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三农关注

从建国后三十五年信用合作社的存款余额看人民公社的兴衰

火烧 2008-04-16 00:00:00 三农关注 1055
通过分析1955至1985年信用合作社存款余额变化,结合物价与金价波动,探讨人民公社的兴衰过程,反映集体经济与货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

从建国后三十五年信用合作社的存款余额看人民公社的兴衰

一只烟

手头有本厚厚的县志,改革开放以后编撰的。近几天看到物价一节,联想到今天的实际情况,就格外留意了一下。我国并没有实行金本位的政策,但金价的波动仍然有着指标性的意义,这一点是在学习了一点经济学之后明白的。还有一点,不用学习经济学也明白,那就是实物的价格波动对衡量一个经济体来说必然具有指标性的意义。所以,把相关的两页用手机拍摄了上传到强国论坛,试图拿数据来说话,对空口无凭之嫌疑提前做一澄清。

1950—1985年金价一览表
 

1950—1985稻子价格一览表 单位:担(百斤)
 

建国初期,打了一次稳定物价的战役。它的胜利被评价认为,不亚于三大战役中任何一个,其胜利的果实也在建国后多年的金价上反映出来。我们可以看到60年以后的很长时期内,金价都保持着稳定的状态,没有任何波动。60年到61年稻子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波动,从6.1元/担上涨至8.0元/担,县志交代这是在工业品降价或者价格不变化的情况下的农产品上涨,目的在于解决工农业的剪刀差。自1966年起至1978年长达十二年的期间内,稻子价格稳定在9.50元/担没有波动。

其他方面,布匹的价格,医疗的价格,在相当时期内也是稳定的,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从县志中可以反映出来。联系到要言不繁的古训,这里没有一一列举,其他地方的网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能否印证这个结论。是我县一地如此呢,还是全国普遍如此。

以上资料可以说明一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存款余额的变化对一个经济体的是否兴旺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多一分钱,就能多买一分货。今天我有一块钱能买一包烟,十年后我存了两块钱,就能买两包烟。若货币贬值了,物价飞涨了,以此来衡量就有失偏颇。民国时期的最后几年,100元能买两头牛,转眼就只能买一粒米,这个情况下的存款余额就不能衡量经济的兴衰了。

当时的信用合作社主要是由农民而建,听长辈说当时是一人出了一元钱。其中存款主要是接受人民公社集体的存款,并且各公社的存款也不放到银行,就放在信用合作社。存款多了,可以从一方面体现出集体经济的壮大,另一方面当时的集体大搞建设用于投资的可能要多一些,这里没有相关资料,以后有机会再补充。

1956—1985信用合作社存款余额一览
 

 

 

我县信用合作社的存款余额从1955年的3.4万元增长到1976年的4060.8万元,可以看出集体经济在这期间是发展壮大了的。我县当时的人口不足80万,包括非农业人口一起人均可以分50元。当时的50元可以做多少事情,过来人应该都知道。从当时的物价来看,可以买到16.694克黄金,可以换成534.2斤稻子。76年以后人民币有几次大幅度的贬值,简单理解就是原来一分钱可以买到的东西后来买不到了,查阅相关资料,76年至85年人民币至少贬值300%以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信用合作社的存款余额大幅度减少至1964年左右的水平,人民公社的兴衰由此可见一斑。

后来问了长辈,说改革初期信用合作社有过一次分红,再也没有了下文。从以后的发展轨迹上来看,说是被人承包了。散了就散了,但这些集体的存款究竟哪里去了?以后肯定还要再追究。

相关文章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毛泽东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三农问题
  • 张文茂:正确理解人民公社制度的四个视角
  • 蒋正华的一段话揭开一个重大秘密
  • 信息心理战之“户口问题”和“饿死三千万”
  • 孙经先: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与蒋正华先生商榷
  • 大跃进批判及其严重后果
  • 陶鲁笳访谈录:山西试办全国首批农业合作社的前前后后
  • 邋遢道人:也说崔永元嘴里的饿死三千七百五十万!
  • 人民公社的解体过程
  • 推倒“世纪诬陷”,迎接建党九十周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