •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 孔庆东:幸福的集体村
  • 小岗村不是出路 需要用集体经济激活村庄治理热情
  • 我所亲身经历的毛时代的集体农村
  • “要吃米找xx”是某些文人的凭空捏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