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租院》作为国庆60周年展览项目说明什么?
《收租院》作为国庆60周年展览项目说明什么?
据媒体报道,5月11日至6月11日,“《收租院》大型群雕与文献展”,作为国庆成立60周年展览项目之一,在上海美术馆举办。
四十四年前1965年夏天,应四川大邑县的地主庄园陈列馆邀请,四川美院赵树同和王官乙带领毕业班5个学生及陈列馆的美工和民间泥塑艺人,运用民间泥塑的方式,再现解放前农民向大地主刘文彩交租的情景。创作采取开放形式,附近农民天天跑来观看,当模特示范,连雕塑中使用的一些衣服和道具,都是农民主动提供的。三个多月后,泥塑“收租院”以群像展示的方式,在当年刘文彩的庄园诞生了。作品完成后,成千上万的农民闻讯涌来参观。随即“收租院”在全国巡展,引起轰动,家喻户晓。
作为四十四年前的主创人员之一的王官乙站在雕塑群前回忆说,“我们学的是西方美学,雕塑一般只在美展和美术馆展出,5亿农民看不到雕塑,甚至是看不懂。我曾经拿着石膏雕塑去给农民看,结果他们说那是一堆雪。”而《收租院》则是雕塑艺术工作者按照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思想创作的丰硕成果。“当年每月参观人数几百万,其中很多人在观看中泪流满面,有位老大娘要拿起棍子打狗腿子,知道是泥塑也要打,有个刚入伍的士兵哭到晕倒在地,被人抬了出去……这些实例似乎让人匪夷所思,但当年的确发生了。”
为什么呢?因为《收租院》不仅有极高的艺术内涵和价值,更重要的是该大型作品(总共114件雕塑)在四川大邑刘文彩的地主庄园真实场景中,再现并反映了旧中国农民深受剥削压迫的历史真实。
站在广大工农兵的对立面,有人却不这么看。改革开放以来,有人说:“过去打造的刘文彩看来并不属实,……——这历史已经被有意无意地搅成了一团乱麻。”于是,这个人就写了一本《大地主刘文彩》。煞费苦心地“还原”描绘了一个“帮助过武工队的地主,一个有国民党起义将军兄弟的地主,一个生活确实有点儿腐败的地主,一个带动当时当地经济腾飞的地主,一个也解决就业也赈灾扶贫的地主”刘文彩。不打自招的吹嘘该书“不仅仅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刘文彩,在那些历史的缝隙中,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实为歪曲和污蔑阶级斗争的历史)一个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真实,一个却重写“历史长卷”,做人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当《收租院》大型群雕在四十四年后的今天重新展览,并且特别作为庆祝建国60周年展览项目之一,不仅在上海展出,而且还应邀前往国外展览,这说明了什么呢?
在一篇题为《今天该如何看待“收租院”》的报道文章里,记者评述说“时隔44年,如何回眸和重新审视“收租院”体现的历史和艺术内涵,探讨现实主义创作与社会大众的关系,是今天看“收租院”的意义所在。”
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策展人肖小兰说:“‘收租院”是一个极为奇特的现象。44年间,它伴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发生演变,……。”
他们都说的太含蓄了,要解释对《收租院》的不同解读,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话:“什么藤结什么果,什么阶级说什么话。”
创作于1965年的大型群雕《收租院》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被美术界誉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两个雕塑作品;它的重新展览还说明,现在全中国绝大多数人不会忘记过去(为刘文彩叫屈的人当然也不会忘记过去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幸福”感觉),说明广大工农兵决不答应走回头路,决不容许《收租院》大型群雕所真实记录的地主阶级的收租院里的血泪场景在中国全面复活!
相关文章
- 王树增《解放战争》节录,用事实反驳《大江大海》的谣言
- 推荐北京人艺新排《龙须沟》和《窝头会馆》
- 科学解读和评估两个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一)
- 献给1973-1982年出生的超龄儿童们
- 浅说建国60年和我们的未来走向
- 孙学文:驳资改派建国头29年“经济崩溃”论
- 新华网:美国为何少祝福中国30年
- 国庆大阅兵,精英之家电视台解说词!
- 丑牛:又逢己丑--“我们决不做李自成!”
- 《刷盘子还是读书》姊妹版:用一般科学原理认识毛时代
- 梅新育:对建国初30年的重新估值
- 与吴敬琏唱唱反调:中国社会主义实践60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