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马也:“第一夫人”是啥?

火烧 2013-06-0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第一夫人’称谓的多重理解与潜在歧义,指出其可能引发的误解及媒体责任,强调语言规范的重要性。同时分析该称谓的来源与使用背景,呼吁准确表达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

  乡下老友来,问及“第一夫人是啥”:“我们乡下人以为,第一夫人就是大婆子。二婆、三婆在哪?”

  咬文嚼字,望文生义,乡下老友的理解之外,还可以有别样的理解:国家最高领导人夫人称“第一夫人”,排序下来的第二位、第三位领导人的夫人,是不是就叫“第二夫人”、“第三夫人”;一国如此,一党、一组织、一地方、一团体、一单位,最高领导人夫人称“第一夫人”,是不是也依序排出“第二夫人”、“第三夫人”。比如一个县的工商联,在本单位的主席、副主席中有“第一夫人”、“第二夫人”的排序,在所在市、省及全国的工商联系统如何排序,所有的单位列在一起,又如何排序?

  就语法而言,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然而如此这般,结果是没完没了的麻烦。

  想起一本俄罗斯学者的《论意识操纵》,说苏联解体和西方的意识操纵直接相关,意识操纵的内容之一,就是使用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的幽灵语言。政客、播音主持人、欺世盗名的“专家”和所有的操纵家,都避免使用有确切涵义、涵义业已巩固于公众意识的词语,而是炮制并向公众倾泻涵义捉摸不清和模棱两可的词语。开始的时候不说清楚,偷偷地做下去,有意使歧义传播,如果遇到质疑,就用另外的说辞掩盖,等到真相大白,就生米煮成熟饭,无可挽回和不可逆转了。在改革派的意识形态纲领中,模模糊糊,不明不白,没有明确涵义,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词语,恰恰是最具战斗力的词语。

  该书讲苏联和俄罗斯,而且也不必简单地把使用“第一夫人”称谓上纲到西方的意识操纵。但是在严肃的报道中说话清楚,词义准确、避免歧义,应该不算过分的要求。

  中国封建社会皇后“母仪天下”,民国以来尊称宋庆龄女士为“国母”。然而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皇帝皇后,也不再自己用“国母”称谓。现在媒体冒出“第一夫人”。一方面反映对习近平同志的爱戴和对彭丽媛同志翩翩风采的赞誉,另一方面,“第一夫人”确实是外来语,在汉语中确实有不止一种理解。外国人的事情管不了,在中国,事实上存在官员和先富的“二奶”、“三奶”现象。负责任的媒体需要考虑,不能留下丝毫空隙,让我们的领导人为那些人民讨厌的官员和先富背黑锅。

  中国语言没有贫乏到这样的程度,似乎只有借用一个外来语,才能表达对彭丽媛同志的赞誉。

  主流媒体关于彭丽媛同志的报道停用“第一夫人”,就称“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女士”,准确而不失典雅庄重,如何?

  2013年6月4日

相关文章

  • 马也: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下)
  • 马也: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上)
  • 马也: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独门绝技”
  • 马也:何故厚此薄彼
  • 马也:危机后还是后危机(下)
  • 马也:危机后还是后危机(上)
  • 马也:“通常认为苏联垮台是经济原因”
  • 马也:从“拒绝父辈”走向反道德——苏联解体和意识操纵(5)
  • 马也:美国率先垂范的“自由与民主”侵略
  • 汪伪“第一夫人”改造记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